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衢江民政
第4期
(总第34期)
衢州市衢江区民政局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三月七日
衢江区民政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之年,也是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年。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以“拉高标杆谋发展、服务民生创新业”为目标,充分发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职能作用,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民政工作“五个新突破”。
一、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有新突破
1.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严格按照“各村的基本情况清、党员群众思想状况清、村级组织班子现状清、经验教训清、影响换届选举因素清”的要求,高标准抓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自2010年11月16日召开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试点工作动员会,2011年2月9日召开全区村级组织换届动员大会,到6月初,村民委员会主任培训班顺利结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271个村,采取“自荐直选”、“女委员专职专选”等方式,实行“三项承诺”,推选村民代表9711人,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270人,副主任、委员599人,实现了“三优二高一低”的工作目标,“三优”即人员结构优化,推选村民代表9711人,其中妇女代表3311人、党员代表3044人;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270人,其中党员村主任152人、女性村主任7人;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599人,其中党员263人、女性241人;大学生村官6人。文化程度结构优化,村委会主任大专及以上29人、高中60人;村委会成员大专及以上18 人、高中140人。年龄结构优化,村委员主任35岁以下38人,村委会委员35岁以下68人。“二高”即选举成功率高,一次选举成功的占换届村总数的47.3% %;参选热情高,全区参选率达88.2%;自荐竞选人1985人;女委员100%足额当选。“一低”即信访量低。换届期间,我局收到涉及换届工作的信访件数仅为12件,接待来访群众约85人次,无越级上访。此次换届选举工作能够有序、平稳、圆满完成,主要得益于“四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此次换届选举是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试行)实施后的第一次选举,也是我区村规模调整后的第一次选举,选好配强村委班子,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对我区“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局高度重视,及早谋划试点,总结经验,做到了工作早安排,任务早落实。二是强化领导到位。区委、区府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亲自抓。及时建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其他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抽调30名业务骨干组成换届选举督导小组,全面采取“一线工作法”,建立了区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联系点制度,每位区领导和区村级组织换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一个乡镇(办事处)和一个换届选举复杂村,63个区级单位按照部门联系乡镇(办事处)的原则,加强对联系村的指导。区、乡、村三级强有力领导组织为换届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规范程序到位。严格按照《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试行)的规定,编印《衢江区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手册》发放到各乡镇(办事处)和督导组,以点带面的办法推进换届选举。指导全区57个重点村、难点村、易引发矛盾的村制定切实可行的选举工作方案,实行一村一策、领导包村、重点帮助和指导,及时化解矛盾,制定应急措施,防患未然。四是宣传引导到位。为切实加强舆论引领,浓厚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氛围,2月18日,召开了衢江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新闻发布会,就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重点说明,并回答了市、区两级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并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宣传,连续2期在《今日衢江》上刊登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知识问答,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选举工作认识。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共同来监督村级组织换届的选风选纪,肃清选举环境。参加了21个乡镇(办事处)举办的新一届村级组织成员培训授课,从5月25日至6月9日,在区委党校分三期对全区270名村民主任进行了集中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2.城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规模调后村庄布局规划,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整合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社区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重点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村社区搭建服务平台,全区已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3个,其中乡镇级13个,村级140个。今年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来抓,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5个,其中乡镇级5个,村级60个。着力于重点建好31个省特扶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建设业务指导,出台建设标准,建成全区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强化整合资源,结合“霞光计划”,在每个农村社区建设点安排“星光老年之家”建设项目,共落实14个的建设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二是深化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落实工作经费,新招聘社区工作人员5名,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拓宽社区服务内容,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洗衣、送餐、陪聊、陪医、陪护等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加强法制宣传,组织“送法进社区”活动,组建社区消防宣传员队伍,巩固文明城区创建成果。三个社区结合区域特点,开展特色工作,霓虹社区以党建带队伍,以队伍促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坚持党员“三会一课”制度,强化社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党员联系居民制度,创建“爱心基金”,援助困难居民5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展党员3名,培养建党积极分子2名。临江社区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积极打造“就业者之家”,多次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125人实现了就业。霞飞社区突出抓好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组织来料加工和特色厨艺培训173人,同时,建立社区残疾人居家助残服务站,为社区每位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拓展残疾人服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两期,受到残疾人的广泛参与和好评。三是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抓住村级组织换届契机,对45个重点村、难点村开展了村级财务清理,确保了在整个换届工作当中没有因为财务问题引发信访,为换届工作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在新一届村级主职干部培训班上,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强化他们意识,使其在工作当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坚持不懈地落实村两委联席办公会议、重大村务民主决策“五步工作法”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
3.民间组织管理不断规范。巩固新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组织新社会组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着重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培养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先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充分发挥新社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社会、凝聚人心的社会性优势。在蓝天职校创建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为全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供经验和做法。规范年检年审工作,明确检查的内容、步骤和要求,及时布置落实,全区应年检单位55家,参检社会组织共54家,参检率98.2%。完成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全区符合备案条件并进行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15家。
二、以规范社会救助为重点,服务民生有新突破
1.低保规范化建设水平巩固提升。公开、公平、公正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区低保对象有7332户1224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7%。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2171.78万元,其中,发放春节慰问、物价补贴等各类补助金576.22万元。重度残疾人保障对象有2156 户2156人,全年共发放生活补助资金534.17万元。针对低保工作涉及面广量大,群众诉求高,着力从完善制度、夯实基础、规范管理,打造“阳光低保”,主要做法:一是坚持公示到位。规范操作低保“221”工作法,利用《今日衢江》和衢江民政信息网等多种媒介平台,对今年新增低保家庭进行了公示,使低保审批的重要环节更加透明化,接受群众监督,减少人情保、关系保。二是坚持核查到位。抽调民政干部成立7个低保核查组,指导乡镇把好低保审核关,进村入户,对新申请对象和调标对象5000多户进行全面核查。三是坚持动态调整到位。通过低保核查,新增低保1399人,取消低保1118人,及时调整低保标准,城乡每人每月分别调整到360元和216元,从1月份全部按新标准发放,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补尽补”。
2.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培训圆满结束。根据自然灾害应急救灾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灾害预警预报和灾情统计报告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要求,9月18日至9月19日,在我区举办全省第四十三期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培训班,来自22个乡镇(街道)的282名学员参加了培训。邀请浙江大学气象灾害专家和公共政策专家,详细讲解灾害信息统计指标、信息管理、现场灾害信息评估及灾害基础知识,并对灾害信息员职业特征与安全进行解读。培训班采取封闭式授课、封闭式管理、集中组织鉴定考试。通过培训,扎实提升我区灾害信息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初步形成覆盖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为灾害应急救灾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员队伍保障。
3.救灾救济工作成效明显。今年6月份我区先后遭受四次强降雨袭击,尤其是“6·15”、“6·19”两次强暴雨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险情危急,21个乡镇(办事处)均出现较大程度的灾情。全区受灾人口29.195万人,倒塌房屋580户1097间,损坏房屋338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393.8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229.1公顷;造成42个村电力中断、68个村交通中断、9个村通信中断。直接经济损失3.86亿元。局机关干部严格按照“一挂三联”工作职责,第一时间分赴21个乡镇(办事处),和镇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指导抗灾救灾,动态汇总各乡镇受灾情况。在汛期来临之前就下拨救灾款82万元,有利于乡镇(办事处)快速及时开展救助。灾情发生后,又迅速筹集棉被500床、大米40吨、食用油1000斤、照明灯200盏,帐蓬30顶,积极落实各项救灾救济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认真收集了现场影像、图片等第一手资料,加强与省民政厅对接,争取资金390万元。着手开展恢复重建,组织倒房核查,成立了4个灾情核查小组进村入户开展灾情核查,建立明细台账,摸清倒房户、危房户底数,全区因灾倒房229户,其中全倒需重建139户,住房受损需修复90户,涉及五保3户,低保44户,特困96户,一般85户,军烈属1户,及时下拨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补助金119万元,恢复倒房重建123户,修缮80户。
4.养老服务建设有序推进。以社会养老服务为重点,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着力保障老年群体权益。一是谋划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按照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老年人3%的要求,积极谋划位于杜泽的衢北养老服务中心和莲花敬老院提升建设项目,分别完成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圆满完成樟潭敬老院和浮石敬老院合并工作。结合衢江实际,开展敬老院资源整合,提高敬老院服务水平。重点将设施较差的浮石敬老院并入樟潭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57人,有利于规模管理,提高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三是巩固五保集中供养成果。全区19所农村敬老院有建筑面积23636㎡,床位数1486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5%,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100%,全年每人供养标准达到4250元。
5.医疗救助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即时结报工作,规范低保、五保、百岁老人等对象即时即报审批程序,扩大救助范围,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比例。对五保、低保、重残、百岁老人等对象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实行零起点救助,对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及“三无”人员发放400元/人.年的助医卡,五保对象医疗救助比例已达到100%,低保对象救助比例已超过50%。医疗救助封顶线累计救助金额为3万元/人.年。为确保医疗救助政策落实公平、公正,强化分类管理,重点加强低保边缘户审核,开展抽查公示,严格把关,使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医疗救助。全年医疗救助困难群众1082人,发放救助资金479万元,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开展困难群众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作,共为39例困难群众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
6.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到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0〕54号)精神,全面开展“孤儿”大排查,符合救助条件的散居孤儿34名,自2010年1月起,按照每人每月600元发放基本生活费,共发放2010至2011年孤儿基本生活费48.78万元。为确保救助资金用于实处,各乡镇(街道)民政办与孤儿的监护人签订协议,明确规定该项资金必须用于孤儿对象,不能移作他用。
7.慈善事业建设有序开展。根据区慈善总会《章程》,召开区慈善总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衢江区慈善总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五年来慈善资金收支情况报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及第二届理事会的章程(修改草案)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成功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进一步加强了慈善组织建设。强化慈善宣传,创新工作方法,改善和提高募捐水平,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一日捐”活动。今年在“大家精神”感召下,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社会爱心人士纷纷奉献爱心,共募集善款249.75万元,其中,接收区内单位和个人捐款137.93万元、接收区外企业和个人捐款59.62万元、接收定向捐款52.20万元;开展慈善助学300人,发放救助资金55.47万元;慈善助医18.5万元、慈善助困8.5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实施“兴业影像书库”、“子墨爱心茶室”等项目,投资5.6万元。慈善事业已成为我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组织部分。积极开展城乡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工作,区、乡二级临时救助城乡困难人员1367人,发放救助资金54万元。及时调整40%精减退职职工、十二局精减退职职工、老精减退职职工和麻风病人等9类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全年共发放生活补助金283万元。开展“2011公益福彩·与你同行”专项活动,共救助困难家庭6户,发放救助金6000元。
三、以规范社会事务管理为重点,服务社会有新突破。
1.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进展有序。充分认识开展地名普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统筹安排、多方并进,统一标准、规范作业,注重质量、促进应用”的原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立衢江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确定普查方式、范围。组织召开全区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动员会和普查骨干业务培训会,落实普查办人员、经费、场地和各乡镇、单位业务联络员。对乡镇(办事处)地名普查工作进行指导、检查预验收和成果上报,确保地名普查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同时,借力推进,由国家地名数据库(昆山)软件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地名普查技术服务,通过全区近200位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基本查清我区行政区域范围内30年来各类地名的变化情况,共采集11大类93个小类地名信息4600余条,为下一步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立规范标准的地名标志,建立现势性强、符合标准化要求、处理系统先进的地名信息系统,推进我区地名信息化应用工作,全面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平安边界工作成效明显。衢江区行政区域界线涉及18个乡镇、2个街道、1个办事处,总长308.58公里,其中市级行政区域界线2条124.9公里,县级行政区域界线4条183.68公里。我区平安边界创优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平安边界,构建和谐衢江”这一主题,以“边界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将平安边界创优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民心工程,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服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秩序。一是完成行政区域界线年度联检任务。根据《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做好第二轮市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的通知》(浙民区[2007]178号)要求,完成了由我方牵头的衢江常山县级行政区域界线、杭州衢州行政区域界线建德衢江段和淳安衢江段的联检任务。二是切实加强界桩及其它标志物的管理。在“平安边界”创建过程中,对界桩进行了全面检查,及时清除界桩周围的遮档物和威胁安全的物体,进行基座硬化,并安装警示牌,对毁损的界桩及时进行了修复,对字迹模糊的予以刷新,做到了界桩外形醒目、标示明确,界址点清楚,维持了界线方位物原貌;每个界桩落实了管理人员,每半年汇报一次,工作经费,做到既有人办事又有钱办事。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保证界线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平安边界工作机制。及时建立界线管理制度、矛盾化解预案、联合检查制度,与6个周边县(市、区)全面签订共建协议,紧密联系,明确分工职责,为创平安边界奠定了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双方干部群众自觉遵守行政区域管理规定。
3.各专项事务管理有序规范。一是强化民政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健全民政行政执法机制,完善执法内容,规范执法程序,聘请了民政专职法律顾问,提高民政行政执法水平,改善民政部门办案质量。开展民政政策法规宣传,支出各项民政政策宣传费5万余元,普及群众对民政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的了解,提高行政效能。注重加强民政干部的法制学习和培训,按计划进行普法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区法制办等有关部门举办的法制培训班,全年共有13人(次)参加上级法制培训,有47人(次)参加了区和本局举办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二是强化殡葬管理。积极探索新型生态墓园建设,以典型引路,全区建成78个新型生态墓园示范点,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示范点,切实提高骨灰入墓率,从源头上减少违规坟墓。抓住清明节契机,大力开展以“平安清明、文明祭扫”主题的殡葬宣传活动,利用宣传车在21个乡镇(街道)巡回殡葬政策宣传。结合新农保政策,专门统一印制《衢江区城乡居民骨灰入墓证明书》1000余份,下发到每个村(社区),较好地杜绝了乱葬乱埋现象。加大了违规坟墓和“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力度。今年全区共整治违规坟墓3穴,其中,公墓内建大坟1起,乱埋乱葬2起,全部由乡镇自行整改。结合植树季节,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生态公墓绿化和“三沿五区”坟墓植树覆盖工作的通知》,要求乡镇对确实难以搬迁的“三沿五区”坟墓进行植树覆盖,全区到目前共整治 “三沿五区”坟墓146穴,整治率达79%。抓好丧葬用品市场整治,对刻大碑和销售封建迷信用品的现象进行清理。三是强化福利企业管理。认真开展一月一次的福利企业资格认定,强化福利企业日常性监督检查。会同市民政、国税、地税等部门,严格按照福利企业的六条标准,对我区的4家福利企业进行了年检年审,进一步加强福利企业管理,维护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严肃性,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同工同酬待遇,积极落实地方扶持福利企业优惠政策。四是强化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3262对(其中新婚2972对、复婚22对、补办268对),离婚登记709对,出具无姻婚登记记录证明2166份,受理婚姻登记咨询电话1000多个,接待查档400多人次,调处结婚离婚中的各种疑难问题100多起,装订档案100余册,发放业务宣传资料2000余份。以创建群众满意窗口为目标,继续保持“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优良作风,开展民政系统窗口“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婚姻登记政策宣传,严格婚姻数据审查,提升办证效率和质量,为婚姻登记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合力提升衢江区婚姻登记服务的“软实力”。同时,依法办理收养登记29名。
4.老龄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开展“为困难老人送光明”行动。为帮助困难老人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积极向省老年基金会争取“为困难老人送光明”行动项目,为63位困难老人实施了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二是“敬老月”活动广泛开展。通过悬挂横幅、电视台开辟“敬老月”专题栏目、《今日衢江》登“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及衢州市第二届“夕阳红五星”代表专题采访,营造“敬老月”的浓厚氛围,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走访慰问全区百岁老人26人,发放慰问金1.3万元。开展孝文化“三进”活动,在校园印发宣讲“孝文化宣传图片”,广泛开展敬老爱老教育。三是开展“夕阳红五星”评选活动。广泛开展推荐评选活动,经逐级推荐、评选,共有8名同志被衢州市老龄委评为第二届衢州市“夕阳红五星”。四是扶持老龄事业发展力度加大。全年共争取省老龄办、省老年基金会项目补助经费40.6万元,其中欠发达乡镇老年活动中心建设补助经费15万元,老年电大教学点补助经费8万元,基层老年人协会场所建设补助经费5万元,困难老人白内障手术12.6万元。大力开展老年大学工作,全区50个老年电大教学点(班)2011年招生1489名,教学工作不断加强。五是老年人优待证办理及时高效。全年共审核办理《浙江省老年人优待证》2187份,其中60—69岁的757份;70岁以上的1430份。
四、以优抚安置为重点,服务双拥工作有新突破
1.狠抓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我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得到省、市民政部门的高度肯定,具体做法分别被省双拥工作简报、浙江民政、衢州通讯等刊发。一是补助政策优。明确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其培训费、技能鉴定费、住宿费均由区财政全额承担,并按实际受训时间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补贴;对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在退出现役1年内可选择参加1次由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二是参训比例高。成立退役士兵接收“一站式”服务站,将退役士兵报到、接收、预备役登记、推荐就业、技能培训意向登记等工作连成一体,组织召开了“2010年冬季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咨询会”,并向每位退役士兵发放一封公开信,确保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政策知晓率达到100%。同时,从接收登记到培训期间,区安置办坚持全程跟踪服务,与每位退役士兵定期或不定期通讯联络,其中电话联系200多人次、发送短信300多条,全区168名退役士兵,报名参训的131名,参训率76.20%,其中职业技能短期培训128名,驾驶员培训2名,推荐并录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学员的1 名。三是培训专业实用性强。按照自愿、公开、择优的原则,经过评估,确定了衢江区蓝天职业培训学校、衢江职业中专、衢州市长城驾校作为承担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单位,开设了汽车驾驶、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工和电焊等5项实用性较强的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增加就业竞争力。四是培训成果转化好。对于部分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学员,加强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及时给予帮助。通过介绍就业、订单培训、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烈士褒扬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全面开展烈士纪念设施普查工作,全区列入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单位有2处,即中共衢遂寿中心县委第一区委旧址纪念碑和中共衢遂寿中心县委第二区委旧址纪念碑。未列入县级管理保护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散葬烈士墓有10处、安葬烈士12人,其中合墓1处2人,无名烈士1处2人。
3.优抚安置扎实推进。在全市率先组织实施城乡退役士兵安置工作,2010年冬季全区共接收城乡退役士兵168名,其中农村入伍退役士兵(复员士官)154名、城镇入伍退役士兵(复员士官)9名、转业士官5名。154名农村籍入伍的退役士兵回原籍安置;9名城镇入伍的退役士兵有2名由十里丰负责接收安置,其余7名实行货币安置;转业士官5名,共兑付安置补助金102.78万元。
4.优抚优待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发放抚恤优待补助金917.57万元,现役义务兵家庭优待金292.05万元。符合补助条件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2089人,发放生活补助53万元。落实2名评伤残对象和5名享受参战人员政策;为96名因病住院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61万余元;帮助3名重点优抚对象改造危房,补助金2.4万元。走访慰问困难重点优抚对象,送去慰问金0.5万元。
5.涉军维稳工作进一步巩固。始终把涉军维稳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没有出现越级信访、群体信访等非正常信访。为切实加强复退军人信访和维稳工作,由区民政牵头出台《衢江区复退军人信访和维稳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复退军人信访和维稳联动为主要内容的“12345”工作机制。依托一个平台,即复员退伍军人问题工作小组;制定两个预案,即一般复退军人群体上访应急预案和大规模复员军人群体性上访应急预案;形成三个工作机制,即复员退伍军人问题工作小组日常工作机制、复员军人重点难关问题联合调处和复退军人维稳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抓好四个工作环节,即排查、化解、督查和奖惩;建立五个工作制度,即工作日志制度,值班制度,信息报送和通报制度、数据汇总研判制度和重点单位督办制度。充分落实复退军人信访和维稳工作中的超前谋划,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复退军人信访问题的发生,认真调处和化解信访矛盾,维护复退军人合法权益和退役人员群体的总体稳定。
五、坚持创先争优,服务自身建设有新成效
1.交流竞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为深入贯彻全区“持续突破、创先争优”动员会精神,深化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奋发进取的竞争氛围,我局将中层干部岗位全部以公开竞聘形式进行交流聘任,探索“个人报名、竞聘演说、民主票决”的中层干部选拨机制,有11名干部报名参加交流竞聘,经过公开竞聘演说、民主票决等环节,最后6名同志被聘任为科(室)长(主任),其中新提拨聘任3人、交流聘任1人、原岗位聘任2人。通过交流聘任,中层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由49.3周岁下降到37.3周岁,学历都在专科以上。把一批有经验、有激情、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融入到中层的岗位上来,推动干部的年轻化和优质化,实现人才资源与岗位的优化配置。
2.完善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细化岗位目标考核办法,做到“一落实三明确”,即目标考核分解落实到科室、明确责任领导、明确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对岗位目标进行科学化、合理量化,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提高机关效能。同时,结合本局实际出台《2011年“一挂三联”工作考核办法》,密切联系群众,帮助乡镇(街道)解决实际问题,合力破解难题,营造“持续突破、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贯彻区委区政府开展的以“干部思想再解放、群众工作再加强、执行能力再提升”为主题的深化作风建设活动精神,出台《加强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开展“联乡挂院结对帮扶”、调查研究、中层干部交流竞聘上岗、“红旗标兵”评比、“优化软环境建设”等各项活动,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吐故纳新,兴利除弊,切实提升执行力。通过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主抓手,努力实现干部思想再解放,进一步提高干部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各项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满意民政”。
3.化解信访,民政服务对象合法诉求得到维护。接待来信88件,来访119人次,答复率100%,结案率100%。建立健全了局机关干部包案制度、信访责任倒查责任追究机制、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制度等,全面推行群众来访事项办理“一单式”工作法,切实落实责任,增强干部责任心,进一步规范来访程序,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初访办结率。主动关心“三个特殊群体”的生活,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签发:黄良诚 编校:郑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