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近年来,全国各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相继发生因特殊作业(尤其是动火作业和受限空间作业)管理不严格引发的安全事故。特殊作业风险研判不到位、审批管理流于形式、违章操作冒险作业已成为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为深刻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工作,坚决防范因特殊作业管理失控引发安全事故,针对危化企业高温季节检维修作业频次加大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开展3个月专项行动,强化临海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工作,坚决防范遏制因特殊作业管理失控引发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事故,确保不发生重大和较大社会影响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主要内容
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要立即组织修订完善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特殊作业的风险管控,扎实开展作业人员技能培训,严格特殊作业许可票证管理,坚决杜绝违章违规特殊作业行为。
(一)完善特殊作业管理制度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应急〔2019〕78号)、《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等要求,对照动火作业证(票)、安全交底和风险告知等模板(见附件一),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修订和完善动火等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分析人员、审批人员的资格、职责。特别是作业监护人应做到以下3点要求:1、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风险情况 ,有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掌握急救知识;2、在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前,负责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安全措施不落实或不完善时,应制止作业;3、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制止作业,并立即采取救护措施。
企业应建立气体取样检测分析操作规程,明确取样分析项目和标准、取样及检测方式、检测仪器的使用范围和完好性。使用便携式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检测仪进行分析,选配检测设备要与危害气体种类相匹配,并经标准气体样品标定合格,特殊动火作业应使用两台仪器同时检测,检测偏差不应大于仪器有效误差范围。
(二)加强特殊作业队伍建设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配备实施动火、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所必须的风险分析人员、应急处置人员、器材设备等,涉及特殊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保持人员稳定。
企业应定期对特殊作业涉及的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分析人员、审批人员、验收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应涵盖特殊作业的整个环节、职责要求、作业分级、作业证填写、审批流程、现场要求及事故分类、风险分析、应急设施使用、应急处置措施、相关事故案例等,考试内容应切合特殊作业要求、特殊作业类别、人员资质、职责等内容;企业应建立各类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分析人员台账,并根据人员流动、培训教育情况及时更新。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每季度应至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安全交底、作业证回头看活动,对前一季度作业证的填写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培训教育。
(三)强化特殊作业审批程序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在危险性作业活动作业前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安全控制措施。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应先填写安全交底和风险告知确认卡后方可进行作业审批。作业前,作业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办理作业审批手续,人员签字不得漏签或代签。同一作业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特殊作业时,除应同时执行相应的作业要求外,还应同时办理相应作业的审批手续。
作业票(证)应按《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的要求持有、存档,严禁涂改;作业内容变更、作业范围扩大、作业地点转移或超过作业有效期限,应重新办理安全作业证;工艺条件、作业条件、作业方式或作业环境改变时,应重新进行作业风险评估以确认是否需要重新办理安全作业证。承包商施工过程涉及特殊作业的,应严格按照要求办理作业审批手续,并对特殊作业过程进行监管。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易燃易爆、有毒气体场所的动火作业应按特殊动火作业管理。节假日、敏感时期等特殊时段,原则上不得安排一级和特殊动火作业,如确需动火作业,应当提级动火管理。特殊动火作业提级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一级动火作业提级为分管领导或总工程师审批;二级动火作业提级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四)强化特殊作业现场管理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并在作业现场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具)及消防设施与器材;企业要加强对特殊作业现场、特别是高危作业现场(如边生产边施工、局部停工处理、易燃易爆场所或特殊带压作业等)的安全控制,规范作业前和作业现场的安全告知,设置明显的警戒线与警示标志,严格控制特殊作业现场的人员数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特殊作业区域;杜绝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相互禁忌作业;减少立体交叉作业;控制节假日、夜间作业。同时,特殊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熟悉作业范围内的工艺、设备和物料状态,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作业、监护过程中应选择安全的工作位置,做好撤离、疏散、救护等应急准备,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时的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