朗读
临海市人民政府文件
临政发〔2012〕34号
临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临海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临海经济开发区、东部区块、临海港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临海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五月二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临海市实施方案
二○一二年二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基础条件................................. 3
(一)发展条件................................ 3
(二)存在问题................................ 6
二、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主要目标................................ 8
三、重点领域与任务.......................... 12
(一)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12
(二)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19
(三)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23
(四)完善沿海基础设施网络................... 25
(五)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30
(六)强化海洋科教及人才支撑................. 33
(七)健全海洋综合开发体制................... 35
(八)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38
四、保障措施................................ 40
(一)加强组织领导管理....................... 40
(二)健全海洋政策体系....................... 40
(三)强化资金扶持投入....................... 41
(四)合理保障用地需求....................... 41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1
附表:
1、临海市“十二五”海洋经济项目规划表
2、主要部门责任分工一览表
附图:
1、区域位置图
2、规划范围图
3、用地规划图
4、总体布局图
5、综合交通规划图
6、基础设施布局图
7、临海(头门)港区总平面布置图
前 言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海洋经济实力扩张和海洋高技术竞争将进入更加激烈的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过去10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也将进入加速发展、形成体系的新时期,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产业核心技术革新和集成创新成为实现技术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张的关键。在此大背景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及舟山群岛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全面启动,沿海地区成为“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临海市地处浙中沿海、长三角南翼,海洋资源丰富,腹地广阔,区位交通优越,兼具深水良港建造条件和广阔内陆经济腹地独特的双重优势,产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两翼”中南翼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衔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温台沿海产业带和宁波南部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提出的合理开发利用重要海岛中,头门岛被列为重要的港口物流岛;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中,临海桃渚—台州滨海—大陈岛作为重要的滨海旅游业板块;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中,头门岛被列入统筹规划建设的重要能源资源储运基地以及重点建设的深水港区。临海的东部区块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主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全省14个大平台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发展资源和区位优势,深入贯彻落实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各项要求与任务,增强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临海市发展方式转变,特编制本实施方案,作为指导临海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编制依据: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市实施方案》、《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并与《临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临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海市海洋功能区划》、《临海市市域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编制任务:分析临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领域与各项任务,落实各项任务的基本要求、工作重点和突破环节、改革与创新举措、责任分工,并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区域范围:全市陆域及管辖海域,重点为沿海东部三镇(杜桥、上盘、桃渚)及管辖海域,其中陆域面积41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20平方公里。
实施期限:2011-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一、基础条件(一)发展条件1、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临海市全市陆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20平方公里,辖14个镇、5个街道,户籍总人口116.4万,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诞生地。沿海三镇(杜桥镇,上盘镇,桃渚镇)总人口约37万人,杜桥镇是我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桃渚镇为台州市中心镇,并获省旅游强镇称号。
“十一五”以来,临海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8.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292元(约合4200美元),财政总收入40.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36.39亿元,外贸自营出口18.02亿美元,三次产业结构8.7:53.5:37.8。全市形成了中部城市经济带、东部沿海产业带、西部生态经济带三大经济带,头门港开发已列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临海经济开发区已跻身全省20强,临海东部区块(范围为沿海东部三镇及海域)已列入全省14个大平台之一,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主要组成部分,医化产业和休闲用品产业列入全省产业集群培育试点。头门港工业园区(筹)已列入全省开发区新设计划名单,包括北洋临港产业园、白沙湾新区、临海(头门)港区三个区块。
2、海洋经济发展强劲
在“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战略引领下,临海市举全市之力主攻沿海,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约8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5%。临港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其中船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医药化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2%。海洋渔业方面,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0.2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9.22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03万吨。海洋服务业方面,滨海旅游、渔家乐等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3、区位交通优势凸显
临海市地处浙江省对外开放前沿和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台地区,紧邻宁波港、上海港,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临海(头门)港区集疏运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先后启动了台金高速东延线工程、83省道临海至杜桥改建工程,疏港公路工程、74省道南延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随着甬台温铁路、台金铁路、沿海高速公路等重要区域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港铁联运、海陆联运、江海联运格局,沿海交通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临海(头门)港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提升,有望成为衔接温台沿海产业带、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宁波南部产业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对我省内陆地区乃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4、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临海头门港“面向大海有深水岸线,背靠大陆有广阔腹地”,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一是岸线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27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74公里,海岛岸线长153公里。滩涂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820平方公里。二是建港条件良好,临海头门港区是台州港的中心港区,具备深水贴岸、腹地广阔、边滩稳定、波浪较小、掩护条件良好、锚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港区两侧自然水深达8至12米,是建设深水良港的理想之地。经相关专题成果的科学研究和深入论证,在技术上已经证明港区北侧可以建设2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并可形成12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0公里深水岸线,南侧可供建港深水岸线长约5公里。可建设1至20万吨码头泊位86个,年吞吐能力可达1.68亿吨。三是临港腹地空间广阔。近期列入省围垦规划为13.86万亩,远期可围垦30万亩,其中已实施围垦北洋一期3.27万亩,南洋涂1.06万亩。临港腹地现有陆域面积为414平方公里,加上可围垦面积近200平方公里,总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此外,港区范围内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海岛有5个,其中4个为无居民海岛,既可用于建设深水泊位,又可提供大面积腹地开发建设。四是海岛资源丰富。现有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128个,陆域总面积约18.05平方公里,其中:有居民岛5个、陆域面积约14.49平方公里,无居民岛123个、陆域面积3.56 平方公里。
5、产业依托基础扎实
临海市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船舶修造、医药化工、休闲用品礼品、专用设备制造等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重型化趋向正逐步显现。同时,临港工业依托的相关下游产业发达,台州市汽摩配、高档金属制品、化学原料药、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及模具被列入重点培育的全国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有12个区域性产品获得国家级之都(乡、城、基地)称号。沿海区域内已有上市公司2家,上市募投项目10多个。依托桃渚军事古城和国家地质公园,滨海旅游渐成热点。洞港标准化海水综合养殖基地及红脚岩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全面铺开,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渐成气候。临海沿海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西兰花出口基地。
6、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甬台温铁路、台金高速公路、104国道西过境线、83省道改建工程、74省道南延工程、疏港公路、35省道改建及东延线、500kv回浦变、220kv童燎变、头门港区一期工程、南北洋涂围垦工程、杜桥西湖水厂、为民水厂、东部污水处理、台州危险固废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开工建设;北洋涂围垦二期、海上风电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同时,白沙湾新区核心区的建设以及杜桥小城市培育进程正在加快实施,城镇功能和承载力日渐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是规划衔接不协调,多头编制,缺乏统一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且与省、市以及临海相关规划衔接不够充分;二是资源要素支撑相对薄弱,尤其是水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突出;三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大项目、大企业入驻,产业带动性不强;四是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居住、餐饮、商贸、公共交通、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缺乏,物流、科研、教育、金融、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要求,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为主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加快头门港开发建设,构筑“一港三园三城三岛”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加快发展 “临港工业主导,海洋服务业、海洋渔业协同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构建以国家战略物质储运基地与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特色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争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港产城联动发展的先进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科学深度开发海洋资源,强化资源集约利用,集约开发深水岸线和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能源、水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集聚,按照产业分区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联动发展。以海洋经济为引擎促进海陆联动发展,统筹协调海洋与陆域经济发展,实现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按照区域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开发集约的要求,一体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强化分工协作,创新协作体制机制,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区块联动、布局合理的区域协作体系。
坚持特色发展。立足产业基础优势,有选择地发展特色明显、关联性强的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海洋渔业,带动港口腹地发展,形成产业梯度效应,培育差异化特色海洋产业竞争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居与生态、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海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坚持有序发展。立足实际、着眼全局,科学确定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整合各方面力量,围绕确定的分阶段目标和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海洋经济工作。
(三)主要目标1、战略目标
——浙江省“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
高标准建设头门港区,完善集疏运网络,强化综合物流功能和现代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以及战略物资、大宗商品交易功能,重点构筑以钢铁、LNG、煤炭、粮油等为重点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主动承接宁波—舟山港的贸易物流功能外延和转移,积极接受上海港的辐射,建设集战略物资和大宗商品中转储运、贸易加工和物流配送的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安全及大宗商品交易基地,成为浙江省“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
——浙江省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按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要求,依托港口的经济辐射力、产业基础及广阔的腹地支撑,重点发展带动力强、工艺先进、技术高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临港产业,发展优势临港产业集群,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逐步建设成为我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基地。
——台州陆海统筹发展示范区
坚持陆海联动发展,统筹海洋资源与陆域要素资源,以海洋产业发展带动全市陆域产业转型升级,以滨海型城市组团建设推进陆域城镇化水平,以港口集疏运设施建设连接陆域基础设施网络,成为台州市产业、基础设施、资源要素、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海陆统筹发展的先进示范区。
2、发展目标
(1)2011~2013:海洋经济建设加快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北洋涂围垦一期工程、南洋涂围垦工程等围垦工程和头门作业区一期工程、进港航道等港区设施,疏港公路、74省道南延、83省道改建等工程基本建成。
——海洋产业项目有效推进。一批重大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海洋渔业项目建设有效推进,争取部分项目投产运营。到2013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1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海洋产业工业总产值超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0%。
(2)2014~2015年: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头门港开港通航。头门作业区一、二期码头泊位建成,投入运行,对外通航;港航、海事、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功能配备完善。
——海洋经济规模逐步壮大。海洋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对临海市经济带动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22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海洋产业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40%;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0万吨,外贸吞吐量达到150万吨。
——海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临港工业优势凸显,海洋渔业稳定增长,海洋服务业迅猛发展。到2015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为15∶65∶20,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比重达30%以上。
——海洋空间格局初步优化。头门港区建设全面铺开,临港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滨海型城市组团雏形初显,空间功能布局得到优化。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逐步健全,海洋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和利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生态功能不断改善。
(3)2016~2020:海洋经济发展日趋完善
至2020年,全面建成浙江省乃至全国港产城联动的先进示范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基本完善,现代海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临港产业集群形成,“一港三园三城三岛”的海洋经济空间格局基本构成,港产城联动效应凸显。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结构为10:60:30,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外贸吞吐量达到1500万吨。
3、工作目标
——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临海市实施方案》为统领,编制或完善《临海头门港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临海市“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临海市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布局规划》、《临海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台州港临海港区头门作业区总体规划》以及《台州港临海港区头门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
——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针对临海市海洋经济基本任务和重点领域,出台招商引资、税收、土地、项目审批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细化、跟踪评估、完善相关政策。
——招商选资全力推进。完善海洋经济招商工作制度,制定政策措施,营造浓厚招商氛围,设立项目门槛,全力引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吸引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等国内外企业入驻,提升项目服务水平。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有序推进综合交通、能源保障、水资源利用、防灾减灾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临港工业、海洋渔业、“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海洋服务业等项目建设,有序引导项目落地,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体制机制更加顺畅。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形成杜桥、上盘、桃渚三镇以及东部区块管委会、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临海分区管委会、台州港临海港区管委会以及临海市各相关部门统筹协调、高效顺畅的管理机制。
三、重点领域与任务(一)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1、基本要求
以临海(头门)港区为核心,以头门港工业园区、南洋临港产业园和桃渚现代海洋渔业园等三大产业园为支撑,加快建设以杜桥为主,桃渚、临港新城为辅的城镇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头门岛、田岙岛、雀儿岙岛等重要海岛,逐步形成“一港三园三城三岛”的海洋经济空间总体发展格局。
2、工作重点和突破环节
(1)倾力开发临海(头门)港区
——地理位置。位于临海市东部头门岛,规划面积约1440公顷。
——目标定位。浙江省新兴的海陆联运产业港和物流贸易港。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和商贸业,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仓储保税、出口加工、船货代理、包装配送、商贸交易、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空间布局。规划沿岸线布局1-20万吨级码头,北侧布局LNG等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和集物资储运区和物流储运区为一体的物流园区。
——近期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港区“政企合作投资”开发模式,深化与省交通集团、台州市三方的战略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央企、国企及民营经济集聚;加快港区道路、码头等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
(2)着力建设三大产业园
①临海头门港工业园区
——地理位置。位于上盘镇东部,规划面积约2590公顷。
——目标定位。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大型海洋产业基地,临海临港工业发展的主体区域。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装备制造、临港石化、优特钢、汽车及配件等临港重化工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和港口物流业。
——空间布局。采用“园中园”模式,将园区分为若干相对独立、依托各自相对集中的产业门类、集群式发展的产业区,重点布局温台民营企业转型创新集聚区、省属大企业海洋经济开发集聚区、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及配套产业基地、物流基地等港口物流基地。
——近期工作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北洋一期围垦建设性用海转为建设性用地工作,加快二期围垦工程的前期工作。
②南洋临港产业园
——地理位置。位于杜桥镇南部,规划面积约1700公顷。
——目标定位。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态型“绿色药都”。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
——空间布局。北部以整合原杜桥南工业园区为主,安排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中南部以优化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
——近期工作重点。加快医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向下游延伸开发医药制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强化废气和污水处理、热电联产等节能环保配套设施,推进南洋围涂工程建设。
③桃渚现代海洋渔业园
——地理位置。位于桃渚镇东部,包括洞港和红脚岩,规划面积约536公顷。
——目标定位。规模化、生态化、科技化设施渔业发展示范区,集避风、捕捞、仓储、交易、加工、港口物流、渔船维修于一体的国家一级渔港。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特色优势水产设施养殖业,积极发展现代捕捞业及深加工渔业增殖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依托渔港、农林渔产品,积极发展冷冻仓储、市场交易等农林渔特产品冷链物流,强化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建设;配套发展渔船修造业。
——空间布局。洞港以布局发展设施渔业为主,红脚岩以布局发展现代捕捞业、深加工渔业增殖业,物流和渔船修造业为主。
——近期工作重点。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开展生态养殖示范区试点、加强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和鼓励渔业深加工发展等措施,大力引导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方向发展。
(3)加快建设三大城镇区
加快形成以杜桥城区为主,以桃渚镇区、临港新城为辅的三大城镇区,为临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撑,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区。
①杜桥城区
——地理位置。位于杜桥镇中部,规划面积约1750公顷。
——目标定位。滨海型城市组团核心区、临海经济社会副中心、台州湾北部工贸新城、中国眼镜名城。
——发展方向。完善城市功能,强化行政、文化、商贸、教育、医疗、娱乐、居住等服务支撑,突出发展眼镜制造、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空间布局。规划杜桥老镇区以发展商贸、居住为主,南部以发展居住为主,东部以发展行政、文化、教育、娱乐、居住为主,西部以提升发展眼镜及配套产业为主。
——近期工作重点。加快杜桥老镇区的改造工程,以原有城镇向南延伸形成科教、文化、娱乐及行政中心;逐步推进镇区西部工业改造提升。
②桃渚镇区
——地理位置。位于桃渚镇中部,规划面积约400公顷。
——目标定位。浙中滨海休闲旅游名镇、人居水乡生态城镇。
——发展方向。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旅游、休闲娱乐、生活居住等现代服务业。
——空间布局。桃渚老镇区形成商贸旅游服务等功能,南部发展文化旅游和公园绿地,东部、北部以发展生态水景化的生活居住功能为主,西南部以发展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
——近期工作重点。重点在改造桃渚老镇区的基础上向西、南方向发展,建设新的行政中心和旅游文化中心;整合完善旅游资源。
③临港新城
——地理位置。位于上盘镇中南部,包括上盘老镇区和白沙湾新区,规划面积约3000公顷。
——目标定位。以白沙湾新区建设为核心,以上盘老镇区改造为辅,着力打造临港新区、滨海服务中心、生态宜居新城。
——发展方向。以滨海公共服务职能为主导,重点发展生活居住、滨海旅游、科技教育、商贸产业等。
——空间布局。规划白沙湾新区环形区域主要布局滨海旅游、科技教育综合体、商贸产业,环形区域两侧主要布局生活居住服务业;以上盘老镇区为中心发展居住、商贸等,东部重点发展居住、休闲娱乐,靠近山体部分布置公园和生态绿地。
——近期工作重点。加快白沙湾新区核心区块建设进程,推进海岛渔民康居工程和科教综合体建设工程,建设完善公建配套设施;在改造上盘老镇区现状城镇公共设施和居住区的基础上向东、南拓展,加快城镇中心广场、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
(4)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大重要海岛
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持海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根本出发点,采用分类开发与保护的方式进行有序利用,做到“先保护后开发,重点保护与适度开发,多自然发展,少人为改造”和“开发促保护”,坚决遏制无序、无偿的海岛利用状况,重点开发利用头门岛、田岙岛、雀儿岙岛。
①头门岛。以港口贸易物流岛为主要开发利用方向,合理开发建设深水港区,以大宗商品运输为主,为临港产业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并服务旅客岛际旅游,承接宁波—舟山港、接受上海港辐射,融入上述两港物流贸易体系。
②田岙岛。以现代渔业岛为主要开发利用方向,充分依托海岛周边丰富的渔业资源,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园区,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加强水产品深加工。
③雀儿岙岛。以清洁能源岛为主要开发利用方向,充分利用海岛周边丰富的风力资源和海洋能资源,开展海岛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多能互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改革与创新举措
(1)规划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临海头门港区、南洋临港产业园、北洋临港产业园以及各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2)体制机制方面。建立健全临海市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机制,切实处理好杜桥、上盘、桃渚三镇之间以及东部区块管委会、临海港区管委会以及临海市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关系。
(3)政策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海洋空间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在用地用海保障、重大项目审批、空间开发机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4、责任分工
由临海市发改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杜桥镇、桃渚镇、上盘镇、临海东部区块管委会、临海港区管委会参与。
(二)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1、基本要求
按照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着力构建工业生态链网,在完善现有企业产业链基础上,重点引进和培育补链项目,促进产业链集聚,形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生态工业体系,构建以临港工业为主导,海洋服务业、海洋渔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成临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工作重点和突破环节
(1)加快提升先进临港制造业
以大项目、大企业为龙头,重点提升船舶工业、临港石化、优特钢、汽车及配件等先进临港制造业。
①船舶工业。加快淘汰传统落后造船技术与产能,加快灵江区域传统船舶企业向临港转移,引导“低、小、散”企业转产升级,实现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升级,推动造船、修船、船配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临港船舶发展格局。
②临港石化。依托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积极延伸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合成塑料产业链(聚碳酸酯、环氧树脂、ABS、聚氨酯弹性体等),合成橡胶产业链(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苯胶乳、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等合成橡胶产品),以及高端精细化工原料。
③优特钢。努力承接内陆地区钢铁企业的搬迁转移,建设百万吨级优特钢项目,重点发展电工钢板、家电钢板等高附加值碳钢板材,应用于装备、汽配、建材等领域的高档不锈钢板材、棒材、管材,以及高速工具钢、塑料模具钢等高附加值工模具钢。
④汽车及配件。利用港口物流成本优势,以台州汽配产业为基础,引进国内外大型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依托整车及零部件基础,重点发展轿车、工程车、专用车等整车,积极发展与主流车型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逐步形成系统化集成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2)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大型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制造业,并重点围绕勘探、生产、加工、储运及服务等环节,发展大型的海洋服务和水下系统、作业装备等,建设头门港区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及配套基地。
②先进装备制造业。围绕石化、钢铁、高效清洁发电、港口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广阔、与主导产业密切关联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成套设备、化工设备、数控机床、环保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
③海洋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发利用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热能等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海上风电、潮汐电、海洋热能电站等清洁能源工程,以及风电机组、专用电缆、风电底座等关键零部件,形成海洋新能源产业化规模。
④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海水化学新材料,重点发展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以海洋资源为原料,开发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建筑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
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临海医化园区,以海洋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注重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走产业化、生态化发展道路,提取海洋生物中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打造成国家“绿色药都”。
(3)着力壮大海洋服务业
——港口物流业。承接宁波—舟山港、接受上海港辐射,瞄准温台、浙西、浙中级周边区域国际集装箱以及石化、粮油、煤矿等大宗物资的储运、加工、中转等服务需求,重点承担以集装箱、大宗物资、原材料及产成品为主的港口物流业务。
——滨海旅游业。精心打造“游海岛、观海景、吃海鲜、购海货、住海滨”滨海旅游业态,重点发展滨海景区、“渔家乐”休闲游、岛际旅游、滨海度假等滨海特色旅游;整合临海全市山、水、海、城自然旅游及人文资源,连接桃渚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景区、全国文保——军事古城和、龙湾海滨景区、东矶列岛景区,以及江南长城景区、括苍山景区、羊岩山景区、江南大峡谷景区、牛头山景区等旅游景区(点),打造一条以滨海旅游为主的集旅游、休闲、度假、购物于一体的临海市旅游精品路线,形成文化游、山水游、海洋游一体化的旅游链,促进全市旅游整体发展。
——滨海生活服务业。要加快发展与滨海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居住、商贸等生活服务业,满足企业就业人员、居民和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4)积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依托红脚岩国家一级渔港、洞港渔业养殖基地,以规模化、生态化、科技化、标准化为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现代捕捞业、渔业增殖业,努力建设集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科研于一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
——现代水产养殖业。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原则,加快标准塘建设,应用现代科技、先进设施和合理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集约化高密度设施水产养殖,优化养殖方式,进一步推进优势、特色水产品设施养殖产业带建设,建设省内重要的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生态科技设施水产养殖园、出口海产品安全示范区。
——现代捕捞业。积极推广科学捕捞方式和产品成活保鲜技术,大力提高渔船装备水平,加快淘汰劣质渔船,有计划地开展渔船更新改造;加快发展远洋渔船海上捕捞、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
——渔业增值业。海产品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由一般加工向海洋食品、海洋生化、海洋生物药物等行业延伸,同时鼓励发展海产品仓储、流通、贸易等增值业,提高海洋渔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3、改革与创新举措
(1)规划方面。组织编制《临海头门港工业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临海市临港重化、海洋新兴产业等发展思路。
(2)政策方面。制定《临海市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
4、责任分工
由临海市发改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杜桥镇、桃渚镇、上盘镇、临海东部区块管委会、临海港区管委会
参与。(三)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1、基本要求
积极推进大宗散货运输和港铁联运、海陆联运、江海联运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体系“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战略物资和大宗散货中转储运、贸易加工和物流配送基地建设,努力成为我省新兴的海陆联运物流贸易港、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2、工作重点和突破环节
(1)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充分发挥港区深水岸线和广阔腹地资源的优势,依托高效便捷集疏运系统和港城联动发展体系,规划建设LNG储运基地、钢铁物流基地,建立大宗商品的仓储、交易、保税、物流等功能,努力将临海头门港区打造成为煤炭、LNG、钢铁、粮油等重大能源、战略物资储运重要基地及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2)构建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
深化与省交投等省属大企业等多元投资主体港口合作开发机制,重点规划建设港航系统工程,积极拓展便捷的陆地交通网络,推进港口、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省道公路、河道为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完善港口物流功能,构建现代化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
(3)培育金融与信息支撑体系
建设以金融服务创新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系统,联合省、市多元投资主体,进行港口岸线一级市场开发和公益性港航基础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市场化运作的港口产业投资基金、商业银行、港航投资公司等渠道;建立与省属大企业的金融战略合作机制;搭建产业与金融合作平台,加强港口物流及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应用先进物流业务运营信息系统,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专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港口。
3、改革与创新举措
(1)规划方面。组织编制和实施《临海市“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临海市LNG能源储运基地布局规划》、《临海市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规划》。
(2)体制机制方面。成立“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协调解决各类重大问题,进行专项动员部署,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政策方面。制定《临海市关于加快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扶持大宗商品交易、航运经济、航运咨询、船舶技术、海洋培训等航运服务业。
4、责任分工
由临海港区管委会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杜桥镇、桃渚镇、上盘镇等参与。
(四)完善沿海基础设施网络1、基本要求
以临海沿海东部三镇及管辖海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有序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交通、给水排水、能源、通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2、工作重点与突破环节
(1)建立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网
统一规划、协同建设交通道路与设施,加快建设以港口、高等级公路为重心,连接内部交通网和铁路的交通框架,逐步形成效率高、成本低、辐射力强的客货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港区码头建设,积极推进疏港公路以及港区水、电等公共配套设施,适时建设台金铁路东延线至临海头门港区的高标准铁路通道,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建成服务内陆腹地、带动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港口。
——加强内外交通网络联系。切实做好与台金高速公路东延线和沿海高速公路的对接,加快桃渚高速公路道口建设,适时改造拓宽通往周边地区和县市的主要公路干线;建设完善内部交通主骨架,并在此基础上加密次干道和支路密度,同步加强公交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管理先进的交通网络体系。
(2)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给水排水网
坚持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和节约用水的原则,统筹考虑供水工程、引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输配水管网和排水排污设施的布局,逐步构筑配置合理、利用高效、安全环保的区域一体化给水排水网络。
——加强供水网络建设。统筹考虑水源、水厂、输配水管网设施建设,形成统一的供水系统。根据产业、城镇和生态用水的需求,结合方溪水库建设,对牛头山水库进行优化调度,向临海东部供水,并扩建为民水厂,新建西湖水厂,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建设中水回用系统。规划近期供水规模达到16.5万吨/天,远期供水规模达到37万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