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9日
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前言
二、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城市发展基础
(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三)存在不足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总体框架
四、主要任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
(二)信息资源体系
(三)政务管理体系
(四)社会公共服务
(五)城市管理应用
(六)智慧产业经济
五、推进计划
(一)试点示范阶段(2016~2017)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7~2019)
(三)优化提升阶段(2019~2020)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二)创新建设模式,保障资金投入
(三)规范项目建设,强化绩效评估
(四)完善政策环境,重视人才建设
(五)统一标准规范,确保安全可控
七、智慧城市重点项目一览表
一、前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8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国内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提供政策指导。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城市大数据发展指明了方向。
浙江省政府与国家工信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1年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
十三五期间,余姚力争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人文休闲旅游胜地、人才创业创新高地,今后五年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努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十三五”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余姚转型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发展智慧城市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城市发展、抢占城市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规划的推进,必将为余姚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为此,制定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面向地方未来5年发展目标并展望未来10年发展愿景。
二、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城市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方面
2015年,余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9.7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16.2%和6.9%,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1.3%和4.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00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59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元,增长9.0%。按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新口径统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上年的1.72:1缩小为2015年的1.71:1。年末小型汽车保有量222104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87262辆。
2.产业发展方面
2015年余姚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46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6.05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1.19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之比为5.1:55.5:39.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导向,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四大主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15年,分别实现产值690亿元、581亿元、390亿元、378亿元;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2015年分别实现产值194.5亿元、272.7亿元、130.2亿元、186.2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73.8亿元、108.6亿元、147.8亿元,占比分别达到30.7%、45.2%、61.6%。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产业等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3.社会民生保障方面
医疗卫生。我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536家,其中市级医院6家,卫生机构5家,市临床检验中心、市“120”急救站各1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360家;全市公立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200人,实有床位2540张;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达974.2万人次,出院人数8.86万人次,分别比2012年增长24.7%和11.6%。
我市区域公共卫生专网和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二大数据库,信息平台中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6大业务系统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上下互联、互通和共享。社区医生区域预约挂号平台开始运行,6家市级医院以及2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接入平台。医院HIS系统普及完善,LIS、PACS系统市内联网,市级医院推行结构化电子病历、移动医护,“医达通”等信息化系统,并先后投入使用,所有乡镇、街道级医疗机构建设达到宁波市级数字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
社会保障。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2.5万人、36.3万人、21.9万人、30.9万人和22.5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净增1.05万人、1.4万人、1.3万人、-0.1万人和0.6万人。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分别为56316人和235436人,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6%。2015年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31处,床位6388个。社区服务设施3086处。全市共有低保对象4890户7611人,其中农村低保4420户7008人,城镇低保470户603人。
教育方面。2015年末余姚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初升高比例达到99.16%。全市通过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定学校108所,占全市现有义务段学校总数的93.9%。数字化校园达标学校100所,其中优秀级学校18所,达标率88%。全年我市共实施教育基建项目40个,投入资金5.3亿元。四明幼儿园南园、丈亭镇、凤山街道、梨洲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改造小学空余校舍)九月投入使用,实现乡镇(街道)公办园全覆盖。
交通出行。2015年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84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28928万人公里。年末出租汽车拥有量458辆;城区公交线路21条,投放运营车辆314辆;城乡公交线路79条,投放运营车辆349辆。全年共新增公交线路3条,调整10条,推出军人卡、烈属卡,开通银联卡公交刷卡功能,并推出城际通卡,与宁波实现消费互通。
4.文化旅游方面
文化建设。公共文化中心启动面对面静态文化服务配送工作,完成各类演出420场次。组织开展周末课堂85期,免费展览20期。市图书馆共计接待读者近19万人次,个人外借图书近52万册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文物开放点共计接待游客95万人次。全市15个村(社区)提升改造村落(社区)文化宫,7个企业成功创建企业文化中心。
旅游业。201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3%。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共接待游客438万人,同比增长22.7%;直接营业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20.1%。2015年6月,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旅游业稳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
余姚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具备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截止2015年11月底,行政村光纤通村率达到85%,家庭用户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65%,光网覆盖改造和新建工程完成3.2万户,行政村工程数已完成12个。在推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余姚共建成82座统建共享基站,4G网络已实现平原地区全覆盖。“无线城市”建设顺利推进, “iyuyao”无线WIFI免费上网工程完成一期建设,目前已完成325个左右热点、1800个AP的建设,城区核心区已经全覆盖。全市除有专网需求和物理隔离要求的系统外,所有电子政务项目和应用系统均纳入电子政务外网。同时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网络村村通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已延伸至村和社区。
2.信息资源体系
目前随着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推动,法人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社会治安监控视频数据库、社保数据库等一大批基础政务数据已基本实现宁波纵向和余姚各部门横向互通共享,已不存在信息孤岛主观方面因素。公共数据库建设进展良好。人口基础数据库更新人口数据200多万条,法人数据库二期项目2013年立项以来已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国税局等14家单位的数据导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于2013年立项,目前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覆盖城区4个街道、姚北地区、泗门镇约300平方公里。各类专题数据库开发运行良好,目前为止已有包括余姚企业基础数据库、人力社保查询数据库、能源监管数据平台、居民健康档案等27个单位的37个专题数据库在用。
3.信息应用水平
智慧城管。实现了覆盖面积45平方公里,完成地形修测更新14万余件,城区四街道分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已覆盖公共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领域,实现了城市管理业务的智能管控、实时管控和协同管控。
智慧健康。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共享和交换,目前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0余万份,并且覆盖了21个乡镇街道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以每月约7千条的滚动增加及更新。互联网医疗起步,检验报告、婚检结果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挂号、微信平台等自助功能相继向公众开放,更方便了群众就医。药品网上监管系统升级完善工程2012年4月已投入运行,建立了客户端500多个,每年核查药品信息200多万条,实现了辖区内药品流通环节及监管相对人的实时监管。
智慧社会管理。余姚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整合民政、社会保障、房管、公积金、市场监管、税务、国土、公安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能自动对申请专项社会救助的对象进行收入信息的核对,系统产生的核对结果可以为各专项救助主管部门实施救助提供依据:余姚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节点22个,对流通主体实施溯源追责,大大提高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
智慧交通。主要完成公路路面状况监控系统。在城区主要道路实施24小时路面监控,与公安、城管监管系统数据共享,可随时调阅路面状况信息。运输管理指挥系统。在主要运营车辆、危险品运输车辆以及旅游包车上加载定位设备,利用GPS、无线网络,实现交通运输调动自动化,实时监管。APP公交查询系统。通过手机APP查询公交进站信息,主要线路查询等。
智慧空间。完成了300平方公里 1:5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全市域 1:2000 DOM(数字正射影像图)及 DSM(数字地表模型)数据、65 平方公里的城区激光点云数据及高精度地表模型数据、100 平方公里的地名地址数据和5平方公里的城市三维精细模型数据,集成了从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共享获取的 1:10000 等中小比例尺数据,集成了省交换平台的专题数据。
智慧监管。已采集前期计划的市市场监管局、市国税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54个部门的数据,共制定209个信息目录,采集数据450多万条。针对各部门数据采集标准不一,将采集数据进行清洗比对,对产生的异常数据反馈回原部门,逐步规范各部门数据采集标准,提升数据质量。目前,平台已清洗比对出问题数据4.7万余条,比对成功6800余条,所有数据都已更正并导入平台。
(三)存在不足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整体建设水平仍有所落后,无线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仍需提升,家庭实际网络带宽还需进一步提高。现有政府数据机房支撑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更多部门的进驻需求,机房服务器利用率不高,统一运维管理和虚拟化改造亟待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应用快速发展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需求尚有差距,制约了智慧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2.信息资源共享不足
数据共享不足,数据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大量信息系统中的历史数据长期闲置,许多数据资源拥有单位公开和共享动力不足,这给跨行业数据汇聚整合造成困难,影响了大数据资源的形成。余姚本地还未形成区域性的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产业,智慧城市的核心还未形成。
3.资金人才相对匮乏
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相对比较单一,集中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还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人才短缺及其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不仅高精尖人才严重不足,企业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一般应用型人才、高级管理人员、高层次研发创新人才引留均存在难度。
4.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信息共享交换和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流程、技术架构、跨部门信息协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和完善,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尚未出台,技术和流程障碍带来了资源浪费和信息壁垒。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以信息惠民为出发点、以提升城市管理和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深度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保障,打造具有余姚特色的智慧城市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创新引领
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在规划的指引下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智慧应用项目新建、扩建和整合深化。鼓励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2.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围绕智慧化城市服务,突出以人为本,探索研究符合实际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用建设,构建为民、便民、惠民的智慧服务体系,让智慧城市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民生改善中切实发挥作用。
3.资源整合,协同发展
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集约化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针对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服务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抽取、汇聚、重组现有系统数据资源的方式,首先分领域整合形成领域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实现领域内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进而向统一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库推进。
4.因地制宜,凸显特色
因地制宜,根据余姚实际进行合理规划和定位,根据城市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或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发展,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泛在互联、经济信息化创新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应用、政务信息化透明高效的格局。各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广泛形成,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部分重点示范应用走在全省前列。
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健全
到2020年,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家庭用户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0%,行政村光纤通村率达到100%,全市宽带平均接入速率40M以上,“三网融合”全面实现。加强WLAN覆盖热点和无线接入点(AP)建设,第四代移动通信(4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争取5G商用试点,4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网络资费明显降低,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以上。
2.信息资源整合不断深化
数据资源体系得到完善,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得以明确,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形成更加开放的大数据共享格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互联网、物联网在政务、民生、监管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跨领域、多主体融合加速推进,部门一体化办事效率明显改善。
3.智慧民生应用不断拓展
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出行等公共服务领域,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社会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到2020年,基于网络的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智慧民生应用基本涵盖全体市民,民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4.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等资源,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5.智慧产业雏形形成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扶持智慧产业,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市智慧产业的雏形,智慧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突出成效。“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电子信息制造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软件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慧聪家电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为重点,发挥余姚示范优势,十三五期末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
6.城市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保障机制,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培训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加大异地容灾备灾系统建设力度,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工作的交流协作,落实日常的网络安全检查。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区域、领域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四)总体框架
余姚市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以六大核心任务为基础(建设泛在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广泛汇聚城市各项数据的信息资源体系,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打造惠民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精细化、可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营造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经济发展),配套政策、法规、行业准则等保障措施,通过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现代化,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智慧化。
图一 余姚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图
四、主要任务
(一)信息基础设施
着力建设泛在互联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社会新体验。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广泛互联的感知网络,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完善宽带网络建设,建设“光网城市”。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建设“无线城市”。加快推进云计算中心、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
1.光网城市
继续推进光纤网络设施完善、驻地网共建共享、网络带宽提升和宽带业务拓展四大主线,促进城市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三大基础运营商作用,不断提高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深入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全面推进新建、在建和已建住宅小区的宽带网络共建共享,确保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推进城市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和扩容增速。
2.无线城市
大力推进城区主要街道、社区、办公楼宇4G网络的高质量覆盖,搭建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WiFi网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的全覆盖,保证网络接入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实施塔网增密延伸与改造升级工程,加快三大通信运营商存量铁塔资产的移交、汇聚和改造提升,构建支撑4G网络连续、深度覆盖的铁塔网,形成铁塔“一张网”。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加大偏远地区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加速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旅游景区等地4G网络的全面普及与速率升级。
3.三网融合
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加强行业监管。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电信宽带网络建设,继续做好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的统筹规划。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管理系统建设和动态管理。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兴业务发展,促进三网融合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制造,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
4.物联网
推动物联网在交通、城管、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应用,鼓励物联网的协同和创新。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建设,以物联网技术整合相关系统。统一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搭建公共设施物联网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消息分发和协同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对全市道路设施、水电气设施、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管控。
5.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空间数据集的海量异构源数据,建立智慧城市地理时空信息的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的功能仓库和集成管理等几方面的提升,实现包括二维、三维、元数据信息的各类数据存储,为智慧城市提供直观的展现平台,为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提供基础和决策支持。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管理平台向智慧城市的集成运营平台转化。以云计算环境为基础搭建具有云平台可拓展性的模式并将原有的系统应用纳入平台的框架应用中。
积极推进余姚市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新建、改建监控点位,改进原有的网络架构、存储架构及应用平台,进而保证网络层面的扩容升级改造、数据存储有效管理维护及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易用性和安全性。
(二)信息资源体系
积极构建动态汇聚的信息资源体系,打造城市发展新动力。围绕数据采集、共享、开放、利用全过程,统筹全市数据资源建设。通过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充分释放数据红利。积极引导和鼓励基于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创新应用,有效改善民生,激发产业活力,促进经济转型。
1.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大力推进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集中、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服务,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最大化;以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各类基础数据库为支撑,推进政务数据架构体系建设,按照全市政务数据统一部署,基础数据统一集聚,业务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数据深入挖掘的基本思路,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引进专业的数据管理公司,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两方合力推进政务数据整合共享的机制,基本形成政务大数据的发展格局。
2.政务大数据平台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余姚政策 > 余姚市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uyaoshizhengfubangongshi/20181119/1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