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和“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谋篇布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南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奋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大力推进强村富民领跑工程,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2%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一、稳定粮食生猪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全力以赴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稻谷生产者补贴政策,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和灾情、病虫害监测预警,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抓好粮食产业优质化发展,确保2020年粮食生产面积25.5万亩,产量10.2万吨以上。
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开展生猪产业“百场引领、千场提升”的全链条严管行动,进一步提升我区生猪规模养殖场和屠宰企业的生物安全水平。对停产空置牧场,开展消毒灭源、生物安全整治改造提升,争取尽快恢复生猪养殖。强化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升全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确保全年生猪出栏9万头以上。
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围绕“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全面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年内力争化肥施用强度比上年降7%以上, 农药施用强度降到0.17公斤/亩以下。强化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置,年内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90%,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禁限用药物查处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保障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8%以上,全区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扩面提升,加快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夯实省级农产品质量放心区创建成果。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管理,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55%以上。
二、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加快引育特色产业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结余资金项目,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69亩,新建排灌泵站10座,排涝沟渠5.04公里,新建护岸1.12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4000亩,提高区域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利用低压管道灌溉、自动化控制等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经济开发区现代化灌溉设施建设。加大农业领域投资,全年新增农业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农业产业投资不少于1亿元。
加快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开发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八个一”要求,以产业化、科技化、景观化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农业经济开发区发展定位,提升平台能级,当年新建成绿港智慧农业等项目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完成率达65%,投资完成率达70%;新引进示范型农业项目不少于5个,当年实到资金不少于2亿元。加强“两进两回”工作,建设“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打造长三角区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典范。
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深化“一区一镇”建设,确保省级专项补助资金有效落地。围绕“水蜜桃”产业提升,依托梅花洲(AAAA级)、神润斋(AAA级)、风雅陶笛(AA级)3个景区,大力发展凤桥镇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新丰镇以生姜+晚稻为主的“万元千斤”种植模式,继续推进生姜深加工开发,延长生姜销售周期和销售半径。围绕基地生产、社会化服务、稻米制品加工、专业营销、稻耕文化等环节,打造余新镇精品粮油产业,构筑“种、产、加、销、旅”一体化的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用足用好“桃花节”“葡萄节”“汉塘文化节”等平台,着力引进科技型、总部型、融合型、示范型项目,建设科技展示、营销流通等“补链”和“扩链”项目,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互惠合作等方式,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引进农业休闲观光、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项目。举办一场都市农业发展论坛和农业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全年引进涉农项目不少于20个,总投资不少于15亿元,超亿元以上项目6个。
三、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特色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