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配合做好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函

朗读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

为掌握全国近十年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和规律,综合评估生态环境功能和质量状况,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和 中国科学院决定联合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

为落实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 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的通知》(环发 〔201215 号)的要求,我厅成立了厅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组织协调组和技术组,由省环境监测中心 牵头,联合浙江大学、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组成技术组,具体承担项目技术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市、县(市、区)环保局要高度重视,落实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具体工作配合部门和人员,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二、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实施方案》、《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 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组的要求,提供当地有关数据资料,完成相关基础调查表的填写。

三、积极配合技术组做好辖区内遥感地面核查和生态环境实地调查工作。联系人:生态处  葛伟华;电话:28869167;省环境监测中心于海燕 电话:0571-89975318

 

附件:1.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的通知(环发 〔201215号)

2.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实施方案

 

 

一二年七月  


 

附件1

(复印件)


 

附件二

 

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 估项目实施方案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二〇一二年五月


 


 

1. 项目背景...................................... - 4 -

2. 目标与任务.................................... - 4 -

3. 主要工作内容.................................. - 4 -

3.1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 - 4 -

3.1.1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1.2浙江省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1.3浙江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1.4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1.5浙江省生态胁迫分析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1.6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十年变化 .................... - 4 -

3.2 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 - 4 -

3.2.1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2.2 典型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2.3 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动态 ............................... - 4 -

3.2.4 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2.5 重要湿地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2.6 低丘红壤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2.7 海岸生态交错带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 - 4 -

3.3地面核查..................................... - 4 -

3.3.1目标和任务...................................................................... - 4 -

3.3.2土地覆盖野外核查方案................................................... - 4 -

3.3.3生态系统参数野外观测方案 ........................................... - 4 -

3.3.4监测内容........................................................................ .. - 4 -

3.3.5典型区域实地调查.......................................................... - 4 -

3.4 浙江省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系统建设 ............. - 4 -

3.4.1 浙江省生态环境野外调查信息系统 ............................... - 4 -

3.4.2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 - 4 -

3.4.3 浙江省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基础数据库 ....................... - 4 -

4.技术路线....................................... - 4 -

5.预期成果....................................... - 4 -

5.1报告......................................... - 4 -

5.2专题图集..................................... - 4 -

5.3数据集....................................... - 4 -

5.4 信息管理系统................................. - 4 -

6.实施计划....................................... - 4 -

7.组织实施与任务分解............................. - 4 -

7.1组织实施..................................... - 4 -

7.2任务分解..................................... - 4 -

7.3质量保证..................................... - 4 -

8.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 4 -


1. 1. 项目背景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发挥生态环 境保护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发展布局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成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为系统掌握过去十年我国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全面总结我国生态环 境保护工作成效和经验,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回顾性调查评价。

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南翼,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就环境保护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积极推进浙江生态省建 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在改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和风险仍在增大,面临的形势仍依然严峻。

为落实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的通知》(环发〔201215号)的要求,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展浙江省生态环境十 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全面掌握浙江 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情况,综合评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明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胁迫因子,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2. 2. 目标与任务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满足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的管理需求为核心,充 分依托现有工作基础,采用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系统获取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全面掌握近十年来生态系统格局、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等变化特征,重点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胁迫因素,综合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提出新时期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具体目标为:

1)掌握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评估全省十年来生态 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报告。

2)深入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 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3)构建包括浙江省生态环境野外调查信息管理、生态环境调查基础数据库、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应用平台等“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海量、多源数据的高效 管理及深度应用。

4)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定期评估制度建设。

3. 主要工作内容

3.       3.1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综合地面调查、环境监测、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全面分析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胁 迫的现状与十年变化特征,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科学支持。

4.       3.1.1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3.1.1.1目标与任务

调查与评价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比例、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分析各类型生态系统相互转化特征。具体任务为:

1)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及其十年变化;

2)各类型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十年变化;

3)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

4)生态系统格局特征。

3.1.1.2调查内容与指标

1 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浙江省各类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及 十年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相互转换的情况。

1)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分布与构成现状评价

2010年数据为基础,分别根据生态系统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分析与评价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型生 态系统构成和面积比例。            &nb sp;              ;             & nbsp;            &nb sp;              ;             & nbsp;            &nb sp;              ;             & nbsp;            &nb sp;              ;              

2)浙江省生态系统分布与构成变化评价

200020052010年数据为基础,分别根据生态系统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分析近十年浙江省各类型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构成与面积比例的 变化特征。

3)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变化特征

建立浙江省2000-2005年、2005-2010年、2000-2010年生态系统类型转移矩阵,分析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评价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特征、方向和强度。应 用单一和综合生态系统动态度,定量评价生态系统的转换速度,揭示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程度,在空间上明确生态系统类型变化的热点区域。

4)浙江省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与评价

分析与评价浙江省 200020052010年三个时期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重点评价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破碎化程度及变化趋势。

2)调查与评价指 标

构建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调查评价指标体 系,见1

1  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及变化调查指标

调查内容

调查指标

数据需求

生态系统

类型与结构

基于一级分类的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比例

各类生态系统面积

各类生态系统分布

基于二级分类的各类生态系统类型结构比例

各子类型生态系统面积

各子类型生态系统分布

生态系统结构变化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率

2000-2005-2010各时段一级和二级各类生态系统面积

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

NP: 斑块数

2000-2005-2010各时段一级和二级各类生态系统分布

MPS: 平均斑块面积

2000-2005-2010各时段一级和二级各类生态系统分布

ED: 边界密度( m/ hm2)

2000-2005-2010各时段一级和二级各类生态系统分布

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各类型 之间相互转换特征

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方向

2000-2005-2010各时段一级和二级各类生态系统分布

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

2000-2005-2010各时段一级和二级各类生态系统分布

类型相互转化强度

2000-2005-2010各时段一级和二级各类生态系统分布

3.1.1.3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调查评价报告》

2)专题图

2010年浙江省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

2005年浙江省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

2000年浙江省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变化图

2000-2010年浙江省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动态度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转化强度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变化率图

2010年浙江省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空间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图

201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空间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十年变化图

2010年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十年变化图

5.       3.1.2浙江省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十年变化

3.1.2.1评价目标与任务

针对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其十年变化特征。

浙江省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浙江省自然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浙江省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及其十年变化;

3.1.2.2调查内容与指标

1)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与评价200020052010年浙江省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具体调查内容:

1)浙江省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和十年变 化

调查浙江省各年份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植物生物量,分析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和十年变化。

2)浙江省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和十年 变化

调查浙江省各年份森林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自然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和十年变化。

3)浙江省各类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十年变化

调查浙江省各年份植被覆盖度,分析其空间格局和十年变化。

4)浙江省各类生态系统稳定度十年变化

调查浙江省各年份生态系统时序稳定状况,分析波动变化规律和趋势。

2)调查与评价指标

建立浙江省生态系统质量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见2

2  浙江省生态系统质量调查与评价指标

自然生态

系统类型

调查内容

调查与评价指标

参数需求

森林

湿地

植物生物量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

相对生物量密度

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分布

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布

调查样地各类生态系统实测生物量

地带性顶级生态系统生物量

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

植被覆盖度

纯植被像元的 NDVI

完全无植被覆盖像元的 NDVI

生态系统初 级生产力格局及十年变化

相对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地带性顶级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3.1.2.3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生态系统质量十年变化调查评价报告

2)专题图集

2010年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图

2010年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变化图

3)数据集

2010年浙江省各评价单元植被覆盖度数据

2010年浙江省各评价单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数据

2000-2010年浙江省各评价单元植被覆盖度变化数据

2000-2010年浙江省各评价单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变化数据

6.       3.1.3浙江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3.1.3.1目标与任务

调查与评价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揭示浙江省生态系统对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主要任务:

浙江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浙江省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浙江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和十年变化;

浙江省生态系统碳固定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浙江省生态系统产品供给功能及其十年变化。

3.1.3.2调查内容与指标

1)调查内容

重点调查评价200020052010年浙江省森林、湿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生物多 样性维持、土壤保持、碳固定等生态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十年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进行评价。

2)调查指标

建立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见3

3  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

调查内容

调查指标

参数需求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生物生境质量指数

生物生境质量指数

生境稀缺性

土壤保持功能

土壤保持量

土壤保持量

水源涵养功能

水源涵养量

水源涵养量

碳固定功能

碳储量

碳储量

产品供给功能

食物供给

以县为单元的粮食和畜牧业产量

木材供给

木材产量和林业产值

淡水供给

以县为单元水资源总量

3.1.3.3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年变化调查评价报告

2)专题图集

浙江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分布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十年变化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分布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十年变化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分布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十年变化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碳固定功能分布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碳固定功能十年变化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产品供给功能分布专题图

浙江省生态系统产品供给功能十年变化专题图

3)专题数据集

浙江省各期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数据

浙江省各期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数据

浙江省各期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数据

浙江省各期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碳固定功能数据

浙江省各期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产品供给功能数据

7.       3.1.4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十年变化

3.1.4.1评价目标与任务

通过调查与评价,明确我省天然湿地退化、水土流失、酸雨、湖库富营养化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十年变化,辨识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持 续加重和改善的区域,综合分析2000-2010年全省生态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具体目标和任务:

浙江省水土流失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十年变化

浙江省湿地退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十年变化

浙江省重要湖库富营养化变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十年变化

浙江省酸雨空间分异格局及十年变化

浙江省城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异格局及十年变化

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

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变化趋势综合评价

3.1.4.2调查内容与指标

1)调查内容

在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调查所获取的基础性参数的基础上,收集相关专项调查、例行监测及统计数据,评价浙江省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 问题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十年变化。

1)浙江省水土流失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

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2007》,对浙江省各年份各评价单元的土地水蚀强度进行分级,分析2000-2005年、2005-2010年以及2000-2010年的浙江省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统计不同时段、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土地面积净变化率,综合评价水土流失强度十年变化。建立2000-2010年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土地之间的转移矩阵,分析其相互转化 关系。 

2)浙江省湿地退化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

调查浙江省土地覆盖分类系统二级分类中的水域、沼泽、滩地等湿地各年份的面积和分布状况,生成2000-2005年、2005-2010年以及2000-2010年浙江省湿地分布变化图,统计不同时段、不同评价单元各 类湿地面积净变化率,评价湿地退化程度。同时,调查与评价浙江省海岸带湿地退化状况及变化趋势。

3)浙江省酸雨空间异格局及十年变化

评价浙江省2000-2005年、2005-2010年以及2000-2010年浙江省酸雨强度空间分布、酸雨频次空间分布,重点评价酸雨强度及等级变化区域。

4)浙江省湖库富营养化空间异格局及十年变化

评价浙江省重要湖库十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调查藻类异常增殖或蓝藻水华发生状况,分析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变化状况。

5)浙江省城市热岛效应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地表温度指数,评价近十年全省城市热岛效应格局及变化趋势,重点关注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镇群城市热导效应。

6)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及十年变化

调查与评价浙江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富营养化程度现状及十年变化情况。

7)浙江省森林质量变化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十年变化

结合浙江省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中获取的各年份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同一自然地理带内未退化的对应森林类型的最大生物量等数据,按照森林 生态系统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对各年份各评价单元森林生态系统质量进行分级,分别统计不同类型不同质量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转移矩阵,分析不同程度退化生态系统的面积与分布。

8)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及变化趋势综合评价

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评估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加剧和改善程度,提出重点关注的生态问题及生态重点监管区域。

2)调查指标

建立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指标体系,见4

4  浙江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及参数需求

调查内容

调查指标

参数需求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强度

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面积比例

湿地退化

湿地退化程度

近十年淡水湿地、海岸带湿地面积净变化率

湿地生物多样性

湿地环境质量

酸雨

酸雨强度

降水pH年均值

酸雨率

湖库富营养化

湖泊富营养化指数

N、总P、透明度等指标

藻类水华发生频次及群落结构变化

城市热导效应

地表温度指数

陆地表面温度 (LST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

水环境质量

水质类别及功能区达标面积

富营养化程度及面积

赤潮频次

森林质量变化

森林退化程度

叶面积指数

植被覆盖度

生物量

各类森林生态系统最大生物量

3)评价内容

1) 浙江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评价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程度

基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级标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程度,通过统计不同严重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的面积及分布,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十年变化

基于各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数据,统计重度和极重度生态环境问题的面积和分布变化,对生态环境问题十年变化进行评价。

2) 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综合评价

浙江省各年份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分布图

在各期浙江省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图、森林质量变化分级图、湿地退化分级图的基础上,提取存在重度和极重度生态环境问题的各类生态系统分布信息,通过 GIS图形叠置分析,编制浙江省各年份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 统分布图。

浙江省各评价单元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统面积及变化率

统计浙江省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的生态系统面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计算各评价单元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占评价单元面积的百分比,反映各评价单元生态环 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计算浙江省和各评价单元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统面积的净变化率,评价各评价单元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十年变化。

编制浙江省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分布十年变化图

在各期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分布图的基础上,分析2000-2005年,2005-2010年,2000-2010年浙江省重度和极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分布十年变化图。

3.1.4.3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十年变化调查评价报告

2)专题图集

2010年浙江省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变化图

2010年浙江省不同程度退化森林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不同程度退化森林分布变化图

2000-2010年浙江省湿地面积与分布变化图

2010年浙江省生态退化严重区域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生态退化严重区域分布变化图

2010年浙江省城市热岛效应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城市热岛效应分布变化图

2010年浙江省酸雨强度分布图

2000-2010年浙江省酸雨强度分布变化图

8.       3.1.5浙江省生态胁迫分析及其十年变化

3.1.5.1目标与任务

调查人类活动主要胁迫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等评估结果,分析人为胁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胁迫因素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

2)人类胁迫对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措施的作用与效果;

4)生态环境变化人类胁迫和驱动力影响特征和规律;

5)生态环境胁迫和驱动效应。

3.1.5.2调查内容与指标

1)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强度、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自然灾害等影响因子的强度与变化,以及与生态系统格局、功能、生态环境问题等的关 系。

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影响:分析人口密度、经济产出强度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格局及其与生态系统格局、功能、生态环境问题等的关系。

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分析交通网络建设、城镇发展与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

资源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水资源、矿产资源、水电开发等活动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问题等的关系。

农业活动的影响:分析化肥、农药施用等与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等。

自然灾害的影响:分析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和经济损失。

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SO2COD等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保护与建设: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转移支付的成效。

2)调查指标

5  浙江省生态环境胁迫特征调查与评价指标体系

调查内容

调查评估指标

胁迫因素

时空分布特征

自然

胁迫

干旱

发生范围、面积与损失

洪涝

发生范围、面积与损失

地质灾害

发生范围、面积与损失

病虫害

发生范围、面积与损失

人为

胁迫

开发建设活动强度

城镇建设用地指数

水电开发强度指数

交通用地强度指数

水资源利用强度指数

社会经济活动强度

人口密度

单位国土面积GDP

农业活动强度

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

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

单位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

环境污染负荷强度

单位面积污水排放量

单位面积COD排放量

单位面积SO2排放量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

退耕还林还草范围、面积、投入

天然林保护范围、面积、投入

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面积、投入

自然保护区建设范围、面积、投入

生态转移支付范围、面积、投入

3.1.5.3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生态环境胁迫十年变化调查评价报告

2)专题图集

浙江省城镇建设用地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浙江省水电开发强度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浙江省交通网络密度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浙江省水资源利用强度指数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浙江省人口密度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浙江省单位国土面积GDP分布图

浙江省污水排放量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浙江省COD排放量均值、变速率分布图

浙江省开发建设活动胁迫对生态环境胁迫分布图

浙江省社会经济活动胁迫对生态环境胁迫分布图

浙江省环境污染物排放胁迫对生态环境胁迫分布图

浙江省生态胁迫分布及十年变化综合分析结果系列图

9.       3.1.6浙江省生态环境 质量综合评价及十年变化

3.1.6.1评价目标与任务

采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评价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特征,通过获取县(市、市区)的植被生物量密度获取评价生态质量的数据。以浙江省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 质量、生态服务功能格局、生态胁迫和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特征与变化为基础,提出浙江省生态保护策略,具体目标包括:

综合评价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十年变化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和任务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3.1.6.2主要内容

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十年变化

浙江省生态系统总体特征与演变趋势

浙江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总体特征与演变趋势

浙江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态势与演变趋势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与任务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3.1.6.3提交成果

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保护对策研究报告

10.  3.2 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根据浙江省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选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自然保护区、杭宁金温四大都市圈和所在的产业集聚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区、重要 湿地、低丘红壤生态脆弱区、海岸生态交错带区域等进行重点调查和评价。分析典型区域生态系统类型、质量功能和格局变化趋势,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性程度及时空变化特征,识 别生态环境问题的胁迫因子及胁迫过程,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为生态环境管理、区域生态恢复与生态补偿政策的执行等提供技术支持。

11.  3.2.1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3.2.1.1 目标

调查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系统状况,分析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现状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揭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胁迫因子,评估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限制开发实施状况。具体任务为:

调查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面积、比例、格局与质量特征

分析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现状特征

分析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胁迫因子

评估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限制开发实施状况

3.2.1.2 调查范围

浙江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多样性特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主要有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洪水调蓄、土壤保持、营养物质保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以天目山和清 凉峰为中心的浙西中山区;以古田山、千里岗为中心的钱江源区;千岛湖、杭州湾河口、乐清湾区域;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

近年来浙江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自然生态系统 受干预的范围和程度逐步加深,导致生态系统的格局发生变化,天然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容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中,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 5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分别为浙西北区、浙西南区、杭州湾河口区、舟山 群岛海域区及南麂列岛海域区。《浙江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中,进一步细化并确定了9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陆域面积为 13826 km2,主要为苕溪、钱塘江、瓯江水系等重要水系的源头区或 水源涵养区;浙西、浙西南等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等。《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中,将浙西、浙南、和浙中的11各县市化为生态保护地区,为限制开发区域。

本次评价综合考虑区域在保障浙江省生态安全的地位和作 用,优先选定多种主导服务功能集聚明显的区域。考虑到数据可获取性,以县(市)为评价单元,浙西、浙南、浙中和舟山群岛等4个区域15个县(市)列入评价范围,以县域行政单元为评价单元,评 价范围示意图详见 1

1  浙江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评价范围示意图

3.2.1.3 调查内容与评价指标

1)调查与评价内容

1)生态系统格局

调查与评估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内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比例、分布,重点明确 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

2)生态系统质量

分析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植被盖度及生物量分布特征,评价生态系统质量特征。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来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指 标根据功能区所处位置及功能定位来确定。

4)生态胁迫

从耕地面积比例、人口密度、城市与居民点密度、道路密度等方面评价重要生态功能区 域生态胁迫状况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5)保护措施与成效

通过植被恢复、环境状况、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与生境保护比例等指标来评价重要生态 功能区域生态保护措施与成效。

2)评价指标

依据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调查目标,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分为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胁迫特征等几大类指 标,每类指标由评价指标体系组成。大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集聚了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进行综合评价。

6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调查指标

生态功能区

类型

调查内容

调查指标

数据源

各生态

功能区

自然条件

水文与水资源

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

水文

生态环境

质量状况

生态系统类型与状况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与比例

遥感调查

植被覆盖度

净初级生产力

社会经济

状况

社会状况

总人口

统计

城市人口

经济状况

GDP年总量、人均量

农、牧、林、渔、工业年产值

人为活动

矿产资源开发面积

化肥使用量

载畜量

 

 

 

7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变化

基于一级分类的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比例

基于二级分类的各类生态系统类型结构比例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率

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

边界密度

斑块密 度

类平均斑块面积

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转换特征

生态系 统类型变化方向

类型相 互转化强度

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

生态系统质量

生物量

植被覆盖度

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质量指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物生境质量指数

土壤保持量

水源涵养量

固沙量

碳固定量

生态环 境问题

不同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及比例

不同退化程度森林面积及比例

不同类型湿地退化面积及比例

生态环境胁迫特征

城镇建 设用地指数

人口密 度

单位国 土面积GDP

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

3.2.1.4 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调查评估报告

2)专题图集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系统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人口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植被盖度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物量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森林质量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土壤水蚀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营养物质保持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分布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胁迫状况图

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效果综合评估图

12.  3.2.2 典型省级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3.2.2.1目标

调查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变化特征,评价珍稀动植物物种的生境状况,分析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主要环境问题和胁迫驱动情况,综合评估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 具体任务: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

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

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生境适宜性;

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

3.2.2.2 调查评价范围

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家层次进行统一评价,本次典型自然保护区评价范围选定为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类型以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 境保护为主。确定将安吉龙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诸暨东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宁望东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兴尹家边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浙江仙居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典型自然保护 区调查范围详见8

8  典型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查范围

序号

保护区名称

地区

总面积

(公顷)

核心区

(公顷)

缓冲区

(公顷)

主要保护类型

1

安吉龙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湖州

1242.5

403.9

116.99

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

2

诸暨东白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绍兴

5071.5

1290.9

279.1

野生动植物

3

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丽水

1194.8

636.5

290.2

湿地水域、野生动植物

4

长兴尹家边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

湖州

122.7

55.1

15.2

野生动物

5

浙江仙居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台州

2701.0

1161.9

810.4

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

 

2  典型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范围

3.2.2.3 调查评价内容与指标    

1)调查内容

1)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调查

基于生态系统分类数据,提取自然保护区内各类型生态系统 的分布、面积、比例和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等指标,分析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结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评价各功能分区内的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 状况,分析2000-2010年或自然保护区建区以来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2)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评价

以环境卫星CCDLandsat TMALOS高分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分类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自然保护区内的工 矿用地、旅游区、农田、养殖区、居民区、道路,以及其他人工建筑等人类活动干扰分布数据,将人类活动干扰图层和保护区功能分区图层空间叠加,得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 和实验区内的人类活动干扰的空间分布、面积及其比例,评价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现状。

3)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生境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选择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分别从物理 环境因子、生物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干扰等方面构建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生态位适宜性模型,对自然保护区的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 2010年自然保护区边界为基础,分析从2000-2010年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生境变化特征。

物理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位、坡向、水源距离等; 生物环境因子包括生态系统类型、郁闭度等;人类活动因子包括居民区、农田、道路、旅游等主要人类活动干扰因子的距离和密度。

4)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

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类型分别进行评价,比较分析 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分布变化: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依据保护对象类型 分别评价森林、灌丛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景观格局特征。

以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评价森林、灌丛和 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景观格局特征,分析保护对象生境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例。

2)调查与评价指标

典型自然保护区调查与评价指标见 910

9  典型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查指标

调查 内容

调查 指标

数据 源

自然保护区范围

核心区 面积

统计或规划资料

缓冲区 面积

试验区 面积

生态系统类型与状况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

遥感数据及其派生数据

植被覆盖度

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净初级生产力

社会经济状况

总人口

统计

人为活动

旅游设施面积

高分遥感影像

养殖池面积

盐场面积

道路长度

风力发电厂面积

采石场面积

其他人工建筑面积

 

 

 

 

 

 

 

10  典型省级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

评价 内容

评价 指标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与比例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质量指数

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生境适宜性

适宜生境面积及比例

人类活动胁迫

工矿面积、比例

旅游设施面积、比例

农田面积、比例

养殖池面积、比例

居民区面积、比例

盐场面积比例

交通用地强度指数

风力发电厂面积比例

采石场面积、比例

其他人工建筑面积、比例

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评价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

受保护生态系统的面积比例

生态系统质量

人类活动干扰强度

人口密度

道路密度

农田与建设用地比例

放牧强度

斑块密度

单位面积旅游人口数量

以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为主

保护对象生境面积比例

适宜生境平均斑块面积

人类活动干扰强度

人口密度

道路密度

农田与建设用地比例

放牧强度

斑块密度

单位面积旅游人口数量

以保护自然地质遗迹为主

自然地质遗迹分布面积比例

人类活动干扰强度

人口密度

道路密度

农田与建设用地比例

放牧强度

斑块密度

单位面 积旅游人口数量

3.2.2.4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典型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十年变化分析报告

2)数据库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查询数据库

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查询数据库

3)专题图集

自然保护区高分遥感影像图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分布图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分布图

自然保护人类活动高分影像截图

自然保护区生境适宜性分布专题图

13.  3.2.3 城市化 区域生态环境及其十年 动态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引发的土地利用剧烈变化区域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重 点地区”和“脆弱地区”,这些区域在未来时期将会发生显著甚至更大的变化,将对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随着人口的增 长、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工业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加剧,自然资源被消耗甚至浪费、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使得这些区域成为极不稳定的 生态环境脆弱区。

3.2.3.1 目标

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针对城市化和工业化主导的土地利用剧烈变化的典型区域,从时间和空 间上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动态过程及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演化、资源效率、生态环境胁迫、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价。包括:

2010年浙江省重点城市化和产业集聚区域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现状

2000-2010年浙江省重点城市化和产业集聚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时空动态、生态系统与环 境质量演化,重点产业集聚区和县级以上城区扩展过程和规模

2000-2010年浙江省重点城市化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胁迫与效应、生态环境承载力及 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剧烈变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3.2.3.2 调查与评价范围

浙江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发展速度快、数量多、密度高,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等城镇发展带, 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率为59%,人口密度以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设区市最高。根据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三 群四区七核五级”的城镇空间结构,突出“开放、高效、集约、协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特征,携领全省城乡空间的发展,到 2020年,全省城市化率将达72%。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 地,优化全省生产力空间布局,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全省将布局 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未来10年中,将集中力量推进 14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剧烈变 化,并对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这些土地利用剧烈变化区域及生态环境问题也已成为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热点和监测的重点。

“三群”即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城镇群,将支撑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发展。“四区”即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 华-义乌四个都市区,均属于2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是加快高端服务功能、创新 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地区,将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区域。

本次调查与评价根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82020)》、《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发展规划为基础,确定以杭州、宁 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个都市圈和所在的产业集聚区为典型区域,调查评估其生态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

3.2.3.3 调查评价内容 与指标

调查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动态过程及驱动力、生态质量、环境质量演化、资源效率、生态环境胁迫、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内容,具体评估指标见 1112

11 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调查指标

调查内容

调查指标

数据来源

社会经济 与资源

城市人口总数

统计数据

城市建 成区面积及分布

社会用 水量

分行业 用水量

能源消费总量

城市扩张

不透水地 面面积与分布

遥感数 据、统计数据

生态质量

NDVI

遥感数据

城市绿 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遥感数据

热岛效应强度

遥感数据

环境质量

河流监 测断面水质与级别

环境监测 数据

河流和 湖泊水功能区水质

主要空 气污染物浓度:SO2浓度、NO2浓度、PM10浓度等

酸雨频 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酸雨年 均pH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垃 圾堆放点、面积及分布

统计、高 分影像数据

废水排 放量

环境监测 数据

COD排放量

氨氮排 放量

废气排 放量

烟尘排 放量

工业粉 尘排放量

氮氧化 物排放量

SO2排放量

CO2排放量

工业固 体废物排放量

生活垃圾产生量

 

 

12 城市化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城市扩张

不透水地面面积与分布

建成区人口数量

生态质量

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与比例

城市绿地面积与比例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平均绿地斑块面积

环境质量

河流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

湖库湿地面积加权富营养化指数

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

年均降雨PH值、酸雨年发生频率

资源环境效率

单位GDP水耗

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 CO2排放量

单位GDP SO2排放量

单位GDP NOx排放量

单位GDP COD排放量

生态环境胁迫

建成区人口密度

单位面积用水量

城市生活和产业用水比例

单位国土面积能源消费量

单位国土面积CO2排放量

单位国土面积NOx排放量

单位国土面积SO2排放量

单位国土面积COD排放量

 

3.2.3.4 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重点城市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调查与评价专题报告(2000-2010

2)专题图集

重点城市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200020052010年)

重点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图

重点城市不透水地面与透水地面分布图

重点城市绿地分布图

重点城市温度分布图

重点城市酸雨强度分布图

重点城市固体废弃物类型及处置点分布图

重点城市地表水水质评价分级图

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评价分级图

重点城市生态系统变动图

重点城市不透水地面与透水地面变动图

重点城市绿地变动图

重点城市热岛效应评价图

重点城市扩展图

14.  3.2.4 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3.2.4.1目标与任务

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 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和巨大威胁。主要调查典型矿产开采区生态破坏与生态恢复状况,分析植被破坏与恢复、尾矿堆放与分布情况居民点变化情况,分析矿产开采对 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合评估矿产开发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具体任务包括:

调查并分析典型矿产资源区开发前后区域生态格局变化;

分析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况及十年变 化;

调查并分析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十年内的生态破坏及恢复状 况;

分析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风险;

综合评估典型矿产开采区域对生态环境影响。

3.2.4.2调查与评价范围

根据我省矿产资源分布与开采实际情况,选择4个典型矿产资源开发区,即长兴煤山建筑材料开采区、富阳大山顶-桐庐阆里水泥灰岩开采区、诸暨璜山-七湾有色、贵金属矿开采区和遂昌治岭头多金属开采区进行评价。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详调查范围见13

13  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调查范围表

名称

所在行政区

面积(km2

主要矿产

储量

储量单位

长兴煤山建筑材料开采区

长兴县煤山镇

102.5

石灰岩

9.30

亿吨

富阳大山顶桐庐阆里水泥灰岩开采区

富阳市鹿山街道、渌渚镇、桐庐阆里

227.49

高岭土

水泥用灰岩

熔剂用灰岩

水泥配料用砂岩

3066

9.7

26817.8

6967.2

1632.4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诸暨璜山—七湾有色、贵金属矿开采区

诸暨市西南部

170

2660/422

8286/1120

12410/1008

26410/1527

51/7187

金属千克/矿石千吨

金属吨/矿石千吨

金属吨/矿石千吨

金属吨/矿石千吨

金属吨/矿石千吨

遂昌治岭头多金属开采区

遂昌县

155.6

3357.14/230.52

197.183

52566.27

127864.5

金属千克/矿石千吨

金属吨

金属吨

金属吨

3  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环境调查范围

3.2.4.3调查内容与评价指标

1)矿产工程开发状况调查

包括矿区空间分布、资源开采方式、开采面积、地面沉陷面积、重力侵蚀强度、尾矿分布和潜在危害、矿产资源开采区产量、地表下沉面积与比例、次生灾害发生情 况等。

2)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恢复情况

指标包括:

1)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面积、矿产开发中因挖损、压占、 塌陷而破坏的土地面积的累计数,包括已进行生态重建和未进行生态重建的面积。

2)矿产开发造成土壤污染面积:矿产开发的污染物通过各种 途径进入土壤中,造成矿区内外土壤污染面积,包括已治理和未治理的面积。

3)矿产开发破坏土地恢复面积:对矿产开发破坏的土地采取 工程和生物措施,使其恢复植被或用作水域、交通、建设等用地的面积。

4)矿产开发污染土地治理面积:对受污染的土地采取施改良 剂、改变种植品种,换客土等方法,使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生产力得以恢复的土地面积。

5)矿产资源开发生态重建率:指矿产开发破坏土地恢复面积 与矿产开发污染土地治理面积的和,除以矿产开发历年破坏土地面积与矿产开发造成土壤污染面积的和。

3)矿产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变化

1)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系统格局及演变

分析矿产资源开采区建设前后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例和空间分布,及与开发阶段相匹配的2000-20052005-2010年间变化状况,分析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状态及工程的生态修 复效果。

2)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系统质量及其服务功能

分析矿产资源开采区内及周边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质量,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区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美化环 境、滞尘、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功能,定量描述过去十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趋势。

4)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风险评价、胁迫特征

从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系统是否存在大气、水、土壤污染、交通压力等方面评价其生态胁迫状况。依托其周边直接辐射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评价以矿产资源开采 区建设为驱动力的生态用地变化态势,调查与评价指标见1415

 

 

14  矿产资源开发区调查内容与指标

调查内容

调查指标

数据来源

矿产资源开发区自然背景与地表环境

矿区开采点空间分布格局

地面调查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

资源开采方式

地面调查和企业访谈

开采面积

矿产资源分布图

地面沉陷面积

企业访谈与调查

尾矿分布和潜在危害

统计数据和企业访谈

生态恢复工程类型及空间分布

林业部门

重力侵蚀强度

水土保持监测部门

生态系统状况

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

遥感影像解译

植被盖度

遥感影像解译

人为地表结构破损率

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面调查

人工恢复植被面积

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面调查

生态胁迫

矿产资源开采量

统计部门

地表下沉面积与比例

地质环境监测站

次生灾害发生情况

地质环境监测站

开发区域人口数

统计部门

15  典型矿产资源开发区评估内容与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矿区生态

破坏

生态破坏

露天开矿对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挖损的面积与比例

废石、废土、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压占的土地面积与比例

土壤污染

因矿山开采导致的土壤污染面积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

挖损土地生态恢复类型、面积与比例

压占土地的生态恢复类型、面积与比例

污染土地修复

污染土地生态修复类型、面积与比例

生态系统

格局与演变

生态系统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与构成

景观格局

各类平均斑块面积

人工影响

人为地表结构破损率、人工恢复植被面积

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

各类生态系统转移矩阵

自然生态系统状态

自然生态系统面积比例

生态系统质量

植被覆盖度

相对生物量密度

矿区生态

环境问题

地表塌陷

塌陷面积与比例

滑坡泥石流危害

滑坡、泥石流面积及损害

地表破损率

未恢复的挖损、压占、塌陷土地面积与比例

生态胁迫

开发建设强度

矿产产量

开发区人口密度

3.2.4.4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典型矿产资源开采区十年生态环境状况专题报告

2)专题图集

各矿产资源开采区十年间矿区扩张趋势图

各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破坏与恢复分布图

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环境影响辐射区域图

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图

15.  3.2.5 重要湿地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3.2.5.1目标与任务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环境条件。浙江省共计分布有湿地类型5大类27型,按《全国湿地资源综合调查技术规程》分类系统,我省 除了季节性河流和季节性湖泊等少许几个类型外,基本上均有分布,是全国湿地类型分布最全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浙江省在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 的提高,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导致部分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依然面临严重威胁。

通过对浙江省重要湿地的遥感及实地调查,掌握典型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评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分析湿地存在的生态问 题及胁迫因子,提出湿地保护对策。

3.2.5.2调查与评价范围

为掌握浙江省重点湿地生态环境十年变化情况,将浙江省重要湿地目录的舟山群岛海岸湿地、杭州湾河口 海岸湿地、千岛湖等9个湿地及杭州西溪湿地列入调查范围,见 16

      16   浙江重点湿地调查范围            &nb sp;    

序号

湿地名称

总面积hm2

湿地面积(hm2

湿

(市、区)

1

舟山群岛海岸湿地

2220000

35693

29º34′33″~

30 º51′49″N

121º45′51″~

123º09′22″E

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

嵊泗、岱山、

普陀、定海

2

杭州湾河口海岸湿地

414000

58553

29º58′27″~

30 º51′30″N

120º54′30″~

121º50′48″E

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

平湖、海盐、

慈溪、嵊泗、

岱山、镇海

3

象山港海岸湿地

56300

20419

29º23′51″~

29 º51′04″N

121º25′34″~

122º04′12″E

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海滩、岩石性海岸、红树林沼泽

鄞县、奉化、

象山、宁海、

北仑

4

三门湾海岸湿地

77600

39612

28º56′33″~

29 º22′50″N

121º24′48″~

121º58′39″E

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岩石性海岸

象山、宁海、

三门

5

乐清湾海岸湿地

46400

30127

27º59′09″~

28 º23′43″N

120º57′55″~

121º16′53″E

浅海水域、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沼泽

乐清、温岭、

玉环

6

温州湾海岸及瓯江河口三角洲湿地

152700

109066

27º27′55″~

28 º00′40″N

120º35′48″~

122º04′12″E

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河口水域、三角洲湿地

乐清、龙湾、

瓯海、瑞安、

平阳、苍南、

洞头、玉环

7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19600

100

27º24′30″~

27º30′00″N

120º56′30″~

121º08′30″E

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

平阳

8

千岛湖

95000

58000

29º22′14″~

29 º44′47″N

118º34′44″~

119º14′14″E

库塘

淳安

9

西湖

2730

566

30º14′00″~

30 º15′49″N

120º07′26″~

120º09′17″E

海岸性淡水湖

杭州市区

10

西溪湿地

1150

1008

30º15′41″~

30 º16′53″N

120º02′23″~

120º04′41″E

平原河网复合型湿地

杭州市区

 

 

 

 

4  浙江省重点湿地调查范围示意图

 

3.2.5.3调查评价内容与指标

构建浙江省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湿地生态系统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包括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28项,见17

17  湿地生态系 统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类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标体系

水环境指标

地表水质

水源证率

土壤指

土壤重金属含量

pH

土壤水量

生物指标

生物多样性

外来物种入侵度

景观指标

野生动栖息地指数

湿地积变化率

利用强度

社会

人口密度

物质生活指数

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评价指体系

供给功

物质生产

调节功能

气候调节

源调节

水质

文化功能

消遣与生旅游

教育与科研

支持功

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态系统价值

指标体系

接使用价值

湿地产品

休闲娱乐

环境教育

接使用价值

调节大气

调蓄洪水

净化除

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

存在价值

生存栖息地

3.2.5.4提交成果

1)专题报告

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环境十年变化专题报告

2)专题图集

浙江省重要湿地分布与变化趋势图

浙江省重要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分布图

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结果分布图

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价结果分布图

16.  3.2.6 低丘红壤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及其十年变化

3.2.6.1目标与任务

脆弱生态环境是指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性大, 对人类活动及突发性灾害的反应敏感, 自然环境易于向不利于人类利用方向演替的一类自然环境类型。我国东南部红壤丘陵的分布十分广泛。浙江省陆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结构,决定了山地和丘 陵是本省重要的土地资源,低丘红壤资源在全省分布广泛,其中以金衢盆地分布最为集中。但是,由于红壤性质上的酸、瘦、粘等弱点,红壤分布区域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以及长 期以来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导致低丘红壤地区的土地生产力和水体效益下降,水旱灾害加剧,生态稳定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省生态环境脆弱的 重点地区。

面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浙江省创造性地提出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策略,金华、衢州和丽水获批成为国家试点,并进行台地工业 和台地城镇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这无疑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合理需求的有效手段。然而,浙江省正处于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的关键期,低丘红壤区域作为低 丘缓坡最主要的资源组分,必然成为开发利用的重点对象,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潜在威胁和挑战。

结合遥感信息和地面调查、以及浙江省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撑下,评价重要低丘红壤脆弱区域资源开发强度、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稳定性和脆弱性,分析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 土壤退化和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下降等,识别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现状和格局,反映区域重点城市扩展和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情况。重点明 确:

水土流失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十年变化

土壤退化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十年变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及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及其变化监测

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监测与评价

重要低丘红壤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重要低丘红壤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

3.2.6.2调查与评价范围

《浙江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浙江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浙江省低丘缓 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及相关发展规划为基础,确定以浙中的金华 -衢州(金衢盆地)低丘红壤集中分布区域作为评价范围。

 

 

3.2.6.3调查评价内容与指标

构建浙江省低丘红壤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对水土流失、土壤 退化、多样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环境质量、生态脆弱性、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评价,见18

18  低丘红壤生 态脆弱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参数

数据来源

1

水土流失强度

植被覆盖度

遥感影像解译

地形坡度

DEM

沟谷密度

DEM

土壤因子

土壤图

岩性因子

地质图

月均降雨量

气象部门

2

土壤退化

中国土壤(地)退化二级分类体系

中科院

3

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

坡度坡向及海拔

DEM

生态系统类型

遥感影像解译

水系分布

遥感影像解译

生境破碎化指数

遥感影像解译

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

遥感影像解译

景观多样性指数

遥感影像解译

4

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

降雨侵蚀力

遥感影像解译

土壤可蚀性

遥感影像解译

坡度-坡长因子

DEM

植被覆盖因子

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面调查

管理因子

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面调查

生态系统面积

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面调查

多年均产流降雨量(P>20mm

气象部门

多年均降雨总量

气象部门

产流降雨量占降雨总量的比例

气象部门

与裸地(或皆伐迹地)比较,生态系统减少径流的效益系数

地质环境监测站

产流降雨条件下裸地降雨径流率

地质环境监测站

产流降雨条件下林地降雨径流率

地质环境监测站

5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功能

森林系统类型

遥感影像解译

森林系统生物量

遥感影像解译

各森林类型碳固定量

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面调查

6

生态脆弱性

自然资源

遥感、统计

社会经济资源

统计

资源开发强度

统计

土壤质量

土壤图

水土流失强度

遥感、DEM

土壤侵蚀强度

遥感、DEM

7

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生态环境系统状态指标

遥感、DEM

人文社会压力指标

统计

环境污染压力指标

环境监测部门

人文社会响应指标

统计

17.  3.2.7




相关附件:


2012070516_05440.doc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gedizhengce/zhejiangsheng/zhejiangshengshengtaih/2021/0524/71384.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