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0年全市食品生产、流通监管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理念,以全面贯彻《规定》《意见》及省、市配套文件为统领,坚持“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聚焦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改革、风险、民生、亚运、智慧”五大关键词,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继续保持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一、食品生产监管环节
(一)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食品生产许可改革
贯彻总局、省局出台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定,深入推进食品生产许可改革。
1.优化营商环境。对应上级局设定的改革事项清单,结合平湖实际,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自食品生产企业筹建始,提前介入,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材料、压缩时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落实许可改革措施。根据省、市局相关文件精神,按照许可权限及时做好全市食品生产许可工作。会同注册登记部门做好新、旧版食品生产许可网上审批系统的使用衔接,完善和优化食品生产许可审批流程。根据上级局相关部署要求,探索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电子证书,推进食品生产许可审批全程电子化;探索实施对部分低风险食品实施告知承诺。
(二)强化主体意识,扎实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督促企业依法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3.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贯彻总局拟出台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办法》,督促并指导企业依据企业风险等级评定情况,定期对食品生产安全状况进行自查评价,列出企业风险隐患清单,主动报告食品安全风险。企业年度自查率达到100%,自查频次符合企业风险等级要求。
4.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督促并指导企业依法配备与企业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探索建立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管理机制和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数据库,加大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的抽查考核力度,力争年度抽查考核覆盖率达100%。在日常监督检查中要检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否正常开展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5.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责报告制度。持续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年”活动,以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企业生产透明度为核心,通过企业自查、体系检查、现场观摩、报告点评等形式,完善食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责报告制度。扩大企业公开承诺覆盖面,在全市组织至少二场以上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责报告活动,监督企业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到位。
(三)深化风险管控,努力提升地产食品安全水平
着力抓好“一大一小”(大企业和小作坊)、“一高一特”(高风险食品和特殊食品)和 “一聚一多”(食品加工集聚区和问题多发区域)等重点主体、重点食品及重点区域的监管,将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添加行为和按照注册或者备案的技术要求组织生产的情况,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以及宣传材料中有关功能宣传的情况;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事项等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突出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督促生产企业做到“四个严禁”、“六个严格”,强化风险意识,加强生产加工过程管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6.开展重点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年糕、青团、粽子、炒货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肉制品、固体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为重点,对照省局“2019年重点风险食品类别和风险项目”建立风险隐患清单,明确治理措施,落实治理责任。组织企业开展“寻找CCP”活动,探索关键控制点(CCP)管理,加强原辅料控制和全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风险隐患。推进规上企业实施HACCP、ISO22000等先进的管理体系,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继续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引导和鼓励规上食品生产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制定出台《泼浆饭糍食品安全及生产规范》团体标准。
7.开展保健食品清理整顿行动。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及保健食品科普宣传活动,建设良好的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保持高压势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添加、超批准范围宣传保健功能、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效以及未按规定查验进货并无法追溯源头等违法行为,营造全市保健食品良好营商环境。组建银发消费卫士志愿服务队,设置十个卫士工作站,开展百场消费讲堂,千次入户宣传,达到万人受益目标。
8.开展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行动。根据省局“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行动新三年行动( 2020-2022)和2020年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名特优食品作坊和亮化达标小微食品生产企业“5S”管理达标创建工作”的要求,扎实做好我市小作坊生产加工管理标准化工作。开展全市食品小作坊和小微食品企业的品质提升行动,努力打造符合“5S”管理标准的名特优食品作坊和亮化达标小微食品生产企业。继续以传统特色食品为突破口,引导食品作坊向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精的地方特色亮点名片转型,促进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重视名特优作坊退出机制,组织开展对已经获评的名特优食品作坊和亮化达标小微企业持续保持情况的检查和抽检工作,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主体责任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