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新昌县人民政府文件
新政发〔2011〕68号
——————————————————————————————————————————————
新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府各部门:
现将《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茶叶是新昌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新昌茶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根据《新昌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茶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12万亩,总产量5510吨,总产值5.416亿元,为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强县之一。
(一)现实基础
1.名优茶规模优势进一步凸现。到2010年大佛龙井茶产量4275吨,产值5.33亿元,分别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77.6%和98.4%。茶叶机械、茶叶包装、保鲜剂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已超10亿元,规模效应日益显著。
2.大佛龙井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大佛龙井蝉联了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获得了中国著名品牌、全国十佳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荣誉。2011年大佛龙井以21.03亿元的身价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名第6位,2011年5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行政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第一个发布价格指数的绿茶品种,有效地扩大了新昌茶业影响力。
3.茶叶四化(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拥有无性系良种茶园74400亩,无性系良种率达62%。标准化技术全面推广,新建标准化名茶加工厂86家(其中省级示范茶厂3家),1家企业获ISO9000和HACCP质量体系认证,27家企业获QS认证。茶树修剪、大宗茶采摘基本实现机械化,名优茶机械加工率达80%以上。2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基地认证,面积达8万多亩。
4.茶叶市场进一步开拓。中国茶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中心,2010年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到9969吨和16.78亿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直销窗口450多家,建设了249家大佛龙井专卖店(柜)。近年来,我县连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大佛龙井专场推介活动,有效地拓展了市场。
5.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昌县先后与天福集团、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实现强强联合,在销售网络、质量提升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茶叶科研与推广项目6项,制订技术规程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新昌被全国供销总社授予“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新昌茶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进一步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瓶颈问题急需解决和突破。
1.茶园防灾能力弱。春季的雪灾冻害已成为影响名优茶生产的最大因素,特别是2008年1月严重雪灾冻害和2010年3月大范围降雪冰冻天气,由于缺少先进的防灾设施与有效的技术措施,损失严重,教训深刻。
2.采茶劳力短缺。近年来我县茶叶“采工荒”愈演愈烈,春茶旺季时采工缺口已达5万工,名优绿茶采摘成本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茶叶失采比重逐年上升。春季茶叶失采比重已达15%以上,夏秋茶失采比重达30%以上。
3.茶叶质量控制难。新昌茶叶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绝大多数农户茶园面积在1—3亩不等,种茶大户、茶场总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带来农业投入品监管难度大,茶叶质量标准难统一,质量安全难保证的问题。
4.品牌效益有待提高。我县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名牌创建工作,大佛龙井也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区域性公用品牌维护和提升难度大,在销售中大多数茶叶仍以散茶批发为主,价格、市场仍受制于人,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茶叶消费量逐年增加。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分析,近10年内世界茶叶消费年增长率将在2.9%左右,而绿茶饮用价值高于其它茶类,绿茶消费量也将得到更大增长。从国内市场看,绿茶消费增长率将达到5%以上,北方新兴绿茶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茶叶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养殖等行业的绿茶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我县的大佛龙井作为有市场影响力的名优绿茶品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二)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增加了63%,每年以10个新昌县的面积增加,茶叶产量增加了93%,每年以13个新昌县的产量增加,其中名优茶产量增加了242%,每年以7.3个新昌县的产量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将逐渐显现,不同茶区、不同茶类、同茶类不同品牌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我县茶叶销售带来巨大压力。
(三)产业潜力可进一步挖掘。一是可提高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新昌现有3万多亩中低产老茶园,可通过改种换植来提高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例,提高单位土地产量。二是可进一步挖掘加工的潜力。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提升加工质量来实现茶叶增值。目前,我县名优茶的平均价格水平还较低,如果单价水平提高20%以上,增值可观。另一方面可进行茶叶深度加工开发来提高附加值。如达利发的茶叶香枕、佛缘工艺品厂的茶叶工艺品已成功开发,而茶食品、茶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潜力更大。三是可进一步挖掘品牌的潜力。品牌营销可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利润,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和提升消费群体。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打造“大佛龙井”一线名茶品牌为主线,以提升茶业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实施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主体、文化“七个一”提升工程为抓手,推进新昌茶业国际化、品牌化、标准化、企业化、现代化战略,加快茶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创建成为全国绿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9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75%;茶叶产量8000吨,茶叶产值9亿元,其中名优茶5500吨,产值8.7亿元;茶机、保鲜、包装、精深加工、茶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20亿元。
四、产业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
(一)建设现代茶叶示范旅游观光带。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中国茶市五星级市场创建和AAAA级景区建设,天福龙井茶加工展示中心建设,老舍茶馆加工展示区,瑞和茶业示范茶厂建设,诚茂集团出口茶厂、澄潭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澄潭遁山片观光茶园建设,大明市有机茶示范场、浙江省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长诏水库管理局茶场等现代茶叶示范旅游观光点建设。
(二)建设三大优势产区
1.中北部名优早茶产区。本区位于县境西北部、中部,包括七星、羽林、南明、城南、梅渚、澄潭、新林7个乡镇(街道)和大市聚镇红旗片。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大佛龙井早茶生产。
2.西南部精品大佛龙井茶产区。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镜岭、回山、双彩、东茗、儒岙5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茶农加工技术水平较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3.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沙溪、巧英、小将3个乡镇和大市聚其余村。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发展浙农113、迎霜等抗冻性强中迟生种。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雪芽茶、珠茶等多茶类生产。
五、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新昌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主体、文化提升入手,着力在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区域吸引力、科技领先力、文化渗透力上下功夫,引导茶业转型升级,切实推进新昌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3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二)改良优化茶树品种结构。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中茶108、浙农113等,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三)打造大佛龙井茶品牌体系。着力提升大佛龙井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影响力,加快大佛龙井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大佛龙井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大佛龙井品牌包装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大佛龙井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从区域公用品牌向全国名茶品牌转变。
(四)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 10家示范茶厂,要求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继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推进茶叶加工从分散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大佛龙井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大佛龙井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五)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多茶类名茶生产,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整合打造卷曲类名茶的统一品牌,设计包装品牌形象,搭建推介平台,为开发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鼓励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引进连续化加工生产设备,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茶叶用工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集约型转变。鼓励企业进行茶叶全价利用的研究,研发生产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六)构建现代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提升中国茶市,建成中国茶市三期,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区域中心市场,创建五星级市场和AAAA级旅游景区,着力建设名茶产品集散中心、茶叶展览展示中心、茶叶检验检测中心、茶叶价格形成中心、茶叶电子商务中心五大中心。坚持完善大佛龙井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制度。努力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和中国首家中国茶叶拍卖交易中心。加强专业营销队伍建设,拓展网上交易市场,推进以专卖店(柜)为重点的大佛龙井专卖、连销、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等经营模式,积极构筑大佛龙井现代营销网络。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建设1000家大佛龙井专卖店(柜)。启动大佛龙井品牌形象店和品牌茶楼建设,启动境外大佛龙井专卖店建设。
(七)培育新型茶业生产主体。规范茶叶合作组织建设。培育30家规范化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在茶叶示范园区覆盖面达100%,在重点乡镇的覆盖面达到50%,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茶叶产业组织形式转型升级。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引导、扶持和政府搭建平台等举措,通过与大企业、名企业强强合作,培育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争取1家茶叶企业上市。加强茶业素质培训。加强茶农的创业培训,经营户的职业资格培训,茶工人的岗位技术培训,培育1000名现代化家庭茶场主、1000名现代职业茶商、1000名职业加工技师,构建产销紧密结合的茶叶产业新主体。
(八)推进茶文化体系建设。制定实施茶文化旅游建设规划。积极挖掘新昌茶文化资源,创新完善茶文化活动载体,鼓励茶文化作品创作。加强茶文化设施、茶文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普及推广群众性茶文化活动,推进茶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一步做好“茶旅结合”文章,编制茶文化休闲旅游规划,整合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茶产业向茶休闲、茶养生、茶旅游领域拓展,培育打造新昌茶文化旅游品牌。
六、保障措施
(一)统筹谋划,加强工作领导。茶叶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带动力强、各界普遍关注的民生产业,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谋划,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的同步发展,推进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协调联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合力,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茶产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茶业强县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优势,全力打造茶业强县。
(二)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政策引导是政府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新一轮茶叶产业政策已于2010年出台,并设立了每年 600万元的专项资金。要充分发挥县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足用好茶叶产业政策。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项目扶持,建设现代茶叶园区。要广泛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茶叶产业,引导现代茶业发展方向。
(三)产研合作,增强科技支撑。要加强与在浙国字号茶机构以及国内外其它茶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巩固科技创新示范县协作机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以创新赢得新的发展空间。要加强茶叶科技投入,重点保障茶产业的科技创新资金,加大新品种、新产品、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和推广进程,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方面茶叶专家为新昌茶业服务。要建立健全责任农技推广队伍,进一步做好责任农技人员的充实与调整,加强责任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进一步明确岗位责职,完善责任、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把脉产业问题,研判发展趋势,指导产业发展。
(四)健全机制,加强质量监管。要进一步加强基地、加工、产品等标准的完善、宣传和执行工作,建立完善茶叶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要完善投入品监管机制,推行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逐步推行青叶质量检测制度,加大对使用违禁农药的查处力度。要建立标准化生产机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加工企业开展QS、HACCP、GAP、ISO90001等质量监控与管理认证。要逐步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完善包括生产档案、专业监管与产品追溯等制度在内的全程质量监控制度。要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推进信息共享,加大查处打击力度。
(五)保护品牌,规范商标管理。要以大佛龙井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为契机,着力营造品牌荣誉来之不易、保护品牌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要以保护提升大佛龙井品牌为中心,以依法使用、规范管理为重点,从法制宣传(商标法)、规范包装、严格标准、加强查处着手,对大佛龙井依法有效保护、使用和监管。
(六)凝聚合力,强化服务保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为打造“茶业强县”服务。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茶产业的规划,产业化项目的管理、指导,茶叶技术的推广与服务。财政部门要保障专项资金的落实、使用与管理。工商部门要切实做好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的监管和违规查处。质监部门要加强茶叶质量的监控,积极研究对策,建立适应性强、反应迅速的茶叶质量监控机制,健全茶叶检测体系。旅游部门要整合开发茶文化旅游市场,加强营销策划。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对茶业用地的支持和监管力度。宣传部门要积极利用新闻媒体资源,策划新闻亮点、热点,抓好大佛龙井品牌宣传推介。
主题词:农业 经济作物 规划 通知
───────────────────────────────────────────────────────────────────────────────────
抄送:县委各部门,人大、政协办,人武部,法院,检察院,各群团。
───────────────────────────────────────────────────────────────────────────────────
新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2月1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