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
《乐清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乐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6月3日
乐清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5年)
为积极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效遏制我市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保护和增进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浙江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温州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5年)》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慢性病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流行广、病程长、费用贵和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的推进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呈快速上升趋势,全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我市慢性病防控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11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约占总死亡的70.61%,其中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最为突出的威胁,成为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即控制共同的风险因素,如烟草使用、不合理饮食、运动不足和过量饮酒等。近年来,我市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初步建立慢性病防控体系框架;建立健全死因、慢性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性病健康教育;探索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社区防控模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保障措施还不完善,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举措,列入创建省“卫生强市”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减轻其给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卫生强市”创建的目标,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政府职责,提高基层能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生活环境,增进城乡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发展。从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出发,着力降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居民健康权益,满足群众基本健康需要。
——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政府在应对慢性病挑战方面要发挥首要作用,承担首要责任。强化政府在慢性病综合防治中的职能,明确并落实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部门职责,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
——分工合作,综合防治。建立政府领导、专家指导、社区实施、群众受益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坚持全人群干预与个人干预相结合,建立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市级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慢性病社区干预防治网络。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具体防治目标和控制策略,积极试点,稳步推进,逐步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实效性。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我市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及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防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健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以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并落实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有效对策,动员全社会参与。
——政策及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和加强我市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政策和规划,出台与慢性病防治和病人治疗相关的公共政策,并组织实施。将高血压、I(II)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塞)、冠心病、精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尿毒症、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排异治疗、肿瘤放化疗等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慢性病综合防治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慢性病专项工作经费。
——居民健康素养及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提高。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6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血糖和血脂知晓率分别达到70%、50%、30%;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至8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至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5%以上。35岁以上接受体检等疾病筛检率达到50%以上,社区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到30%。
——慢性病危险因素筛查及干预范围逐渐扩大。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分别控制在10%、8%以内;30%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适龄儿童窝沟封闭覆盖率达到20%以上,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人群食品营养标签知晓率达到30%以上。
——疾病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
——健康支持性环境不断完善。建设利于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培养慢性病防治技能的支持性环境。健身场所或健康教育活动室在当地社区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中小学校开设慢性病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到100%;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之间人口(户口注销、出生上户口名单)、死亡信息等数据信息共享;市级综合性医院全部创建慢性病HIS系统并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对接,逐步推广至中心卫生院;推动居民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慢性病管理网格化,形成监测、医院诊疗信息共享。
三、策略任务
(一)广泛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慢性病防治意识
全面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作用,积极组建健康教育专家团、讲师团和志愿者宣教团,切实加强公共场所、城乡社区、医疗机构、各类学校等重点区域的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餐厅、示范食堂和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创建。通过创建活动,培养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最终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通过舆论宣传活动、健康素养巡讲活动、卫生宣传日活动、防病知识普及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众健康活动,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卫生部门要制定和推广健康教育指南,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咨询、健康处方、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建立市级慢性病信息和知识权威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健康核心信息,配合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组织主要媒体设立健康专题栏目,科学传递慢性病防治知识。
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等要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作为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内容,纳入互联网和公益宣传计划,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主流媒体设置2个以上健康教育宣传专题栏目。
教育部门应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健康促进学校创建重要内容,中小学校开设慢性病健康教育课、幼儿园开设健康讲座覆盖率达到100%。
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老龄委和各类社会学术团体发挥各自优势,按照规范信息,有组织地开展公益宣传和社会动员活动。
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做好相应宣教工作。零售药店在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中要发挥积极作用。
(二)完善政策措施,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
多部门配合,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制订落实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措施,促进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环境形成。
切实加强烟草控制工作。根据《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相关要求,继续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等要率先成为无烟单位,并逐年提高无烟单位和无烟公共场所的覆盖比例;鼓励医疗机构设立规范的戒烟门诊,提供临床戒烟服务。
逐步完善公共营养政策。农业部门要调整和改善食物生产结构,引导生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农产品;经信部门要引导并支持食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促进健康食品开发和生产;商务部门要倡导和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开设低盐、低糖食品等健康食品专柜,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食品企业、集体供餐和餐饮单位要组织业务骨干人员学习掌握合理营养膳食知识并知晓不良饮食危害,逐步推行营养成份标识,宣传过量饮酒危害,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饮。
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体育部门要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加强全民公共体育健身网络建设,群众健身场所覆盖全市各主要居民小区,逐步实现城市步行“10分钟健身圈”。教育部门要落实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市总工会要加大对职工体育锻炼习惯的干预,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要求每人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20分钟,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所工间操覆盖率30%以上;社区要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三)加强健康管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做好社区诊断,明确辖区主要健康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医疗机构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认真做好参合农民、参保居民和退休人员等健康体检工作。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发现慢性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烟、酗酒、肥胖、超重等),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依照相关技术指南和工作规范,开展普通人群健康教育,帮助形成维持健康生活方式;推进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干预、评估,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实施对慢性病患者的规范诊治、管理,推广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常见问题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