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中共临海市委文件
临市委〔2013〕42号
★
中共临海市委 临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3年7月23日)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切实将旅游产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根据国务院、浙江省和台州市有关旅游业发展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按照“发展大旅游、建设大项目、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海洋海岛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构建“全境景区,全域旅游”的旅游发展格局,推进临海旅游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主要预期指标:各项旅游主要指标力争每年提升20%以上,即到“十二五”期末,国内旅游总收入突破130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1450万人次,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浙东南领先地位。至2020年,把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体系
(一)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加快旅游规划体系建设,修编完善《临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临海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临海市运动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临海市海洋海岛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坚持“一心两翼多极”布局规划(以临海古城为中心,桃渚与括苍山为两翼,江南大峡谷、羊岩山、牛头山以及各旅游特色镇〈街道〉为多极),科学编制桃渚省级风景名胜区、括苍山景区、牛头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含灵湖景区)等重点旅游功能区块规划,以及重点镇(街道)的旅游总体规划,逐步健全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做好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镇(街道)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区块和旅游景区规划必须与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旅游景区内及景区周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与市旅游部门共同制定,并符合景区规划设计要求。
(二)明确旅游发展重点。深化历史文化旅游,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资源,挖掘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内涵,打造历史文化精品旅游品牌,争创国家古城文化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临海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台州府城墙申遗工作。加强桃渚古城的保护与利用,丰富军事海防文化旅游内容。提升运动休闲旅游,依托运动休闲品牌基础、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生态环境,打造江南大峡谷运动休闲、羊岩山高山滑翔、括苍山生态休闲、牛头山养生度假和板球运动等基地,括苍山和江南大峡谷景区争创省运动休闲基地。培育海洋海岛旅游,依托丰富的海洋海岛资源,开发滨海娱乐、海洋观光、海洋运动、海洋美食等海洋旅游,争创省级海洋海岛旅游度假区。引导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鼓励特色镇(街道)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乡村旅游,围绕生态养生、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等培育“旅游名村”,争创省优秀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临海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要重点推进巾山“显山”工程,建设环巾山休憩带,完善北固山城市公园文化元素,开展府前街、巾山西路等古街老巷和古民宅的修复改造,规划建设特色博物馆、美食街、客栈、民宿,开发挖掘台州府城东城墙遗址,培育古城文化创意园区,丰富古城旅游业态。桃渚古城要启动修缮古城墙、古民居、古建筑,做好桃江十三渚景区项目建设。运动休闲旅游区要加快推进江南大峡谷景区、羊岩山景区、临湖邀月景观休闲区、滨湖西路沿岸景观区、城乡绿道等项目,启动建设牛头山国家级板球训练基地,推出“江南水街”、九台沟景区、牛头山旅游度假区区块等项目。海洋海岛旅游区要加快龙湾海滨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龙湾海滨二期、海洋美食街、海钓基地、东矶列岛海岛观光等项目前期。其他区块要因地制宜,加快策划、包装、引进和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
(四)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科教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积极打造美食文化、文化演艺、影视拍摄、创作基地等文化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业观光旅游;依托休闲用品和汽车制造等产业优势,发展工业观光与体验旅游;发挥国家地质公园资源优势,开发地质科普旅游。
(五)打造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创建,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打响临海城市品牌,推出尤溪、河头、涌泉、桃渚、括苍等特色旅游品牌,形成全域旅游品牌体系。积极创建项目品牌,江南大峡谷景区、桃江十三渚景区和羊岩山茶文化园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涌泉、白水洋等镇争创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紫阳街争创特色商业示范街区。
(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构建高水准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在各重点区块、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宾馆等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加快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建设。推进自行车路网、骑行绿道、登山健身游步道等建设,构建主客共享的城乡休闲慢行道路系统。完善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连接交通线建设,开设直达旅游专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