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结合义乌“非遗”保护工作实际,经各镇街推荐、评审和公示,决定公布“义乌兵的故事”等13个项目为义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列入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单位要制定规划,明确责任,加强协调,落实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努力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市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义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及项目简介
义乌市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26日
附件
第五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13项)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项目保护单位 |
1 | 民间文学 | 义乌兵的故事 | 义乌市志编辑部 |
2 | 传统戏曲 | 义乌徽戏 | 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 |
3 | 杂技与竞技 | 金台拳 | 义乌市武术协会 |
4 | 戚家军鸳鸯阵 | 义乌市志编辑部 |
5 | 民间美术 | 义乌漆画 | 义乌中国画院漆画艺术馆 |
6 | 传统医药 |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 义乌市三溪堂国药馆有限公司 |
7 | 传统技艺 | 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 浙江省义乌市烨彩服饰有限公司 |
8 | 道人峰茶加工技艺 | 浙江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 |
9 | 传统车木制作技艺 | 佛堂文化旅游区管委会 |
10 | 义乌麻糍制作技艺 | 义乌正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 |
11 | 义乌糖烊制作技艺 | 义乌市正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 |
12 | 义乌白酒酿酿造技艺 | 江东街道办事处 |
13 | 义乌拉面传统制作技艺 | 义乌市餐饮宾馆行业协会 |
第五批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推荐项目简介
民间文学(1项)
义乌兵的故事
《义乌兵故事》是义乌市志编辑部目前正在编撰《义乌丛书》中的一种。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名将戚继光到义乌招兵,首次三千人,以后累计一万二千余人左右,形象面遍及义乌全境各村镇。
戚继光带领义乌兵,转战浙江、福建和广东,最后,背上长城戍边,屡立奇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义乌市志编辑在近年来,曾七次组织专题小组到台州、温州、福建、河北、北京等地调查走访,在搜集文史资料的同时,也注重口碑资料的整理42集。《义乌兵故事》即是调查访问的成果之一。
传统戏剧(1项)
义乌徽戏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代管于金华市,地处金盆地东部,东经119度49分至120度17分,北纬29度02分13″至29度33分40″,浙江省地理中心地处境内。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华、兰溪,北接诸暨、浦江。义乌市境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的地理位置。
徽戏源于安徽,大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从两个流向进入金华、义乌。一是安徽的徽州经新安江流入兰溪、建德、金华一带。另一是皖南婺源,从陆路进入常山、开化,经常山港水路到衢州、金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受京班倒流影响,徽戏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面貌直到失传,流传到金华一带的徽戏却未受影响,保持了原貌。1969年安徽省徽剧团为完成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演出,特来金华邀请徽班老艺人施秀英、徐锡贵以及我团的方永林等十一人为安徽省徽剧团排演了《水淹七军》等剧目。梅兰芳先生在演出后座谈会上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恢复徽剧,要到浙江的婺剧中去找老师,婺剧是京剧的祖宗。
徽戏传统剧目有七十二本,一千多首曲牌,是我国地方戏曲单声腔曲种保留最完整的曲种之一。徽戏在义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生动地体现着义乌地区的文化传承,无论从发展的轨迹和现实意义上都决定了这份文化遗产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她不仅是戏曲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且在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她是义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乌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义乌精神的重要诠释。
杂技与竞技(2项)
金台拳
金台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得名于北宋名将金台,是金台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结合少林拳为基础结合众家古拳等糅合而成,在吸收众家之长中注重自身拳术特点,以其虚实有度的步伐、刚柔并济的功法、朴实无华身法和攻守兼备技术特点盛名于宋朝年间,自古霸不过羽、拳不过金即是此人。
发源地:金台拳所属百家拳,即集众家之所长,持本家之精湛所形成的以少林拳风格为主的拳术。它发源于北宋年间宋仁宗时期。
源流:关于金台拳的源流,在金台拳普自序中记载,金台生于宋仁宗时期,家居贝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此拳创立是在金台年迈之时。
戚家军鸳鸯阵
鸳鸯阵,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一种阵法。戚继光领导义乌兵抗击倭寇时一种疏散的战斗形式,是适应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而创制,因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继光为鸳鸯阵,阵十有二人,队长前,次夹盾,次夹枝兵,次四人夹矛,次夹短兵,樵苏居后。其节短,其分类明,其步伐合地宜,其器互相斗试。”[(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八”,“二十五页”]
民间美术(1项)
义乌漆画
1、义乌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农民,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作。民间漆艺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义乌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衣、食、住、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舞笔弄墨成了他们抒发心声的交流方式。一九八七年,十几位油漆工匠和农民画家、美术爱好者,在省、地、市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上溪职校开办了第一届漆画培训班。作者虽然不具备严密的技巧和漆画的创造能力,但特有的地方文化、生活积累和社会境况的滋养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能力,艺术主见和艺术面貌,他们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用画笔描绘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漆画,它是民间审美观念下雅创表现能力的产物。在绘画色彩上反对俗气,追求俏雅的风格,反映了传统漆艺转化漆画的产物。义乌漆画绘画的题材大多的风土人情兼及现实生活,清新质朴,俏而不俗,浓中有雅。不同的漆画作者对造型、色彩等表面又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生动,形式感强的现代漆画作品。
3、义乌漆画作品陈震、陈前禧、赵向东、骆潮勇、张志云、何晓萍等相继入选全国七届、八届、九届和省级漆画展。
传统医药(1项)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是指该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内服和外用)等传统炮制技艺,尤以丸剂和膏剂的炮制技艺最为著名。该堂的玉屏风少儿清膏、祖传秘制疔疮膏、传统手工泛丸、传统中药穴位敷贴等中药炮制技艺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浙江省义乌市建制已有2000多年,名医辈出。义乌人元代朱丹溪、明代虞抟、民国陈无咎被世人誉为“义乌医家三溪”,三溪堂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医药氛围下诞生。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主要源于陈无咎(1884-1948),义乌黄山人。他运用解剖、生理诸原理研究《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典,享誉江南,并自制中药丸剂,为三溪堂的中药炮制技艺奠定了基础。骆虞廷(1896-1975),他汲取医家三溪之精髓,尤其追随陈无咎,传承了他的医术和中药炮制技艺。朱叙芬(1904-1969),义乌朱店村(今属赤岸镇)人,投骆虞廷门下,精通内科,传承了陈无咎的中药炮制技艺精髓。同乡朱益清于1953年拜师朱叙芬,深得真传。1988年,朱益清创办朱氏中医药铺,亲自上山采药,根据陈无咎的中药炮制技艺,进一步研发炮制药材。1996年,朱智彪子承父业,将药铺更名为“三溪堂国药馆”,继续传承义乌医家三溪医理和传统中药炮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