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乐清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十三届市政府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乐清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乐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纲要。纲要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现实基础与主要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乐清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市GDP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3.7%,财政总收入达31.5亿元,年均增长2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4.6亿元;取得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等14张国字号“金名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5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1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88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9.0%。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期末的7.3:59.7:33.0调整到“十五”期末的4:60.5:35.5;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二)科技发展基础
到“十五”期末,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前列,2004年进入首批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行列,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市。
1、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企业基本确立了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共实施国家863计划2项、火炬计划33项、新产品15项、星火计划26项,省级新产品608项,新产品立项开发总数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实施各类技术创新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1项,省级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2项,省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项;企业专利开发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一。
2、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智能电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正泰集团公司、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50强荣誉称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加快,乐清智能电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建设已具一定规模,电器产业产值达300多亿元;投资75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0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创业服务基地;船舶、汽摩配、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开始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加强。培育了2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1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只)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承担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攻克了一批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养殖育苗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积极实施“金蚶工程”,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获得了“中国泥蚶之乡”、“中国牡蛎之乡”和“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称号。创建了仙溪镇花坦村等42个市级科普示范村、210个科技示范基地(户)。科普工作不断加强,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公众科技素养的提高。
4、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我市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电科所、中科院上海分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企业与1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正泰集团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华仪集团建立了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天正集团建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天正科技园”等,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建立高层次研发机构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助于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2005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197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3212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4.65%;高度重视人才工程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建立了浙江省博士后乐清人才智力开发基地,德力西、人民电器、春风控股集团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 科技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全市科技人才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载体不多,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2、高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在整个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高,规模偏小。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
3、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薄弱,没有高校院所,缺乏有实力的科技中介机构。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够强,技术基础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4、科技投入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对创新的市场风险缺乏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200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仅为1.7亿元。
5、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农业集约化水平、农业集成水平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尚待建立。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营造科技进步环境、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省级科技强市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紧紧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环境、资源、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在加快发达地区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欠发达地区的科技进步。
2、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领域,适度集中资源,在若干个产业领域推进突破式创新,引领整个产业实现自主创新。
3、坚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整合区域内外科技资源,尽快实现自主创新成果和其他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4、坚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5、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不断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县(市)的前列。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到2010年力争实现的具体目标:
——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政策法规为引导,产业集群为基础,科技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融资中介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完善。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五年内实施国家火炬、星火计划项目、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100项,重点新产品500项,获授权专利数 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项以上。
——创新主体建设得到加强。建设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家,重点行业建有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组织达到15家,主导产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基本适应产业发展创新的要求,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功能齐全,基本适应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求。
——全社会科技投入形成一定规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2010年,国家级、省级和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以上和3%,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50 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 家企业被认定为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高技术产业总量进一步增加,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
——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有10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创建1个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4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0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兴海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兴海服务体系和投入体系,做好深水网箱养殖、苗种繁育和保护、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文章,争取在温台舟蓝色海洋农业产业带占有一席之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人口、环境、卫生、资源、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引进共建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载体。
三、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战略重点
1、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
依托中国电器之都、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培育壮大电气、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电气产业以“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向国际性产业基地迈进。电子信息产业以虹桥科技园建设为载体,加快从零部件生产向整机生产发展,积极开发集成电路、微电子基础件以及相关电子产品,真正形成“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配货中心”。与此同时,围绕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积极发展仪器仪表、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
2、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战略
依托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改造建工钻头、汽摩配、船舶业等传统制造业,加快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
以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ASP平台)示范推广为契机,鼓励和引导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引进和推广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数字化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制造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纳米技术在机械、电子、塑料、船舶等制造业中的推广应用。
3、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战略
把科技成果转化摆在我市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积极争取火炬、星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资源,加大技术应用项目资助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与国内外拥有信息和技术优势的企业、研发机构合作力度,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鼓励企业在上海、北京等地以至发达国家设立科技转化平台,吸引大院名校在我市设立合作研发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技术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到“十一五”期末,搭建起外向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要素和资源集成的国际化。
4、高效安全农业战略
依托泥蚶、牡蛎养殖和鲨鱼加工3张国字号“金名片”以及石斛等药材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础,以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快生物技术在农、渔业中的推广应用,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海产品加工技术,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区域农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到“十一五”末,形成以水产、茶叶、药材、水果、畜禽和花卉苗木等为主导,布局合理、生产专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生态区。
5、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积极发挥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海关和商标、版权等管理部门,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综合管理机制。建立专利专项资金,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积极开展主导产业的专利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出口为主的特色产业专利预警机制。争取成立专利行政监察队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激励发明创造,优先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争创省、国家专利示范(试点)城市,全面推进我市知识产权工作。
6、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循环农业等技术的开发,提高污染物利用及产品转化率,提升产业生态效益;积极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资源。重点做好“三个一批”:加快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循环型生产企业。
(二)主要任务
1、共性、关键、专利技术开发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或硕士实验基地等,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联合创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园、研究院(所)。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技术依托;鼓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省级研发机构;大力支持行业龙头积极引进技术(学科)带头人建设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
——实施“百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深入实施“火炬”、“星火”等高科技计划,每年筛选设计若干重大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利用虚拟研发,加强对智能电器、电子元器件等高技术产业和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关键技术、专项技术、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常见问题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