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区经发局拟定的《余杭区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暨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已经区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六月五日
余杭区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暨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
家纺产业是余杭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产业集群特点。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家纺产业受到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壁垒等多种因素制约,原有发展中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竞争激烈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余杭家纺产业的竞争优势,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现状
余杭家纺产业开始于1993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丝绸被面等纺织产品生产转型而来,经过培育、成长、扩张、提升,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崇贤、仁和、临平三地为中心的家纺制造基地和集群发展框架。
(一)产业规模
至2008年底,余杭区有大小家纺企业上千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4家(包括印染企业4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4家,拥有各类织机2万余台,从业人员3.5万余人。2008年,规模以上家纺企业完成工业销售收入9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比重的8.98%。
(二)品牌发展
家纺行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10余个。特别是奥坦斯代表余杭家纺企业成为制定装饰织物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确立了余杭家纺的行业地位。余杭已于2002年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丝绸织造基地”,并第一批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纺协会命名为“产业集群试点”,第一个被命名为“中国布艺名城”,2006年又被浙江省工商局和品牌协会授予“浙江省家纺产业商标品牌基地”。“余杭家纺”已注册成为集体商标,有效推动了区域品牌建设。
(三)产业水平
余杭家纺注重延伸和强化产业链,在以面料制造为主体的基础上,已基本形成了纱线制作、面料织造、印染、成品设计、成品生产以及家纺机械、家纺软件等门类较全的产业集聚体系。并在巩固装饰布、窗帘布(窗纱)、沙发布以及床上用品面料制造主体地位基础上,开发出围巾、塑胶涂层窗帘布、澡巾等新产品,使产业链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产业创新领域也延伸到成品、特色纱线、数码家纺等领域,有效拓展了创新空间。
(四)升级基础
经过长期发展,余杭家纺已在技术、资本、经验、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不少优势:一是技术积累。区内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了“毕加诺”(比利时)、“博纳斯”(英国)、“史陶比尔”(法国)等世界最先进的全套设备(生产线),并已娴熟掌握运用技术。二是资本积累。经过10多年的创业,余杭大批的家纺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下一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障。三是人才积累。余杭家纺近20年的发展,经历了多次产业调整的考验,大浪淘沙,生存下来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带领着团队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家将成为余杭家纺产业提升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多年发展培育了一批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一大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专于技术的行业人才活跃在生产、销售、设计等相关领域。四是经验积累。众多家纺企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在行业中广泛推广。数码家纺、ERP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传统家纺产业注入了更多现代元素,构建了较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近10年的政府支持企业统一参展,使余杭家纺在抱团拓展市场方面积累了相当经验。余杭家纺的产品市场范围已逐步从国内低档次农村市场→国内城市市场→国外低档次市场→部分国外高档市场( 贴牌产品、自主品牌产品)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处价值链低端
余杭家纺产业基本上是以生产链的形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主要集中于产品的制造环节,其它环节相对较弱,特别是产品设计、品牌运作能力比较弱,终端市场几乎没有占领,处于“微笑曲线”的“下颚”部位,也就是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品牌意识普遍不强,产品以外贸出口半成品(沙发布)为主,缺乏终端产品和有市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至今全区只有 1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与“中国布艺名城”称号不甚相符。大多数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不重视多途径的市场拓展工作,长期以来以量制胜、粗放经营,习惯倚重价格竞争。
(二)创新能力不足
余杭家纺产业与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在于产品差别化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少企业长期处在模仿阶段,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开拓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产品研发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核心技术。企业间的产品和技术相互模仿,产品趋同,缺乏个性。一部分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企业,由于新产品经常被模仿,开发的积极性受挫,造成恶性循环。销售市场上价格战不断升级,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余杭家纺企业同质化竞争已经遇到了天花板,急待全方位的创新,其中不仅包含技术创新,更包含了产品定位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资本运营创新等等。
(三)龙头企业缺失
龙头企业曾经对余杭纺织产业块状经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但随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格局变化加速,我区纺织龙头企业研发水平不高、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缺失等问题日益显露,产业带动力日趋减弱,先发优势正逐步丧失。
(四)品牌影响力弱
余杭家纺产业的优势目前主要在沙发布的制造环节,产品缺乏创造与创新,产业链条极短。尽管在行业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市场拓展上,出口企业主要为世界大品牌提供面料或贴牌生产,在内销上主要以批发市场摆摊为主。自主品牌出口和内销连锁经营还未有较大突破,制造的价值仅限于生产环节。
(五)服务体系缺乏
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各企业还是处于分散的采购体系,第三方物流体系还未建立;在产品设计环节,还未形成专业化的设计、研发公司;在融资环节,企业还只能走银行贷款的单一渠道,融资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环节的“小而全”,集群内协作配套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成本难以有效控制,生产要素配置不能有效优化。
三、发展战略
(一)总体思路
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产业提升为主导,以产业链整合为主要手段,以打造“产业生态系统”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依托融资并购上市等手段,着力建设“中国家纺名城”与“世界家纺产业基地”,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努力实现余杭家纺大区向家纺强区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企业合力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进一步提升余杭家纺在世界家纺市场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发挥政府在产业生态链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完善鼓励企业市场整合、业态创新、品牌建设、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为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2.坚持巩固创新和谐发展。一方面,要巩固我区高档沙发布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地位,扬长避短,继续利用已有优势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朝着强化国内终端销售与服务能力、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家纺终端产品生产等方向努力。
3.坚持培育引进协调发展。坚持培育和引进同步发展,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注重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对产业生态链的整合,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发展和错位发展。
4.坚持转型升级高端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推进现有产业整合,在巩固原有生产优势的基础上,以产品研发、终端产品与售后服务为方向,借助商业模式的创新,借助融资并购上市等现代资本运营手段,促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动家纺产业转型升级。
5.坚持区域品牌引领发展。在家纺协会的引导下,继续打造“余杭家纺”区域品牌,提升“余杭家纺”的国内外知名度与影响力。按照内外市场并举的发展思路,以区域品牌带动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走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共创国内外知名品牌之路。
(三)提升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使余杭家纺成为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大的全国乃至国际家纺产业基地。
1.市场占有率高。继续保持家纺产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并发展成为产业链较完整、企业盈利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优势产业。通过三年努力,装饰布、装饰用织物制品、窗帘等主要家纺产品在国内市场建立完善销售与服务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出口份额从14%提高到20%左右,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领头羊。
2.核心竞争力强。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国科技领先的家纺生产基地。至2011年末,全区家纺产业拥有技术(研发)中心15个,高新技术企业8家,余杭家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1年产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提高7.5个百分点。
3.品牌知名度大。打响“余杭家纺”区域品牌,扩大“余杭家纺”整体品牌和“奥坦斯”、“众望”、“柯力达”、“布老虎”等一批企业个体品牌的影响力。到2011年底,力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达到5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到20个。
振兴余杭家纺三年行动目标(2009-2011年)
指 标 | 计量 单位 | 2008年 现状值 | 2011年行动 目标值 | |
市场占有 | 家纺业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 | % | 8.98 | -- |
主要产品占全国出口份额 | % | 14 | 20 | |
年收入超亿元企业 | 家 | 14 | 30 | |
创新能力 | 规模以上家纺企业新产品产值率 | % | 12.5 | 20 |
家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 个 | 3 | 15 | |
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 家 | 2 | 8 | |
品牌建设 | 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 | 个 | 2 | 5 |
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 | 个 | 8 | 20 |
(四)重点领域
1.产业链向两端延伸项目。一方面要鼓励现有优势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位移,改变产业集群中只生产一块沙发布的现状;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培育,发展一批新材料制造、终端产品制造、研发设计、终端销售与服务、品牌运营等企业,加快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
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要从产品设计、原料供应、安装生产、物流运输、批发、品牌营销、终端零售、终端用户服务等产业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出发,大力发生产性服务业,降低生产成本。
3.商业(资本)模式创新项目。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动“余杭家纺生活馆”全国连锁项目和“余杭家纺生活馆在线商城”建设,通过控制终端的销售与服务,为“余杭家纺”打造基业长青的经营平台,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将“余杭家纺”的中高端品牌形象推向中国千家万户的百姓,形成中国家纺第一区域品牌。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家纺企业借助融资并购上市等途径,依托资本的力量,实现自身长足的发展。
四、主要举措
(一)加快结构调整
1.大项目带动。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瞄准国际家纺产业的最高水平,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家纺企业落户余杭。对引进上述企业或合作项目的有功人员,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奖。加大对纺织类项目的投资引导,支持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投资项目,如产业用纺织品生产项目等,通过政策适当倾斜,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老企业提升。坚决淘汰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落后工艺,关、停、并、转污染严重且无力进行改造升级的低、小、散企业。利用政策机制,倒逼企业加快改变低价竞争、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对档次低的企业要加大转移力度,腾出资源重点发展中高档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3.产业链整合。加强现有生产加工环节的整合力度,实现上下游产业链联动的产品研发机制。鼓励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实现联合重组和并购重组,对在重组过程中的相关税费进行减免。鼓励企业差别化发展,对家纺企业向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先进印染后整理及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发展且总投资达一定限度的,优先安排生产用地,对特别重大的项目,有关政策实施一事一议。
(二)加速集群提升
1.产业链延伸。向“6+1”的产业链延伸,以“微笑曲线”两端的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终端零售与服务为核心突破口,借助商业模式的创新,借助融资并购上市等现代资本运营手段,提高“余杭家纺”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家纺企业的利润回报,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鼓励现有优势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移动;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培育,发展一批研发设计、终端销售与服务、品牌运营等企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2.战略性联盟。发挥政府领导力、引导力,充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促进企业结成合作共赢的战略联盟。一方面,要促成、引导区内家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整合资源、细化分工、协作配套,迅速抱团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促成、引导余杭家纺企业与全国各地家具、家居等密切关联产业的实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优势互补,依托大家居的连锁与销售服务平台拉动余杭家纺的推广与销售。
3.梯队式扶持。着力构筑产业生态系统,大力扶持和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引领作用,提升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引导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大量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现代家纺产业集群。
4.信息化武装。积极推进家纺产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家纺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家纺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工程,对注册在本区的开展独立电子商务应用的家纺企业,根据企业网上交易额实际成果予以奖励。
5.全方位创新。在继续推进技术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理念,引导企业产品定位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资本运营创新等全方位的持续创新。在产品定位创新方面,要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深入分析客户需求,努力赢得特色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生产制造创新方面,要把握21世纪制造业发展趋势,增强规模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能力;在商业模式和资本运营创新上,要强化连锁和互联网终端销售、强化品牌运作,不断完善企业投融资和资本流转运作,借助风险投资基金和融资并购上市实现快速发展。
(三)推进技术进步
继续加大国际先进织造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大企业大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力争区内骨干龙头企业全部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以大带小,鼓励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通过加强和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新疆棉花主产区、全国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等全国性资源的联合攻关与联合技术研发,增强本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国科技领先的家纺生产基地。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发机构和技术研发人员,促进创新水平提升。
(四)加强品牌培育
鼓励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加大区域产业品牌推介。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通过各种大众媒体、专业刊物、业内展会、品牌论坛等渠道宣传推介“余杭家纺”区域品牌,提升“余杭家纺”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配合“余杭家纺生活馆”项目,加大对“余杭家纺”文化的宣传,树立“余杭家纺”的全国品牌知名度,通过终端销售与服务实体连锁网和虚拟展示网的建立,将“余杭家纺”的中高端品牌形象推向中国千家万户的百姓,形成中国家纺第一区域品牌,树立余杭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形象。
(五)着力拓展市场
1.强化市场带动。实施大市场带动战略,强化营销网络的支撑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进行营销模式的创新,改善售后服务,创新消费途径。鼓励企业采取措施抱团拓展国内外市场,对在国内外设立销售(展示)、物流配送基地,且为余杭家纺企业服务面积(或营业额)达一定比率以上的,给予政策鼓励。销售(展示)基地统一进行余杭家纺区域品牌(余杭家纺)宣传,对其形象展示费用给予政策扶持。
2.广泛组织参展。通过参加展览展销、举办商务洽谈等形式,主动出击、拓展市场,寻求商机。继续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上海)家用纺织品博览会等国内重要展会,利用展会深化合作,邀请各地客商“做客余杭”,举办余杭家纺产品商务洽谈会。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选择业内较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展会,如德国科隆家具展、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等,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展,了解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行业最高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加大企业参展资助力度。
3.抢占国内市场。改变过度依赖出口贸易的局面,把握国内市场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商业模式的创新,借助融资并购上市等现代资本运营手段,形成“力争稳定外贸,布局国内市场”的战略规划。积极推动“余杭家纺生活馆全国连锁项目”和“余杭家纺生活馆在线商城”建设,通过在全国各地建立连锁性质的“余杭家纺生活馆”(专卖店或大家居商城中的专柜),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余杭家纺网上展示中心”,努力控制产业生态系统中最有价值的终端销售与服务链条,在国内市场快速、高效、低成本地推广和建立竞争优势,使“余杭家纺”在国内市场牢牢生根。
(六)完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成立余杭家纺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副区长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等担任。加强领导小组的工作,围绕提升发展余杭家纺三年行动计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措施,细化分解,狠抓落实。充分发挥家纺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协会学习国内外优秀协会组织的先进经验,制定完善的行业规则,加强会员单位间的沟通交流,关注会员单位的成长、发展,及时反映企业呼声,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将余杭家纺协会打造成团结、和谐、高效、有为的有机整体,成为提升发展余杭家纺三年行动计划的生力军。
2.政策保障。梳理完善鼓励余杭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提升引导,对家纺企业在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品牌运作、拓展市场、电子商务、融资并购上市场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与支持,并落实资金保障。
3.人才保障。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组织开展各类以实效实用实战为原则的企业培训活动。加强商业模式创新、融资并购上市以及产品定位、客户需求分析、营销、销售管理、人才激励等方面的培训与交流,着力引导企业家经营意识的转变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素质、执行力,提高家纺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的全面经营能力,以支撑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此外,对为余杭家纺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服务保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落实服务举措。加强国内外家纺产业的运行分析和研究,在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服务管理、完善公共配套等方面不断完善举措,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有利于家纺产业振兴的产业集聚环境和企业发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