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府各部门: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标准强省的意见》(浙政发〔2014〕3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标准化+”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16〕22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7〕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实施群城聚市、实业兴市、创新强市、开放活市、环境立市五大战略,推进“标准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各领域、各层级深度融合,引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一)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建立健全具有东阳特色的“标准化+”推进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标准化主管部门主推、行业主管部门主抓、企业主体作用,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2.强化供给,补齐短板。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全面融入我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赶超崛起,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和重点举措,针对发展短板、民生短板和制度供给短板,加快制定实施高水平标准,推动各领域对标准、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3.融合创新,引领转型。推动标准创新全面融入科技创新体系,汇聚市场创新要素,加强标准化与各类业态的互促互融,最大程度发挥“标准化+”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化效应,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促进我市产业迈向中高端。
4.优化载体,重点突破。围绕推动传统的“东阳制造”走向“东阳智造”,重点在我市国家、省级战略试点和标准化战略重点领域,积极构建工作载体,广泛运用试点手段,全面打造标杆企业,推动“标准化+”各项举措落地,形成一批可示范、可复制的“标准化+”重要成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发展目标
1.到2020年,市场主体标准活力有效激发,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标准化+”在创业创新、提质增效、社会服务、制度供给、开放融合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与“互联网+”“机器人+”共同形成加快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叠加效应。
2.标准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持续加强,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标准的能力不断提升,培育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个以上。制定体现创新能力、竞争优势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数量明显增加,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公开声明制度全面推行。
3.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处于金华市中上水平。参与高层次标准化活动能力加快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话语权有效增强。年均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量达8项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60%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2%以上。
4.标准化供给进一步增强。企业积极争取“浙江标准”制定的机制初步建立,标准化服务业快速发展。标准成为拉长补齐发展短板、民生短板和制度供给短板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对治理体系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更多引用先进、成熟标准,国家级、省级强制性标准得到严格执行,标准供给成为制度供给的重要来源和具体形式。
5.“标准化+”效应进一步释放。到2020年,制定“浙江制造”标准8项以上,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12家以上,“浙江制造”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标准化+”对环境保护的硬约束机制基本建立,标准成为倒逼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依据。一批国家和省级战略和重点领域“标准化+”试点成效初步显现,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制造业标准化
对接“中国制造2025”,结合“浙江制造”标准建设和装备制造业标准、消费品标准提升,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大力推进东阳领军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五大传统支柱产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推进标准提档、扩面。深入推行实施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开展争创“标准领跑者”,“浙江制造”标准对标、达标活动,促进提高标准水平。实施标准引领,以标准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企业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现场管理精益化,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切实提高东阳制造业水平,振兴东阳实体经济。
(二)加强新兴产业标准化
以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生物医药、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等领域的新业态,以关键技术标准、重要产品标准、基础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标准研制和自主创新,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加大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质量。
(三)发展农业标准化
以标准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结合“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加强农村综合改革、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五水共治”等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开展特色小镇、绿色乡村标准化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以及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农业投入品使用、农田保护标准制订与实施,促进农业创新成果标准化融合、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标准”模式,加快国家、省、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
(四)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
围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重点加强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组织管理、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公共交通、公共文化、社会信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休闲娱乐、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培育壮大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通用航空、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标准化建设。
(五)强化城市管理标准化
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标准化,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标准研制和实施,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目标,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安全、城市建设、社会信用等领域标准体系。结合平安东阳建设,加快推动养老保险、城市管理、水利建设等重要标准研制,促进社会管理先进技术转化应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六)推进政府管理标准化
运用标准化手段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加强行政审批、行政服务供给、政府绩效管理等领域制(修)订标准,构建政府管理综合标准体系,促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涵盖行政许可“全事项、全过程、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最多跑一次”标准和电子政务体系服务标准,推动“标准化+政务服务”建设,提高行政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七)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