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杭州市 > 余杭区 > 正文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余杭区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2021-05-27 余杭区 收藏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区卫生局拟订的《余杭区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8月19日

  
  
 

  余杭区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余杭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深化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特制订《余杭区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一、行动要求

  (一)行动基础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完善

  至2012年底,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6家,其中区属医院6家[1](包括中医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控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卫校1家、急救分中心1家,街道(镇)医疗卫生机构187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67家),民营医院、门诊部和个体诊所77家,其他企事业和团体医务室等机构52家,基本形成了居民15~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表1.1 余杭区主要卫生资源分布一览表

街道(镇)

拥有的卫生医疗机构

南苑街道

区第一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第五人民医院、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

临平、东湖街道

临平、东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

星桥街道

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

乔司街道

乔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

运河街道

博陆医院、运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

塘栖镇

区中医院、塘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

崇贤街道

崇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

余杭街道

区第二人民医院、余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

中泰街道

中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

仓前街道

仓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

五常街道

五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

闲林街道

闲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

良渚街道

良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个

仁和街道

仁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

瓶窑镇

区第三人民医院、瓶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

径山镇

径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

黄湖镇

黄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

鸬鸟镇

鸬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

百丈镇

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

  2.人均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人均医疗保障水平除2009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定增长(见图1.1)。至2012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3258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6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58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31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师2.42人。[数据来源:杭州市余杭区卫生统计年鉴(2012年),按89.04万户籍人口计。(若按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结果计,余杭区常住人口117.029万,则每千人拥有床位2.8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1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6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师1.84人]

 图

1.1 2006~2012年人均医疗指标比较

 

  
 

  
 

  
 

  
 

  
  

  3.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

  近年来,我区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1~2012年共投入卫生事业经费9.63亿元(不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经费),其中2012年安排卫生事业经费5.14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比例达5.48%。2011-2012年,区卫生系统实施建设项目8个,其中续建3个、新建5个,总建筑面积达到38.69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达到15.16公顷,项目总投入7.72亿元。

  4.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基本医疗职能不断完善,逐步实施健康管理,形成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六位一体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进一步深化,至2012年,我区已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力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工作、免费产前筛查、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免费妇女病普查、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基本保健免费服务、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免费“两癌”筛查以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九免一补”政策及适龄儿童口腔窝沟封闭项目。实施公职人员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建立试点单位公职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为全面提升我区公职人员心理素质,建立公职人员心理健康促进长效机制作了有益的探索。

  5.医卫学科人才建设全面加强

  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区一院中医康复科建设成为省级中医重点学科,区疾控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区妇保院儿科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省级龙头学科建设单位;区一院妇科病区创建省级示范护理病区;市级重点学科区一院中医康复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和区疾控中心检测检验中心通过市卫生局2008-2010年度周期考核并获得好评。2011年,制订下发《杭州市余杭区医药卫生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选拔30名优秀人才作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9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顺利通过中期考核,有15名优秀人才被列为余杭区139中青年培养人选,3名优秀人才被列为杭州市139中青年培养人选,每年选派100余名业务骨干赴省市医院进修,举办优秀人才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等20个,2009-2012年共招收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149名。至2012年底,系统内有专业技术人员4535人(卫技人员4260人,其它专业技术人员275人),其中,博士生5人、硕士生168人、本科生2219人,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硕士生2人,本科生134人。本科以上占专业人员比例达52%。

  表1.2 余杭区重点学科建设一览表

类型

学科

浙江省中医重点学科

区一院中医康复科

浙江省级龙头学科

区疾控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杭州市卫生局重点学科

区一院中医康复科、区一院心内科、区一院消化内科、区疾控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区妇保院产科

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中医)

区一院、区二院、区三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等5家医院的32个学科

  6.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稳步推进

  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对健康产业、公共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形成了有力支撑。杭州生物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余杭拓展区是浙江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以贝利易文赛为代表的干细胞研究产业、以星月科技为代表的再生医学及以贝达药业、民生药业为代表的创新药物等医药科技产业为我区医药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引入高端医疗科研机构及大型综合性医院,提升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趋势要求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提出结构优化、内涵提升的发展要求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医改工作。我省积极推进以建立“5+2”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在机构定性定编、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实效。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我省将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吸收社会资本、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更加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转型、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改革、补偿机制设计等重点。我区医疗卫生改革实行三年多以来,基层医改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杭州主城区及全省先进县市相比,我区基层医疗改革刚刚起步,随着异地医保互通的加快,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面临如何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如何提升医疗卫生软实力、如何有效引进各类卫生人才、如何推进与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营等新挑战。因此,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结构优化、内涵提升的迫切要求。

  2.余杭“五城一基地” [2]平台建设对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出均衡分布、重点集聚的发展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区委区政府提出“产城融合、集聚发展”的理念,集中资源要素重点建设“五城一基地”。未来一段时期内,六大重点建设平台既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具优势和成长性的区域,也是我区今后产业与人口集聚的主要增长点。目前我区医疗资源分布总体不够平衡。临平新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乔司国际商贸城拥有区一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3家三级乙等医院,集中了区级优质医疗资源,基本能够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以良渚为主体的杭州北部新城,人口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产业先发区块,将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就业,医疗床位缺口在1200张左右,对综合性医院、特色专科医院的需求也较大。未来科技城作为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高地,目前仅拥有区二院,医疗设施、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医疗床位缺口达1000张以上,需新增至少1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同时应依托省市精神病专科医院或民营医疗资源建设我区精神病专科医院。加快建设与“五城一基地”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医疗设施,是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既能强化区级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服务能力,又能对社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有效的技术支撑,更有助于构建“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城乡医疗机构联动发展新格局。

  3.“健康余杭”行动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提出机制创新、服务完善的发展要求

  “健康余杭”行动是我区贯彻落实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体现,我区作为杭州市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试点的重要组成城区,率先启动了以全民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余杭”行动,成立了区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委员会。“健康余杭”行动以推进“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健康促进与教育综合示范区”、“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示范城区拓展区”建设为目标,提出营造健康文化、保护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健康社会六大任务。此外,“健康余杭”行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的原则,以健康促进教育、健康促进单位创建、健康公共服务三大项目为抓手,以社区健康管理为重点,探索可持续管理模式,促进“以疾病预防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深入实施“健康余杭”行动,将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理念创新、机制配套、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

  二、基本思路

  (一)发展导向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建设“健康余杭”为主题,全面深化“健康余杭”行动,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全力打造生命阳光、生态美丽的健康余杭,开创符合基层实际、具有强操作性的余杭模式,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生态健康县市(区)建设的标杆区。

  1.突出三个转变

  ——从治疗疾病向促进健康转变。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临床医学向保健医学转变,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转变医务人员工作模式,实现政府对人民群众从保健、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的引导。

  ——从基层服务向区域辐射转变。构筑省市区联动的广覆盖、强辐射、多层次的医疗服务网络,积极承接省市先进医疗资源向杭州主城近郊扩展。充分依托“五城一基地”等重点建设区域,优化医疗设施布局,在完善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网络基础上,培育延展全市、辐射全省的高等级医院。

  ——从局部推动向全民行动转变。从组织领导上,改变原先以卫生系统为主的推动模式,进一步发挥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农林环保、城管交通、工青妇等系统的联动作用。从运行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政府的方式,发挥学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作用。从行动主体上,改变以往医疗卫生机构主导的路径,深化健康单位等“细胞”工程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2.确立三大特色

  ——杭州国家卫生城市的组成区。在巩固省级卫生强区的基础上,加快各镇、街道创建国家级及省级卫生镇、街道步伐,在以余杭镇、瓶窑镇两大国家卫生镇,良渚街道、径山镇等17个省市级卫生镇、街道的基础上,加大创建力度,到2015年全区省级以上卫生镇、街道创建比例达70%以上。

  ——全省健康产业培育的引领区。加强在再生医学、干细胞、疫苗等领域的科研及临床应用,在有条件区块探索构建浙江省干细胞库、人类生物银行、全省再生医学研究基地等平台。西部山区充分依托交通区位、生态环境等条件,积极开发建设高等级的休疗养机构。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先行区。积极探索基层卫生体制改革新举措,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理顺公立医院改革、社会资本办医的体制机制,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引进北京、上海等地先进医疗技术及管理方式,创办各类名、专科医院;加强与省内大型医疗机构合作,提升综合性高等级医院区域辐射力。全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基层卫生机构补助政策,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

  3.强化两个导向

  ——生命阳光。探索构建余杭区健康数据库、浙江省干细胞库等,深入推进健康余杭行动,形成预防、控制、管理的健康链,着力提高生活品质。

  ——生态美丽。落实美丽余杭理念,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培育康体、疗养、养生等高端休疗功能。

  (二)指导方针

  ——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强化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继续加大政府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建立科学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有益补充。以“健康余杭”行动为基础,促进健康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预防疾病水平。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优化全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快区级医院新建、扩建、改建步伐,继续推进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差距,增强对区内及周边人口服务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布局优化、集聚发展。按照“整体统筹、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强区级、社区级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补,统筹规划、管理全区各种所有制卫生资源。在机构、人员、技术、设备、设施等医疗服务要素上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加强对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

  ——服务先导、协调发展。针对人均医疗设施不足、卫生人才紧缺、财政投入有限等问题,结合基层医疗发展、公立医院改革等趋势,重点加强医疗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引进、重点学科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卫生执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多种形式、面向高消费层次的特需服务和专科服务。

  ——示范推动、创新发展。主动吸引民营、外商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医疗团队、资金、技术与我区合作。制定相应的财税、金融、行业、人才、产业等政策,积极引导并支持社会资源有序进入医疗卫生体系。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坚持全行业管理,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体系布局、服务重点和技术路线选择、服务质量提升等各方面的规划和管理。

  (三)行动目标

  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医疗资源配置更趋优化、人均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取得进展、健康促进形成品牌,至2015年,全面建立起适应余杭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健康新需求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响“健康余杭”品牌。

  ——资源配置更趋优化。改扩建区属医院,形成3家三级乙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1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在良渚区块新建区级医院。引进若干家“区校合作”、民营、高端专业化等医疗机构,构建与“五城一基地”人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机构区域布局。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人员、床位、设备配置,至2015年,全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5张以上,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5人以上,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达到2.5人以上(按户籍人口计),达到或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六位一体”服务内涵,实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规范化创建达标率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率达到100%,完善全区电子健康档案录入工作,建档率达90%以上;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强部门联动,进一步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继续扩大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卫生投入不断加大。加大对区属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争三年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累计超过18亿元,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6%。至2015年,累计开工建设区属医疗卫生建设项目10个,总建设投资超过15亿元。

  ——学科建设再创佳绩。加强医学重点学科管理,至2015年,累计创建3-4个省级重点专科(或龙头学科)、5-7个市级重点专科。加强对杭州市131中青年培养人选、余杭区139中青年培养人选、卫生系统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派20-40名优秀人才赴境外培训,争取选派1-3名优秀人才赴国外(境外)进修。招收30-50名定向免费培养的农村社区医生。

  ——“健康余杭”逐步打响。大力宣传“生命阳光、生态美丽”的健康余杭理念,大力推进各行业开展健康单位建设工作,精心培育10家以上市级健康单位,推进瓶窑镇健康镇试点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健康相关知识和控油、控盐健康行为监测工作。进一步深化公职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建构一套完整的心理危机网络预警系统,建立一支公职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队伍,形成一套公职人员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机制,提高我区公职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将打造“健康余杭”作为我区城市品牌与形象予以推广。至2015年,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率分别达到90%、85%、85%,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达到18%以上,主要健康指标处全国区县市领先水平。

  三、重点工程

  顺应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立足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把握基层医疗改革、“五城一基地”建设等新趋势,以三级医疗机构提升工程、特色医疗设施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工程、医卫学科人才培育工程、医疗卫生能力提升工程、卫生信息系统构建工程、保健医疗文化建设工程等七大工程为重点,加快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

  (一)三级医疗机构提升工程

  以区一院、区二院、区三院、区中医院、区五院、区妇幼保健院、良渚区块医院、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提升和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以区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作用,加强三级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设施水平。

  1.区级医院提升工程

  以临平城区为核心,进一步发挥区一院作为全区医疗中心医院的作用,积极引进一批高、精、尖设备,形成以区一院为龙头,区五院、妇保院、中医院为特色的区级医院集中区。

  着力提高我区西部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切实保障以杭州北部新城、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主的新城医疗设施配置,加快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区第三人民医院、良渚区块医院建设,使90%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区域医疗机构解决。将区三院、良渚区块医院打造为服务良渚、仁和、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镇及辐射北部地区的“百姓医院”,改变全区医疗资源配置大多集中在东部的矛盾。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工程

  一是加大对良渚、乔司等外来人口集中区的医疗设施建设力度,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序推进临平东湖、崇贤、塘栖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镇一品”建设,在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内涵,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三是推广中医药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出台余杭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管理办法,在每个中心配置开展中医药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设施和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配备类别、层次和数量适宜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使得95%以上的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个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中心,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技术贯穿到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全过程。

  3.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工程

  一是在《余杭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08-2010》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良渚街道、乔司街道外来人口集中、西部四镇基层医疗设施分布不均等因素,适度调整布局,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加快167个服务站省、市规范化标准建设。二是大力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结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建立新型的绩效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强行政、业务、财务、绩效考核一体化管理,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员不足、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二)特色医疗设施建设工程

  1.高等级综合医院

  充分利用未来科技城等高端人才平台,深入实施“区校合作”战略,实施与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知名高校、名院集团合作的大型高等级医院项目,争取在未来科技城、乔司国际商贸城等区域引进1-2家省市级医院余杭院区,未来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2.专科医院

  结合我区专科医院发展与公共卫生需求,加大传染病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建设力度,在区一院传染病综合楼增挂区传染病院牌,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创办各类专科医院。

  3.休疗养机构

  针对我区老年护理、康复医疗、中医等专科设施配套尚不完善的现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发展非公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等公益性医疗机构,有效整合现有基层医疗和养老康复机构,如结合我区西部山区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特点,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创办休疗养院、康体健身园等项目。

  (三)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工程

  1.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处置、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体系,发挥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以省级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为依托,加快实施“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策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和处置评估等运行机制和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快速有序反应、就近救急抢救和网络覆盖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以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能力。二是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重性精神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深化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麻疹、脊灰、布鲁氏杆菌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实施免疫规划,进一步强化疫苗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管理。三是提升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水平,切实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强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做好两年一次的妇女病普查工作。四是强化卫生监督执法能力。不断完善“总所—分所—卫生监督协管”三级网络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卫生监督全覆盖。各类卫生行政许可审批规范符合率100%,重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覆盖率100%,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比例达到80%以上。

  3.优化健康管理服务

  一是结合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网底”的功能,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慢性病管理,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工作。二是加强特殊群体健康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幼保健门诊建设工作,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省级规范门诊符合率达100%。针对我区快速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现状,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三是加强居民身心健康建设,由区保健办、区精卫办负责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的长效机制。

  (四)医卫学科人才培育工程

  1.“158”医疗卫生科研项目计划

  积极鼓励医务人员申报高等级科研项目,组织申报高等级的科研课题50项以上,争取三年内,列入省级科研项目1-3项、市级科研项目5-8项、区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8-12项,争取区财政每年给予150万的科研项目经费。

  2.“3+6”省市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在区妇保院、区一院、区疾控中心卫生检测检验中心等省市重点学科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重点学科的管理和扶植力度,力争三年内新增1-2个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争取有3-6名国内或省内专家来区属医院兼职,指导学科建设、临床带教、人员培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真正提升学科内涵。

  3.“135”优秀医卫人才培养计划

  实施“135”优秀医卫人才计划,即1名以上高层次领军人才,30名以上中高层次有特色实用人才,500名以上基层社区人才及各类卫技人才、乡村医生。中高层次人才方面,重点结合“千人计划”,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2名,中高层次有特色实用人才30名以上,选派20-40名优秀人才赴境外培训,争取1-3名优秀人才到国外(境外)进修学习。加大卫技人员招聘力度,每年区属医院招聘400人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100人以上。三年内,选派400名以上业务骨干到三甲医院进修,同时,组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医技人员岗位培训、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4.在职人才培养计划

  完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坚持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大力发展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全科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将自主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充分挖掘、激励、培养现有人才队伍,鼓励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培养和培训一大批掌握适宜技术、适应基层需要的卫生人才。以实用型、技能型卫生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总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

  (五)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重点提升医疗护理能力

  把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改善病人就医条件放在工作首位,规范诊疗治疗行为。严格贯彻执行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健全并落实诊疗护理规范,完善医疗质量分级管理,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网络,完善医疗质量、医疗缺陷、临床输血、病案管理、药事管理、院内感染管理等质量控制体系,使医疗质量与服务管理无缝隙。

  2.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大力开展品牌服务建设,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医生护士工作站、预付费式边诊疗边结算“一卡通”、“门诊电子叫号”、“化验单自助打印”等信息化系统。在门诊大厅设立导医台,导医台护士及时为病人提供所需的服务。在区属医院设立出院病人服务中心,定期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重点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六)卫生信息系统构建工程

  1.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全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区级数据中心,构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形成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五项业务应用系统。

  依托全区的优质资源与信息化技术,建立区域医疗协同管理系统,包括双向转诊管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管理、临检中心系统、心电诊断中心系统、影像诊断中心系统等,探索建立全区统一的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成立区域检验检测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形成完善的“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诊疗机制。

  2.强化医院信息化建设

  区属医院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医院信息平台为纽带,统筹建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包含HIS、LIS系统升级、全院级影像系统(PACS)、全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EMR)以及接口系统等内容。基层医疗机构则启动区域电子病历、区域影像系统和合理用药系统建设,并在建立和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各种数据分析、绩效考核以及辅助决策等系统的研制,同时考虑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适用的整合应用开发。加强医院信息安全管理,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安全平台建设。

  3.深化区属医院与省市医院、社区医院合作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与沪杭骨干医院、重点医学院校之间的合作机制,探索与协作单位实行专业、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和培训模式,争取引进沪杭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的管理团队。立足我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浙江省新华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技术协作的基础,进一步完善专家定期坐诊、医生进修、培训、双向转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电子病历(临床路径)数据共享与交换、区域PACS(影像会诊)、学术讲座等合作机制。鼓励以医疗联合体的形式强化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以一家区级医院带动若干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式加快开展区属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口支援服务,承担对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进一步加强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预约诊疗、培训指导工作,出台各区级医院分片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案,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全区的优质资源与信息化技术,探索建立全区统一的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成立区域检验检测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形成完善的“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诊疗机制。

  4.推广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模式

  完成各医疗单位HIS系统与市民卡接口改造项目工作,实现挂号、就诊、报销“一卡通”。推进以市民卡“智慧医疗结算”为核心的“先诊疗后付费”或“边诊疗边付费”模式,简化就诊流程,使持卡市民患者免去支付挂号费、检查费、药费、住院费等排队流程,做到一次看病一次付费,提升整体便民效果。

  (七)保健医疗文化建设工程

  1.“以病人为中心”,提升管理理念

  以病人为中心即医院的各项工作必须以病人为着眼点,围绕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维护病人的根本利益来进行,把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更新服务观念,增加服务内容,简化服务程序,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深化医患沟通服务,在区属医院设立公共联络中心,健全医患关系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使其成为加强医患沟通和促进医患和谐的有效平台。

  2.引入多元化模式,发展保健医疗文化

  一方面,进一步明晰医院定位,坚持错位发展、强化特色专科建设,更多地考虑区级医院与上级医院协作、区级医院之间协作以及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协作等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办民营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我区西部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未来科技城、临平新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城市新区,弘扬我区独特的径山禅茶文化、养身文化、中医药文化,发展文化禅修、生态疗养、高端专业体检等医疗文化产业。

  3.营造重视人才氛围,构建“人文卫生”环境

  重视人才开发,尤其是对医院的骨干技术人员,应投入人力、财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优先安排住房、提高奖金分配比例、发放特殊职务津贴等,同时为他们创造工作学习条件,如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特别要重视各类人文关怀手段的运用,不仅关注职工身体健康,也要关注职工心理健康,通过搭建各类交流沟通平台,创新交流沟通手段,缓解职工身心压力。

  4.借助多样手段,加大卫生文化宣传力度

  深入挖掘我区历史文化、医疗品牌文化、名医文化、医患文化等,加大卫生文化宣传。继续以学习王妙芳先进事迹为契机,多方位挖掘系统内先进典型。牢固树立卫生核心价值观,注重典型核心价值提炼、归纳、总结。充分发挥新媒体、自媒体的作用,强化品牌营销,注重和群众开展互动交流,打造卫生发展良好舆论氛围。

  表3.1 2013-2015年重点工程项目表

类型

项目名称

类别

性质

地点

建设内容

建设时序(2013-2015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医疗卫生事业

区一院主体迁建及新城配套项目

综合性医院

新建

南苑街道

医疗、行政后勤用房,119869平方米,配套用房15800平米

完成


 


 

区二院门诊、医技楼项目

综合性医院

新建

余杭镇

门诊、医技用房18975平方米

启动


 

完成

区五院改扩建搬迁项目

综合性医院

搬迁

临平、东湖街道

床位600张,医疗、行政后勤用房40000平方米

完成


 


 

区中医院整体迁建

特色专科医院

新建

塘栖镇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杭州市 > 余杭区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uhangqu/20210527/82960.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