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府各部门:
现将《新昌县“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新昌县“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前 言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新昌县自2003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开发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的综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两个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整体提高。“十二五”期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年,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的编制对于统筹安排“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产品的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及效用。因此,结合新昌县实际,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认真做好“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昌县“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新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昌县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新昌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2010-2018)》、《新昌县烟山台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2011-2013)》等规划以及新昌县农业局、有关乡镇(街道)提供的资料。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新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新昌县共投入资金33720.4万元,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任务,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投入资金564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067万元),实施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个,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项目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资金28071.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528万元),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了8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并对8个项目进行了财政贴息扶持。项目自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新昌县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85万亩,建设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1.59万亩,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受益面积达5.76万亩。共修建小型水库10座,新建拦河坝62座,新建和修建小型蓄排水工程27处,新建和修建排灌站15座,衬砌渠道109.82公里,渠系建筑物827座,新建修建机耕路22.344公里,通过开发,建成了一批灌排分开、工程配套、渠道防渗、道路通畅的高产稳产农田,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造后的项目区农田质量显著提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2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4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64.5万公斤,油料及蔬菜生产能力89.68万公斤,茶叶生产能力5.6万公斤。另外因泵站装机效率的提高,灌渠渗漏率的下降,节约了电能和水资源,据测算,项目区每年可节约水资源1326万立方米。
3.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项目区生产条件改善后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形成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项目区新发展经济林810亩,高山蔬菜800亩,可年增农业种植业产值1550万元,并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带动了农产品销售、运输、饮食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
4.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项目区累计培训农民达到5600余人次,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科技项目7项,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农民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种植观念明显改变,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此外,项目建设给项目区增大了信息源和信息量,农民的思想观念得以更新,项目区农民的经济意识、科技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促进和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区主导产业更加明显,以茶叶、杨桐柃木、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式格局已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明显提高。
(二)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和部门配合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前提。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工作。“十一五”期间新昌县农发办坚持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和省农发办领导汇报,争取各级领导对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了领导,为新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外部条件。县农发办与县财政局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同时与县农办、发改、土管、农业、林业、水利、银行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实施项目,打好总体战。为整合部门资源,建设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农业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
2.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肩负着重要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就必须锻炼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农业综合开发团队。新昌县农发办一直注重加强思想教育,改进工作作风,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创新意识,加强沟通协调,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超前思考研究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对如何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建立政府推动、农民参与、适应市场要求的开发新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大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适合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求的各类专门人才。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狠下功夫,在严格执行政策、依法办事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出贡献。把廉政建设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任何时候都不放松,做到勤政廉政,警钟长鸣。
3.理清开发思路、明确指导思想是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关键。农业综合开发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是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主攻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主要途径是产业化经营,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在这几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昌县农发办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各项战略决策,把思想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上来,把意志集中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上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农业综合开发与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粮食功能区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优势,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发挥生力军作用。首先是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据统计,新昌县还有24.8万亩中低产田(含园地)急需改造。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新昌县农发办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项目区农田高产稳产,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加大对支柱产业扶持力度。要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及优势农产品基地等,做大做强“一村一品”、“一镇一品”支柱产业,努力打造精品农业,为新昌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
4.实际、实用、实效的指导方针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有效路子。“十一五”期间,新昌县坚持 “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既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又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的良好局面。全县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资金达24125.4万元,为财政投入资金的2.5倍。
5.开拓创新的方式方法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手段。新昌县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践中联系实际,开拓创新,在项目实施上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处理好稳定粮食和发展多种经营的关系,做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二是处理好支持业主和带动农民的关系,做到业主发展和农民致富相结合;三是处理好基础设施和配套技术的关系,做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推广先进技术相结合;四是处理好综合开发和管护利用的关系,做到开发和效益相结合。
6.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根本。“十一五”期间,新昌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较为规范的项目资金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制度。一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对土地治理项目实行竞争立项、现场选点等办法,提高了项目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公开发布立项信息,择优筛选项目,推行专家评审制度,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三是坚持实行项目中期检查制度,加强项目实施期间的管理;四是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强化检查验收;五是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决算审计制以及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
(三)存在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较少和项目区建设投资标准较低,与农民的需求和改造治理的要求不相适应。新昌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近年来虽有较大增加,但是新昌县项目基本处于偏远山区,由于地域关系投资改造成本较高,目前财政投资标准尚不能完全满足改造需要。
2.部分乡镇工程管护措施较差。在工程移交后未能有效管护,机电设备失窃、渠道毁损未能及时修复等现象时有发生。
3.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个别乡村种植结构调整不到位,致使开发效益不高。
4.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由于争取到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较少,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作用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得到扶持,龙头带动作用发展不够明显。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
1.自然资源现状。
(1)土地资源。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第二次详查,新昌县土地资源总量为1213.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11万亩,园地20.42万亩;林地98.92万亩;草地0.63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25万亩,交通用地2.96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6.78万亩,其他用地7.96万亩。
(2)气候资源。新昌县(1972-2009年)年平均日照1930小时,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雨量13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40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6%,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3)水资源。新昌县处在湿润水文地带,水资源相对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4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035亿立方米,地下水1.6435亿立方米,人工可调节使用的水资源量为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体利用率较低。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支持下,在防洪、灌溉等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新的进展,对水资源的控制使用能力已有所提高。
2.农业生物资源现状。
(1)种植业资源。自2000年后,新昌县粮食生产大幅下降,到2005年后有所恢复,双季稻以及为双季稻配套的绿肥面积大幅度减少,单季稻晚稻及早杂粮则有所增长,同时大幅度增加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适应了市场及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几年来,种植业仍保持着它在农业中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
(2)林业资源。近几年来,林业资源有很大发展。2010年新昌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22.43万亩(按林业局口径),同时,疏林、灌木林及荒山相应减少。按照现代营林目标的要求,对林种树种构成作了很大的调整。2010年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面积比重,为19.83%:0.59%:60.21%:0.57%:18.80%,防护林、特用林与经济林比重相应大幅升高,森林的多种功能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58.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7.2%。
(3)畜牧业资源。近几年来,新昌县畜牧业家庭饲养已大幅降低,基本上采用商品饲料和商品良种,讲究饲养技术,畜禽生产周期缩短,养殖规模扩大,畜牧业在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较为显著。2010年生猪出栏4.69万头,家禽出栏38.74万羽,兔出栏21.99万只。主要畜禽产品:肉类0.60万吨,禽蛋0.22万吨。
(4)渔业资源。近几年来,新昌县渔业发展速度不是很快,但因养殖珍稀品种较多,经济效益较为显著。201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8万亩,水面养殖利用率(宜养面积)达到76%,水产品总产量2788吨。
3.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2010年全县总人口43.65万人,农业人口34.4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1.03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7.3万人,从事工业、建筑业9.5万人,从事交通运输业、商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4.23万人。
(二)农业综合开发的开发潜力
新昌县农业综合开发于2003年被国家正式立项,通过七年来的开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规划设计和规范的项目建设,为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了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对促进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带动和推进作用。
新昌县虽然区域面积不大,但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项目区范围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作物品种繁多,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经济活跃,县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每年都列入年初预算,配套资金有保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注重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注重高新科技的应用,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装备武装农业,增加项目区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切实有效地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旨在建成农产品的高产稳产区,科技兴农的典型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先行区,这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科技进步,推动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突破、示范和导向作用。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新昌县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一些矛盾和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农田未达到旱涝保收,一遇大灾,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很大。为此,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农民增收面临困难,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渠道窄、增长速度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持续增收难。为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放劳动力,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项目区群众增产增收。三是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从新昌县来看,大型的有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居多,缺乏大的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原料型、粗放型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难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不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融入市场参与流通的机会少,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率低。农民渴望流通中介组织的带动,但新昌县绝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没有真正形成利益的连接机制。四是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面向农业的倾斜政策,但由于财力不足,农业的投入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许多急于改造的工程多年得不到实施。五是信息意识不强。目前,全县尚无一个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组织严密、传输快捷、正确有效的技术市场信息平台服务网络,农民仅仅靠感觉获取街头信息安排生产,信息实效性差,在技术普及、生产安排,社会服务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品优质率不高,名牌产品不多,销售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随机性。六是项目区农业生产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少生产定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的链条。
三、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任务,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规划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为主线,以实现优势产业规模扩张,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总抓手,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和财政资金引导机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起到重要的牵动、示范和突破作用。
(二)基本思路
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注重效益。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改造山区中低产田(地)、生态综合治理、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为重点,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为手段,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整体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辐射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原则。农业综合开发既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既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又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对资源条件好、投入产出高、开发贡献大的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优先立项。
3.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坚持以内涵开发为主,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效益第一。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5.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建设有市场、有资源,能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项目,加速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
6.坚持综合投入,合力开发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开发投入,探索创新多部门配合、集中整合相关资金统一规划实施项目的建设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的后劲和活力。
7.坚持“民办公助”原则。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先导,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多方投入的新机制。
四、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奋斗目标
根据“十二五”期间新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的要求,兼顾水土资源条件和财力可能,确定新昌县“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奋斗目标:
1.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计划改造山区中低产田(地)、生态综合治理面积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0.5万亩,改良土壤面积1.5万亩。经改造的中低产田(地),要成为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