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台州市 > 三门县 > 正文

浅谈综合执法中行政处罚对象的确定

2021-06-29 三门县 收藏
朗读

伴随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城市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执法手段逐渐由粗放向精细管控转变。在综合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处罚案件的办理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而每一起行政处罚案件都离不开具体行政处罚对象的认定。在某种程度上说,对行政处罚对象主体资格的正确认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处罚案件是否正确、合法,关系到行政法律责任能否全面落实。有鉴于此,本文从原理到规范、理论到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对行政法律关系、行政相对人概念、行政法律责任构成以及法律责任承担等一系列概念范畴进行分析对行政处罚对象的确定进行阐述。

一、  基于行政法律关系、行政相对人概念判断行政处罚对象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关于行政法律关系的定义,目前学界有不同观点。主要有:第一,认为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范调整的, 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人员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一观点为我国目前大多数行政法教科书所采用。第二,认为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基于行政法律规范的确认和调整而在行政关系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此处的“行政关系”是指行政权力的创设、行使以及对其实施监督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第三,认为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机关在实现国家行政职能过程中, 因行政职权的配置、行政职权的行使和对行政的监督, 经行政法调整之后所形成的权力机关(国家) 与行政机关间、行政机关相互之间、行政机关与公务员之间、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行政机关与各监督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律关系概念最为宽泛的界定。上述不论哪种观点,行政法律关系都包含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这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最主要的部分。

(二)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传统的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作为被管理对象的另一方当事人。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普遍认为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除了直接行政管理关系,还包括服务关系、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关系等等,在这些关系中相对人并非仅仅是被管理者。在本文,综合执法中行政处罚的行政相对人一般是指处于直接行政管理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而以什么标准、方式确定具体行政相对人,确定行政管理执法的对象,是行政管理执法人员必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1.行政相对人首先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行为参与到行政法律关系中

有观点认为,所谓行政相对人是指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而参加到行政法律关系中,对行政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此定义意味着“先有行政行为后才有行政相对人”。该观点表述值得商榷,一般而言,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是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行政法律关系也一样,行政相对人正是基于一定的法律事件或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自身行为,才依法受到行政主体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参与并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因此,行政行为只是对已存在的法律事件或行政相对人所为行为的后果进行的处置。如行政救助是对因自然灾害或年老、疾病的人进行的救助;行政许可是对相对人已具备某种资格或能力的确认;行政处罚是因相对人已作出的违法行为进行的制裁等。也就是说,在行政行为作出之前,相关法律事实已经存在,相对人也已经存在,并非是行政行为作出之后才产生行政相对人。

2.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具有法定资格性

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是法定的,必须严格依照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行使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同时由于各行政部门职能范围所涉及的调整相应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所保护的具体法益有所不同,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资格要求也不一样,必须依据相应的部门行政法进行确认。换言之,只有因某个法律事件或法律行为的出现而符合相关行政法律规范资格要件(法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才能成为相应的行政相对人。比如在城乡规划领域涉及的行政相对人必须是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由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定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三)行政处罚对象

根据上述对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相对人的概念阐述可知,行政处罚的对象是指因实施了违反相关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而与相应的行政机关形成直接的监管与被监管的行政法律关系,依法应受到相应处罚的违法行为人。显然, 行政处罚的对象首先是行政主体的特定管理对象, 即行政相对人,并且只能是行政相对人中有行政违法行为,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因此,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确定原则,执法实践中行政处罚对象确定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查清违法事实;二是违反相关行政法律规范的法定义务的释明,即法律适用。《》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程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二、基于行政法律责任构成判定行政处罚对象

(一)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行政法律责任定义,我国缺乏统一权威的解释,更缺乏像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一样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全面的制度构建。在行政法学教材当中,多数没有专门阐述行政法律责任,偶尔在行政违法行为或行政诉讼章节中会附带提及。目前关于行政法律责任的主要学说解释有:第一,行政主体责任说。即从“控权论”出发,认为“行政责任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第二,行政相对人责任说。即从“管理论”出发,认为行政责任就是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政违法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这是受前苏联行政法学的影响所致。前苏联著名的行政法学家B·马诺辛认为:行政责任就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行为所追究的法律责任。第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责任说。即从法律关系主体出发,认为“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应负的法律责任”。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既包括了行政主体,又包括了行政相对人。

行政处罚中对违法行为人的责任追究主要建立在“行政相对人责任说”基础上。目前在我国有关行政处罚的立法中,对行政违法责任构成只有抽象、概括性的规定,缺乏具体可操作性规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人的制裁或惩戒。正由于行政处罚和刑罚在责任性质上都具有惩罚性、制裁性,都体现为对受罚对象一种法律上的否定评价和新的义务负担,只是刑事违法行为在质上和量上都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两者作比较后对两者看法也由“异质论”逐渐驱向“同质论”。因此,本文在此试借鉴刑事责任构成要素来分析行政处罚中行政法律责任构成,借以确定行政处罚对象。

(二)相对人行政违法责任构成

借用刑事责任构成“四要素”理论对相对人行政违法责任构成简述如下:

1.客体。即是指行政违法行为所侵害而为行政法律规范所保护的某个行政管理领域涉及的公共环境、安全、秩序等“法益”。行政法益具有多样性,如交通违法行为侵害的是公共交通秩序及安全、环保违法行为所侵害的是公共人居环境质量、市容环境卫生违法行为所侵害的是市容秩序及环境卫生等。

2.客观方面。即是指行政违法行为的外在特征或表现,指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实施了什么样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对客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危害。通常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三要素。当然,属于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对危害结果所体现的客观上造成的损害事实或者造成危险状态的存在,标准低于刑事违法行为,一般只要求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以及相应的危害后果。

3.主体。即是指实施了危害行为,应负行政违法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责任能力,其中自然人责任能力主要与年龄、精神状态、生理功能有关。《行政处罚法》第25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第二十六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 ”。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完全责任能力,对其行政违法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并根据具体法律规定情况可能实行“双罚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4.主观方面。即是指违法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后果所持有的主观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对此是否作为行政处罚责任的构成要件,理论上分歧很大。本文认为,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责任构成在主观方面的方向要求是一致的,但两者在适用上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认定和举证责任上有很大区别。在行政处罚中,一般都是采取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通常无需对被认定违法的行为人主观过错负举证责任,只要证明相对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认定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被认定违法的行为人认为自己没有主观过错,则应承担举证责任。其如能证明自己的行为确实没有主观过错,其行为即不构成“行政违法行为”。

当然,实施了违法行为的相对人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除了需符合上述责任构成“四要素”外,同时该行政违法行为还必须是在法定的追诉时效范围内。

三、综合执法实践过程中具体行政处罚对象确定

(一)一般情况下行政处罚对象的确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行政处罚对象是指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法定义务的行为,而为行政主体所查处参与到行政处罚法律关系中的违法行为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个案中具体判定可参照民法关于民事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归纳起来,行政处罚对象的自然人主体主要有公民、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法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当然的适格主体;法人的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等属于“其他组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条的规定,“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包括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台州市 > 三门县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sanmenxian/20210629/349029.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