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丽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12日 |
(此件公开发布)
丽水市国民经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目 录
一、目标升级:全力打造“双区”示范. 5
(一)发展背景. 5
(二)指导思想. 9
(三)发展目标. 10
二、动力转换:培育科学赶超新引擎. 13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3
1.搭建创业创新平台... 14
2.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15
3.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15
(二)着力释放改革红利. 17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7
2.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18
3.开展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19
4.推进国省级改革试点... 21
(三)积极推进开放合作. 22
1.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22
2.积极参与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 23
3.协同建设瓯江生态经济走廊... 24
4.推进长三角和海西区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25
(四)努力提升传统动能. 25
1.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26
2.力促外贸出口增长... 26
3、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 27
三、任务聚焦:精准突破五大领域. 27
(一)加快打造生态产业新体系. 27
1.做大做强生态休闲旅游业... 27
2.重点培育九大百亿产业... 29
3.着力拓展五个新增长点... 32
4.打造“一核一带多点”产业主平台... 33
(二)加快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34
1.优化“四区四级两轴”空间格局... 34
2.推进“四美”城乡组团发展... 37
3.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41
(三)加快完善“五网”基础设施. 41
1.完善综合交通网... 41
2.构筑生态保护网... 43
3.打造绿色能源网... 45
4.建设智慧信息网... 46
5.优化社会服务网... 47
(四)加快打造“秀山丽水”生态典范. 48
1.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49
2.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49
3.加快打造美丽环境... 50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供给... 51
(五)加快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51
1.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52
2.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53
3.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55
4.加快山区人民共同致富... 56
5.推动“健康丽水”建设... 56
6.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59
四、保障聚力: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60
(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60
(二)强化重大项目推进. 60
(三)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61
(四)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61
附件:“十三五”规划《纲要》名词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制定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指导全市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目标升级:全力打造“双区”示范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综合实力、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2.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29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94.51亿元,工业增加值425.2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7.46亿元。转型升级扎实推进。2015年以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5.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近30%;农业特色优势更加鲜明,建成35.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8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条省级农业全产业链,农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优势凸显。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2年居全省首位、全国领先,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城乡品质持续提升。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小县大城”战略深入推进。通过统筹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097元和12354元(按原口径统计);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快提升。“信用丽水”“平安丽水”“法治丽水”建设全面推进,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改革试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全国扶贫改革试验区等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必须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大力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协调人口集聚和城乡建设,走集聚集约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三是必须紧抓时代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走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的加快发展之路;四是必须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民生,补齐民生和基础设施短板,走固本强基的提升发展之路。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10年 | “十二五”目标 | “十二五”完成 |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
经济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664.76﹡ | 1100 | 11 | 1102.34 | 8.9 |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31365﹡ | 45000 | 10 | 51632 | 8.8 | |||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 298.0 | 【2200】 | 11 | 【2817】 | 22.0 | |||
全部工业总产值(亿元) | 1328.1 | 3300 | 20 | 2200★ | 10.6 | |||
旅游总收入 (亿元) | 116.55 | 350 | 25 | 426.02 | 29.6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266.12 | 530 | 15 | 519.28 | 14.5 |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15.33 | 30 | 15 | 33.64 | 17.0 |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44.94﹡ | 80 | 12 | 94.51 | 16.0 | |||
结构优化 | 三次产业结构 | 9.5: 49.2:41.3﹡ | 6:51:43 | — | 8.3:45.6:46 | — | ||
城市化率(%) | 48.4﹡ | 54 | 1.1个点 | 56.4 | 1.6个点 | |||
R&D经费投入比重(%) | 0.5 | ≥1.5 | 0.2个点 | 1.2★ | 0.14个点 | |||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17.7 | >21% | — | 20★ | — | |||
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人数(人) |
| 【100000】 | 20000 | 【102863】 | 20573 | |||
社会民生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1093 | 34000 | >10 | 34097 | 10.3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6537 | 12000 | >12 | 12354 | 13.6 | |||
每千人医生数(人) | 2.04﹡ | 2.5 | — | 3.18 | — |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
| 【7】 | 1.4 | 【10.4】 | 2.08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85 | <4 | — | 2.93 |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75 | <7 | — | 3.4 | — |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 — | 【20000】 | 4000 | 【24267】 | 4900 | |||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115 | 130 | 3 | 158 | — | |||
城乡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 | — | >93 | — | 98.2 | — | |||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52 | 0.29 | — | 0.21 | — | |||
资源环境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0.58 | 【-16.9%】 | — | 【-21.05%】 | — |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 | — | 省下达 | — | 预计完成 | — |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COD | — | 【-10.0%】 | — | 预计完成 | — | ||
SO2 | — | 【-9.8%】 | — | 预计完成 | — | |||
氨氮 | — | 【-12.5%】 | — | 预计完成 | — | |||
NOx | — | 【-1.0%】 | — | 预计完成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 52.7 | <58 | — | 预计完成 | — |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 207.5 | — | 260.65 | — | |||
森林增长 | 森林覆盖率(%) | 80.8 | >80 | — | 80.2 | — | ||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 5899 | 6900 | — | 8000 | — |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 101 | ≥95 | — | ≧96★ | — | |||
注:(1)打“﹡”表示2010年修正值,与《纲要》上的数据不一致。(2)“【】”内数据为累计值;(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速按照可比价计算,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为名义增长速度,按原口径统计;(4)城乡三项医保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因2015年实际数尚未出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绩为准。 | ||||||||
未来五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省内看,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动力正在孕育形成,转型升级已经找到跑道、见到曙光。在国际国内发展大背景下,丽水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我市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带来难得机遇。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农村金融改革等重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渐浓厚,为我市科学赶超注入新动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开放合作的机制加快完善,为我市城镇化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区域综合交通环境不断改善,高铁时代到来,机场加快建设,为我市实现科学赶超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未来发展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基础仍然薄弱,战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仍然不足,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制约严重,保障改善民生难度加大,“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还未完全打开。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丽水人均GDP将跨越10000美元,整体处于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并进入生态文明发展关键红利期和社会发展水平加速提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锐意改革、齐心奋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二)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省委“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并重,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着力实施“151”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赶超”,打造“两山”样板,争当“双区”示范,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2 “151”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围绕绿色生态发展,到“十三五”期末,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个核心指标突破为标志,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区”示范。 “1”:作为坚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核心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5”:作为打造“双区”示范的核心支撑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在推进结构优化的同时,努力保持适度增长,五年累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 “1”:作为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期末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74000元,跨越1万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丽水发展要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把创新作为科学赶超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谋划一批大平台,培育一批百亿、千亿大产业,推动丽水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丽水蔚然成风。
坚持把协调作为科学赶超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小县大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扩大瓯江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丽水生态品牌知名度,推动丽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绿色作为科学赶超的基本途径。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生态+ ”行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丽水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产业更加绿色有机,着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把开放作为科学赶超的必由之路。紧抓高铁开通、机场建设、公路交通网络改善机遇,深度融入海西区、长三角、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协作网络,深度参与浙江“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强化同杭州、宁波、义乌、温州等市的联动发展,打造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坚持把共享作为科学赶超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化社会民生事业建设的制度供给,激发市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活力,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要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双区”示范,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努力实现“五个更加”。
——生态经济更加发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四翻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越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0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5亿元,基本形成丽水特色的“195”生态产业新体系。
——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格局更加明晰,生产空间国土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活空间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国土生态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开,新型城市化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继续提升以水、大气、土壤等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平。江河主要干支流地表水环境继续提质,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保持在98%以上,消除劣V类地表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要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
——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交通出行更加便捷,绿色交通进一步发展。生态保护网不断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能源网稳步建设,基本建成华东绿色能源基地。智慧信息网取得新突破,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网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家庭财富普遍增加,精准扶贫工作卓有成效。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供给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分配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科技文化、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专栏3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类 别 | 指标名称 | 2015年 基数 | 2020年 目标 | 年均 增长(%) | 指标 属性 | |||
经 济 发 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102.34 | 1600 | 7.5左右 | 预期性 |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51632 | 74000 | 7.2左右 | 预期性 | |||
3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425.20 | 600 | 7 | 预期性 | |||
4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2817】 | 【5000】 | 10 | 预期性 | |||
5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94.5
| 135 | 7.5 | 预期性 |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519.28 | 760 | 8 | 预期性 | |||
结 构 优 化 | 7 | 九大百亿级产业产值(亿元) | 1650★ | 3000 | 13 | 预期性 | ||
8 | 旅游总收入(亿元) | 426.02 | 1000 | 20 | 预期性 | |||
9 |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6.1 | 47.5 | 【1.4】 | 预期性 | |||
10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 90 | 140 | 8.9 | 预期性 | |||
11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1.2★ | 2.0 | 【0.8】 | 预期性 | |||
12 | 发明专利授权量(项) | 280 | 400 | 7 | 预期性 | |||
13 | 互联网普及率(%) | 56 | 70 | 【14】 | 预期性 | |||
14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7.8★ | 12.5 | 10 | 预期性 | |||
15 | 城市化率 |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 56.4 | 70 | 2.7 | 预期性 | ||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 17.1★ | 21 | 【3.9】 | 约束性 | ||||
生态文明
| 16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吨标煤/万元)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17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59 | 63 | 【4】 | 约束性 | |||
18 |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19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0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万吨) | —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1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96★ | ≥96 | — | 预期性 | |||
22 | 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比率(%) | 89.6 | ≥90 | — | 约束性 | |||
23 | 全市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 98.9 | ≥98 | — | 约束性 | |||
24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260.65 | 省下达 | — | 约束性 | |||
25 | 森林 增长 |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 8000 | ≥9000 | —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80.2 | ≥80 | — | 约束性 | ||||
民 生 福 祉 | 26 | 居民收入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2875 | 47000 | 7.5 | 预期性 |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5000 | 24000 | 10 | 预期性 | ||||
27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2 | 15 | 【3】 | 约束性 | |||
28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 1.55 | 【7.0】 | 1.4 | 约束性 | |||
29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 3.18 | 3.5 | 【0.32】 | 预期性 | |||
30 |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 | 82.88 | ≥90 | 【7】 | 约束性 | |||
31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9.75 | 60 | 2 | 约束性 | |||
32 |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 34.8 | 50 | 7.5 | 预期性 | |||
33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21 | 0.15 | 【-30】 | 约束性 | |||
34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 | 4749 | 【25000】 | — | 约束性 | |||
35 | 人均预期寿命(年) | 79.37 | 80.0 | 【0.63】 | 预期性 | |||
注:(1)因2015年实绩尚未出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际数为准。(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为可比速度,绝对数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城乡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为名义增速。(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统计人口口径为常住人口。 | ||||||||
二、动力转换:培育科学赶超新引擎(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围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环境营造,不断完善创业创新生态、优化创业创新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创新绿谷。
1.搭建创业创新平台。
加快完善创业创新平台布局。提升发展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和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为契机,建成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绿谷信息产业园、物联网创业园、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等,系统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大平台。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构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推广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创业要素供给与服务。完善设计研发、工艺制造、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围绕“195”生态产业体系,建成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军民科技合作方式,积极引进军工优质资源项目。鼓励我市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重大国防科技专项实施和国防技术装备研制及生产。实施市校战略合作推进工程,力争引进对生态环境依赖度较高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积极承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溢出效应,力争成为杭州、宁波等科创中心孵化项目的产业化基地。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雁形梯队,成为带动丽水转型发展的“生力军”。吸引科研成果在丽水转化,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90家。
2.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保护机制。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启动科技云平台“阳光工程”建设,实现科技项目和经费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创新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方式,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联动推进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和品牌强市建设,针对自主创新、行业专利、名牌培育等领域,建立丽水特色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和维权援助制度,实施“轻型知识产权发展推进工程”。探索建立集专利、商标、版权交易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一批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机构,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大力推进科技馆建设,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确保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民素质提升目标。
培育创业创新良好生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积极争创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优化社会融资机构,加强资本市场融资和金融产品创新,参与打造“科贷通”系列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建立有利于创新成果本地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快创业基地、创业项目、创业导师“三库”建设。鼓励扶持读书会、俱乐部、创客咖啡、乡村创客会等活动,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3.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引力度。分层、分类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拔尖人才选拔计划、138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重点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通过“订单式”培养、继续教育与培训、人才“柔性流动”等多种途径,大力培育引进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
加强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养生(养老)产业发展需求,培育“五养”技能大师、健康服务人才。支持丽水学院办好华侨学院和电子商务学院,支持龙泉创办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青田创办青田石雕艺术学校。加大“丽水三宝”等特色人才培养。做大做强“丽水工匠”“云和师傅”“松阳茶师”“缙云烧饼师傅”“莲都新农人”等地方特色人才品牌,进一步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统筹抓好经济、科技、党政、教育、宣传文化、卫生、农业、电商、社工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4.3万人,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26%。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创新人才选拔、评价、激励、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谷精英、拔尖人才、138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等奖励和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创新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培养、引进和创业扶持政策,推进“三园一地”高科技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大力支持科技创业园、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创业创新平台的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通过实施人才集聚、政策创新、平台提升、创业服务、作用发挥“五位一体”人才生态优化工程,打造人才生态环境最优城市。
专栏4 人才发展重点工程 “十三五”时期,实施13个人才培养重大工程: 1.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拔尖人才选拔计划;3.138人才工程;4.重点创新团队培育计划;5.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6.高技能人才“金蓝领”开发计划;7.“绿谷名师”培养工程;8.“绿谷名医”培养工程;9.农村实用人才121支撑计划;10.生态旅游人才培育工程;11.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2.电商人才培育工程;13.社会工作人才培育计划。 |
(二)着力释放改革红利。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加快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供给体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增强转型发展动能,全面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促进审批提质增效。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和“1+2+5”改革,实现市县同权、扁平化管理,建立市、县、乡三级联通的审批服务系统,实现受理、审批网上一条龙服务。推进“零地”技改项目审批方式改革,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促进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更好地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加大审批中介改革。减少审批中介环节,规范审批中介服务行为,建立覆盖全市的实体和网络中介服务平台。完善审批代办服务机制,对各类开发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新入园企业实现审批代办全覆盖。加快建立健全宽进严管的审批监管体制,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按照费随事转、以事定费的要求,通过以质竞价、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试行并逐步扩大公共服务“消费券”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扶残等领域应用。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清理整合,加大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力度。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机制、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差别化减免税方案,加大对丽水地方特色产业、重点产业的税收扶持力度。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进“一主两配”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各类政务咨询投诉举报载体,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建立联合执法协调指挥机制。完善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部门、区域联动执法。健全并理顺行政执法,切实提高行政案件执行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
2.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培育一批优质市场主体。要按照龙头、骨干、成长、两创(小微)、新生五个梯队抓好分类指导,大力促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做强”,加快形成雁形梯队企业发展格局。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资源整合力度,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集聚。以资产证券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升级、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全力打造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优”发展之路,加快形成一批省“十百千”示范小微企业和“两创”集聚小微企业。
积极推动浙商(丽商)回归。继续深入实施浙商(丽商)回归工程,充分发挥商会组织的力量和作用,拓展浙商(丽商)回归领域,提升浙商(丽商)回归规模和质量。积极吸引和鼓励在外丽水人回乡创业,打造“丽水人”经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消除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培育新生代企业家,与时俱进弘扬浙商(丽商)精神,增强开放、诚信、守法意识,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
深化商事登记及配套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推行“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工商管理便利化措施。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强化企业登记注册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行政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实现监管部门间的企业监管信息互联互享,实现协同监管、依法监管。
3.开展重点领域综合改革。
完善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坚持“亩产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全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差别电价制度及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整合招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土地出让中心和股权交易中心,统一交易平台,优化交易场所功能,建立市、县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形成高效的监管模式。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完善户口迁移政策,积极吸引和鼓励各类人才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并在农村住房财产权规范流转、农村集体资产量化折算成农民股份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推进社会事业综合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有和民办社会事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新增社会事业资源全面向市场放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简化审批程序和流程,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平准入竞争机制,完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领域回报机制。
专栏5 丽水市“1+N+9”社会事业综合改革 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丽水山区特色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1”个指导意见。发布《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事业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着力于解决“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效办事”等问题,从“优化投资环境、重视人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三方面入手,提出优化民营资本投入机制、重视人才队伍培养、理顺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等改革意见。 “N”个实施意见。在《指导意见》基础上,各相关单位牵头制定发布《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对社会力量举办非营业性公益机构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意见》等。 “9”个县级试点主题。莲都区、庆元县、遂昌县推进民办教育改革试点;云和县、缙云县推进民办医疗改革试点;龙泉市推进社会化养老改革试点;青田县推进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松阳县推进田园文化服务业改革试点;景宁县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
4.推进国省级改革试点。
重点推进生态旅游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和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争创全国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加强政策设计,建立科学的旅游决策和议事机制,逐步形成与“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理顺旅游发展机制,增强旅游内生动力,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快“旅游公司实体化、旅游景区资本化、旅游资产证券化”改革,以投融资改革推动旅游大投入,以旅游大投入形成大产出,提升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争取纳入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体制机制范围,建立跨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在景宁、庆元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把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市连片纳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抓住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有利条件,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法规体系。
持续深化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继续做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与生态科技平台、山海协作平台等建设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全力建设以“三权”(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农村产权融资体系,加快构建“普惠型”农村金融,消除金融服务城乡二元化。持续深化国家扶贫改革试点,推广云和扶贫改革试点成果,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有效性,创造扶贫改革的“丽水经验”。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打造循环型工业产业链。
积极争取重大改革试点。争创全国农村电商建设先行示范区,努力在农村电商地方标准、服务平台、创客集聚平台、要素保障、扶持政策等五个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在科技信贷服务、创新成果本地化和产业化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碳排放交易中心试点,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支持云和、庆元、龙泉、松阳等地创建“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
(三)积极推进开放合作。
抓住区域交通大通道建设机遇,深度融入区域协作网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同周边都市区的共建共享,在大开放中促进丽水跨越发展。
1.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力“义新欧”铁路大通道,积极对接义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性贸易平台,推动贸关检税汇为一体的大通关建设,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农业电商示范区。加快融入宁波舟山港功能体系,在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国际物流配送、国际保税仓储等环节搭建平台。积极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鼓励开展企业合作、产业协作。依托青田侨乡特色和人文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推进跨境电子贸易试点,努力成为国际品牌区域代理、外贸生产和采购基地,打造“丝路之源——侨乡进口商品城”;挖掘青瓷、宝剑、茶叶等传统商贸物品价值,建设“丝路之源——世界瓷都”,支持龙泉建设世界瓷都和世界历史经典文化小城,成为世界陶瓷大会永久举办地。
大力培育华侨经济。健全海外侨团联动机制,培育华侨总部经济,谋划华侨创业创新产业园,打造侨资集聚平台,引导建设侨创孵化基地,致力打造中国华侨名城。争取设立青田进口贸易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主动承担在金融、投资、贸易、通关等领域的便利化改革创新试点,深化与海外华媒战略合作,扩大对外科技、文化交流。
2.积极参与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
争当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主角。全域化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打造民宿经济、避暑休闲、山地运动、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力争使丽水在区域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主角。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力争重要区域协调机构、重要旅游集散功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政策保障优先在丽水布局。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产品互补、交通互联、客源互送、政策互惠及利益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谋划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为契机,谋划以龙泉山—百山祖(创建国家公园)为核心,聚合环绕其周围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区,通过“三大体系、三大示范”,建成“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我省和我市深度参与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主抓手、主载体。
专栏6 丽水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大体系、三大示范”建设工程 “三大体系”: 1.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避暑养生、滨湖度假、山地运动、养生(养老)、乡村民宿、科普研学及农耕文化体验、畲乡风情体验、非遗文化体验、侨乡风情体验、摄影采风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与周边省山岳观光游和乡村旅游差异化竞争。 2.特色化的历史经典产业体系:加快剑瓷文化、石雕文化、畲族文化、木玩文化、香菇文化、黄帝文化、汤显祖文化、华侨文化、农耕文化、廊桥文化、摄影文化、油画文化、莲文化等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加快推进产业化、产品化,不断丰富丽水旅游的文化内涵。 3.便利化的主客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多样化的通景交通网络,包括通用航空、高铁+电动微公交、观光小火车、瓯江水上巴士、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等;建设智慧化的旅游服务系统,探索推广“丽水电子护照”;建设人性化的旅游住宿系统,包括主题酒店、民宿、乡村精品酒店等。 “三大示范”: 1.生态文明制度的供给示范: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制度及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开展节能量、排污权、林业碳汇、水权等交易,推动建立瓯江源头地区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逐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2.旅游体制机制的改革示范:建立大旅游、大管理的工作机制,依托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旅游大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要素对生态旅游的保障力度。 3.生态文化展示的载体示范:加快建设以旅游精品景区、特色小镇、主题村落、乡村主题公园、生态博物馆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体验平台,打造展示和体验精品生态文化的窗口。 |
3.协同建设瓯江生态经济走廊。
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以瓯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为轴带,发挥沿岸原生态优质资源优势,串联9县(市、区)、永嘉及温州市区等区域,协调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以休闲健康养生(养老)产业为特色的生态经济。突出中闲区块生态旅游产业经济培育,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瓯江生态经济走廊。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推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协同建设永武缙五金产业带,重点推动在协同创新领域实现新突破。
推进交通协同建设。优化丽水铁路布局及内外通道衔接,重点依托金丽温高铁,协同温州构建瓯江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实现丽水、温州两地间的通勤一体化,实现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生态共保、服务共享的“同城效应”。加快瓯江航道建设,协同推进瓯江口的保护和开发,打造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和丽水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进生态协同保护。协同推进“五水共治”,强化瓯江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提高瓯江流域水质,改善瓯江生态环境。积极推动建立瓯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
4.推进长三角和海西区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发挥丽水生态环境、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等优势,积极推动浙闽赣皖四省九市协同发展,参与长三角、海西区的产业合作、设施建设,实质性融入长三角、海西区城市群体系,打造成为联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生态休闲产业合作区、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及旅游休闲目的地。着力改善区域交通环境,以国家和省“大通道、大枢纽、大节点、大网络”建设为契机,主动呼应福建省路网建设,积极对接宁德三都澳港口,实现“借港通航”,着力推进水陆空多元立体综合交通网等建设,构建对外快速交通大通道,建设长三角和海西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四)努力提升传统动能。
以市场为引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发力,推进“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努力扩大有效投资,积极推动外贸出口增长,着力培育消费热点,合力保持新常态下经济平稳运行。
1.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突出重点领域投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提升五大领域,重点实施“扩大有效投资955工程”,即聚焦千亿旅游主力产业引领投资、生态主导产业创新投资、千亿综合交通能级跃升投资、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培育投资、“江南第一水”重塑投资、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建设投资、美丽乡村统筹发展投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投资、全面小康公共服务投资等9大主题,集全市之力推进500个以上重大项目,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以上,促进投资持续较快增长。
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设施建设领域,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力度,带动投资持续平稳增长。创新多渠道融资,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国有平台公司从财政统收统支运营模式逐步向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转变,积极推动平台企业转型上市,着力促进平台公司做大做强。
2.力促外贸出口增长。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依托丽水华侨资源优势,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拓展自由销售渠道,不断拓展新的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到国(境)外兴办自主营销网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源加工企业,支持我市国际旅游、国际运输、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服务、金融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扩大服务贸易领域,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促进资源的双向流动,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支持丽水企业参与兼并国际上有品牌、有技术、有营销渠道、有研发团队的知名企业,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
3.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
发挥消费稳增长基础作用,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顺应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花色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服务等有效供给,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加大政策引导,完善支持商贸流通健康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国家带薪休假等制度,鼓励职工市内休养,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创新消费方式,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培育,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消费者“愿意花”“放心花”。
三、任务聚焦:精准突破五大领域(一)加快打造生态产业新体系。
按照“凸显发展特色”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结合全省七大万亿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做大做强生态休闲旅游这一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九大百亿产业,努力突破五个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形成“195”生态产业新体系。
1.做大做强生态休闲旅游业。
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和“秀山丽水”旅游品牌打造,加快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和国际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力争把生态休闲旅游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
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以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围绕旅游景区平台打造,突出品质提升,建设核心景区,加快古堰画乡、缙云仙都、遂昌金矿、青田石门洞、龙泉山、云和梯田、千峡湖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动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城镇旅游平台建设,突出“主客共享”原则,明确“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及商业零售”三大城市旅游核心功能,培育都市旅游产品,打造“中国·莲都”区域品牌,推进丽水中闲区块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建设旅游特色小镇;围绕旅游乡村平台构建,发展民宿经济,打响“丽水山居”民宿品牌,开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专栏7 生态休闲旅游业“9321”推进工程 围绕国际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十三五”期间,丽水生态旅游重点实施“9321”推进工程。即推进9个景城融合的山水旅游型中小城市建设、提升30个左右高等级景区、建设20个旅游特色小镇、培育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
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以融合化理念拓展旅游新业态,推进旅游加速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凸显“旅游+”功能,提升丽水旅游乘数效应。围绕“秀山丽水”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老年旅游等,构建完善避暑养生、滨湖度假、山地运动、养生(养老)、乡村民宿、科普研学以及农耕文化体验、畲乡风情体验、非遗文化体验、侨乡风情体验、摄影采风体验、红色旅游体验、莲文化体验等个性鲜明的旅游特色产品体系,打响“六养”(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丽水特色养生品牌。培育“高铁+自驾游”旅游新业态,积极建设自驾游、房车游营地,探索星相科普游、“低空游丽水”等旅游产品。依托丽水丰富的山地资源、古村落资源,建设鸟巢度假村、洋家乐等个性度假酒店、乡村酒吧。
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方式“零换乘”,构建全市域无障碍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旅游厕所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人性化、精准化水平。加快互联网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立旅游资源及信息数据库,构建旅游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智慧管理平台等,形成“一键式”旅游服务体系。尝试推广“丽水旅游护照”,提供丽水特色旅游产品信息及服务的虚拟应用。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水平。
2.重点培育九大百亿产业。
坚持智能装备型、环境亲和型、绿色能源型、产业延伸型、跨界融合型、资源开发型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经济、绿色能源、健康、文化、生态精品农业等九大百亿产业。
打造生态工业升级版。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化改造、企业信息化提升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合成革、不锈钢、机械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四换三名”作为贯穿于转型升级全过程的主线,着力推进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积极推进分行业“机器换人”,强化青田制鞋、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成革行业省级“机器换人”试点,示范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丽水实施方案》,重点培育引进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成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
提升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产业、市场、电商、人才和创新载体“五大集聚”,围绕中心城市核心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构建与山区城市化进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生态旅游业、休闲养生(养老)业、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核心,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科技、总部经济和现代商贸业五大重点产业为配套,以丽水市区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各个县城为重点发展区,各个中心镇为辐射点的发展格局。发展分享经济,促进大数据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推进生态农业现代化。围绕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市“双创”目标,以农业“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绿色化发展和生态精品农业“912”工程为主平台,以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一区一镇”为主线,提升发展菌茶果蔬等八大主导产业。做强“丽水山耕”“丽水香茶”等区域公用农业品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重点推进网上网下联动,举办农业节庆等营销活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市场和渠道。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股份制改造,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农业主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层次。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九大百亿产业集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创新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将互联网思维植入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各领域,鼓励跨行业、跨企业合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融合。
专栏8 九大百亿产业发展导向 1.高端装备制造业。突出发展高性能、高精度机床及精密机械产业,谋划发展符合微电子、现代医疗行业发展需求的精密机械产品。提升发展汽摩配件、泵阀、五金产业,努力提高主流车型配套水平,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引导阀门行业向精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建筑五金,协同建设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000亿元。 2.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装备,重点发展稀土永磁电机等节能设备。积极发展环保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水污染防治与再生利用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环境监测监控设备和环保药剂材料等。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250亿元。 3.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治疗类生物技术药物、生物疫苗、诊断试剂。拓展现代中药领域,以现代中药、天然提取物及保健食品产业为主攻方向,发展中药饮片等生物医药产业。探索发展基因工程制药领域,推进基因工程制药新领域的应用探索,延伸发展其他医疗器械、医药包装等细分领域。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 4.新材料产业。推进合成革水性树脂技术发展,推进合成革产业水性生态化改造,建设水性合成革产业化生产示范工程,争取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合成革标准体系。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引进高端焊接材料及复合金属材料。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40亿元。 5.信息经济。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基础元器件、电力电子元器件产品。探索发展物联网产业,借助“互联网+ ”,大力发展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产业,重点开发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络等系列产品。加快绿谷信息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机器人产业基地、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各县(市)形成立足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信息经济集聚区块。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 6.绿色能源产业。在严格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以资源化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努力打造“华东绿色能源基地”。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115亿元。 7.健康产业。以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旅游、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为特色,打造一批健康产业基地,开展一批健康产业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等“六养”特色品牌及产品,建设华东绿谷养生养老城。重点发展以“医、健”为主题的大健康用品制造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800亿元。 8.文化产业。树立“文化+”思维,大力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意产业转变。全力打造“丽水三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品牌,努力培育“文化制造三大百亿产业(龙泉剑瓷产业、青田石雕产业、云和木玩产业)”,实施文化产业“五个一批”工程,加快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文化用品制造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会展服务业等六大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基地、园区争创“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等,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突破。到2020年,力争增加值达到120亿元。 9.生态精品农业。围绕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双创”目标,提升发展农业八大主导产业,打造以“丽水山耕”为代表的区域农业品牌。鼓励中医药企业协同食品饮料公司研发以中药为基础的功能性饮料、辅食、花茶等产品。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到200亿元。 |
3.着力拓展五个新增长点。
提升民宿经济发展品质。实施《关于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发挥丽水特色乡土民宿文化、历史文化村落、国有林场、有机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挖掘农耕文化积淀,秉承“乡村生活”模式,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第二生活空间。按照“舒心、贴心、放心、开心、养心”的“五心”要求,量质并举,打造“十有”特色好民宿,打响“住民宿,到丽水”的“丽水山居”民宿品牌,建设“浙江民宿第一市”,着力把“美丽乡村”转化成为“美丽经济”。
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发挥丽水机器人产业联盟的作用,以丽水现有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围绕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推广工业机器人运用,培育系统集成、本体、关键零部件、相关配套及机器人应用等环节打造机器人产业链。加快打造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商务门户、专业化信息交换平台等为特色的网络增值服务业。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扩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遂昌“赶街模式”,谋划一批跨境电商、农业电商新平台,支持莲都打造旅游电商平台。引导“网商”与大型流通企业合作,探索C2B、O2O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开展网上定制化服务。加快快递业发展,谋划和推进快递产业园建设。
加快发展时尚革制品业。强化水性合成革关键技术、合成革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加快生态皮革、特殊效应革等产品创新,延伸发展环保时尚皮鞋、皮衣、皮具、汽车用品,突破时尚设计、文化创意、策划营销等薄弱环节,积极开发中高端产品,努力建成集设计、制造、交易为一体的全省环保时尚革制品中心。
有序发展资源精加工业。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管理制度。发挥丽水农、林、水、矿产以及中药材等资源优势,加强资源培育,科学推进资源精深加工。重点提升矿产资源精深加工能力水平,严格控制低、小、散的开发模式,推动产业向高端、综合利用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切实提高矿产品精深加工的高科技附加值。加强金(银)、钼、叶腊石、高岭土、沸石等高储量资源的勘探管理。
4.打造“一核一带多点”产业主平台。
聚力打造一个生态工业核心平台。把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丽水生态工业发展主战场,重点推进核心区、缙云、松阳、龙泉片区发展。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含节能环保、机器人)、健康产业(含生物医药等)、生态合成革(含时尚革)、现代服务业等“高、新、特、优”产业。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缙云片区重点打造精密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绿色能源基地等,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松阳片区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业、绿色能源和新材料产业、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集聚平台;龙泉片区重点打造世界剑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汽摩配制造业集聚平台。
培育建设瓯江旅游养生产业带。以瓯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为纽带,串联瓯江沿岸各县(市、区),建设山水文化体验区。按照差异化发展理念,鼓励各县(市、区)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养生产业,打响特色区域品牌。以瓯江生态旅游景区为核心,重点推进古堰画乡、石牛城市温泉、九龙湿地、古城岛、南城四都城市组团以及千峡湖度假区等的整体开发。
积极提升产业园区。加快各类开发区的整合提升优化发展,引导工业企业向各类工业园区集中,推动生态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两无”(工业园区基本无非生态工业、园区外基本无工业)要求;着力建设龙泉青瓷文化创意集聚区、丽水现代商贸中心、浙南茶叶市场和庆元食用菌综合服务业集聚区、青田石文化集聚区、景宁畲族民族风情区,提升平台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水平;继续推进农业“三区”建设,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大力培育特色小镇。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和“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以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龙泉青瓷小镇、青田石雕小镇、景宁畲乡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和示范小镇培育为契机,推进30个以上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
(二)加快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优化“生态、生产、生活”三类空间布局,突出“四美”丽水建设,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高效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1.优化“四区四级两轴”空间格局。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gedizhengce/zhejiangsheng/lishuishi/2021/0603/24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