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金华市 > 义乌市 > 正文

关于公布义乌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2021-06-06 义乌市 收藏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结合义乌非遗保护工作实际,经各镇(街)、各单位推荐,文旅局评审、公示和市政府研究,决定公布“骆宾王的传说”等39个项目为义乌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列入代表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制定规划、明确责任、加强协调、落实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努力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我市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1.第七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第七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

  义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9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第七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1

民间文学

骆宾王的传说

义乌市骆宾王文化研究会

2

倪仁吉的故事

江东街道办事处

3

洪罗庆相公的传说

苏溪镇人民政府

4

田心的故事

佛堂镇人民政府

5

传统音乐

踏水歌(打车子)

江东街道下傅村民委员会

6

义乌方言吟诵

义乌市吟诵协会

7

传统戏剧

越剧

浙江御赞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8

滩簧

后宅街道后余村民委员会

9

杂技与竞技

南拳

义乌市武术协会

10

传统技艺

鱼花传统养殖技艺

义乌市陇头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11

筑泥墙

江东街道下傅村民委员会

12

古籍修复技艺

后宅街道办事处

13

传统打铜技艺

佛堂镇人民政府

14

传统牛皮箱制作技艺

佛堂镇人民政府

15

传统喜庆挂件制作技艺

佛堂镇人民政府

16

养蜂技艺

义乌市养蜂协会

17

酥饼制作技艺

佛堂镇人民政府

18

麦秆扇制作技艺

佛堂镇人民政府

19

戏曲头饰制作技艺

义乌市圣唐工艺品有限公司

20

传统技艺

桑蚕丝制作技艺

义乌市恒成蚕桑专业合作社

21

弹棉花

赤岸镇人民政府

22

后余花灯制作技艺

后宅街道后余村民委员会

23

灯头球制作技艺

后宅街道后余村民委员会

24

麻糖制作技艺

义乌市康红红糖专业合作社

25

麻花制作技艺

浙江义口酥食品有限公司

26

传统鱼干制作技艺

佛堂镇人民政府

27

粽子制作技艺

义乌市不差钱餐饮有限公司

28

择子豆腐

大陈镇人民政府

29

六月饼制作技艺

义乌市毛毛文化艺术园

30

清明粿制作技艺

大陈镇人民政府

31

上溪牛杂汤

上溪镇人民政府

32

索粉制作技艺

义乌市陇头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33

梨膏糖制作技艺

佛堂镇人民政府

34

民俗

莱山开茶节

赤岸镇人民政府

35

三山庙会

赤岸镇朱店村民委员会

36

杨梅宴

赤岸镇山盆村民委员会

37

后金宅夏至节习俗

赤岸镇后金宅村民委员会

38

曹村重阳庙会

后宅街道稠岩村村民委员会

39

迎铁应侯

江东街道下驴殿管理小组


  附件2 第七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简介

  民间文学

  1.骆宾王的传说

  骆宾王(约638—684)生活在唐朝初期,出生在义乌一个家风清正的家庭,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刚正不阿、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品性。正是因为这种品性,他不肯屈从时俗,在仕途上一直受到排挤,不仅长年屈居下僚,而且多次受到贬斥,还一度身陷囹圄。为了实现自己“匡扶唐室”的“保国”理想,年逾花甲的骆宾王还毅然参加扬州起兵,武装反抗武则天,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下了那篇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讨武檄文》,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这种义节高风,长期以来受到世人的敬仰。

  骆宾王那种勤奋好学,勇于进取,刚正不阿,敢作敢为的思想品格,是义乌精神的生动体现,骆宾王在思想品质和文学业绩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2.倪仁吉的故事

  倪仁吉(1607—1685),字心惠,号疑香子。祖籍浙江省浦江县通化龙池上金生村(今名倪大村,原浙江浦江县,现属浙江兰溪市)。17岁嫁浙江省义乌县大元村抗倭名将吴百朋曾孙吴之艺为妻,婚后三年,其夫不幸病逝,遂“凄清孤苦,守寡独居”,在义乌大元村终老一生。倪仁吉才情双绝,其诗文、书画、刺绣、音律等皆臻精妙,有《疑香阁诗稿》传世,是义乌明末清初时期一位李清照式的传奇人物。“梨花小院午风轻,漫理朱丝人太清。一片枯桐心未死,至今犹发断肠声。”从倪仁吉的这首《弹琴》诗中,我们还能穿越时光感受她的满腹才情。

  据族谱记载,倪仁吉夫君在同胞兄弟中排行老四,大元村一带的吴氏后裔称倪仁吉为“四太婆”。尽管岁月流逝,“四太婆”这个称谓却久传不衰,一直沿袭至今。

  目前,大元村保留有倪仁吉故居“仰止堂”,平畴村隆平寺有倪仁吉墓,是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义乌市博物馆现存有倪仁吉诗、书、画、绣等作品。

  3.洪罗庆相公的传说

  洪罗庆相公的传说始于1699年,发生在苏溪镇麻车村(徐樟塘村前身)。罗庆相公,姓洪,浙江天台县人氏,生于1641年6月18日酉时,七岁时修道成仙,他助人为乐,求雨极灵,为仙一地,造福一方,民间称其为“七岁神佛洪罗庆相公”,又称“七岁造佛”。

  浙江义乌七都麻车村曾七公张恒通到天台县城南郊区打锡谋生,住在洪罗庆家附近,洪罗庆三四岁时就在打锡匠张恒通那里玩。他小时候有神力,不吃不喝也不大要紧,还会施云布雨,张恒通把他带回浙江义乌。洪罗庆来到义乌七都麻车村后,白天樟树下玩,晚上住樟树洞,不吃不喝,一天比一天瘦,1647年农历九月十五在樟树洞内突然成佛。村民于1648年6月18日将洪罗庆真人塑成佛像,并在村里造了一座庙,故取名为“七岁神佛洪罗庆相公”。

  1649年,佛堂田心遇大旱,村民将他的佛身抬出庙外求雨,到晚上果然下了场雨,村民们欢天喜地。于是,洪罗庆相公求雨很灵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义乌县。每次隔壁乡村遇到旱灾,就派人到七都麻车村抬洪罗庆相公去求雨,洪罗庆有求必应。从此,七都麻车因出了个洪罗庆,村子的名气更响亮了。

  4.田心的故事

  田心村是具有近800年历史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地处义乌南郊,两水交环,蜀山南矗,民风淳朴,厅堂满布。该村是金华火腿的发祥地之一,空中鸟瞰田心村地形就是一只爪朝东,腿向西的“火腿”形状。田心村流传下来一些民间故事,在义乌老百姓中口口相传,影响较广,成为了义乌民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田心地名传说》:南宋年间,东阳王坎头一对放鸭子夫妻,赶鸭子停留在佛堂环溪畔,丈夫把赶鸭竹竿往绿地中央一插,就去镇上买东西。第二天,他惊奇地发现,原来插在田中心的那根长竹竿,竟然抽出了嫩竹枝,还长出了竹根。他认为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夫妻俩就在田中心搭茅定居,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田心村。

  田心村王氏4兄弟在苏州等地经营慎可火腿行,经营有方,生意红火。1835年,苏州水灾后瘟疫四起,略通医理的王恒魁根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命人把全部火腿爪截下,肉煮汤,骨研末,分送给患者服用,病情大减,并逐步控制了瘟疫的蔓延。时任江浙总督的林则徐深为王恒魁的义举所感动,挥毫题写了“培德堂”横匾相赠。这年,由王氏兄弟在田心建造的新厅落成,兄弟护匾回乡,将匾额悬挂于正厅上首,新厅又名“培德堂”。

  田心村还有王如龙抗倭、田心火腿、牵金牛、水碓卿夫妇、鸡子洞与毛陈师等多个民间传说。

  传统音乐

  5.踏水歌(打车子)

  雅敷(下傅)是义乌江城区水域段南岸的最大村落,原先的雅敷摊涂和摊涂改造地多,以种植糖梗、花生等经济作物为主,用水量大。一到夏季,原用于储水的池塘叫“久干塘”,江水水位变低,原有的塘车打不到水。村民为了谋求生机,分别在光绪、同治年间由“慎吉堂”等傅氏出资,办起了数台全县最大的“江车”,叫九踏两套,踏水时每台“江车”要有11个劳力同时上车踩,把江水分级盘上。

  “打江车”要先求神拜佛祀福,前一天晚上在家里团聚吃顿“抗旱饭”,第二天就到数里外的江塘田里,身强力壮的正劳力踏江车,妇女踏塘车、田车。“打”在这里就是和着干,江车一动,全线行动,这才真叫流水作业,不分昼夜,只换人不停车,吃、睡都在田野;踏水分两班,每班踩车200圈,当时没有钟表,只能数车子(次),单纯的数数声音拉不响,往往在远处避热的人听不到,又容易作弊,人们总得把声音唱响拉长,昭示公正。雅敷的旱季比较长,年年抗旱,久而久之,在踏水踩车的劳动节奏中哼出了歌词和曲调,雅敷独有的踏水歌《数车子》的歌词就这样产生了;江车塘车田车,男的女的都轮流唱,唱歌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在田野上回荡。

  6.义乌方言吟诵

  吟诵是我国传统美读汉诗文的方法,是古典诗文语音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吟诵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创作、欣赏、教学和传播诗文的手段,不仅为历代国人所普遍采用,而且也深受当今青少年学子和国学爱好者的喜爱。义乌方言吟诵,以福田街道87岁王华茂先生所传的家传吟诵调,义乌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广洋先生义乌方言吟诵调,佛堂籍陈运泉先生吟诵调为代表。2019年1月义乌市吟诵协会成立,义乌方言吟诵的教研和推广工作更有组织和计划地开展起来。

  传统戏剧

  7.越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1852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他们在“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落地唱书”艺人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等。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13大流派之多。越剧在短短百年内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

  义乌古时属于越国地域,因此越剧在义乌也有广泛的的群众基础。约百年前,有绍兴、上海等专业“女子绍兴文戏”到义乌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不久后,周边的诸暨、东阳等地也相继成立越剧团,并经常到义乌演出。解放后,义乌县文化部门整合了诸暨徐民生越剧团与东阳新光越剧团,留下骨干成立红星剧团,后来成立义乌越剧团,全团有演职员53人,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在义乌本地形成了一批越剧谜。后来,义乌北苑街道成立了柳青越剧团,活跃在义乌各个城乡舞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03年,义乌市成立越剧联谊会,队伍不断壮大,并多次在省市文艺汇演中获奖。目前,越剧爱好者遍布义乌各个镇(街),百年越剧在义乌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

  8.摊簧

  摊簧戏是后余村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文艺类戏曲,是农民自编自唱的山歌小调,这类戏曲在义乌境内是独一无二的。后余村摊簧戏的历史悠久,据传起始于清乾隆年间,由余昆山等人自发组织了一个唱摊簧调的锣鼓班,在闲余时间及节日时为村民唱堂会。后由余元仕、余圻达、余圻凤、余圻洪等一帮青年人传承,扩大了演出队伍,也增添了不少曲目。再经后人不断传承,组建了以摊簧锣鼓为戏本的后余剧团。至解放前夕,队伍更加壮大,剧团主要演员为余元辉、余河山、朱小美、黄美珠等。剧团的演出范围也由后余村扩大到了临近村庄。文化大革命后,剧团先后排演出《白蛇传》《秦香莲》《僧尼会》《十五贯》《翠屏山》《甘露寺》等将近20个曲目,这些传统曲目的演出给村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在随后的几年,演员的演技逐渐达到巅峰水平,每逢农闲及逢年过节时期经常受邀连续外出巡演,近至邻县浦江,远至安徽宁国等地。每到一地,都引来无数群众观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杂技与竞技

  9.南拳

  义乌民间南拳是流传于义乌各地中国南拳类的拳术统称,俗称“义乌拳头”,以义亭、上溪吴店村、佛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特点是手法多样、多短拳;动作紧凑、劲里刚健;步法稳固、重心较低;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手起肩随、腰催周身、完整一气;气沉丹田、发劲吐气、连三逼四等。

  义乌自古刚毅强悍,崇文尚武,民风剽悍,南拳北腿素有名望。明朝义乌知县周士英这样评价义乌民风:“俗近秦风,喜习戈矛”“竞相比武,以名征募”。义乌武术以南拳为主,有拳种150余种。据史料记载,义乌由于人多地少,为环境所迫,许多人不得不出外另谋生路。清乾隆年间,义乌外出敲糖的糖担就有上万副,为防身自保,都很重视武术习练。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义乌上溪吴店塘西村人吴樟兴拜江湖人士沈寿为师,学习南拳。学成后在吴店一带教授以小洪拳、洪拳、五经拳等南拳系列等为核心的义乌民间南拳,生徒众多,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拳师。一百多年来,义乌民间南拳遍布上溪、佛堂、义亭等地,自成一体,攻防实战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地方拳种支系。

  传统技艺

  10.鱼花传统养殖技艺

  义乌西乡这一带称鱼苗为“鱼花”。据宋宁周密《癸辛杂织》“鱼花”技艺:“作竹器似桶,以竹丝为之,内糊以漆纸,且宁鱼种于中……必汲新水,日换数度……养之一月半月,不觉渐大而货之。”义亭镇陇头朱村,素来以养殖鱼花出名,村里有60%以上的农家到外地挑过鱼花,养过鱼,曾经一度把村名都改成“农渔牧”。之后,行政区多次调整,然“农渔牧”的叫法一直沿用下来。

  陇头朱村养鱼花有近400年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陇头朱人掌握了一套独特的装捞技术及传统鱼花养殖技艺,从捕捞、运输、分辨再到养殖,从“挑鱼花”“撇鱼花“数鱼花”到“养鱼花”,各个环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渔业技术,更是一种渔业传统文化。从“水花”“夏花”“秋片”到“冬片”,鱼花根据四季更迭及外形重量也有相对应的称呼,祖祖辈辈,延传至今。

  11.筑泥墙

  雅敷(下傅)位于义乌江城区段的江南,旧时风景秀丽,水运发达。宋时,江南雅敷傅氏始祖澄(cheng),择此地繁衍生息,至今已有31代。水害虽让人们吃尽苦头,但大家在治理水土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逐渐形成完善了一套技术:使用“墙栓板”,将熟土或搅熟的沙与石灰,倒入里面后捣实定型,干燥后成墙,建成了房子,成就了“筑泥墙”。在治理水土同时,人们还把“筑泥墙”应用于建筑行业。

  筑泥墙在明清时代广泛用于造房,现在保存的明清时代房子还很多。“墙栓板”“模制板”,义乌叫法不同,墙体材料也有别,如用材,过去是因地而异,看取材方便,象下傅村靠山的,用熟土,红泥较多,靠江的,用沙和石灰较多。在近50年中,技术和材质得到改进,现代建筑业中使用“模制板”水泥钢筋混凝土浇筑技术,这就是筑泥墙的不断传承。

  12.古籍修复技艺

  呵护好卷帙浩繁的古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前提。古籍修复工艺亦称古籍装订修补技术,它的历史与书籍发展史息息相关。修补破损古旧图书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兵焚,许多遭受损毁,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此时就需要古籍修复师们对古籍进行修复。义乌古籍修复技艺,最早可追溯明朝万历年间。古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步:

  (1)收到修复的书籍;

  (2)对书籍资料记录拍照留底;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

  (4)拆线:因为册页形制不同从第四步开始不一样;

  (5)拆纸钉;

  (6)拆包角;

  (7)清洗书页,师傅们根据各自流派配制专用洗书水;

  (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裱或者点镶;

  (9)装订;

  (10)制作书函;

  (1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13.传统打铜技艺

  相传古代黄帝南征时,在金华地区采铜山之铜铸鼎冶炼兵器而战败蚩尤,当时留下一批工匠和士兵在金华繁衍生息。从金华地区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青铜器制作。到了汉代,已有铜弩机、铜箭等武器和规矩镜、铜碗、铜香炉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并且工艺精美、世代相传。

  义乌民间流传的“铜罐饭、砂锅肉”被老前辈誉为顶级美食。打铜器具,集美观、实用、耐用、携带方便等众多优点,成为家庭常用的生活挂件。打铜艺人为了谋生,穿街走巷,挑担上门加工制作,足迹遍布各地。

  一件铜制品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经过:熔铜、成型、煅打、裁剪、焊接、修饰、雕花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是体力和技术的融合,粗中有细、细中求精,都会在铜制品上留下独特的纹理与质感,可谓匠心独具。

  铜器制品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一般日常挂件外,义乌传统婚嫁中的铜脸盆、铜火充、铜烛台都是必需品,以寓意生活红红火火成为强手喜庆挂件,深受人们喜欢。

  14.传统牛皮箱制作技艺

  牛皮箱起源于明代,是明朝政府参照蒙古人的马背漆皮箱设计制作的一种便携式官用皮箱,主要用来盛装贵重物品、文件或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携带方便,常用于官员巡视出游之用,故匠师俗称“官皮箱”。到了清代,明朝的仪制基本都被废除,官皮箱也走出了官家。它的实用性与观赏性随即得到了民间的喜爱和肯定,根据形体大小划分用途,小则用作首饰、梳妆盒,大则用作衣箱、书箱等。

  牛皮箱制作要经过选料、做骨、里衬、上胶、包皮、刷漆、按装饰件等工序。里外4层,里衬棉布,二层是4—5毫米厚的杉木薄板,三层是经过精心加工、缝制的牛皮,最外层则是天然生漆。四面光滑、密合坚硬、棱角分明,精致贵气,防潮防蛀,经久耐用,世代传承。

  义乌的传统婚嫁迎娶习俗,条件好些的人家买一对牛皮箱,条件差一些的人家买一对木箱。在娘家出嫁的前天要把钱放在箱底,男方当天还要回箱礼表示两厢敬重,长相厮守,寓意婚姻美满幸福。

  15.传统喜庆挂件制作技艺

  喜庆挂件是义乌新人结婚时不可缺少的婚礼挂件,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喜庆挂件制作技艺的样式五花八门,技艺也愈发精巧。佛堂千年古镇、百年老街,一直传承着喜庆挂件的制作技艺,专业从事传统喜庆挂件制作技艺和经营的门店就有五、六家之多,可谓远近闻名、传承不衰。

  喜挂是传统手工喜庆八卦挂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其样式取双喜、并蒂莲的部分,象征着好的兆头,给新人带去喜气,也有避邪之意。喜挂上会缝上铜钱,一般是88枚、108枚等吉祥数字;再搭配一些花、神兽、彩带等装饰,当然也不了小八卦。有人喜欢用旧铜钱,有人喜欢用新铜钱,还有的人用现在的一元、五角硬币。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浙江省 > 金华市 > 义乌市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iwushi/20210606/265863.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