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村镇规划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村镇规划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市化战略为指导,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落脚点,全县的村镇规划体系日益完善。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以“两分两换”试点的全面实施和新市镇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根据嘉建委办〔2009〕204号《关于开展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的实施意见》、盐委办〔2009〕63号《关于进一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推进“两分两换”加快现代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就开展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村镇规划修编完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紧紧围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体系,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加快新市镇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镇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和空间资源配置作用。
2、主要任务
各镇(区)7月底前完成镇域“1+X”村庄布点规划的修编完善;10月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求各镇近期建设区域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50%,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努力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镇规划建设区的全覆盖。各类规划均应根据《城乡规划法》要求,按照相关程序报批后实施。
3、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村镇空间布局,提高村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和发展最广大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城乡统筹。统筹村镇建设,统筹农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努力实现村镇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总体要求
(一)更新规划理念,做大做强新市镇。更新“就村庄论村庄”和规划建设中心村的传统村庄规划理念,确立以新市镇发展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村镇规划修编完善目标,通过修编完善村镇规划,来统筹镇域村庄布局,统筹镇域的产业、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促进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新市镇转移,在镇域整体空间上对村庄布局进行引导,吸引农村住宅向社区中心集聚,做大做强新市镇。要求新市镇社区集聚按全镇总农户数的50%以上编制规划。
(二)科学确定村庄布点规划。要按照“1+X”的原则进行村庄布点,其中“1”指新市镇,“1”在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由若干组团组成,“X”为农村新社区数量,“X”不大于现有行政村个数。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工作。
(三)土地集约节约使用。进一步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通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要实现土地节约率50%以上。新市镇社区户均用地控制在0.4亩(以社区为单位,包括道路、场地等公建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以下同)以内,以规划建设多层公寓和联排住宅为主,在农户有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加收一定的空间占用费,可建设少量的单体独栋农房;农村新社区户均用地面积控制在0.5亩以内,以规划建造联排住宅为主,视情况建设适当比例的公寓房和单体独栋农房,其中,单体独栋农房户均用地控制在0.6亩以内。
(四)同步研究制定村镇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要结合“两分两换”试点,在修编完善村镇规划后,同步研究制定村镇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并做好与原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村镇规划落实。要按照村镇规划要求,根据各个镇的不同经济实力,制定不同政策和措施。
三、加强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的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各镇(区)要建立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的统一领导,研究制定村镇规划修编完善重大事项和村庄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2、增加财政投入、确保经费的落实。各镇(区)要将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并加大2009年度村镇规划编制资金投入,以满足此次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的资金需要。
3、明确部门职责,健全工作机制。此次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时间任务紧、质量要求高、思想统一难,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建设部门负责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统筹协调;农办负责制定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的奖惩办法和考核机制;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全方位宣传报道工作;国土部门负责指导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文化(文物)部门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
4、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本轮村镇规划修编完善工作的目的意义、必要性、急迫性和重要性,宣传各地工作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积极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