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旅游业提质增量的要求和《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7〕64号),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和“拥江揽湖滨海”城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逐步形成全景化打造、全时空体验、全要素保障、全程化服务、全方位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产业、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为推动我市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加快“名城名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旅游总人数超过1.6亿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5%,力争旅游产业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数占全省的比重均达到20%左右。“十三五”期间,力争累计实现旅游项目协议投资、实际投资均突破千亿元。全市旅游发展格局更加完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产业融合更加充分、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国际形象更加鲜明,基本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和高质量全域旅游“宁波样板”。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全域化旅游空间布局
1.优化“一带三板块”产业格局。按照“山海统筹、城乡兼顾、生态优先、重点引领”的布局思路,整合形成河姆渡—三江口大运河和海丝之路文化旅游带,提升打造三江口、天一阁·月湖、泛外滩、东钱湖、九龙湖、慈城—保国寺都市旅游板块,象山港湾、杭州湾、三门湾、梅山湾、环石浦港等海洋旅游板块,雪窦山、四明山、宁海奉化西南片区山水生态旅游板块,实现“一带三板块”规划管控、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建设管理的调整优化。[牵头单位: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2.打造“五名五大”支撑体系。整合自然、人文、社会等资源要素,挖掘红色文化、藏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甬商文化、茶瓷文化等八大文化基因,集聚形成“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居”+“大港、大佛、大儒、大海、大山”全域旅游支撑体系,培育形成东方大港、佛教名山、阳明故里、宁波港湾、四明胜境等一批核心旅游品牌。[牵头单位: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规划局、各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3.建好“四大平台”。着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高等级景区度假区、旅游特色小镇、景区村庄“四大平台”,打造形成一批要素集聚、业态创新的“美丽经济”示范区。加快创建奉化、宁海、象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象山影视城、慈城—保国寺5A级旅游景区,象山松兰山、宁海森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统筹推进特色小镇项目开发、产业融合和功能提升,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牵头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旅发委、市发改委、市委农办]
(二)加大品质化旅游项目投资
1.招引一批“新奇特高”全域旅游新业态项目。统筹建立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平台、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和重点项目专业服务团队,主动上门对接重点跨国公司、央企国企、实力民企以及在外浙商甬商,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创新式、体验型、特色化、高科技的旅游新业态项目,迎合消费升级需求,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抢占未来竞争高地。(牵头单位: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经合局)
2.加快推进“四个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按照“前期转化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推进在建一批、竣工运营一批”的要求,抓紧建设推进一批十亿级、百亿级的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鄞江山水小镇、新慈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招商项目签约,杭州湾“美丽中国”文化小镇、阳明古镇等一批签约项目落地,象山影视城三期、九龙湖综合旅游项目等一批落地项目开工,佛教名山、宁海温泉小镇、华侨城宁波欢乐海岸等一批在建项目运营。[牵头单位:各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旅发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经合局]
(三)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1.培育“城景一体”都市旅游示范区。完善“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游憩功能,打造甬江两岸近代外滩文化业态和工业遗产“文创地标”,点亮“三江璀璨”主题灯光秀,丰富天一阁·月湖景区书香文化业态,优化东部新城、南部新城滨水休闲空间,把东钱湖打造成为必去必看必游景区和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宜游”的城景一体化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市住建委、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2.丰富“留得住乡愁”乡村旅游产品。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培育一批高等级精品民宿和民宿经济集聚区,重点布局一批3A级景区乡镇和村庄。[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委农办;配合单位:市文明办、市住建委、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3.共建“大湾区时代”高端海洋度假胜地。加快推进中国渔村二期、半边山旅游度假区、檀头山岛、花岙岛、渔山国际海钓基地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渔村文化、海岛民宿、休闲海钓、海洋牧场捕捞、海上餐饮、海上婚庆等深度体验式海洋旅游产品。加快建设杭州湾滨海主题公园集群、象山亚帆中心、宁波(梅山)国际邮轮港、象山港游艇基地等高端海洋旅游产品,积极融入长三角邮轮旅游目的地。[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交通委、市海洋与渔业局、市体育局、宁波海事局、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4.发展“绿色家园”山水生态旅游。以生态环境优化、产业转型提质、人文魅力彰显为目标,依托滕头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雪窦山、上林湖、五龙潭、东钱湖等生态旅游和风景名胜资源,以山水生态观光为基础,发展一批环境友好型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高标准建设一批“绿色家园”精品旅游区。[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林业局、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5.推出“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以横坎头村、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镇海口海防遗址、北仑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红色文化遗存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为依托,加快发展红色文化体验系列旅游产品,积极拓展红色会议奖励、红色研学等新业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
(四)培育特色化产业融合基地
1.打造农旅融合升级版。大力培育旅游与农、林、渔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提升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森林健康养生园、休闲渔业精品基地、果蔬采摘基地、农业庄园、休闲农庄(农场)等,扎实推进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综合体试点,统筹推进“五彩四明”“斑斓海岸”“绚丽浙东”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牵头单位:市委农办、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
2.发掘工业旅游新蓝海。充分发挥我市工业产业基础好、知名品牌多等优势,引导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设施、优化服务,新建一批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和工业旅游博物馆,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发展邮轮游艇、大型游船、旅游房车、旅游小飞机、景区索道、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文广新闻出版局)
3.凸显文旅融合新亮点。推动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场所和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等传统文化空间,打造一批旅游演艺品牌、非遗景区、文博景区和文创基地,凸显我市文化旅游消费新亮点。积极参与浙东唐诗之路和佛道名山旅游带建设规划,整合古港遗迹资源开发海丝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非遗活态化、景观化、时尚化。(牵头单位: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
4.培育体育旅游增长极。整合利用我市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体育旅游企业集群,构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使体育旅游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极。(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
5.打响健康旅游新品牌。深入挖掘我市屠呦呦中医药文化、生态环境和医疗服务资源,发展高端医疗、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建设鸣鹤古镇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形成枫康、易中禾等一批健康旅游特色品牌,推动宁波进入华东健康旅游市场第一序列。[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卫生计生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老龄委、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6.串联美丽经济大走廊。加强休闲旅游设施与交通走廊的衔接,按照国家级旅游风景道的标准打造象山环港公路、浒溪线余姚段奉化段、象西线梅林至深甽段等一批交通精品风景走廊,配套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自驾车房车营地。[牵头单位:市交通委、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住建委、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7.拉长商旅融合产业链。加强“宁波印象”文创商品、农副产品和传统工艺的研发,推进市级特色商业街改造升级,加快旅游购物专柜建设,支持“老字号”旅游开发,大力培育宁波地方特色餐饮,以旅游消费升级助推宁波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整合全市商务会奖旅游资源,打造东钱湖、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等一批会奖旅游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会展办、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开发园区管委会]
8.创新科旅融合新载体。依托我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海洋公园、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载体,开发科普旅游和研学旅游产品,逐步形成完备的研学旅游体系。(牵头单位:市科协、市旅发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五)提升人性化公共服务水平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政策 > 宁波市人民政府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renminzhengfu/20181214/2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