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当街办〔2017〕19号
关于印发加快当湖街道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
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村、社区,有关单位:
现将《关于加快当湖街道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当湖街道办事处办公室
关于加快当湖街道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
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意见》、《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6 年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平湖市当湖街道关于申请创建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报告》和《平湖市当湖街道申请浙江省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验方案》的相关内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一)改革创新、联动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治理、专业服务”理念,深化社区协商民主,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建设水平,通过推动“三社”+“三治”联动发展,搭建多元化的自治参与平台和提升社区服务,进一步推动“居民自治、公众参与、政社互动”。
(二)转变职能、重点突破
深入推进落实三级“友邻”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注度高、参与度低、社区自治和服务单一等政府行政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统筹推进、整体提升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法制保障”的协商民主机制,对街道各项社会治理和服务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统筹,通过构建三级“友邻”网络体系和多元主体互动运行新机制,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全面良性互动,推进“实验”到“示范”的跨越。
二、实验主题
围绕构建三级“友邻”网络,创新“三社”工作机制、体制,完善基层协商自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三、实验目标
(一)三年目标
坚持“党政主导、专业承接、项目运作、整体联动”的工作思路,围绕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系目标,加快形成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居民自治的协同共治格局。通过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三级“友邻”网络建设,完善三级网络联动,拓展社区协商渠道,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打造一批管理更先进、制度更健全、氛围更融洽、活力更充沛的新社区。力争到2018年6月,全面建成并运行面积
(二)年度目标
1.启动建设年(2016年)
(1)明确街道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的领导班子及成员,负责面上的协调和推进工作,街道社区办为具体工作牵头单位。各城乡社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做好辖区内的实验工作。根据当湖实际,确定实验区工作计划,做好与市级有关部门、相关专家的衔接工作。
(2)初步形成“友邻中心——友邻站——友邻点”三级“友邻”网络体系。各城市社区(16个成熟社区+2个社区筹建组)物色依托平台“友邻站”和“友邻点”的负责人,负责日常的运作。
(3)利用居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等会议、走访交流、上门调研等方式向辖区居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邀请基层协商自治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小组,为街道实验工作的开展出谋划策和提供理论指导。
(4)制定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包括对社区“综合岗”和“全科社工”进行改革,培养社区全科社工和综合岗,上班时间只留2-3名社区干部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办公,其余社工下基层下社区走访,了解民情,帮助居民解决各类问题;在2020年前,要求45岁以下的社区干部全部获得国家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探索社区干部双聘制,采取社区书记双向竞岗的方式,提升社区干部对岗位的责任感;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除了基本工资外,社区干部其余奖金收入将依靠项目承接得来,项目越多奖金系数越高;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监督管理,利用APP签到、设卡、微信群定位等方式实现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
2.推广实施年(2017年)
(1)开展试点工作,选择2-3个社区作为实验的试点单位,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以点带面再推广。
(2)依托试点工作,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扎实推进实验工作。全面落实“实验区”建设目标任务,建立城市社区“友邻站”19个(16个成熟社区+2个社区筹建组),“友邻点”200个。
(3)完善友邻中心的基础建设,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对友邻站、点负责人的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能力,指导和推进友邻站、点的工作。
(4)通过在友邻站、点收集民意诉求,开展区域协商,凝聚社区共识,落实居民自治。
(5)孵化培育社会组织,至少有60个居民自治类、公益服务类、文体康乐类等实质性运作项目,加大“友邻”三级网络的服务购买力度,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实验之中。
(6)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选取2个社区为改革试点,形成改革经验。
3.完善提升年(2018年)
(1)巩固提升现有的基层协商和社区自治水平,并将基层自治平台——“友邻站”、“友邻点”推广至农村社区,延伸出更多的自治项目,发掘更多典型。建立农村社区“友邻站”11个,“友邻点”50个。
(2)建立起完善的“友邻中心——友邻站——友邻点”三级“友邻”网络体系,形成网格化、制度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
(3)对各项实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开展自查,总结取得的阶段性实验成果,查漏补缺,整改完善。
(4)最终按要求完成实验区建设任务,“友邻”网络协商治理体系运作完善,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总结性材料供借鉴。
四、实验任务
(一)做实基础,打造基层自治协商平台,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环境
1.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进行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活动室、社工室、先锋站、文化家园、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的社区活动用房用于居民协商自治、文化娱乐,普及更多有关民主协商、基层自治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具有社区事务管理、文化活动、社区交流等功能的复合型居民服务阵地。
2.社区全面推行“中国社区”标识,规范社区和“友邻”体系标识标牌、对服务设施及办公活动场地进行规范设计,实现社区形象和网格化管理服务内容的规范统一,提升社区整体形象,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指挥平台建设,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与各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联通,实现数据共享、资源整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能,促使基层治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
(二)构建三级“友邻”网络,完善社区自治服务平台,提高社区自治能力
建立配套齐全、制度完善的街道友邻中心1个、友邻站30个、友邻点250个(根据实际小区、人口数,要求每个村社区建立的友邻点个数具体参看附件1),其中要求建立城市社区“友邻站”19个、“友邻点”200个,农村社区“友邻站”11个、“友邻点”50个。根据实验区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每个友邻点给予每年500元补助,每个友邻站投入2000元,用于氛围营造和日常活动支出。至2018年中旬,形成较为完善的三级“友邻”网络体系,建成有效、畅通的基层协商自治渠道和平台。
1.建立街道“友邻中心”,发挥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作用。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模式,由街道社区办全面负责协调,投资300万建立街道友邻中心,并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运作“友邻中心”工作。友邻中心职责:定期组织开展街道共性问题的协商、组织召集有关会议的召开、协调各个站点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友邻”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各类专业培训,提升友邻站、友邻点、社会组织人员业务能力;针对在社区层面协商后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中心梳理后形成议题报街道党委协调议事机构及政协、人大等部门协商共治。
2.依托各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友邻站”,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结合社区现有服务平台设立友邻站,主要承担衔接协调职能:收集汇总友邻点提交的协商内容,将不能解决的协商事项反映至友邻中心;开展社区跨区域协商;将“友邻站”与社区社工站相结合,引进社会组织配备专业社工负责“友邻站”运行,实行项目化管理,为社区居民建立体验、服务、交流、娱乐、学习、协商、互助式平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社会“众筹”和居民自筹等方式,孵化一批公益类、服务类项目,培育一批专业性社会组织,丰富社区社会服务,为协商治理培育多元的主体。依托社会组织,形成《社区友邻站运营管理指导手册》,开展规范化建设培训。
3.依托社区(物业)用房、高楼架空层、党员先锋站及居民自有房屋等场地设立“友邻点”,发挥基层实践和民主监督的基础作用。由该区域内热心公益并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居民担任友邻点负责人,社区派驻干部担任指导员,组织开展该区域内的居民服务、协商、自治等工作,采用“自助—互助—他助”服务形式,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生活帮助、精神慰藉等服务,号召社区居民共同为建设文明、民主、和谐的社区献计献策,在基层社区自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项目中后期形成一批示范性社区友邻站、小区友邻点,推出一批社区友邻服务优秀人物、优秀团队以及优秀案例。
(三)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1.创新社区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居站分设,即社区“两委”以自治服务为主,社区事务站承担社区公共事务职能,并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逐步实现由“买岗位”向“买项目”转变。社区“两委”人员和社区事务站社工可交叉任职,“两委”人员按考核成绩给予发放基本报酬,事务站承接街道服务购买,并根据工作考核分配资金。同时,试点探索由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承接政府下沉到社区的各项政务事务。改革由街道社工委牵头,选取两个单位为试点,以点带面再推广,扎实推进实验工作。
2.深化用人机制改革。社区工作者拟采用双聘制,即街道党委确定社区书记人选,其他社区工作者进行双向选择,确保社区工作者能者聘、劣者汰。同时,加大社区工作者专业培训和教育,计划在2018年中旬前举办至少10场专题培训,用三年时间实现45岁以下社区工作者全部取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
3.全面实施“全科社工”和“综合岗”建设。加大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使一批社区工作者成为全面掌握各项社区工作职业技能,具有“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科社工。重新设置一站式大厅办事窗口,设置1到2个集中受理窗口,变“一站式受理”为“一门受理”。集中受理窗口实行“一门受理、全科服务”,每名社区工作者都要熟练掌握社保、民政、物业等条线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内容,对于情况简明、程序简单的事项,直接给予解答并办结,对于事件重大、情况复杂的,要登记在册,转交给由专业条线“专家坐诊”。通过办事窗口的整合,提高办事效率,并在年底进行考核。
(四)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健全协商治理机制
1.健全协商治理机制。深化社区协商民主实践,各村社区建立基层治理协调委员会、乡贤议事委员会、党群议事会和法治服务团、德治评议团、自治议政团“三会三团”制度,选聘“三官一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为社区特聘委员,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法制保障”的协商民主机制。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参与重大公共事务的工作机制,在制定民生规划、重大民生决策过程中,征求和听取相关社会组织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创新。
2.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当湖街道社创中心)、村(社区)社工室服务阵地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孵化培育壮大发展前景好、服务潜力大的社会组织和至少60个居民自治类、公益服务类、文体康乐类等三类实质性运作项目,挖掘更多典型。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成“政府购买、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公共服务新机制。开展市和街道二级的公益创投活动,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和备案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支持其自主开发实施社区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
3.发展社区公益基金。深化社区与辖区企业、单位的共建共享,挖掘社区能人,设立社区公益基金,吸纳社会资源,以项目购买方式对接居民公共需求,为涉及本社区公共民生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和本地公益慈善事业提供资金资助,进一步动员辖区企业及能人反哺社区居民,让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公益事业。
4.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依托96345社区服务热线、当湖街道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指挥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类服务信息资源,加强社区综合服务、文体活动、商业网点等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元、便捷的服务。加快推进“智慧政务”、“智慧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资源信息的集成利用,有关部门延伸到社区的政务服务网络统一纳入“智慧社区”平台,对社区辖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动态管理、及时发布,为社区居民提供实时服务,逐步建立综合式、集成式、共享式的服务管理数据模块,不断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及绩效,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智慧化生活方式。
五、实验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6年6月-7月)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总体规划、完善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召开动员部署会议。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2月)
在创新社区治理、民主协商、社区自治、社区服务、社团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明确实验内容。各村社区、各部门根据实验目标、实验重点,结合辖区实际进行分类实践,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提升总结阶段(2018年1月-6月)
全面总结实验成果,迎接考评验收。
六、实验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街道党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首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创建工作。并配备专门人员,组织实施承接的创新实验项目。积极争取省、市民政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加强与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善于借用外脑,邀请日本、上海、杭州等国内外专家参与,为实验区建设提供资源支持和关系协调。
(二)完善资金保障。将实验区创建经费列入街道财政预算,专门设立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作为实验区建设资金保障,首期投入500万元。通过社会众筹、居民自筹及企业、公益社会服务组织与社区结对,开展社区公益创投,拓展筹资渠道,促进政府、社会与市场良性互动合作。
(三)推动协同参与。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统筹功能,切实将驻区的各类组织、不同群体凝聚起来,协同推进社区治理。强化居委会自治功能,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四方联动”机制,畅通物业公司、业委会多元参与渠道。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基层协商民主工作的重要性、协商工作的方法和工作程序,调动广大居民主动提出议题、主动参与协商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附件:
1.当湖街道各社区省级实验区建设之“友邻点”建设方案
2. 当湖街道各村省级实验区建设之“友邻点”建设方案
附件1:
当湖街道各社区省级实验区建设之“友邻点”建设方案 | ||||
序号 | 社区名称 | 小区个数 | 常住人口 | 设想建设友邻点数 |
1 | 松枫社区 | 11 | 10914 | 14 |
2 | 凤凰社区 | 11 | 16523 | 16 |
3 | 洁芳社区 | 8 | 13745 | 15 |
4 | 水洞埭社区 | 13 | 8781 | 12 |
5 | 梅园社区 | 9 | 8632 | 11 |
6 | 南河头社区 | 12 | 4731 | 9 |
7 | 东升社区 | 6 | 13947 | 13 |
8 | 百花社区 | 12 | 9677 | 12 |
9 | 南市社区 | 7 | 4864 | 8 |
10 | 如意社区 | 13 | 10868 | 14 |
11 | 滨湖社区 | 5 | 10058 | 12 |
12 | 梅兰苑社区 | 5 | 8346 | 11 |
13 | 永丰社区 | 8 | 12243 | 15 |
14 | 北河溇社区 | 3 | 6746 | 9 |
15 | 启元社区 | 3 | 3143 | 5 |
16 | 东湖社区 | 8 | 10586 | 13 |
17 | 沐阳(通界桥)社区 | 4 | 1579 | 6 |
18 | 三港新城社区 | 2 | 1567 | 5 |
| 合计 | 140 | 156950 | 200 |
附件2:
当湖街道各村省级实验区建设之“友邻点”建设方案 | ||||
序号 | 村名称 | 村小组个数 | 常住人口 | 设想建设友邻点数 |
1 | 三北村 | 7 | 1700 | 5 |
2 | 塘桥村 | 9 | 2033 | 6 |
3 | 虹霓村 | 16 | 3125 | 9 |
4 | 大胜村 | 1 | 1185 | 1 |
5 | 钱家村 | 8 | 1400 | 4 |
6 | 金家村 | 13 | 2951 | 9 |
7 | 黄家浜村 | 14 | 2390 | 7 |
8 | 通界村 | 18 | 2634 | 9 |
| | 86 | 17418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