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消除大班额,严禁学校“有编不补”,提高寄宿制学校补贴水平,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多条改革硬招都写进了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如何推进,看国务院出台了哪些有力措施?
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
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
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一)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
● 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 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
●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
●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于2016年年底前将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二)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
● 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
● 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 要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对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普惠性民办学校就读。
● 实现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
● 公办和民办学校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
(三)统筹城乡师资配置
● 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
● 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
● 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
(四)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 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
● 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 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