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为更好地推进“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底,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制造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规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达23.5万元/人,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36万元/亩。创新发展动力强劲,规上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8%、新产品产值率达42.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数字经济快速增长、总量居全国第四,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占生产总值(GDP)比重10.9%,“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第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33.1%、59.6%和15.6%。企业活力显著增强,9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绿色制造稳步推进,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2%,累计认定国家绿色产品215个、绿色工厂164家、绿色园区11个。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5.9亿美元,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8.2%。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数字化改革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打响“浙江制造”品牌,助力制造强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更大贡献。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发展生态更具活力,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重点标志性产业链韧性、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形成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知名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标准,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球先进制造新支点。制造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优势产业全球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领先水平。
——全球智能制造践行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智能制造群体不断壮大,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实现根本性变革。
——全国创新驱动新典范。制造业创新投入强度保持全国领先,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筑,高素质人才队伍更加强大,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长。
——全国绿色制造标杆地。制造业碳达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结构绿色升级、产业结构低碳调整、生产方式低碳循环成效显著,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
——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省。全省营商环境便利度大幅提升,制造业成本持续降低,政策设计和实施方式与国际接轨,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关键指标
二、发展重点与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标志性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安防终端、系统集成和行业服务平台,构建“云网端”一体化产业生态;构建较为完善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巩固路由交换设备、网络通信器件、光纤光缆、通信终端等优势,补链发展射频器件及材料、5G设备和模块;做强存储器、数据库、服务器、中间件等关键产品。培育发展智能光电、网络安全、超高清视频显示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系统与应用等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基地。
2.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支持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新型抗体药物、核酸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生物医药。强化化学药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开发原研药、仿制药,研制疗效确切、剂型先进、临床价值高的中药新药,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中药材、中药饮片(颗粒)产业。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打造全国医药产业制造中心。
3.新材料。提升先进基础材料制造水平,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轻工和纺织材料等。促进关键战略材料技术突破,重点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纯金属材料、高性能树脂、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人工晶体和电子陶瓷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磁性材料、氟硅钴新材料、光电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基地。
4.高端装备。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及自主可控关键核心部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智能物流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装备,以及新型纺织装备、轻工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注塑机等专用装备。开发模块化、组合化、集成化新技术,发展关键基础件。突破智能电网储能、柔性输电等核心技术,发展智能网联电气、智慧能源系统、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提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点发展船舶设计、绿色智能船舶和高附加值船用装备,提高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研发生产能力。着力在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建成一批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5.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大力发展高效锅炉、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节水产品和装备等高效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装备。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储氢罐制备等技术,开展氢能应用试点。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稳步发展空气热能、生物质能、潮流能等产业。发展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智能光伏组件等,强链发展智能逆变器、控制器、高效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器件。发展风电、核电技术与关联装备。
(二)巩固升级优势产业。
1.汽车。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电动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乘用车、特色商用车与专用车、新型纯电动汽车,突破高密度高可靠性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系统、整车电控系统、车身轻量化等核心技术,强化整零协同。强化车用无线通信、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领域的技术攻关,布局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整车、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绿色石油化工。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炼化一体、绿色高端、智慧园区、本质安全方向发展。提升化工基础原料生产能力,发展乙烯、丙烯和芳烃及其衍生物等。大力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与高端专用化学品。推广绿色制造技术,优化提升传统精细化工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绿色石油化工基地。
3.现代纺织。推动纺织产业向数字化、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突破差异化生产技术和新型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生态印染技术,发展先进化纤、高端纺织、绿色印染、时尚家纺服装。强化文化植入、创意设计、信息技术与现代纺织的融合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纺织和服装产业基地。
4.智能家居。改造提升传统家居产业,着力突破高效变频、节能降噪、智能温控、远程调控等技术,做大做强智能门锁、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厨卫等终端产品。突破智能控制、人机交互、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发展通信模组、关键元器件、智能芯片等核心部件。发展特色家居、装饰建材、全屋智能等产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厨电基地和智能卫浴基地。
(三)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三代半导体、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柔性电子、深海空天、北斗与地理信息等颠覆性技术与前沿产业,加快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一代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再生医学等领域,研制一批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加快新型医疗和健康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重点培育柔性电子材料、石墨烯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等产业,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空间布局。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推动区域协同,构建“双核一带一廊”总体布局,联动海洋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打造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
1.双核:杭州、宁波两大核心引领极。唱响杭州、宁波“双城记”,谋划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数字赋能平台,不断在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上发力,努力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核心引擎。
2.一带:环湾区沿海产业带。以杭甬“双城”为引领,贯通温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设区市,发挥湾区、临港优势,强化海陆联动,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经济。
3.一廊:金衢丽绿色经济走廊。突出金义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联动金华、衢州、丽水等设区市,依托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加强贸工联动,发挥生态优势,强化山海协作,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打造制造业新增长极。
三、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一)围绕标志性产业链筑牢创新链。
建立完善实验室体系。构建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组成的实验室体系。支持之江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和技术攻关,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支持西湖实验室建设一流科研高地,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培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建成10个高水平省实验室。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绍兴等科创走廊,推进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设区市国家高新区全覆盖。实施“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生产工艺改进和生产设备研制。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中心,支持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浙设立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或产业创新联盟,打造“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创新生态圈。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
加快推进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建设。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科技服务资源,加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生态系统。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区域性技术市场互联合作,加快布局海外技术市场网络节点,促进技术要素跨国界、跨区域高效流动,逐步推动网上技术市场3.0覆盖全省、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二)加强制造业人才保障。
大力培育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鲲鹏行动”等引才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一流战略科技人才、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基金项目、各类创新平台和科技人才项目。加强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培育和用好本土人才,支持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合作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持续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培育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统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双高计划”院校建设,建设一批一流技师学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职业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成长体系。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支持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加强工程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批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健全科研人员项目、经费、成果、信用等全周期服务机制。完善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稳步开展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技术移民制度等试点。加大对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支持力度。扩大市场主体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开展人才使用、管理、激励等政策试点,打通人才流动通道。
(三)引导创新资本向制造业集中。
强化政府产业基金引领。发挥省产业基金对战略类、技术类、效益类等产业项目投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基金投资运作绩效评价制度。引导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投入未来产业领域。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基金加大对在浙制造业项目投资。
拓宽上市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制造业企业股权分置改革扶持力度,建立上市企业培育清单,建设科创板知识产权加速器,支持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建立与注册制全面对接的企业上市培育、登记信息衔接等机制。推进全国首个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新增投资、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融资,确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开展科创企业股债联动新模式。加快发展制造业融资租赁业务,吸引各类信贷资金优先支持数字化改造,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智能升级。支持上市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并购重组。灵活运用央行政策性低息资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深化普惠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拓展供应链金融、存货担保、应收账款等融资方式,积极培育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深化银税互动,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增信体系,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深入开展首贷户拓展行动,增强融资服务能力。
(四)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进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多维超级感知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全力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点,初步建成大科学装置集群。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科技基础设施。
构建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高水平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建成一批社会化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评价、培训、转移、扩散等服务。
(五)强化企业创新政策供给。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严格落实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等支持企业创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再按一定比例给予奖补。完善普惠型科技创新券制度,优化使用程序,将使用范围扩大到检验检测、产品认证、评估评价等活动。
强化需求激励政策。实施制造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提升工程。落实首台套产品认定奖励、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研制单位和应用单位联合实施首台套应用项目,加强产品展示和推广应用。完善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政策,健全遴选激励、应用奖励、尽职免责等机制。聚焦高端医疗设备、科研仪器、大型设备等重点产品研发需求,建立用户参与的联合创新机制。
四、加快数字化发展,引领制造业全方位升级
(一)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建设“产业大脑”。建设“产业大脑”综合支撑系统,实现产业数据标准化、智能化和业务服务化。分行业开展“产业大脑”建设,探索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数字化标准、制度、技术规范和建设运营机制。拓展“产业大脑”应用场景,推动共性技术分享、政府服务集成、要素精准配置,打造产业生态。
建设“未来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立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实施智能制造示范专项,健全智能制造服务保障体系。制定“未来工厂”建设导则,指导企业对标提升。梯次建立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库,加快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区域和集群。搭建省市县一体化应用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和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评价。完善智能制造分类推进机制和政策激励措施。
(二)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完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跨行业跨领域基础性平台。实施“5G+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及重点企业节点,推动标识广泛应用。建设环杭州湾工业互联网产业带,创建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到2025年,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00个以上,实现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
提升平台应用服务能力。增强基础性平台赋能水平,开发集成工业知识快速建模、人工智能算法、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等通用微服务组件。推动基础工艺、控制方法等工业知识软件化、模型化,加速工业软件的云化迁移,形成覆盖工业全流程的微服务资源池。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移动端应用。
强化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撑。支持制造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工业机理模型、先进算法等。推进智能传感器、边缘计算、数据库、嵌入式应用软件等软硬件研发。开展工业互联网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等标准研制,健全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机构搭建标准测试环境,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开展共性技术标准试验验证。
(三)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培育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以现代纺织、汽车等行业为重点,打造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新模式。推广预防性维修、系统故障诊断、全周期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打造“产品+服务”融合生态圈。支持共享型制造平台整合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线等资源,发展平台接单、集中采购、多厂协同的制造新模式。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gedizhengce/zhejiangsheng/zhejiangshengzhengfuba/2021/0720/39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