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补短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省委、市委对补短板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县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突出高质量、均衡性、可持续,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的要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一城四地”的目标,深入实施“双突破双驱动”发展战略,精准发力补齐工业强县、旅游强县、科技创新、城乡品质、民生服务、改革落地等六块短板,推动象山全面振兴崛起,奋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一、补齐工业强县短板 工业是兴县之基、强县之本、富民之举,是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县工业突破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支撑性大项目、创新型大企业、引领性大产业、战略性大平台,以及营商环境不优,是新常态下必须补齐的发展短板。要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主动对接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四创四强”工程,着力构建以大项目为支撑,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新兴产业为引领,大平台为引擎,大环境为保障的工业强县新格局,推动工业经济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到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200亿元,进入全省工业综合评价前30强,跻身全省工业强县第一梯队。 1.攻坚突破支撑性大项目。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瞄准世界五百强、大型央企、上市民企,整合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充分发挥北上广招商联络处、异地商会作用,强化与市场化招商机构、投资机构的合作,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实施创新发展合伙计划,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综合运用政策、规划以及政府采购等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深化浙商回归工程,借势借力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集聚效应以及沪杭甬等城市制造业溢出效应,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实效性。实施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县级领导联系制度,紧扣项目引进、审批、推进、投产等关键环节提供精准服务,确保工业项目引得准、落地快、见效早。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2.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实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计划,突出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引领示范,培育形成50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实施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提供从孵化到上市的全程培育扶持,形成初创型、成长型、壮大型、领军型科技企业梯队。继续深化“个转企、小升规”,规上企业达到800家。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全县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30家。实施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工程,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和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3.推动形成引领性产业集群。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培育龙头型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专业化园区,构建产业金融、研发、智能应用、人才引培等专业化服务体系,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实施产业融合创新计划,组建产业联盟总秘书处,建设四大产业联盟,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针织服装向时尚休闲、汽车零部件及模具向轻量化智能化、水产品加工向海洋生物、输变电向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转型。 4.全力打造战略性大平台。全面提升象山经济开发区,加强基础开发和产城融合,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重点抓好临港装备、新能源、海洋高新技术和生命健康等特色专业园建设,构建“一区多园”特色发展新格局,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完善体制机制,全力推进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建设,建成航天科技产业园、科技研发孵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邻里中心等“一园三中心”,争创省特色小镇,成为宁波市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发展智能经济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浙台经贸合作区省级平台作用,谋划渔港经济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联动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两岸渔业合作示范基地、鹤浦冷链物流基地以及石浦港渔业保障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基地。 5.全面营造合力兴工的大环境。坚持工业强县例会制度,落实“1+9”政策体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强化工业强县办公室对产业规划、项目推进、企业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职能,完善责任分解、考核督查制度,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及僵尸企业、企业降本减负等政策举措,补齐管道天然气等工业基础设施短板,制定落实政策供给清单、服务供给清单以及监管清单,实施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优化问题办理流转机制,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落实工业强镇政策,巩固提升西周省工业强镇地位,推行各大平台与属地镇乡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培植一批特色工业强镇,力争百亿乡镇达到4个。 二、补齐旅游强县短板 旅游业是县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县产业。当前,我县旅游存在高端精品不多、业态不丰富、基础功能配套不完善、服务质量不优、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短板。要以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大力实施“四全四特”工程,突出规划、特色精品、智慧旅游和改革创新,打造旅游升级版,建设全国知名海洋休闲度假目的地。到2020年,全县游客接待量突破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20亿元,基本建成高水平旅游强县。 1.以规划引领全域旅游。系统梳理全县旅游资源,高起点编制全域旅游规划以及重点区域旅游规划、重点镇乡(街道)旅游规划、一般镇乡(街道)旅游总体策划,构建“一带四区多组团”空间格局。强化规划统筹,成立旅游规划专家委员会,建立旅游规划跟踪落实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相融合。编制实施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突破关键薄弱环节,确保2017年成功创建。 2.以特色精品引领旅游业态升级。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浙江广电影视基地、渔港古城二期、半边山旅游度假区、台湾海洋生物馆等项目建设,再策划引进建设一批重大特色功能性项目。做大做强龙头景区,编制重点区块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提升景区业态和配套功能,建成松兰山—大目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影视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快创建特色小镇,突出旅游与产业、文化相融合,打造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力争建成省、市、县三级特色小镇10个。挖掘乡土文化、乡村元素和海洋海岛等资源优势,突出梳理式改造提升,建成旅游特色乡镇8个、精品线4条、特色村30个以上,建设一批集高端种植、休闲观光、农渔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现代农渔业综合体。大力实施“旅游+”,培育发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婚恋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 3.以智慧旅游引领旅游服务升级。推动智慧旅游实践,整合资源,建设集数据分析、管理服务、营销宣传为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全面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服务边界,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和承载力,壮大旅游经济。统筹推进海鲜美食城、海鲜特色饮食街区、特色餐饮名店等建设,挖掘地方特色民俗菜肴,打响“中国海鲜之都”品牌。大力发展精品主题特色酒店,规范提升农家客栈,积极发展精品民宿,形成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住宿接待体系。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工艺品、工业消费品等旅游产品,扶持发展旅游购物商场和旅游商品专卖店。转化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打造大型文化演艺节目。 4.以改革创新引领旅游管理升级。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强化县旅委对旅游规划、产业发展、项目推进、行业监管等统筹协调职能,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特色小镇、旅游重大项目、民宿特色村工作制度,实现旅游管理由行业部门管理为主向党政齐抓共管转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强旅游集团,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民间资本,实现旅游开发建设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创新旅游营销机制,整合营销资源,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立体营销网格,打响“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旅游品牌。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及其他联合执法机构。创新用地保障机制,提升项目、民宿等审批服务效率。 三、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当前,我县创新平台不强、创新要素缺乏、创新主体活力不足、创新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是发展中的突出短板。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扭住科技体制改革这一“牛鼻子”,全面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服务供给能力和创新人才支撑能力,到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7%,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建成省人才强县。 1.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着力构建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化基地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实施大孵化器建设计划,构建“1+X+N”孵化体系,建成投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10万平方米以上,集聚初创期、成长期企业300家。整合提升县科技创业园,打造县级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依托专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专业孵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主动对接上海等创新要素集聚地区,探索设立离地创客空间、孵化器,实现异地孵化、象山转化。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家。加大对企业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以及省、市级企业研究院培育机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5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达到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35%以上。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全国乃至全球布局建设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大力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创新开展校(院)县合作模式,依托产业联盟,设立服务产业创新、企业化运作的科研机构和技术转移平台。全力推进航天智慧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航天科工等军工企业研发优势,共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培训中心、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积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企业政策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zhengcedaquan/2018/1025/1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