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全区各小学、教育局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根据《舟山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舟教基〔2019〕71 号),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更为根本,因为它内在地规定了“如何培养人”。“综合素质”是对人的发展内涵的规定,是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细化、具体化。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与内容建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考试和评价标准研制的主线,是人才培养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纲领。
定海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基础素质+校本素养”模式。其中基础素质评价是指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在“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五大基础领域全面达成与个性发展情况作出评价,指向的是国家培养目标的落实。
校本素养(专指校本核心素养,下同)评价是指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学校“一训三风”的文化内涵,对学生在校本核心素养领域(校本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学校培养目标和“一训三风”中衍生出的关于学生在文化传承上的愿景,譬如:诚孝、博雅、包容等等)中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价,指向的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既关注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个性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品质的形成。
(二)基于标准。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建立标准、教学、评价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三)多维多样。多维度描述小学生成长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内容丰富多彩,评价方式适切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体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向。
(四)因校制宜。学校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主体,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自主策划,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三、评价内容
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五大项。
1.品德表现。
品德表现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守纪法等方面的表现。小学生品德表现要从品德行为养成教育抓起,做好小学生自我意识和个体责任培养等基础性工作,逐步树立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行为习惯主要考察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劳动习惯、生活习惯、交流合作及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突出事例、写实描述、肯定表扬及激励性评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侧重于导向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情感态度、心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学业水平。
根据年段特点,采用体现课程性质的评价方式,分项等级描述学生修习国家课程后学科素养方面达到课程标准的情况。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查既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力、思维的发展状况,也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态度、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诊断学生掌握情况,又要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3.运动健康。
了解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心率、肺活量、躯干和四肢等身体外观与整体发展等小学生身体机能的情况。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初步的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主要考查学生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运用等能力。学生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要从兴趣特长培养入手,兴趣特长主要包括舞蹈、器乐、声乐、美术、体育、棋类、科技、电脑、阅读等方面兴趣爱好。学校要定期开展类型多样的展示学生风采的活动,客观记录每个学生每一阶段艺术素养与兴趣特长的情况,呈现学生发展的概貌。
5.创新实践。
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体验和实践应用环节,开设家政、烹任、手工、园艺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鼓励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充分利用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研学旅行营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小学生学工学农。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增强包括生活技能,沟通表达,合作交往,社会实践,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素养等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校本素养
1.校本素养的核心提炼:校本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学校培养目标和“一训三风”中衍生出的关于学生在文化传承上的愿景。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凝结,并可分解成若干单项式的指标(分项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分项指标”既可以是五大基础素质中某一项内容的侧重或内涵创新,或是在主题链下的几大项目综合。
2.校本素养的评价体系:由点到面、由过程到结果、由局部到综合,形成属于学校特有的校本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3.校本素养的评价结果:可以进行多样性的表述,或者是荣誉称号式,或者是等级评价式等。评价结果的运用可根据核心素养提炼的内涵广度、深度,或统领基础素质,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演绎为“核心素养评价统领下的五大领域”模式、或并列于基础素质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演绎为“六大板块”模式等。
四、评价方法
(一)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1.各个学校要在整体设计校本素养评价和基础素质评价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出符合校本实际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制定出具体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案。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要明确本校各学年、各学科等各个阶段的评价安排。鼓励学校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工具,研制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各学科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倡导评价的校本化实施。
3.各个学校要在落实基础素质评价的基础上,着力注重校本素养的提炼与评价。不同的核心素养配之以合适的培养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打造区域内每个学校“校本素养”评价的千姿百态,凸显学校的内涵发展和个性化办学。
“基础素质”评价的内容与项目,由区教育局提供统一模板——《小学生成长记录册》,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操作办法等,由各校根据校情具体制定。鼓励学校在本《指导意见》的框架下,个性化设计“基础素质”评价办法(包括内容与项目设置),允许学校采用“电子档案袋”、“电子素质报告单”等替代纸质的《小学生成长记录册》。
(二)把握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要求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有机地融入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及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要立足学生实践,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要立足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学生在各类活动和学科学习中的过程表现,增加关于学习态度、过程参与、作品作业质量、行为实践、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评价与反馈。在结果呈现上提高过程表现的比重,体现活动与学科特点,发挥评价促进教学改进和优化管理的功能。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报告的内容能充分反映新课程背景和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程结构与评价内容;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不应只是老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而是学生、任课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
3.要进一步规范学校内部考试管理。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査。一至二年级期末考试采用非纸笔测试形式,推广多维学习目标的过程性评价与基于实践任务的真实性评价。要进一步加强纸笔测试的研究,创新测评视角,提高命题技术。三至六年级,降低纸笔测验在学业评价中的权重,建立包含学科关键能力,学习习惯、态度、方法的分项等级评价。要进一步做实日常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平时积累,体现评价的学习功能,还考试以日常的学习过程之中。
4.开展学科分项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呈现
学科学业水平评价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学科特点,对知识或能力维度进行分项评价,精准诊断学生在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发展状况,体现学生在了解、理解和应用上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科学施教。教学要精准,但对小学生学业水平结果的评价要模糊,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制加描述性评价。按照年级或学段建立等第评定的学校操作标准,避免分数和等第的简单转化。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各类考查情况等综合评价学业。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综合反映学生学习状况,评语要客观体现学生个体的典型表现和发展变化,要突出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激励和指导。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具体操作办法由区进修学校制定后另行发布。
(三)建立电子成长档案,有效反映学生成长轨迹
逐步建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成长记录档案,适时记载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与轨迹,内容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与活动记录、作业与作品展示、荣誉证书、学生素质报告单、家长与教师的寄语、多元互评等。鼓励学校加强网络评价平台建设,开发学生成长记录工具,实现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结果融合,使学生成长记录工作操作简单、便捷有效。
五、组织实施
2019学年第二学期,各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在一定年级段或班级开展改革试点工作。2020年学年起,所有区属小学结合本校特点,有序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 各校综合素质评价的详细试行方案,请于2020年4月10日前上交基教科。
(一)完善工作机制
区教育局成立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定海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指导意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及时发现和反馈学校在推进过程的共性问题,指导学校制定工作方案,改进教学与评价策略,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加以全面推广。各校也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落实《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起草、年段试点、分类指导、全面推广、组织协调、过程监控、阶段总结等相应工作。
(二)加强统筹协调
区教师进修学校要认真研读评价理论、命题技术与我省制定的各学科评价操作手册,研制确实可行的小学学科分项等级评价的实施手册,设计改进《小学生成长记录册》。教研员要深入学校和课堂,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教科研部门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设置专项课题,及时总结和推广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成果。
区教育技术中心要重视网络与评价的技术应用和推广,帮助学校和教师减轻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提高评价效率。
(三)组织有效培训
各校要采用方案解读、试点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现场展示、主题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题培训,提高各类人员对评价改革的认识,切实提高教师评价设计和实施能力。区教育局将通过汇编《定海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集》等方式,提供多元化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资源。
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评价能力的培养,通过纸笔及非纸笔工具的研制,指导教师研究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命制,推进评价内容形式的规范管理与创新。要推广基于自主命题与科学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的校本研修,提高教师运用评价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四)改进区域质量管理
教育局严格规范区域统考统测,小学一至二年级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小学三至六年级一年内最多组织一次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科学研究和使用区域统测结果,积极探索符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办法和手段。
(五)营造改革氛围。
各校要积极组织交流与展示活动,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媒体,面向家长、社会宣传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和具体操作办法,为顺利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形成合力。
附:《舟山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施行)》
舟山市定海区教育局
2020年3月16日
舟山市教育局文件
舟教基〔2019〕71 号
舟山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各县(区)教育局、市属小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重在过程表现、促进有效学习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符合小学阶段特点的,体现学科关键能力的,以校为本的等级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应以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等五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近年来,我市各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唯分数、唯升学等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突出表现为:学生发展不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终结性评价比重过大,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品质不高;重甄别和选拔功能,轻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加大了学生学业负担和教师、学校升学压力。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以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考察学生全面发展情况,既关注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个性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习品质的形成。
(二)基于标准。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建立标准、教学、评价相一致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要明确具体,易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评价方式贴近学科和学段特点,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多维多样。多维度描述小学生成长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内容丰富多彩,评价方式适切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体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向。
(四)因校制宜。学校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主体,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自主策划,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根据学科特征及校本化理解全面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科过程性评价或分项等级评价。
三、评价内容
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品德表现。
品德表现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守纪法等方面的表现。小学生品德表现要从品德行为养成教育抓起,做好小学生自我意识和个体责任培养等基础性工作,逐步树立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行为习惯主要考察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劳动习惯、生活习惯、交流合作及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突出事例、写实描述、肯定表扬及激励性评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侧重于导向,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情感态度、心理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学业水平。
根据年段特点,采用体现课程性质的评价方式,分项等级描述学生修习国家课程后学科素养方面达到课程标准的情况。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查既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力、思维的发展状况,也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态度、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诊断学生掌握情况,又要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三)运动健康。
了解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心率、肺活量、躯干和四肢等身体外观与整体发展等小学生身体机能的情况。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初步的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主要考查学生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运用等能力。学生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要从兴趣特长培养入手,兴趣特长主要包括舞蹈、器乐、声乐、美术、体育、棋类、科技、电脑、阅读等方面兴趣爱好。学校要定期开展类型多样的展示学生风采的活动,客观记录每个学生每一阶段艺术素养与兴趣特长的情况,呈现学生发展的概貌。
(五)创新实践。
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实验体验和实践应用环节,开设家政、烹任、手工、园艺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鼓励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充分利用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研学旅行营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小学生学工学农。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增强包括生活技能,沟通表达,合作交往,社会实践,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素养等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评价方法
(一)制定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学校要依据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设计符合校本特色和课程特点的评价方案,明确本校各学年、各学科等各个阶段的评价安排。鼓励学校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工具,研制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各学科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倡导评价的校本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