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2021年1月22日宁海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宁海县委关于制定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宁海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县上下将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当好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模范生团队的“双优生”。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宁海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大力实施“六争攻坚”行动,加快建设“双优”宁海,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8位、中国创新百强县第30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22.55亿元,在全省所有县中位列第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升至全省第13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6.7:49.1:44.2。城乡统筹水平大幅提高。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有效提升,卫星城、中心镇、特色镇建设有序推进,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域20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7平方公里,成功创建浙江美丽县城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入围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设施,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省文化产业重点县,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大幅提升,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生态文明指数排名上升至全省第5位,成功创建全市唯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市首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2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提升至第30位,全国首创县乡两级政府实事工程代表票决制在全省市县乡三级全面推行,群众身后事“一事联办”等一大批改革试点作为宁海经验被广泛推广。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基层治理模式全面创新,升级版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得到国家深改办推广,并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平安宁海”创建在全市率先实现十四连冠,获得全省首批“平安金鼎”。五年来取得的成就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巨大影响还在延续,自身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新基础依然薄弱,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相对迟缓,生态经济转化缺乏有效路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品质、核心功能亟待提升,医疗、养老、教育、托幼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问题导向,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表1:宁海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分类 |
编号 |
指 标 名 称 |
2015年 |
规划目标 |
完成情况 |
指标属性 |
||
目标/年均/累计 |
2020年 |
年均/累计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480 |
650 |
722.55 |
- |
预期性 |
|
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41.6 |
7% |
67.91 |
10.3% |
预期性 |
||
3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
- |
12% |
- |
6.5% |
预期性 |
||
4 |
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
25 |
5% |
45.8 |
12.9% |
预期性 |
||
其中: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 |
23 |
4.5% |
43.6 |
13.6% |
预期性 |
|||
5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5] |
[12] |
- |
[6.36] |
预期性 |
||
6 |
城镇化率(%) |
户籍人口 |
39.8 |
[5.2] |
40.1 |
[0.3] |
约束性 |
|
常住人口 |
57.9 |
[5] |
65 |
[7.1] |
预期性 |
|||
创新转型 |
7 |
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3 |
[0.45] |
2.9 |
[0.6] |
预期性 |
|
8 |
人才资源总数(万人) |
13.5 |
20 |
21 |
- |
预期性 |
||
9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9.3 |
[1.6] |
44.2 |
[4.9] |
预期性 |
||
10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6.77 |
[7.5] |
5.98 |
[-0.79] |
预期性 |
||
11 |
信息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99 |
[1.9] |
5.5 |
[4.51] |
预期性 |
||
1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8.1 |
11.5 |
14 |
- |
预期性 |
||
生态环境 |
13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46.39 |
46.39 |
56.51 |
- |
约束性 |
|
14 |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
38.7 |
31.05 |
28.14 |
- |
约束性 |
||
15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21] |
市下达 |
- |
完成 市下达 |
约束性 |
||
16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30] |
市下达 |
- |
完成 市下达 |
约束性 |
||
17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化学需氧量 |
[13.8] |
市下达 |
- |
完成 市下达 |
约束性 |
|
氨氮 |
[14.4]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7]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48] |
约束性 |
||||||
18 |
空气质量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4 |
[3] |
93.7 |
[9.7] |
约束性 |
|
PM2.5浓度下降(%) |
[10.9] |
[14.6] |
- |
[36] |
约束性 |
|||
19 |
水质 |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75 |
75 |
100 |
- |
约束性 |
|
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 |
0 |
0 |
0 |
- |
约束性 |
|||
20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400 |
[135] |
650 |
[250] |
约束性 |
||
生活品质 |
21 |
调查失业率(%) |
5 |
<6 |
<6 |
- |
约束性 |
|
2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44324 |
8% |
64188 |
7.7%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4319 |
9% |
36166 |
8.3% |
预期性 |
|||
23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9 |
[1.5] |
14.5 |
[5.5] |
预期性 |
||
24 |
本地户籍人员参加各类养老保险(障)参保率(%) |
86 |
[7] |
98 |
[12] |
约束性 |
||
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
95以上 |
99 |
- |
约束性 |
|||
25 |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23 |
[0.4] |
3.02 |
[0.79] |
约束性 |
||
26 |
每百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
3 |
[2] |
5.2 |
[2.2] |
约束性 |
||
27 |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
- |
[60] |
- |
[81] |
约束性 |
||
28 |
万人社会组织数(个) |
9.5 |
[2.5] |
70.3 |
[60.8] |
预期性 |
||
注: 1. 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指标的基数和完成情况均按“四经普”修订后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计算。 2. 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分别用货物进出口总额、货物出口总额替代。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015年基数有变化。 4. [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5. 2020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发生深刻调整,总体呈现出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国内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坚期。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自身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将是宁海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期、人口结构变化的加速期、资源要素制约的阵痛期、区域竞合优势的重塑期,也是各类风险矛盾凸显的敏感期。这些阶段性特征既给宁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也为转换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能级、补齐发展短板提供了机遇。
总体看,“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宁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将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具有新历史特点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更具历史性和战略性,挑战前所未有,更具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全县上下坚定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保持底线思维,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要求,深入实施“实业立县、创新强县、生态兴县”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着力强化公共服务,着力加强开放合作,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把宁海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高端、城乡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山海和美城。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宁海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必须把创新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点。坚持走创新道路,发挥有为政府的制度优势和有效市场的机制优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现有各类创新平台为依托,强化数字赋能,深化“互联网+”在产业发展、政务服务、执法监管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发展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必须把融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和旅游特色,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必须把绿色转型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牢固树立“两山”发展理念,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紧紧抓住生态环境改善的窗口期,进一步放大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构建全域美丽大花园。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必须把提升公共服务共享水平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公共安全管理,构建防控有力的公共安全体系。
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路径。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着力构建陆海统筹协调、内外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对标建立更高标准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化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保障和制度保障。
第四节 奋斗目标
根据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宁海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跃上新的大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具有鲜明宁海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现代化山海和美城。
根据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双优”宁海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挺进全国县(市)前50位、全省县(市)前10位,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面打造“甬南大门户、活力创新湾、山海和美城”,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
——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建成全国质量强县示范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000亿元和14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力争实现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突破百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强县。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同步提升,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企业孵化、人才梯队培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要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等创新发展指标力争全市前列,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形成完善的创业创新体系。
——打造美丽中国建设样板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形成绿色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和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全域美丽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文旅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大花园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打造区域融合开放发展新高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波全域都市化发展,重大平台、重点区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能级显著增强,对外开放、对内统筹水平明显提高,在甬台温经济带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名副其实的甬南大门户。
——打造县域现代治理示范地。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党建统领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完善,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在制度层面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县域现代治理“宁海经验”。
——打造幸福和美家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基本形成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高质量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表2:宁海县“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
分 类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累计 |
属性 |
1 |
经济 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722.55 |
1000 |
6.5%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14 |
20 |
[5.5] |
预期性 |
|
3 |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
- |
- |
8% |
预期性 |
|
4 |
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元) |
325 |
500 |
9% |
预期性 |
|
5 |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
[6.36] |
- |
[8] |
预期性 |
|
6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9.5 |
9.5 |
- |
约束性 |
|
7 |
科技创新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9 |
3.4 |
[0.5] |
预期性 |
8 |
人才资源总数(万人) |
21 |
30 |
[9] |
预期性 |
|
9 |
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个) |
16.4 |
28 |
[11.6] |
预期性 |
|
10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4 |
6 |
[2] |
预期性 |
|
1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 |
7 |
[2] |
预期性 |
|
12 |
绿色 转型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市下达 |
约束性 |
1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低(%) |
- |
- |
市下达 |
约束性 |
|
14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 |
市下达 |
约束性 |
|
15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 |
- |
市下达 |
约束性 |
|
16 |
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23 |
<27 |
- |
约束性 |
|
1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3.7 |
>93 |
- |
约束性 |
|
18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
92.9 |
92.9 |
- |
约束性 |
|
19 |
森林覆盖率(%) |
64.1 |
市下达 |
- |
约束性 |
|
20 |
民生 福祉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5.5 |
-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预期性 |
2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 |
- |
[8] |
预期性 |
|
22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
3.02 |
3.6 |
[0.58] |
预期性 |
|
23 |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人) |
10 |
16 |
[6] |
预期性 |
|
24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2.6 |
4.5 |
[1.9] |
预期性 |
|
25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2.48 |
2.8 |
[0.32] |
约束性 |
|
26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5 |
70 |
[5] |
预期性 |
|
27 |
现代治理 |
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37 |
40 |
[3] |
约束性 |
28 |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
0.011 |
<0.005 |
- |
约束性 |
|
29 |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7 |
20 |
[13] |
约束性 |
|
30 |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 |
90 |
- |
约束性 |
|
注:1.2020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 ]数据为五年累计值;3.标﹡号指标为常住人口口径。 |
第二章 提升产业能级,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
深入实施“实业立县”发展战略,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方向,构筑“365”工业产业体系和“333”服务业产业体系,强化数字赋能,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增强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链接能力,畅通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强做优头部企业。围绕“365”工业产业体系,打造“215”工业企业梯队,强化头部引领,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重点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增强头部企业的配套集成能力、共生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着力提升头部企业研发创新水平,支持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功能型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面赋能,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首批国家级发展试点。到2025年,市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家,上市公司达到13家。
完善供应链产业链。加快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全力打造文具、模具、汽车制造、新能源4条标志性产业链,锻造产业链供应链优势长板。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若干新兴产业链,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国产替代进口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健全自主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和推广应用机制,推动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采购应用。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加快标准专利建设,推动质量品牌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工业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双循环。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以宁海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两大省级园区平台为依托,优化形成“两区六片”工业空间布局。全力推进工业全域治理,聚焦工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和落后产能淘汰,加快低效和闲置工业用地开发利用,推进零星土地整合归宗,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和企业产出质量。探索建立工业园区发展新机制,聚焦规划土地、产融对接、平台建设、产业生态圈等关键领域,创新园区转型升级政策和制度,积极创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专栏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Ø “365”工业产业体系:培育形成文体办公、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及模具等3大产值五百亿级产业,节能环保、关键器件、智能家电、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大产值百亿级产业,软件信息、智造服务、智能物流、“5G+”产业、通用航空等5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 Ø “215”工业企业梯队:培育2家五百亿以上级企业、10家五十亿以上级企业和50家五亿以上级企业。 Ø “两区六片”工业空间布局:“两区”即宁海经济开发区、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六片”即核心片、宁东新城片、西店片、亭港片、宁西片、长街片。 |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科技服务业要着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利用科创中心、环球中心等平台,广泛提供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积极培育科技咨询服务。电子商务业要以电商产业园为依托,深化电子商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跨境电商普及深化,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现代物流业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招引现代物流企业,创新快递业末端共配整合模式,推进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和智能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文化创意业要发挥龙头文体企业带动作用,引进优秀文创企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培育文创蓝海产业。金融服务业要鼓励发展普惠金融,针对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全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全面提升消费能级。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打造中心城区七大商圈四条商业带,加快建设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持续优化消费环境,高品质打造新城市中心、西子国际、铁路站前等核心商圈,积极引进知名购物中心、特色主题商场等高端业态,高标准差异化建设步行街,促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推进消费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体育、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产业。充分挖掘消费潜力,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谋划举办家电、家具和茶业等专题展会,做强汽车、文具和模具等重点展会。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0亿元。
着力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新模式,加快传统实体店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无接触”新零售,加快发展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等新消费业态,引导电商平台以数字赋能生产企业,促进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探索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平台+社区智能便利店+集成网络终端”发展模式,推动社区实体店和网络零售商之间优势互补。打造促消费平台载体,扩大信息、时尚、体验、定制等新兴消费。创新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夜宁海”地标和生活圈。
专栏2 服务业发展 |
Ø “333”服务业产业体系: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电子商务3大主导产业,科技服务、数字服务、文化创意3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3大基础产业。 Ø 服务业“4555”行动:服务业增加值达4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5%,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0%以上,三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累计培育营业收入50亿元企业5家、亿元企业50家。 Ø 七大商圈四条商业带:七大商圈即新城市中心商圈、跃龙核心商圈、西子国际商圈、铁路站前商圈、老城历史文化商圈、梅桥商圈和物流园商圈。四条商业带即“一纵三横”商业带。“一纵”是依托兴宁路、桃源路等南北向城市商业干道,形成综合型商业服务带;“北横”是依托天明路、金水路等东西向城市商业干道和天明湖,形成以品牌购物休闲为特色的商业服务带;“中横”是依托人民大道、中山东路等东西向城市商业干道,形成以百货购物休闲为特色的商业服务带;“南横”是依托徐霞客大道、大溪等东西向城市商业干道和河道,形成以文化旅游休闲为特色的商业服务带。 |
第三节 促进数字经济大发展
加快智能制造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点线面”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行业成套智能化改造,鼓励面上企业推广应用数字技术,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样板。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能力,培育壮大深耕垂直领域的智能制造服务商。大力推进“企业上云”,扶持优秀行业云平台,加速营造云产业生态圈。加快“5G+工业互联网”试点应用,深化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和业务融合,建立覆盖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数据链。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服务业企业借助互联网、5G等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深入实施“互联网+旅游”建设行动,构建宁海旅游数字孪生平台,促进沉浸式、交互式数字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区域智慧商贸云平台、智能商城管理平台、数字商铺,构建“线下展示+线上选品”的云购模式。搭建物流配送云平台,实现智慧物流终端向村社布局全覆盖,引导城乡物流均等化发展。
推动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工业软件系统集成服务平台和物联网传感器产业集群。发展信息技术新业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打造软通动力宁波产业总部基地和浙江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宁波软件园宁海分园。培育大数据高端企业,重点发展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分布式数据汇聚与交换技术等共性技术。利用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业务模式,撬动数字金融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 加强区域融合,着力打造甬南大门户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力实施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县域统筹协调发展,形成“一核引领、两湾支撑、全域美丽”的县域空间新格局,着力打造甬南大门户。
第一节 建立区域发展新格局
实施区域融合发展战略。立足现代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实施“东拓、南融、西接、北联、中优”区域融合发展战略。“东拓”就是向东拓展,与象山共建宁波南湾新区,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南融”就是向南融合,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开发区,积极联动台州北部,建设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西接”就是向西连接,加强西部生态经济区的修复和保育,优先启动建设到新昌、天台等地的快速通道,以森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前童5A景区创建为载体,串联新昌、天台以及浙西等沿线景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业,共同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北联”就是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融入宁波市区,与象山港沿岸区县共建宁波湾,推进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中优”就是要按照“扩容提质、精细管理、提升品位”的原则,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有效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周边的能级。
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主动融入宁波都市区核心区,适时启动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全面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尊重资源禀赋、历史沿革和经济联系,加强相邻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适时启动相关区域撤镇设街、撤乡设镇,建立与县域空间格局相协调的行政区划体系,为撤县设区奠定基础。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区形象品质
优化城区空间格局。聚焦“两城两片一环”,切实提高城市建设紧凑度。推动新城市中心区全面开发,环天明湖高标准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商务休闲区、现代居住区,打造成集公共活动、政务服务、商务办公等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有序推进老城更新,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保护传统街巷历史风貌,提升老城宜居环境。全面贯通城市环线,推进两侧空间有机拓展和功能植入,依托高铁场站打造交通枢纽型商圈。推进梅林与桥头胡、梅桥片区与新城市中心区相向发展,高效联动黄坛镇区等周边区域,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县域空间有机融合。适时启动溪南片综合开发,创造性挖潜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城中村和村留地,有效拓展城市空间。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引进和培育信息经济、会展经济、文创经济,打造公共活动中心、商业商贸办公中心,提升中心城区辐射能级。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争创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典范。着力补齐新城市中心区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优质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提升菜市场、农贸市场、邻里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水平。深化骨干交通、河网水系、门户节点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和景观营造,优化城区交通组织,加强城市休闲空间、停车设施等软硬件建设。积极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和谐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加强智慧城管建设,推动行业监管服务信息平台和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积极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探索交通领域5G等技术应用,创新公交定制化服务。打好垃圾分类歼灭战、无违建创建攻坚战,从制度入手规范管道开挖,根治“脏乱堵”顽疾。加强城市网格化、标准化管理,完善城市运行统筹和建管衔接机制,拓宽社会参与共治共管渠道,加快构建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专栏3 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
Ø 公共服务设施类:实施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50个,项目总投资157.6亿元,“十四五”时期计划投资121.29亿元。 Ø 环境卫生设施类:实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污泥处理等环境卫生设施建设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16.98亿元,“十四五”时期计划投资6.38亿元。 Ø 市政公用设施类:实施市政交通、市政管网、配送投递、智慧城市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65个,项目总投资559.93亿元,“十四五”时期计划投资397.67亿元。 Ø 产业培育设施类:实施产业平台配套、冷链物流、农贸市场等产业培育设施建设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99.51亿元,“十四五”时期计划投资69.71亿元。 |
第三节 积极打造活力创新湾
推进宁海湾区域高质量发展。依托西店小城市培育试点,重点推进新城围填海、中信广场、滨海邻里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老城主街景整治,加强医疗、教育和大型综合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高质量打造创智海湾星城。超前谋划西店-强蛟-大佳何快速通道建设,有效拓展西店小城市经济腹地,加快发展智能家电、高端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加强强蛟现有制造业绿色生态化改造,严格限制“三高”产业发展,逐步向无污染、生态型先进制造业转型,推进群岛整体开发,联动周边区域,着力发展海岛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力争到2035年,宁海湾区域经济联动更加紧密,打造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活力港湾。
加快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宁波南湾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中心城区与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快速通道,着力构建内联外畅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以创建小城市为目标,稳步推进长街中心镇建设。加快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与长街片区相向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宁波南湾新区综合服务核。加快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通用航空产业,推进光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港口物流与交通产业园,打造宁波南翼重要增长极。积极参与宁波南湾新区规划建设,主动对接新区指挥部,进一步厘清管委会与乡镇街道权责关系,建立健全与新区开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到2035年,将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宁海另一核心。
第四节 合力共建生态经济区
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种养殖业、观光农渔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特色民宿等产业,分片区走特色精品化发展道路。一市、越溪和蛇蟠涂片区,积极联动台州北部,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区域农业品牌。岔路、前童、桑洲等西部乡镇,加强与天台等地联动发展,着力发展古镇观光、民俗体验和乡村旅游等,促进岔路、前童相向融合发展。深甽和双峰片区,谋划南溪温泉至双峰片的快速通道,加强与新昌联动发展,着力发展温泉康养和森林旅游,打造成为浙东唐诗之路重要休闲节点。胡陈、大佳何和力洋、茶院北部山区,扩大传统古村落、艺术特色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影响力,着力发展户外运动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积极谋划胡陈与大佳何连接道路,推进两地协同发展。
第五节 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提升综合交通保障能力。强化关键通道通行能力建设,启动“三市六县”通衢之地交通节点建设,着力构建10分钟所有乡镇能上高速、30分钟所有乡镇能到城区、60分钟宁海主城区到宁波市区及毗邻区县的“136”交通圈。实施“1233”综合交通工程,加速“一横三环五射”交通路网建设,谋划推进甬台温福高铁、甬丽城际、金台甬城际、宁波至宁海城际,加强与新昌、天台和象山等周边区域互联互通,尽快打通中心城区与各片区的快速联通公路网,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智能公交及客运场站、公交候车亭等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公路网密度达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
提升供排水保障能力。强化新建水源工程,着力推进清溪水库建设,深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推进标准海塘除险加固及提标、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形成“两带、四片、多点”的防洪排涝总体布局。加快城乡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全面推进雨污分流管道建设,完善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排水系统,创建中心城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实现行政村农污管网全覆盖。到2025年,日供水能力达到29万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量达到14万吨/日。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稳步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强化天然气分输站管理,支持储能发展,加快推进氢能利用,完善能源多元供给体系。加快推进前童、岔路等高中压调压站建设,持续完善城镇燃气管网,加强骨干电网建设,优化充电桩和加油站布局,持续推进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打造高效能源储运体系。
专栏4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
Ø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通用航空机场、存车场二期工程、G15沈海高速宁波段拓宽改造工程、国道G527深甽段、G527岳井洋大桥、S314岔路至白溪公路、S313桥头胡至强蛟公路、岔路-前童-越溪公路、智慧交通监测运行指挥中心。 Ø 水利基础设施:沿海海塘提标改造工程、美丽河湖工程、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东部沿海防洪排涝工程、清溪水库。 Ø 能源基础设施:抽水蓄能电站、综合供能服务站(含加氢站)、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天然气调压站和干线管道建设工程。 |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海政策 > 宁海县发展和改革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haixian/ninghaixianfazhanhegaigeju/2021/0413/3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