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及省、温州市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意见,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淡水、土地、能源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目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相结合,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全面部署、重点带动相结合,实现企业、区域、社会点、线、面互动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支持体系、指标评价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示范园、示范区;资源转化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废弃物处置量明显降低;产业生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深入推广,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80%乡镇达到生态乡镇的建设要求。
到2020年,基本建立科学、全面、高效的循环经济运作体系,构建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型经济社会循环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富裕和生态环境优美。
(四)重点任务
1、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推广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生态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渔业养殖污染物的生态化处理;继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努力减少近海污染,切实改善海洋环境。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浙江省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要求,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和其他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加强园区的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园区发展规划应进行整体环境影响评价,入园企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工业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积极构建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的生态产业链。
3、扶持发展绿色服务业,构筑循环型产业链。加快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绿色消费与采购等服务业自身资源减量化、生态化发展;加强信息、科技等服务业对促进生产资源减量化的作用;实现服务业的结构调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为促进生活、生产活动的资源减量化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升,形成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循环型产业链网。
4、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完善水资源保护机制。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加强地下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快推进中水回用系统建设,鼓励中水回用;推广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工作;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工业企业特别是我市主导产业中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进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积极开展城市分质供水、居民用水阶梯式收费的试点,探索建立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5、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调整燃料结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广使用节能降耗先进技术和设备,对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或技术改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等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推动余热、余压、副产煤气的综合利用;通过实施阶梯式和分时电价制度,限制发展高能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