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全国无缝织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义乌市人民政府
2015年4月13日
“全国无缝织造产业知名品牌
创建示范区”筹建规划
为全面推进“全国无缝织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区”),确保各项筹建工作有序进行,现结合《质检总局关于同意筹建“全国无缝织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函》(国质检质函〔2014〕548号)和《关于印发〈“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质检质〔2012〕191号)等文件要求,立足我市无缝织造产业实际,制定以下筹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三个转变”为引领,以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为总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按照“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大力推进无缝织造产业品牌提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我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主体、市场引导原则。建立健全品牌建设工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增强行业自律和协会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二)坚持狠抓落实和宣传引导相结合原则。细化任务分工,落实各方责任,分阶段、按步骤推进“示范区”筹建工作,确保权责到位。重视宣传和引导,动员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品牌创建工作,建设并推广优秀品牌文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示范区”创建宣传,营造和谐共治的社会氛围。
(三)坚持兼顾整体与体现个体相结合原则。在推动义乌无缝织造产业整体发展的同时,兼顾产业内不同企业和品牌的差异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品牌措施,逐步形成各规模、各梯队、各领域等不同层次品牌并存的发展格局。
三、总体目标
“示范区”创建要紧紧围绕义乌实际,结合无缝织造产业特色,以产业增值和企业增效为目标,以品牌创建和品牌管理为主线,以夯实基础和强化创新为抓手,积极构建义乌无缝织造“一园两带”产业布局(“一园”即规划建设中的义乌科技创业园,集聚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义乌中心、中科院兰化所义乌功能材料中心、浙工大义乌科学技术研究院、中新力合义乌分公司、杭城专利事务所义乌办事处、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科研机构、创新服务机构;“两带”即由西南和西北两块拥有较强产业集聚发展基础的片区,通过两大区块内的产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孵化带动,助推无缝织造产业向周边发展,努力打造“产业配套齐全、结构布局合理、专业技术过硬、集聚效益凸显、品牌价值领先”的全球第一大无缝织造生产基地。
四、工作措施
客观掌握全市无缝织造产业发展现状,科学编制“示范区”筹建规划,开展区域质量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今后两年筹建任务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坚持质量强业战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本地企业培育。鼓励无缝织造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及联盟合作,不断扩大规模、拓宽市场,到2016年底,培育年产值超3亿元以上企业5家、1亿元以上企业30家,无缝织造产业总产值达130亿元。二是加强外来企业引进。充分利用义乌无缝织造产业由国际向国内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其集聚优势,引进具备先进技术水平的服装设计、喷绘染色、后整理、功能纤维、无缝针织设备研发等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标杆企业,提升义乌无缝织造产业配套水平;强化国际知名企业的本地化程度,鼓励本地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理念,通过知识、技术、创新的外溢作用提升义乌无缝织造产业整体水平。三是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建立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规范无缝织造产业发展,确保不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及恶性违法违规案件,实现无缝织造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三年达90%以上;提倡管理创新和质量创优,鼓励企业购买管理、检测等咨询服务,引导其引进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力争到2016年底,1家以上企业入围义乌市政府质量奖现场评审,5家企业导入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区域骨干企业全部通过体系认证;夯实企业标准、计量基础,引导无缝织造企业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领无缝织造产品更快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规上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在65%以上。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拓展吸纳人才渠道,采用柔性流动、人才集市、人才交流会、网上招聘、项目合作形式,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作为企业顾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对接与合作,鼓励企业设立内部职工技能培训中心,鼓励企业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绩效和市场为主导、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通过培训升职、奖金奖励、带薪休假等办法给予奖励,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落实各项优惠、奖励和人才保障政策,2016年底,实现无缝针织相关人才(打样、缝制、后整理)保有量5000人左右,其中引进和培养无缝针织设计人才100-200人,高级技工100-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