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关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10日
关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区委〔2018〕39 号)等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完善政策支撑、集聚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为打造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余杭样板”打下坚实基础。
一、固本强基,保障农业产业供给能力
1.做精传统产业。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标改造粮食生产功能区,积极发展粮食规模经营,优先落实粮食生产服务设施用地指标,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直补标准。加强市场营销,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保障“米袋子”安全。到2022年,确保年粮食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11.5万吨生产规模,打响“禹上稻香”品牌,建成2个以上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保障“菜篮子”供给。加大“菜篮子”基地建设和扶持力度,增强基地抗灾能力,提升基地生产水平。加强蔬菜应急调运和应急生产,重点保障灾害性天气和淡季市场稳定供应。到2022年,全区建成区级以上“菜篮子”基地20家,面积7500亩;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5.5万亩以上,年产量74.5万吨以上。三是实现生猪稳产保供。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养殖,强化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到2022年,生猪存栏量达9万头,家禽出栏量、蛋禽存栏量分别达300万羽和100万羽。四是促进渔业绿色发展。积极发展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智能温室和新型工厂化水产养殖等设施渔业,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和稻鱼共生轮作等种养结合模式。全覆盖推进“三治三推”(治尾水、治河道、治环境、推模式、推品种、推减药)工程,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到2022年,全区渔业面积稳定在 6万亩左右,产值12.5亿元,其中名特优新水产品产值占比60%以上,创建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和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2.做优特色产业。一是增加茶叶“金名片”成色。围绕“种茶、做茶、卖茶、讲茶”,开展径山茶专用品种选育及培育径山茶种苗基地,实施茶园扩种、茶树品种改良,推进标准化茶园、美丽茶园及标准化茶厂建设工程;加大径山茶品牌营销和宣传力度,探索径山茶新型包装管理模式;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径山禅茶文化内涵,加快径山茶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到2022年,区内茶叶栽种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量1万吨,总产值突破40亿元,径山茶品牌价值达到30亿元以上;建成3个以上农文旅融合发展标准化美丽茶园。二是建设集优型水果基地。大力推进“企业化、现代化”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优化,通过集中示范与推广应用,建立“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优”的集优型水果基地,逐步形成集群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水果产业新格局。到2022年,引进、筛选优新品种2个以上,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产量达到4.8万吨,总产值突破6亿元;建成塘栖枇杷、鸬鸟蜜梨2个万亩优势特色水果产区。三是发展绿色富民林业。大力推进以“一亩山万元钱”为目标的特色林产业和林下经济,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快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一体化发展。到2022年,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毛竹现代园区、花卉苗木园区等10个以上,巩固提升竹产业示范基地7000亩,认定省级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氧吧等15个以上。
3.培植新兴产业。一是探索数字农业模式。整合现有农业信息系统,搭建包括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价格监测与服务、智慧物联、灾害预警等模块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农业数据集中处理中心,构建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数字农业一平台、一张网、一朵云,为全区数字农业和管理决策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农业产业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技术管理服务。到2022年,建成农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数字化牧场3个,市级及以上数字农业示范园3个。二是加速农村电商建设。以增强农产品电商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产品线上营销、扩大网销农产品辐射外延为重点,引导支持各类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站点等推广建设,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培育优质农产品的网销名品,促进本地农产品特别是余杭品牌农副产品延伸线上营销路径。到2022年,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6亿元,培育亿元级农产品电商企业3家以上。三是提升乡村民宿(农家乐)品质。按照“标准化、差异化、集聚化、精品化”要求,加强乡村民宿(农家乐)监督管理、公共服务、宣传营销和政策扶持,进一步乡村民宿(农家乐)的品位、品质,形成“精品为引领、大众为底图”的产业格局。到2022年,建成省级农家乐集聚村6个,培育特色、精品民宿100家以上。
二、集群成链,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实力
1.积极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一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强化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经营主体将本地农产品更多地引入加工领域,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初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到2022年,农产品加工规模达到180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流通企业及生产基地提档升级;加快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在库存控制、仓储运输和平台交易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生产、冷藏、运输、批发、零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资源共享,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到2022年,打造3条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全区生鲜农产品冷藏基地达到15万平方米。三是注重农家小吃培育。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乡土特色产业,继承弘扬余杭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愁文化。通过“一村一品”和“一镇一品”打造,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历史传承、文化凝聚、生活积淀、特定风味的农家特色小吃产业。重点培育以粢毛肉圆、法根糕点、七味咸茶、灰汤粽、红烧羊肉、三家村藕粉等为代表的农家特色小吃产业,开展农家特色小吃品牌营销推介。到2022年,培育20个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家小吃产业。
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一是深耕加工能力提升。从优化产能布局、支持技术创新、加强标准制定、提升加工深度等多个维度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实现新兴加工业“腾笼换鸟”、传统加工业“凤凰涅槃”,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到2022年,培育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10强企业。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出口型、精深型农产品加工业,强化招商引资,重点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舞起龙头,培育建立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延伸上下游;加大招商力度,完善新兴产业,补缺产业链;寻求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等,强健产业链。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到2022年,创建成2条以上年产值超5亿元的全产业链。三是开展综合循环高值梯次利用。按照集约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要求,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生产-加工-产品-资源”循环发展。建立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技术装备目录,支持和鼓励企业和单位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多次增值、节能减排。到2022年,打造1—2条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