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义乌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引领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作用,结合义乌实际,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我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部署,以打造高新产业功能区为目标,通过整合要素资源,统筹产业规划建设,强化招商引资,促进高新产业集聚,加快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使园区成为我市高端制造的引领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高端人才的集聚平台和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使园区专项规划与全市市域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立足长远,突出特色,注重前瞻性,具有可操作性,起到规划引领作用,有序推进开发建设。
(二)坚持产业导向,科学发展原则。围绕发展电子电器和新型纺织等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做长做强产业链,重点引进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效益明显、可使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的大项目,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优势企业,形成特色产业、主导现代产业集群。
(三)坚持效能统一,高效运行原则。按照“精简、高效、规范”的要求,建立精干务实、责权明确、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突出工业园区招商建设职能,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归由镇街属地管理,集中力量,集中开发,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开发质量。
(四)坚持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原则。严格执行我市工业用地政策,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的集约节约使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禁止高污染项目入区,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实现园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通过5-10年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科技引领示范作用突出、两化深度融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至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4%;2014年到2020年累计实现工业投资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
四、产业定位
工业园区严格按照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要求,致力于义乌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引进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项目,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纺织等主导产业及重大项目带动形成的其他优势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央企、上市公司,重点招引RFID(电子标签)、车联网等物联网项目,通讯通信研发、生产项目,LED产业链项目,智能家居产业链项目,建成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重点引进国际先进的针织纺织机械设备、环保设备、新型节能设备、电力设备、工业电器等项目,建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制造产业基地。
新型纺织产业: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信息化、自动化、高新技术化改造,促进锦纶丝面料、服装服饰、无缝内衣等传统优势行业转型提升,大力发展时尚服饰产业,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型纺织产业基地。
五、空间布局
(一)空间范围。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和就近整合原则,以工业园区一、二期为基础,向苏溪镇、大陈镇、廿三里街道延伸扩张,形成义东北高新产业带,分综合统计范围、开发范围等两个空间范围。
综合统计范围包括苏溪镇、大陈镇、廿三里街道、后宅街道、福田街道相应规划区,面积19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