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宁波市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宁波市鄞州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6日
宁波市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制定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阐明鄞州区“十四五”时期发展战略意图,谋划2025、展望2035,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建设鄞州,是指导鄞州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团结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类规划、年度计划和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站在新起点上的新鄞州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发展的多重挑战,鄞州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战略部署,聚焦“建设都市核心区、打造品质新鄞州”“二次创业再出发、两高四好勇攀高”,重大战略落实、重要改革突破、重点区域开发、重大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多项指标领跑领先全市,提前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都市核心区地位牢固树立,经济中心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两年突破2000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领跑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3万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总量保持全市前二,综合实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百强区前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70%,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高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1%,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8.1%、33.8%,成为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综合示范区。军民融合产业稳步发展,成功获批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持证企业、产业规模均居全市第一。金融、航运、会展等行业在全市龙头地位进一步增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入选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试点。现代农业保持全省前列,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全市第二。
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市场日益优化,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加速发展,跻身全省外贸十强县(市、区)第二位,外贸出口额总量保持全市前二。“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初步形成,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行政区域获国办督查激励,科技创新指数跃居全国百强区第一位,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创新平台数量全市第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浙江(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晋升为国家级园区,示范带动和创新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创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专利和发明专利指标、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数量均居全市首位。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以人才新政22条为核心、以“1+10”政策为支撑的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人才生态持续完善,全区人才总量达44.7万人,人才净流入量全市第一。
社会民生开创新局面。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社会保障、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以内,建成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镇(街道)“残疾人之家”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卫生强区建设成效明显,医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每千人床位数达到7.39张,居省内领先水平。教育投入保障不断增强,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新(迁、扩)建中小学17所,新建幼儿园32所,增加学位3.9万个,初中强校工程成效显著,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家院互融养老服务模式持续深化,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镇(街道)全覆盖,获评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城乡品质绘就新画卷。城市开发建设强势推进,东部新城基本建成,南部新城全面建成,六大新空间开发全面启动,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取得重大突破。交通路网不断完善,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4号线及3号线鄞奉段投入运营,鄞城大道全线通车,象山湾疏港高速昆亭至塘溪段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800公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90个,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城市绿道59.12公里,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改革治理形成新成效。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取得实效,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府办事事项全覆盖,政务公开指数评估全省第一,获评全省改革工作优秀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推进,亩均效益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土地流转有序推进,稳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率先探索“一核三治五共”全域治理模式,“365全域社区治理”模式入选长三角基层治理案例,获评中国最安全城市第三名、省平安金鼎奖、省县域社会治理十佳,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全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表1:鄞州“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分类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规划目标 | 完成情况 | 指标属性 | ||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
经济 实力 |
1 | 地区生产总值(GDP) | 亿元 | >1800 | >7.5 | 2266.1 | — | 预期性 |
2 |
人均生产总值 (按户籍人口计) |
万元 | 21.96 | 7.5 | 23.8 | — | 预期性 | |
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307 | >7.5 | 273.5 | — | 预期性 | |
4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750] | 9 | — | — | 预期性 | |
5 |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960 | 10 | 878.7 | - | 预期性 | |
6 | 进出口总额占全市份额 | % | 17.5 | — | 21.8 | — | 预期性 | |
7 |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26.3] | — | [27.48] | - | 预期性 | |
8 | 规上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2300 | 10 | — | — | 预期性 | |
创新 转型 |
9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83.5 | — | — | — | 预期性 |
10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62左右 | — | 71.9 | — | 预期性 | |
11 | 总部企业数 | 家 | 60 | — | — | — | 预期性 | |
12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58 | — | 68.1 | — | 预期性 | |
13 | 创新型初创企业数 | 家 | 2000 | — | 2685 | — | 预期性 | |
14 | 上市企业数量 | 家 | 25 | — | 21 | — | 预期性 | |
15 | 国家级、省级“引才工程”“市3315”人才(团队)数 | 人(个) | 100 | — | 140 | — | 预期性 | |
16 |
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 专利授权数 |
件 | 40 | — | 54.89 | — | 预期性 | |
17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 | % | 2.9 | — | 2.5 | — | 预期性 | |
18 |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18.9 | — | 20.2 | — | 预期性 | |
绿色 低碳 |
19 | 单位GDP能耗下降 | % | 上级下达 | — | 完成 | — | 约束性 |
20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 | 上级下达 | — | 完成 | — | 约束性 | |
21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
% | 上级下达 | — | 完成 | — | 约束性 | |
22 | 细颗粒物(2.5)浓度下降 | % | 上级下达 | — | 18 | — | 约束性 | |
23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91 | — | 97 | — | 约束性 | |
24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13 | — | 15.5 | — | 约束性 | |
生活 品质 |
2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3.6 | — | 2.45 | — | 预期性 |
26 | 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6 | — | 99 | — | 预期性 | |
27 | 户籍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8.5 | — | 99.87 | — | 预期性 | |
28 |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4.14 | — | 4.68 | — | 预期性 | |
29 | 每百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 | 张 | 4 | — | 5.82 | — | 预期性 | |
30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万元 | — | >7.5 | 6.71 | 7.7 | 预期性 | |
注:1、*标记的指标“十三五”期间统计口径均有变化,(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规上工业总产值:2018年起统计制度调整,目前指标仅公布增速数据;(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包含高新区、东钱湖绿地但未包含东钱湖人口数据。 |
第二节 进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劳动力、资本、技术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出现不对称性。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快拓展,催发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产业融合化、服务化、智能化特征更加突出。
中国正迈入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全国上下围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宁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四五”时期,宁波在增长动力、城市建设、区域竞合、城市治理等方面将呈现新的阶段特征。站在乘势而上开启极富开创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起点上,以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城市能级、增创开放优势、深化数字赋能为主攻方向,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杭甬一体、甬义联动、甬舟同城、甬台合作等区域战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完善市域统筹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全域城区化,实现城市能级整体跃升,努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鄞州正展现历史担当新作为。“十四五”时期,鄞州将全面进入动能转换关键期、能级提升突破期、关键领域改革攻坚期、综合治理效能提升期,是宁波“拥江揽湖滨海”城市发展战略主阵地。鄞州应对标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地区发展水平,牢牢把握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产业链布局重大调整、城市极核功能提升新机遇,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力争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全方位创新走在前列,提升对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全面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更应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全面增强社会共建共享协同力和区域发展可持续力,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鄞州区现阶段仍面临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中心城区融合发展较慢,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人口、土地和产业结构匹配度有待提高。二是发展动能尚需激发。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的转变未全面完成,传统增长模式步入瓶颈,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土地利用、资源环境制约矛盾凸显,科技产业创新、人力资本创新、改革集成创新“新三驾马车”的牵引力尚在积蓄,发展潜力和动能未能充分释放。三是软实力建设有待加强。教育、文化、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任务仍然艰巨。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鄞州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集成和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富裕生活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赋能新生·强基攀高”战略,高水平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域整体智治体系、幸福品质生活体系,高标准打造宁波“名城名都”核心区、“两高四好”示范区,高起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现代化先行提供鄞州路径、鄞州模式。
展望二〇三五年,鄞州将率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区域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攀高跨越,城乡一体化发展高位提质,文化文明软实力全面增强,美丽鄞州全域高标准建成,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示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宁波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中当标兵、攀新高。成为浙江“重要窗口”标志区,树立“全国争一流、全省当示范”的雄心壮志,以更高的定位站位,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优势、高水平开放的标志性成果、高效能治理的制度性成就、高品质生活的评价性指数等领域,创出一批先行性、标志性、示范性的鄞州样板。成为长三角南翼都市核心区,按照“融入一体化、聚焦高质量”的思路方向,以更广的眼界视野,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机遇,全方位对接大上海、融入都市圈,多形式承接高端资源、放大溢出效应,加速提升核心功能竞争力、高端要素配置力、集聚辐射带动力。成为全国现代化实力强区,坚持“全国找坐标、发展攀新高”的目标导向,以更强的信心决心,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构建高端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百强区科技创新指数、全省科技创新指数、全省人才竞争力指数跻身前3位,综合实力跻身全省最前列、全国百强区前3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鄞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之城。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行业能级跃升,新业态新经济加速发展,经济质量效益大幅攀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率先从赶超赛跑向全面领跑跃迁,争创全国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打造高能级创新示范之城。数字化改革走在前列,高水平开放领跑领先,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创业齐头并进,人才、科技、企业、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双创活力、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R&D经费支出比重达到3.6%,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70件,率先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跃迁,争创全国双创示范区、全省科技强区、全省人才强区。
——打造高品质融合样板之城。城乡规划发展一体融合,城市核心功能明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建设管理更加精致精细,美丽乡村更富韵味特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功能与形态、建设与管理、生产与生活、生态与环境有机协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5%,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1.65,率先从城乡协调向城乡融合跃迁,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打造高水平治理标杆之城。党建统领作用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全域覆盖,整体智治系统推进;文明程度高位提升,优良民风蔚然成风,清廉鄞州形成示范;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活力全面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民主法治实践持续深化,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备,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完善,率先从全域治理向整体智治跃迁,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标杆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国公共文化先进区、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标杆区、全省整体智治示范区。
——打造高品位生活幸福之城。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精神文化、基础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等体系高位提升,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服务有效覆盖;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幸福,就业渠道丰富多样,多元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0万元、6万元,率先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跃迁,争创更高水平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表2:鄞州区“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序号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
---|---|---|---|---|---|---|
1 |
高 质 量 经 济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266.1 | 3200 | --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21.96 | 25 | 0.51 | 预期性 | |
3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 1.5 | -- | 5.0 | 预期性 | |
4 |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 5.81 | 7 | 0.2 | 预期性 | |
5 |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重* | 6.6 | 10 | 0.57 | 预期性 | |
6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93 | 10 | 0.68 | 预期性 | |
7 |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3.6 | 50 | 1.0 | 预期性 | |
8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 3.6 | 0.22 | 预期性 | |
9 | 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件) | 55 | 70 | 3 | 预期性 | |
10 |
国家级、省级“引才工程” “甬江引才工程”人才团队数(人/个) |
140 | 240 | 20 | 预期性 | |
11 |
高 水 平 开 放 高 水 平 开 放 |
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亿元) | 1698.8 | 4000 | 15.0 | 预期性 |
12 |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4.12 |
按市 下达 |
按市 下达 |
预期性 | |
13 |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贸易比重* | 51.56 | 53 | 0.24 | 预期性 |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82.5 | 85 | 0.4 | 预期性 | |
15 | 直接融资比重* | 4.1 | 4.6 | 0.1 | 预期性 | |
16 |
高 颜 值 环 境 |
单位GDP建设用地降幅 | -- | -- |
按市 下达 |
约束性 |
17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 |
按市 下达 |
约束性 | |
18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 | -- |
按市 下达 |
约束性 | |
19 | 万元GDP用水量降幅 | -- | -- |
按市 下达 |
约束性 | |
20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比例 | 85.7 | -- |
按市 下达 |
约束性 | |
21 |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
25 | 24 | -- | 约束性 | |
22 | 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73 | 75 | -- | 约束性 | |
23 | 森林覆盖率 | 43.64 | >43.64 | -- | 约束性 | |
24 |
高 品 质 生 活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5.8 | -- | 与经济增长同步 | 预期性 |
2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5 | <3.5 | -- | 约束性 | |
26 |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 4.77 | 4.9 | -- | 约束性 | |
27 | 每万老年人拥有执证养老护理员(人) | 22.5 | 25 | -- | 约束性 | |
28 |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个) | 0.43 | 4 | -- | 约束性 | |
29 |
高 标 准 治 理 |
营商环境便利度* | 88.9 | 90 | -- | 预期性 |
30 | 群众安全感满意率* | 97.2 | >98 | -- | 预期性 | |
31 |
亿元GDP生命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
<0.0049 | <0.0056 | -- | 约束性 | |
32 | 公共信用评价良好以上企业占比* | 97.41 | >99 | -- | 预期性 |
注:标*指标使用2019年完成情况。
第二章 强化全域统筹,建设高能级都市核心区
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深度融入宁波大都市区建设,按照“大区块、组团化、高品质”要求协同推进,实施全域有序开发和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发展整体性、和谐度、承载力大幅跃升。
第一节 优化空间总体布局
实施全域空间提升战略。鄞州作为宁波大都市区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在区域资源禀赋上拥有城市发展主轴,从西向东分别为拥江—奉化江滨江带、揽湖—东钱湖环湖带、滨海—滨海新区蓝湾带,是宁波“拥江揽湖滨海”战略的主战场。城市发展主轴自西向东连结江(奉化江)、湖(东钱湖)、海(滨海区域),串联起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钱湖高科新城、滨海蓝湾新城,成为鄞州融入宁波的黄金轴线和发展脊梁。
要主动服务双城记都市圈,围绕做大做强都市核心区集聚辐射和引领带动功能,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实施“极核带动、全域融合、适度留白”的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城六空间”城市发展格局。极核带动,以“一核四城”作为承载鄞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载体,“一核”是要进一步集聚城市品质服务、创新经济发展、高端功能平台等都市核心功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扩大全局分量,全方位提升都市区核心能级;“四城”是要迭代升级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加快建设钱湖高科新城,谋划启动滨海蓝湾新城建设,吸纳高端资源要素、错位联动发展,凝聚“鄞州之芯”,当好引领宁波“拥江揽湖滨海”战略的主导极、展示宁波都市圈品质的主窗口。全域融合,统筹交通、产业、生态协调布局,打造独特韵味的世界级滨水区域,推动江、湖、山、海、产、城有机融合,提升“一带、一廊、一滩、一圈、一城、一区”六大新空间的功能形态,加快重点板块、特色区块建设,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打造“鄞州之景”。适度留白,坚持规划适度超前,注重战略留白,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影响城市发展前沿问题的预研预判,为远景发展留出余地和弹性。
专栏1:“四城”发展定位 |
|
图1一核四城六空间
高品质建设六大重点区块。时尚东外滩区块围绕“科创+金融+文创”主题,强化城市功能活化升级,加快三江口核心滨水区、东外滩和甬江东南岸开发建设,重点推进新世界广场、庆丰滨江数创服务中心、东外滩软件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成为长三角时尚中心、城市中央活力区。中部科产城融合区块以城市更新、扩容提质为重点,建设中河、亨润等工业社区,加快推进长丰湾头产业综合体、潘火路站TOD、前殷轨道TOD建设,成为未来城市更新模板、长三角南翼都市工业未来之芯。城南智创走廊区块要围绕长三角重要创新策源地建设,促进科创平台、孵化空间、高教资源、智造基地串点成链,着力盘活存量用地和低效闲置用地,引导人才流、产业流、信息流向功能平台集聚,建设成为全省一流智创服务高地。姜山田园区块以首南-陈婆渡、姜山核心镇区为重点,以轨道交通组团式开发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有机更新、姜山未来社区建设,加快广德湖路等快速交通路网和天童南路、雁湖路等主次干道建设,谋划轨道3号线陈婆渡句章路-高塘桥站TOD、姜山站TOD建设,成为城区中心南门户。环东钱湖创新区块依托“两中心一枢纽”、院士中心等高能级项目,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大力发展会议展览、生命健康、科技研发、文旅康养等产业,全面导入未来产业,促进云龙、五乡、下应、东吴等错位联动发展,聚力打造“东方硅湖”。山海产城融合区块做好已落地项目前期和现有低效用地盘活,加快推进与周边区域对接的交通廊道项目,预留发展空间,统筹瞻岐、咸祥、塘溪空间资源和城海交通大通道,突出大嵩江生态景观和滨海都市景观风貌,提前谋划滨海轨道交通和特色景观大道,打造宁波蓝色美丽湾区。
专栏2:区块主要建设项目 |
|
第二节 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有序推进划船、白鹤、姜山等一批未来社区建设,构建新型城市功能单元,焕发老城街区新活力。推进街区更新,以华严街区为试点,逐步推进百丈、东郊、东柳、东胜、明楼等街区更新改造。强化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整治、微改造、微更新”,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商业服务等方式实现活化利用。统筹实施智慧交通、物流配送、充电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生态海绵城市、主次干道景观化、慢行系统等建设,促进整体环境提升。
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深化智慧化管理,加快“城市大脑”中枢建设,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等领域的智慧感知水平,构建完善的“智慧+”发展体系。推动城市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扩面,实施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开展主要道路街面净化、两侧绿化、立面美化、夜景亮化等行动,完善综合执法、垃圾分类等领域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深化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大力开展违法建筑、乱倒渣土专项治理,强化环境卫生、违停乱象等市容管理。健全物业管理体系,促进物业企业规范运营。
完善内外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互联互通,构建发达的铁路轨道网、完善的高速快速网、广泛的农村公路网、高品质出行圈和高效率物流圈,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大交通模式,创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至2025年,实现全区公路品质建设显著提高、综合交通衔接一体高效、交通出行质量安全满意,基本建成“层次分明、转换和谐、智能高效、生态美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区。
专栏3:综合交通体系 |
|
第三节 推进新时代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乡村建设提质行动,探索拆迁新建式、整理改造式、翻新统建式、保护修复式等模式,培育打造一批产业经济强村、人文历史名村、自然山水美村,构建“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光”的美丽乡村山居图。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到2025年,建成美丽城镇6个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60个以上。深化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发展“一环五片”美丽乡村新布局,重点打造东钱湖景观环线,推进滨海渔耕片、太白养生片、塘河水韵片、鄞城新农片、梅林隐居片等五大片区建设。
专栏4:“十百千万”工程 |
|
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加强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资源倾斜与共享。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农合联、农创客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采取实业与物业结合、民资与国资联合、村社与企业结对等形式,多种途径提高土地流转金、股份分红金、经营租赁金、劳动薪金、养老金,有效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健全乡村智治体系。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培育发展具有鄞州特色、符合时代精神的乡贤组织。深入推行村社群众说事制度,全面落实“五议两公开”。深化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提升村社平安“三率”。加快构建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综合管理的“乡村全域治理一体化云平台”,实现乡村全域治理智能化和大数据化。到2025年,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70个以上。
第三章 打造创新生态,建设高水平创新强区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创新强区首位战略和栽树工程,系统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建设创新资源高水平集聚、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创新要素高效率协同、创新生态高品质呈现的全国一流人才强区创新强区。
第一节 建设高端人才区域中心
引进培育多层次人才。以高水平建设全国一流人才强区创新强区为总目标,加快实施重大人才开发计划和工程,集聚一批领军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育壮大企业家人才,精准引育产业类人才,广泛汇聚新青年人才,加快人才质量提升,着力打造长三角及甬舟人才一体化先行区、现代产业集群人才集聚区、国际高端人才涌入前沿区。到202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新增柔性引进院士创新团队30个以上,新增博士后人才60人,省级及以上领军型人才达到120人,规上R&D活动人员达到2.2万人,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90人以上,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5000人。
专栏5:重大人才开发工程 |
|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坚持党管青年原则,高质量推进全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试点工作,加快构建具有鄞州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七大重点工程,实现青年健康、教育、人才、创新创业、社会参与、发展环境等主要发展指标目标全国领先,全区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青年人才聚合效应全面显现,与鄞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青年发展事业格局全面形成,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增强。到2025年,建成宜居宜业的高品质青年友好城区,成为全国青年发展标杆区。
专栏6:青年发展七大工程 |
|
完善人才活力激发机制。健全多元化的引才育才、人才认定和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建设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积极争取省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增强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先行先试重大人才政策和改革措施。探索布局人才飞地,建立“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为鄞州”的用才模式。创新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国际交流服务管理。谋划出台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薪酬补贴、社会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重点平台合作引才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全面激活各类主体引才育才的主动性。完善“高层次人才精英卡”,建设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人才创业创新码、人才服务综合体,实现高层次人才服务数字化、集成化。
第二节 优化创新创业空间布局
高水平建设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强化区域统筹,推进“一带两中心三谷四园”空间布局落地,加快建设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创新活力街区,成为人才创业和科技创新的“黄金廊道”。主动对接甬江科创大走廊规划及政策,健全完善大走廊点位产业政策、人才政策,集聚一批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高端项目,形成“两廊融合”乘数效应。统筹建设院士之家、中德合作大学、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哈工大长三角研究院等,引导高校聚合共建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突破点和主阵地。到2025年,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人才总量新增10万人、双创平台面积新增5万平方米,院士工作站新增5家、博士后工作站新增25家,成为全省一流智创大走廊。
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提升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等科创载体能级,规划建设省级微电子创新产业园、省级软件信息产业园等平台。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通过合作共建、借梯搭建、联盟创建等方式,鼓励骨干企业、高校院所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互联网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创业平台。统筹整合龙头企业、院士专家、高端人才、创新载体等双创资源,搭建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在全链条内加速融通和优化配置。发挥国家级孵化器的引领带动效应,引导龙头企业、高新企业创建产业链孵化器,畅通加速器与孵化器、产业园之间对接渠道,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育成能力。到2025年,力争拥有全链条孵化载体超过60个,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标志性区域。
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聚焦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瞄准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需求,主动参与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前瞻布局一批高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聚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谋划建设金童山工业园和龙溪电子工业园,加快建设东外滩、中河、江湾、姜山等产业社区,重点改造提升一批小微企业园,把小微企业园打造成人才创业园、科技孵化园、特色产业园,加快组建集全产业链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培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家,成为全市产业创新服务集聚区。
第三节 增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构建重大科研平台体系,在量子科技、类脑芯片、靶向药物等未来领域,充分发挥院士中心作用,超前布局重大科研平台,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推动浙江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一批实体化运作的专业分院、研究分所,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载体,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到2025年,新型技术研究院达到5家以上,力争培育形成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40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超过300家。
壮大创新企业群体。实施龙头企业引领行动,主抓千百亿级旗舰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品牌并购、资产并购等方式创新攀高,大力扶持平台总部型、“链主”型、“独角兽”型企业,力争形成1家1000亿级企业、5家100亿级企业。实施创新梯队培育行动,紧盯十亿级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产业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创新发展,分类扶持初创型、科技型、专业型企业发展,力争累计培育2家50亿级企业、20家10亿级企业、85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000家。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行动,引导企业全面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实施品牌标准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参与或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争创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品牌企业和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销售占比超过60%。
着力攻坚关键领域。全面落实“尖峰计划”“尖兵计划”“领雁计划”“领航计划”,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与智能网络、精准医疗、高端制造等领域,大力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及创新平台申报“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新兴产业培育和科技攻关上取得突破。大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甬江实验室等机构的战略合作,联合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四基”产业链项目、技术攻关项目,力争每年攻克重大核心技术难题1个,开展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示范项目5项。
第四节 提升开放协同创新水平
开展全领域开放创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鼓励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科技合作网络,打造一批重点园区、创新基地、科技飞地。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之间的科技合作,通过在海外建设孵化中心、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国外孵化+国内加速”“区内注册+海外经营”等多形式的离岸创新孵化。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揭榜攻关”,努力提升与海外重要组织、重点国家和节点城市的创新合作水平。到2025年,支持建设海外科技飞地2家以上、海外孵化器不少于1家。
推动全方位协同创新。主动参与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加强与上海、杭州、深圳等先进城市的科技创新协同协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科技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创新券互换互兑等机制。深化校地院地创新合作,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重要人才培养,引导在鄞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强创新合作,支持高校院所在鄞州建立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创新中心分部、博士后工作站,共同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推进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技术成果精准对接。
第四章 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夯实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154”千百亿产业集群建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现代服务业倍增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先行,进一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一节 打造更强能级产业体系
打造优势标志性产业链。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时尚服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开展靶向攻关、精准补链、招大引强,加快布局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强化龙头企业强链固链作用,推动龙头企业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加快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龙头企业以上下游延伸为纽带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加强产业链运行态势监测预警,不断完善断链断供问题协调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到2025年,领跑全市制造业链式发展,培育形成若干条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细分行业产业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自主化,以服务“154”千百亿产业集群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关键基础件与整机、系统、基础工艺协调发展。实施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行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形成一批国产化替代的适用技术和产品。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行业“配套专家”“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120家市级以上单打冠军企业(产品),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单项冠军标杆区。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主攻领域,依托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载体建设和领军企业培育,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功能性平台、企业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引进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瞪羚企业或独角兽企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制造业研发、生产、运营等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生产制造、健康医疗与养老、文化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支持以数据驱动和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向的产品和服务更新迭代,推动释放数字化叠加倍增效应,加快形成产业体系新支柱。
增强“343”服务经济新动能。强化改革创新、功能提升和数字赋能,推动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服务业规模能级,打造具有鄞州特色的“343”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更高质量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拓展服务业国际合作空间,深度推进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逐步推动金融、贸易、医疗等服务领域有序开放。围绕都市核心区建设,引导资源集聚,推进金融、航运、商贸三大龙头引领产业功能提升,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城南智创大走廊、创智钱湖协同建设,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新会议展览中心,发展“互联网+”会展,打造长三角会展功能集聚区。发挥数字经济渗透强、应用广的作用,积极培育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供给与新需求,抢先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20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稳定在70%左右。
专栏7:服务业六大重点工程 |
|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鄞州政策 > 鄞州区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inzhouqurenminzhengfubangongshi/20210430/3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