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金华市 > 义乌市 > 正文

关于建设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实施意见

2021-06-06 义乌市 收藏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浙江省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42),加快我市“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充分发挥国际商贸优势,增强全市上下合力兴旅氛围,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切实把发展旅游作为全市“一把手工程”,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创建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以扩大投资、提升品质、塑造品牌为主线,坚持国际化、全域化、生态化的原则,构建旅游发展新机制,打造旅游发展新平台,增创旅游发展新优势,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我市城市发展的引领产业、产业提升的示范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基本原则

坚持国际化发展。以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标准为标杆,开发国际化主题度假和万国风情旅游产品,推动目的地功能国际化和产品国际化。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交流,努力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重要节点。开展国际旅游友好城市结对工作,深化与目的地国家的旅游合作。

坚持全域化发展。通过大旅游产业整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实现旅游开发全域布局、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努力打造空间覆盖、产业互动、城乡一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按照主客共享的要求,建设旅游目的地,创造安全、便利、舒适的旅游环境和消费环境。

坚持生态化发展。妥善处理好保护、开发和发展的关系,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的基本要求,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倡导健康绿色旅游,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谐统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实力更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到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到18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达到12%以上,其中入境游客总量达到85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达到9%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

旅游产业贡献更大。产业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突显,产业贡献率明显增强。到2017年,全市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7%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6%;旅游税收收入相当于全市财政收入的7%;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8.5%

旅游产品品牌更响。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底,创建为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17年,打造成为世界商务旅游胜地,打响“新丝路起点、购物者天堂”的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二、主要任务

4.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核、两翼、三片、四带”的总体布局,强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一批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逐步构建全域化、多元化、大众化的旅游线路图。

一核:城区重点推进旅游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市休憩区,提升城市休闲品质。以丝路新区国际商贸城、丝路金融小镇、国际文化中心和异国风情街等为重点,发展都市旅游,打造商务购物娱乐核心区。

两翼:推进义东北和义西南两翼发展,打造以汽车文化旅游区和福田-廿三里休闲度假区等为核心的义东北汽车运动与休闲度假区,以双林文化园、佛堂古镇为核心的义西南双林文化与古镇旅游区。

三片:建设义北生态养生片、义西乡村休闲片、义南文化旅游片三大片区,建立一批体验性、娱乐性、特色性项目,实行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北部片区以山水生态为特色,打造大陈、苏溪等地的生态养生旅游项目。西部以乡村风情为特色,加快城西、上溪、义亭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南部以文化养生度假为特色,依托佛堂、赤岸等地文化基础,加快文化养生度假等新产品开发。

四带:充分挖掘市域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义乌江文化风景带和城区-苏溪-大陈旅游带、城区-佛堂-赤岸旅游带、城区-城西-上溪-义亭旅游带,将沿线旅游景点、小镇点串联成片,发展自助旅游和自驾车游,建设都市休闲度假圈,构筑居民与游客共享的慢生活空间。

5.做强商务旅游。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申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项目,设立进口商品免税购物区,放大购物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

提升购物旅游品质。编制《义乌国际商贸城购物旅游景区服务功能提升规划实施方案》,提升国际商贸城旅游购物,重点打造购物旅游区,进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梳理包装一批义乌中高端品牌购物商品,争取入境游客购物退税政策,发展免税购物。推动旅游购物场所建设,提升形成一批旅游购物游憩街区和综合体,树立国际旅游购物城市形象。建设万达广场、荷花芯等一批综合体购物休闲广场,创建商贸购物示范区,加快推动旅游为主导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动旅游商品购物点、工业示范区、专业街等与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发展网上购物,打造“义乌购”线上购物平台。到2017年,培育建设省级商业特色示范街3条以上。

丰富商务旅游产品体系。做强做大国际商贸城五区进口商品馆,培育各类进口主体,引进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中小企业生产的优质商品,利用集聚世界各地的商品、商人和文化的优势,把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有机结合,把商务购物旅游和文化观光有机结合,丰富商务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永不落幕的义乌“世博会”。

加快会展商务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规划、调节、监管、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会展环境。加强会展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进一步做强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组织开展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激发游客购买力。做强做大政府主导型展会,做精做专各类专业会展,大力吸引国内外优质客商来义参展参会。继续办好义博会、文交会、森博会、进口商品博览会、电商博览会和装博会,切实提升展会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结合义乌市场、产业、贸易等特点,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努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义乌,争取引进品牌展览项目和国际性会议来义举办。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客商优势,深度挖掘会展商务旅游资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会展商务旅游目的地。

6.加快项目建设。按照“建设一批,招商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建立项目库,实施“旅游投资百亿工程”,推动旅游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构筑旅游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启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加快勒芒汽车文化、望道时光、未来城等项目建设步伐,增强项目带动引领作用,打造旅游产业聚集区。将异国风情街-宾王市场区域、铜山湖旅游区、上溪松山-桃花坞旅游区、寒山风光景区、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等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加强招商引资,力争在大项目开发、大企业引进上有突破。积极谋划双林文化园、松山旅游综合体、国际文化中心区等项目,做好恐龙文化公园、桥头遗址公园的申报、发掘和保护开发等工作。到2017年,引进15亿元以上旅游项目3个以上,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

提升旅游景区品质。严格落实《浙江省旅游景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旅游景区内外的环境风貌整治,切实加强旅游景区与周边村镇的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华溪森林公园的4A级旅游景区培育,努力抓好何斯路村、龙山景区、马畈农业奇幻乐园的3A级旅游景区培育。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开发建设佛堂文化旅游区、勒芒汽车文化旅游小镇、望道时光、未来城

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加大乡村旅游度假发展力度,开展乡村旅游改厨、建厕和环境卫生整治,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赤岸西海美丽精品区,突出生态品质和养生功能,打造乡村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基地。集中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提升优化何斯路村薰衣草基地、马畈农业奇幻乐园、北山村、景川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园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建好缸窑文化古村和上溪桃花坞连线连片精品示范区。到2017年,力争创建省级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和乡村旅游A级景区各1个以上。

7.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全面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促进农旅融合。依托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产业、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以农家乐、果园采摘、特色民宿和农业观光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品质,大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重点发展义亭现代农业综合区、佛堂现代农业综合区、大陈猕猴桃产业园、九都生态旅游区、城西七一现代农业生态园、上溪桃文化产业园。

促进工旅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观光旅游,积极引导特色优势企业发展特色工业旅游。大力发展时尚旅游用品产业,依托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及工业设计中心,进行“义乌礼物”系列特色旅游商品研发,提升传统工艺品及土特产的质量。到2017年,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以上。

促进林旅融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打造集医疗、养生、休闲商业、山地运动、观光游憩等旅游综合体,实现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统一。开展生态旅游小径(国家步道系统)建设,大力开展“林下游”,重点建设华溪、望道、德胜岩3个省级森林公园,建成佛堂塔山、上溪萧皇岩-里美山、苏溪滴水岩-牛头山等一批郊野公园。

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业发展,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提升义乌国际马拉松赛影响力,建好红糖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创意园,打造以国际风情演艺为特色的娱乐项目,努力在大型夜间演艺项目上取得突破。培育高端运动休闲项目,建设勒芒汽车运动休闲旅游项目,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健康养生养老、修学旅游、旅游装备等新兴业态,培育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到2017年,创建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区、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各1个以上。

8.完善要素配套。以游客更加满意为导向,大力推进旅游要素功能配套联动、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建立与中国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金华市 > 义乌市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iwushi/20210606/266400.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