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环保工作要点的通知

朗读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 
    现将《2012年全省环保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2012年全省环保工作要点  
  
    2012年全省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坚持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的方针,突出“削总量、优发展,提质量、惠民生,降风险、保安全”,坚持“以治促调”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相结合,坚持规范环境秩序与优化环保服务相结合,坚持加强环 境公共管理创新与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相结合,努力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的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全省环保工作预期目标是: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削减2.5%,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3%的年度任务;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1%,地表水水质三类以上的比例达到6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6%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率达到94%以上,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达到 85%;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比例保持在75%以上;废旧放射源收贮率保持在100%;累计完成1600个村庄连片整治;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2%。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2011年全省环保工作要点是: 
    一、以生态创建活动为平台,构建完善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各方力量实施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形成完善的目标任务体系和组织推进体系,实施好11个行动方案、11项保障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各类工作制度,召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深化生态省建设考核,配合省有关部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试行、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环保指标实绩分析评价。 
    2.大力推进绿色创建行动。积极推动国家和省级生态县(市、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争取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比率达到50%以上,各类绿色细胞增加10%。严格执行创建标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防止重建轻管等短期行为,着力形成生态创建的长效机制和品牌效应。积极整合和参与各类创建活动,加快生态示范创建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对接,推动现有国家和省级生态县(市、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制定生态创建政策意见,出台省级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标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抓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 
    3.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积极在主流媒体开辟生态文化类专栏节目,确保全省各类主流媒体报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达到6000篇以上。编写生态文明建设干部读本,探索创作有关传播生态知识的动漫片、歌曲等文艺影视作品。启动环境宣教师资培训平台建设,推进各级环保部门生态环保知识讲师团建设,编写不同层面的宣传培训教材。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业主和环保干部的培训。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增强公民环保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 
    4.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积极借助“浙江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等契机,拓展公众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打造生态文化品牌。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会、环保听证会和环评公示、环保热线、信访、行风评议等措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与环保志愿者队伍和民间组织的联络沟通,充分发挥他们在宣传环保、生态创建、公益诉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召开环保公众参与现场会,研究推广推进公众参与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开展第二届生态文明微博大赛。 
    二、以污染减排为抓手,深化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5.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深入实施减排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加强协调督查,推动各级各部门共同落实减排任务。着力压住增量、控住总量。强化指标刚性约束,激励地方政府压缩重污染高耗能产能。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力争全省煤炭增量控制在750万吨以内。继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以新带老、增产减污和总量削减替代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新增量。着力控制水泥、钢铁、造纸等产能过度扩张,确保完成落后产能年度淘汰任务。着力依托项目、抓好工程。尽早下达年度减排重点项目计划,积极推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网配套,加大深度处理与提标改造力度,力争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达到2%;加快推进燃煤电厂、水泥等企业的脱硝工程,完成27家热电厂脱硫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制度、加强监管。进一步加强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完善环境统计工作规则,建立机动车和农业源污染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健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现场核查制度和技术规范,全面深化预警、约谈、限批、“一票否决”等考核问责措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6.狠抓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全面贯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现场会精神,深入实施《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和提升指导意见》。进一步巩固铅蓄电池行业整治成果,全面完成电镀行业整治提升,有序推进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快解决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的突出环境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浙江省重金属污染防治综合规划》,完成重点防控行业企业年度整治达标计划,确保完成重金属主要污染物年度削减目标。 
    7.狠抓“三大清洁”行动。及时制定并分解落实各个行动的年度计划。在清洁水源方面,抓好八大流域水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在清洁空气行动方面,着力在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城乡生活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4个方面开展工作,力争在防治技术、长效监管、联防联控政策措施等方面取得突破。突出大气灰霾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确保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与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同步率达到100%,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城市机动车尾气监测机构,加快推进加油站、贮油库、油罐车油气综合治理。率先在环杭州湾地区开展PM2.5监测,其它地区视条件开展监测。在清洁土壤行动方面,强化污染场地风险排查和治理修复试点,统筹推进重金属、污水处理厂污泥以及多氯联苯等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深入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处置。 
    8.狠抓农村环境保护。探索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新增连片整治村庄400个,适时召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深化生态畜禽养殖试点,健全畜禽养殖“双控”等长效监管机制。积极推动“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加强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实施《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9.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巩固提高“放心放射源和熔炼企业”创建成果,确保辐射工作单位持证运营率达到100%。开展“绿色电磁”创建工作,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规范当前工作、履行严格监管职责。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和监管,抓好秦山核电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推进三门核电外围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核与辐射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应急队伍,充实应急设施,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三、以执法监管为着力点,规范环境行为,保障环境安全 
    10.始终保持严管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 执法。强化全方位严查,对环境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深入开展电镀、制革、冶炼和涉重金属化工行业以及减排重点项目的执法检查,加大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和生产、 “低小散”企业的执法监管力度。强化全过程监管,从准入把关、现场监管、监测监控、处罚整改的流程设计角度,建立健全事前防范、事中查处、事后整改的执法监管体系。强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坚持出重拳、打组合拳,通过挂牌督办、区域限批、限期治理、行政约谈、媒体曝光以及追究行政、民事、刑事责任等多种手段,提高环境执法的威慑力。  
    11.进一步提高执法监管能力。按照“强化一项保障,加强两大建设,建立六项机制”的执法监管体系建设总体部署,提升执法监管水平和效能。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部门联动、三级联查、边界联动监管、网格化执法、企业环境监督员、企业环保人员持证上岗等制度。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的力量整合,积极借助人大执法检查、政协监督等手段,全面加强与公检法以及纪检、金融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违法违规排污行动月活动,与法院进一步加强环保非诉案件执行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逐步探索建立标准化执法程序和移动执法平台,强化现场执法处置权,实行环境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稽查制度,构建电子处罚平台,进一步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高环保队伍依法行政水平。 
    12.全面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和风险防控。集中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检查、沿江沿河化工企业污染隐患排查,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建立环境风险排查定期上报和隐患消除督办制度。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全过程应急管理,建立规范的应急程序,依法科学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健全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处置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演习。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地方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与消防、安监、卫生等职能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构建环境应急和风险防控的情报搜集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网络媒体搜索预警,妥善做好社会舆情事件和突发性环境事故的监测、响应、处置指导工作,及时准确发布信息。 
    13.大力推进环境信访和维稳工作。加强信访形势分析和信息通报,完善和落实信访受理、交办、回复、督办等日常工作机制和领导接访日、领导带案下访等创新性制度。建立突出环境信访问题预警平台,探索建立群众诉求搜集体系,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早介入,积极化解。开展突出信访问题专项清理,对重点案件及时进行督办,将信访情况及时通报当地党委政府,把需要上级协调的重大案件及时提交上级部门牵头处理。针对信访重点地区,开展信访稽查试点,坚决遏制部分地区信访总量反弹,重复访多发的势头。 
四、以明确环境责任主体为导向,完善环保体制机制,创新环境公共管理 
    14.立足政府监管,完善依法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地方环保立法和标准制定。推进《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进程,做好《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环境噪声管理办法》的立法准备。加快推进生物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污泥土地利用等技术规范类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制定出台化纤、皮革、黄酒等3个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深化“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依托新实施的《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全面落实空间、总量和项目的环境管制。制定实施全省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细化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政策和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开展规划环评,重点推进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健全完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修订分级审批制度。严格实施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及时公开水质信息,开展落实情况绩效评估,适时完善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保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指标,推动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5.立足企业治理,完善利益调节机制。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利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市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发放率达到100%。深化和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力求在企业间排污权交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指标及范围上有所突破。深化绿色金融系列工作,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全面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严格执行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制度,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会同发改等部门开展绿色债券探索,逐步建立绿色保险制度,研究推行重点污染行业和企业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健全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督促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深入实施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健全各类生态补偿制度,推动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的实施。 
    16.立足公众监督,完善综合监督机制。不断探索拓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保障公众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在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有序推动企业在环境行为信用等级、主要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研究建立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机制,探索把热线电话、新闻曝光、听证会、网络对话等形式制度化,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公众舆情回应机制,对公众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在信息公开的同时加强正面引导。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支持环境污染受害方提起诉讼,有效制止环境侵权行为。探索完善企业环保监督员制度、农村环保联络员制度、环保公众问责制度、环境信访制度、行风监督员制度以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  
    五、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提效率优服务,加强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 
    17.进一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整体功能。适时修改完善干部及单位考核办法,调动干部创新积极性。建立完善干部谈心制度,加强人文关怀。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整体素质,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经常性理论、业务和创新思维培训,不断提高干部思想素养、党性修养和履职能力。着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强法制教育和培训,深化普法活动,加强执法交流和监督。着力加强作风建设,针对行风评议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大讨论,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努力促进全系统政风、行风、作风进一步好转。深化“环保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进村入企走基层、服务解难优环境”大走访,继续抓好公开承诺与践诺、领导干部联系点蹲点调研、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研究谋划下一个惩防体系五年规划。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教育引导、监督检查,积极预防环保失职渎职行为,有效防范和遏制环保系统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努力保证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18.进一步推动各级环保组织建设。省级层面,抓好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实名制管理等工作,妥善处置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推动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升格,完善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工作职能,加强对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的指导。市县层面,抓住机构改革契机,积极争取机构和编制,壮大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环保派出机构建设,为实现环保“网格化”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19.进一步优化环保服务。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政策法规信息等支持,依托环保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及时推广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依托各级环境宣教机构和大专院校强化企业环保工作人员培训,依托环保学会协会及时提供环保政策和技术信息。积极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互动平台,使企业及时公开环保信息,周边公众及时了解企业环保情况,增进互信和谅解,减少矛盾纠纷。强化审批服务,提升环保审批效率,制定完善项目环评审批的标准化服务方式,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强化环境监测服务,通过提高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等多种形式,拓展监测业务,提升时效,满足社会对环境监测的需要。强化基层环保服务网络建设,开展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及评选活动。 
    20.进一步抓好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实施《浙江省数字环保信息化规划》,制定各市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或方案。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设环境管理综合数据库,保障各应用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加强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质量,优化监测布点,完善监测网络,提高全面分析和准确评价环境质量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建成县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加快建设大气复合立体监测系统,完善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加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及时把握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开展环保产业普查,举办环保产业博览会,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研究攻关,整合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环保创新基地、环保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力量,组织好环保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大力开展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示范项目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gedizhengce/zhejiangsheng/zhejiangshengshengtaih/2021/0524/71472.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