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余姚政策 > 余姚市政府办 > 正文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计划的通知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14日

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计划

余姚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十月

目 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二、重点产业与主攻领域

  (一)新装备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三)新材料

  (四)新能源与节能

  三、主要任务与专项工程

  (一)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

  (二)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三)加强制造业品质建设

  (四)进一步推广绿色制造

  (五)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

  (六)加快推行全球化制造

  (七)健全制造业人才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加强财政税收支撑

  (三)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名词解释

  制造业是余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等文件精神,推进余姚制造业转型升级,切实提升竞争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发展智能经济,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切实提升余姚制造业竞争力,力争将余姚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能力提升摆在制造强市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加大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着力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中心主线,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领域渗透融合,在重点企业和行业深度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步骤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着力打造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体系。

  坚持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优化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着力点,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造业大平台、特色小镇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工业强基和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切实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

  坚持开放合作。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开放合作大平台,扩大区域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支持企业有序“走出去”,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提升龙头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坚持绿色低碳。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制造强市建设的根本方向,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余姚建设成为“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和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先行区,全省智能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制造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具体指标如下:

  ——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动力,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8%,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突破2.0%,规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质量效益方面:全市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50亿元左右,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1%,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进一步提升,总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融合发展方面: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市信息化水平指数达到1.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3,初步形成工业强镇“镇镇有智能工厂”、骨干企业“企企有智能车间”的发展格局,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结构优化方面: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65%,年产值超十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20家左右,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五年间累计新增4~5家上市企业,建成2个省级制造业特色小镇。

  ——绿色低碳方面: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比2015年下降16%,工业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

  到2025年,全市智能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主流,新型制造体系、协同创新体系、人才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化发展水平的企业集团,主导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表1余姚制造强市建设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创新能力

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7

2.0

2.3

规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65.3

110

150

规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

36.6

40

43

质量效益

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5.1

8

8

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率(%)

18.3

21

22

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5.7

7左右

7左右

融合发展

信息化水平指数

0.994

1.1

1.2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76.68

93

100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63

65

结构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45.2

47

50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63.9

65

66

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数量(个)

5

8

10

年营业收入超十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家)

14

20

30

绿色低碳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比2015年下降16%

比2015年下降2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比2015年下降16%

比2015年下降30%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8

98

  二、重点产业与主攻领域

  立足优势、补齐短板,注重提升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重点聚焦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与节能四大新兴产业,主攻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光电信息、智能家电和高端金属合金材料五大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家电、五金、灯具、模具、工量具、塑料制品、消防器材、裘皮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新装备

  顺应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专用装备、高端模具等领域,积极争创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基地。

  ——机器人领域。以智能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为龙头,以智能经济(机器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牵引,加快推进余姚智能机器人小镇建设,积极探索“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基金+园区”新产业孵化培育模式,着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孵化培育一批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骨干企业,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基础关键技术,加速推进智能产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覆盖全产业链的机器人产业高地。

专栏1机器人行业倍增计划

以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为依托,积极开展机器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聚焦高精密度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为基础,谋划建设余姚智能机器人小镇,发挥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旅游休闲、家庭服务等服务机器人。加快推进机器人检测认证服务中心、机器换人服务中心、“机器换人”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积极培育一批面向电子装配、家电制造、食品生产等行业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商和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举办机器人峰会,加快建设机器人展览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着力提升余姚机器人产业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到2020年机器人及相关行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到2025年机器人行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为支撑,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电控配套企业,积极引导新能源电池材料转型发展,开发新型动力电池与材料,着力打造省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发挥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优势,引导传统汽车零件制造企业向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的部件、模块、总成制造方向发展,加快企业转型、产品升级。

专栏2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行业倍增计划

大力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大力发展高速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积极培育新能源特种车、短途纯电动车等整车制造企业。支持传统零部件企业加快进军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整车电控技术以及配套充电设备等关键产品,着力提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集成配套水平。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高端专用装备领域。依托余姚特色优势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先进舞台器械、高端医疗设备和高性能注塑装备等高端专用装备。先进舞台器械领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提升舞台机械设计研发和制造水平,加快完善“设计+制造+安装+售后”集成总承包业务经营模式,培育国际知名舞台器械整体方案解决商,成为国内领先的先进舞台机械产业基地。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大力发展永磁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专用磁体、医用超导磁体等精密医学影像设备。高性能注塑装备领域,引导企业加快应用精密成型技术、感应加热技术、伺服节能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开发高精密度、高复杂性大型注塑机、专用注塑机,成为省内重要的注塑装备产业集聚基地。

  ——高端模具领域。依托余姚“塑料之乡、模具王国”的产业集群优势,推进模客小镇建设,积极部署建设面向行业的公共检测、标准、设计、研发平台,提升带动模具产业链和创新链,大力推动汽车零部件、家电、塑料制品等传统制造业模具向大型、精密、复杂、多功能高端复合模具和高速多工位级进模具发展,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光电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精密模具,着力打造省内领先的高端模具产业基地。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机遇,重点做大做强光电信息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家电和智能终端制造产业,着力打造省内领先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

  ——光电信息产业领域。依托阳明光电信息产业园,加快推进余姚智能光电小镇建设,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发展新型光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分析设备等光电信息制造业,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设备、终端和工控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着力打造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

专栏3光电信息行业倍增计划

加快推进余姚智能光电小镇建设,集聚一批光电产业优质项目和高端创新人才,加快壮大优势电子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工控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业,着力打造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阳明光电信息产业园建设,做精做专手机摄像头模组、条码识别模块、360度全景相机、VR影像模块、双目视觉模块、虹模识别模块等光电应用产品;加快发展光纤传感器、光通信器件,力争在光通信、光传感行业形成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开展兼并重组与战略合作,重点发展高性能电子基板和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工业控制等领域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着力拓展集成电路产业链条。
到2020年光电信息及相关行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左右;到2025年光电信息及相关行业产值接近1000亿元。

  ——智能家电领域。围绕智能生活家居需求,加快低塘品牌家电产业园、中兴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重点开发厨电、清洁系列家电产品,加快推进家电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转型发展。以中国慧聪家电产业新城、中兴·宁波跨境电商平台、高铁新城“云城”等平台为依托,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积极探索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协同设计、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商业模式,着力打造省内领先的智能家电设计生产基地。

专栏4智能家电行业倍增计划

加快建设余姚中国慧聪家电城,推进基于O2O模式的集大数据应用、智能化客户体验于一体的产业生态,打造成为“家电产业中心、产业综合体、国家级展会、电子商务”四位一体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支持骨干企业大力开发智能型家电产品,鼓励企业向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方向发展,加快完善从模具制造、塑料配件加工、机械五金配件生产、关键零部件制造,到家电整机生产的家电产业链条。
到2020年智能家电及相关行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5年智能家电及相关行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智能终端领域。抢抓智能可穿戴设备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市场机遇,积极推进中兴·宁波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积极孵化培育面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人机交互创业创新项目,推进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骨感耳机、智能手表等智能可穿戴产品以及智能车载终端等相关智能终端产品生产及系统集成服务企业。

    (三)新材料

  把握新材料技术突破方向和应用需求,重点聚焦高端金属合金材料、高分子复合新材料等领域,力争成为省内一流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

  ——高端金属合金材料领域。积极建设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研发和检测中心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先进铸造、成型、焊接工艺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高速列车、汽车、航空航天领域应用高性能铜、铝、特种钢材料及相关复合材料。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用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磁性材料,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金属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专栏5高端金属合金材料行业倍增计划

积极建设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研发和检测中心,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金属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环保型低铅、无铅铜材、新型铜钢复合材料、铋黄铜等产品,积极发展高性能铝材、高性能钢材、铝铜合金材料,推进射频电缆铜带、高强度高导高软化点耐磨铜合金材料、耐腐蚀多元复杂铝青铜合金材料,配套发展铸造、成型、焊接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高性能铜、铝材料产业链和特种钢材料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快发展铜基集成电路(IC)用溅射靶材、电子专用铜带、多层覆铜板、印制线路板与集成电路(IC)引线、引线框架等产品。
到2020年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及相关行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5年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及相关行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高分子复合新材料领域。依托中国兵科院余姚研究所,加快提升传统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及高温尼龙、阻燃增强尼龙、玉米塑料改性、可降解塑料改性、聚乙烯塑料(PE)管件等技术与工艺水平,加快形成纳米改性塑料产业链,着力打造“改性塑料之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发汽车、电气电子、高端装备用高性能工程塑料,加强橡胶、黏胶、氟材等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新型橡胶功能材料产业链。

(四)新能源与节能

  把握绿色低碳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半导体高效节能照明、新能源等领域,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拳头产品,力争成为省内富有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产业集聚基地。

  ——半导体高效节能照明(LED)领域。依托余姚灯具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型、高亮度固体半导体照明产品,加快开发应用于隧道、道路等性能要求高、照明时间长的功能性半导体照明定型产品及医疗、农业等特殊用途的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动向LED芯片制造、封装延伸,打造国内知名的半导体高效照明产业基地。

  ——新能源领域。依托节能环保产业园,发展太阳能电池片及电池组件制造,开展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和集成服务。引导企业加快研发高效地源热泵、空气能热泵等地热能和空气能产品以及风电齿轮箱、风电整机控制系统等风电装备,打造省内一流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

  三、主要任务与专项工程(一)打造智能经济示范区

  1.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以机器人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培育发展符合智能经济时代所需的智能装备、智能终端,加快构建智能经济生态圈,着力打造成为全省智能经济发展的示范区。以机器人产业“六个一”新模式为抓手,培育开发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大力支持开发具有深度自感知、智慧自决策、控制自执行功能的智能成套设备以及智能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控制器、高端可编程控制系统(PLC)等智能配套产品。面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领域,积极推进智能家电产品、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

  2.提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树立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在骨干企业中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增强企业的信息资源规划,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面向总部型企业,开展智慧型企业总部建设,提升集团财务管控一体化、核心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企业总部与分公司(分部)的协同制造水平。面向家电、灯具、工量具、五金等行业,加快推进“电商换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独立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联合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力争到2020年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4~5家;到2025年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突破10家。

  3.推进企业制造环节智能化。重点面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行业,分步组织实施智能化改造及智能制造试点,形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典型示范项目。重点面向家电、灯具、塑料、模具等行业,积极推广网络协同设计、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包设计,提升企业协同设计能力。以生产制造过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机联网、厂联网试点建设,积极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全流程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制造环节的数字化管理。

专栏6智能制造工程

重点围绕余姚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普及数字制造技术,率先突破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加快建设新型制造模式。“十三五”时期,重点普及推广数字化制造,开展有条件、有基础、有需求企业的智能制造试点应用,重点在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以及电子信息等离散制造领域,在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中遴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项目,组织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重点在生物医药、化工、纺织、新材料等流程制造领域,遴选一批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试点项目;在家电、服装、五金等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力争形成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智能制造专项支持项目,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时期,全面启动智能制造普及推广工作,力争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培育、智能制造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立起新型制造模式,余姚制造形成新格局。
到2020年,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中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超过6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建立起工业强镇“镇镇有智能工厂”、骨干企业“企企有智能车间”的发展格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比2015年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下降50%。

  4.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合作,促进大数据在生产链各环节的广泛应用,重点推进高铁新城“云城”“家电云”“服装云”等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新模式。深入贯彻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众创、众筹等新型制造模式和新业态。面向家电、灯具、模具、五金、消防器材等产业集群,推进中小企业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建设,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培育智慧集群。

  5.完善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把握“云-网-端”一体化发展趋势,结合无线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平台(园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制造业企业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和应用工业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和无线传感网络等智能制造基础设施。鼓励制造企业应用信息物理系统(CPS)设备,实现人、设备和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及智能控制。提升制造业信息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安全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技术装备体系。

  (二)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1.培育高水平创新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机器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争创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基金+园区”新产业孵化培育模式,加快在智能经济、光电信息、新材料、智能家电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着力打造“余姚创造”先锋队。力争到2020年,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宁波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左右、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3家;到2025年,争取建成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建设高层次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电器检验检测技术平台、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塑料材料研发技术平台和高端创业孵化平台等高端科创平台建设。面向机器人、光电信息、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等主攻行业,建设一批设计、研发、标准、检测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余姚科技信息网建设,创新“线上网络+线下联动”的科技服务模式,集聚一批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搭建集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

  3.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支持领军型科技企业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国家级计划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加强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强化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完善专利维权援助经费补助工作机制、部门间专利执法联动机制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与所有者合法权益。

专栏7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工程

面向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两大领域,针对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四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部署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检测、标准、设计、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新装备领域,重点攻克机器人与核心功能部件、智能测控与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攻克新一代手机摄像模组、智能光电传感器、工业检测显微镜等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具有社交化、人性化、功能复合化和数据终端特点的智能产品;新材料领域,重点攻克高端金属合金材成型和加工工艺、高分子复合材料合成技术;新能源与节能领域,重点攻克LED芯片及封装技术、智能照明灯具的控制系统优化和数据融合技术。
针对传统优势产业,机械五金领域,重点开发具有“高、精、尖”特性的轴承和配件;塑料模具领域,重点开发超精加工、复合加工、先进表面加工和处理技术;纺织化纤领域,重点开发新型纺纱、新型织造、特种织造、宽重型织物织造等工艺技术以及节煤、节电、节油和节水的节能环保纺织技术;消防器材领域,重点开发自动化、智能化消防产品与系统。
到2020年,攻克5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到2025年,攻克10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

  4.打造制造业“双创”平台。全力推进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建设,引进并支持一批国家级、省级“千人计划”人才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拔尖人才和团队,争创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加快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内节能环保产业园、研发创新园、生命健康产业园、先进装备产业园等分园的规划建设,完善休闲旅游和生活设施,逐步建成高端人才集聚的国际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鼓励发展民营科技加速器,逐步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梯级创业创新孵化体系。

专栏8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余姚政策 > 余姚市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uyaoshizhengfubangongshi/20181119/17994.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