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9日
余姚市两化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前言
二、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不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发展任务
(一)夯实产业基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
(二)加强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三)推广智能制造,助推优势产业发展
(四)培育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五)加强宣贯培训,强化两化融合贯标
(六)夯实智能管控,推进绿色安全制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力度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三)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四)强化示范推广作用
(五)创新人才引进培养
(六)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六、重点项目
一、前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中国制造2025>宁波实施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指出智能制造是制造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标准化是推动制造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加快向智能制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落实工信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做出的系列重要部署,以及《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结合我市实际,以信息化提升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制定本发展计划。
二、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现状
1.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余姚市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导向,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四大主导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15年,分别实现产值690亿元、581亿元、390亿元、378亿元;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2015年分别实现产值194.5亿元、272.7亿元、130.2亿元、186.2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73.8亿元、108.6亿元、147.8亿元,占比分别达到30.7%、45%、61.6%。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产业等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两化融合发展情况
2014年度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0.83,位列全省县级城市第7位,2015年,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6.7,位于宁波市第5位,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9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见图表一)。2015年底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1个,其中省级38家,宁波级8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宁波市企业研究院8家。企业以建立技术联盟为主要途径,加大创新投入,创新成果频现。“机器换人”成果明显,2015年,完成现代化技术改造投入239.7亿元,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151个,减员8300余人,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2.2万元/人,增长3.9%。宁波市首家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落户余姚,涌现出20余家有一定规模的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企业,宁波智畅机器人、宁波普利达智能科技等4家企业入选宁波市第一批智能制造工业工程服务公司名单。帅康、华丰包装等生产加工型工业企业开始面向互联网进行深度转型,规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54%。
图表一
2014-2015两化融合发展情况:
2014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0.83
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6.7
图表二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全省领先:
2011年:0.901 列全省第6位
2012年:0.965 列全省第4位
2013年:0.965 列全省第4位
2014年:1.012 列全省第4位
(二)存在不足
1.产业基础薄弱
余姚工业经济存在“低、小、散”问题,产业集中在制造环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量制胜、粗放经营,习惯倚重价格竞争的经营方式有待加快解决;从整体性来看,大企业、龙头企业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也不多。产业层次较低,多数中小型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家电、五金、模具、消防器材、裘皮服装等传统产业,组织形态极为单一,产业链条不长,且企业间几乎都是以竞争形式存在,很少有上下游协调配合形式存在,大部分是同类企业叠加,部分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直接导致业内低价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行为发生,产业内成本不减反增,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2.企业意识不强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低。大部分企业从事的仍是劳动密集型粗加工行业,从企业管理人员到普通工人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缺少系统全面的认识。多数企业负责人在管理方面也没有受过现代化培训,对信息化认识还停留在电脑、文档处理等层次,信息化应用主要集中在应用财务管理软件。
企业缺乏高端两化融合技术的承载能力。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虽然我市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实施信息化有一定愿望,但是,大多数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难以承担高端两化融合技术应用成本,同时,近几年企业普遍面临市场需求不强、各类成本上升等困难,导致企业在实行信息化上有很大的顾虑。
3.人才不足
中小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基础较为薄弱,企业只有极少量的电脑技术人员负责对计算机的维护,对信息系统并不了解,难以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部分大型企业尚未建立CIO制度,信息部门主管不能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进行有效衔接。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改革创新,着力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机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培育和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新型能力;着力完善推广机制和推动模式创新,提升信息产业和服务支撑能力,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和产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企业信息化,推动两化融合发展;逐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向广度延伸和深度拓展,着眼产业发展共性需求,着力完善基础环境、攻克共性技术、打造公共平台。根据余姚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全面推进。
2.创新驱动,协同互动
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实现信息技术应用、新兴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3.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主动承担好政策扶持、平台搭建、资金引导、人才培养等工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化运行,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能级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两化融合的有效机制。
4.绿色低碳,持续发展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以信息化推动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工业经济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1.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本地电子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能力显著增强。继续完善行业监测体系,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规范化建设。
2.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
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机器联网率达到30%,互联网贡献度达到12%以上。
3.生产制造智能集成程度显著提升
推进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和执行部件等智能装置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高精密数控机床、工作母机等重大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装备集成水平。以“机器换人”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把工业投资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重中之重。五年内完成重点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项目12个左右,并在相关行业内推广应用。到2020年,数字统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以上。
4.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鼓励工业企业把握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加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处理好实体渠道与虚拟渠道在经营、管理、市场拓展和财务等环节的关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企业积极运用O2O、移动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整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构建线上线下相统一的全渠道销售模式。
四、发展任务
(一)夯实产业基础,强化支撑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和扩容增速。强化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及其水平,大力推进城区主要街道、社区、办公楼宇4G网络的高质量覆盖,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1.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有效运转,提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创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实现方式,推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打造一批运作规范、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信誉良好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和应用集成服务商,提高信息化服务的有效性。支持服务商开展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活动,让信息化服务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全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支持开发区、乡镇(街道)打造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辖区内企业提供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及时有效地为中小微企业、创业人员等市场主体提供综合服务和信息服务。支持和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和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等信息化服务商建立信息化应用云服务平台、行业或单品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行业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等服务。鼓励网络运营商开发适用于中小微企业需求的信息化服务产品,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创新和发展活力。
(二)加强试点示范,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1.物联网
加快物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工作传感网等物联网应用,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大物联网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深化物联网在电力、油气、公共建筑节能等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等环节应用,提升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以规上企业为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料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型设备远程监控与维护、生产过程智能管理与控制、危化品管理和环境监测、车联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加快物联网技术产业化。
2.大数据
强化大数据云计算支撑延伸实体产业链。以“家电云”“模具云”“服装云”“五金云”等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在余姚实体产业中的应用水平,推动面向行业的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大数据服务企业,紧密结合余姚产业特点,加大对数据挖掘模型的研发投入,深化面向本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的数据分析服务。加快形成数据产品能力,开发多维度、多层次的细粒度数据产品,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定期发布面向家电、模具、裘皮服装、汽摩配件等领域的行业分析报告。搭建产业对接平台,构建形成大数据云计算服务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合作机制。鼓励有实力的传统企业以自建、收购、参股等方式,形成大数据服务能力,实现对供应链上下游多主体、多环节的系统性透视,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
3.智慧园区
(1)余姚市电子商务园。支持推动由余姚市政府牵头,中国塑料城携手慧聪网共同打造的余姚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帮助入驻初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余姚市电子商务产业园以中国慧聪家电城为载体,以家电产业为依托,以本地高校为人才储备库,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推出青年创业“保姆式”服务,提供物流快递、市场信息、人事代理等便捷服务。
(2)模客小镇。支持推动模具产业创客的乐园——模客小镇建设,以“中国制造2025”为主攻方向,构建面向国际的高端模具制造体系。模客小镇将结合当地模具产业的历史积淀和商贸基础,延伸拓展小镇商贸、文化、旅游与体验功能,大力发展模具展示交易体验、O2O电商、模具科技与文化博览、商务休闲旅游等服务,建设成为国内模具商贸与文化博览中心。同时,小镇将积极推广“互联网+”创业模式,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面向模客的新型众创空间,从而真正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的一流的模具产业创客乐园。
(3)阳明光电信息产业园。阳明光电信息产业园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工业功能区内,东至新建北路,南至东环西路,西至周太线,北至杭甬铁路客运专线,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园区紧邻中国塑料城、中国模具城,是宁波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十三五”期间,园区建设要以光电信息、嵌入式系统制造行业为重点,强化科技强企,加快项目建设。
(4)余姚市互联网产业园。支持推动作为余姚市信息产业和智慧产业的集聚地的余姚市互联网产业园的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创空间、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智慧城市展示体验服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构建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互联网经济服务平台。
(三)推广智能制造,助推优势产业发展
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1.装备智能化
大力培育智能工厂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面向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设计和研发、管理水平提升和流程再造等环节应用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商务智能等方案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实力的面向智能工厂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行业力量,依托各自在细分行业领域的业务实力,推出一批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嵌入式软件、物联网、传感器、变频、芯片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对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重、劳动用工多的岗位基本实现机器替代。按照“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突破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思路,规划建设好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一批新兴产业链的项目发展,组织实施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专项工程,以大丰实业、鑫高益磁材为重点,支持企业加大高端产品研发,推动新装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在关键新材料制备、工艺技术、新品种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抢占未来新材料科技制高点。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余姚政策 > 余姚市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uyaoshizhengfubangongshi/20181119/1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