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温龙科发〔2007〕9号
关于印发《2007年温州市龙湾区科技发展
计划项目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现将《2007年温州市龙湾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指南》印发给你们,请按本《指南》申报2007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龙湾区科学技术局
二○○七年三月八日
主题词: 科技计划 项目指南 通知
抄送:市科技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属各部门 |
温州市龙湾区科技局办公室 2007年3月8日印发 |
2007年温州市龙湾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指南
一、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及其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一)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三大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
1.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思路: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在软件、通信、新能源等若干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培育壮大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优先主题:
(1)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光通信、宽带接入、新一代网络、移动通信等通信与网络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元器件等微电子技术,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以及信息化应用平台等软件技术,数字电视、平板显示器等数字音视频技术,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电子技术。
(2)生物技术。重点研究功能基因组及应用技术,药物的分子定向设计与构建技术,生物芯片、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及应用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3)新材料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光电信息材料、医用生物材料、膜材料、碳纤维、高效催化材料、超级纤维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氟硅材料、高性能工程材料等新型结构材料。研究开发纳米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4)新能源技术。重点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和推广技术。研究开发先进电网、先进节能和储能技术。
2.传统制造业。
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攻克并推广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实施技术赶超计划,全面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优先主题:
(5)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管理、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面向区域的网络化制造和面向绿色制造的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
(6)嵌入式技术在传统产业申的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加快嵌入式技术在生产装备和家用电器、五金工具等产品申的推广应用。
(7)生物技术推广应用。重点研究开发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反应器及生物制备技术等在食品、医药、化工、纺织等行业申的推广应用。
(8)新材料技术推广应用。重点研究纳米材料、功能材料、结
构材料等生产技术,加快新技术在纺织、皮草、化工、塑料、建材等
行业中的应用。
3.先进装备制造业。
发展思路: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基木实现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材料及其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围绕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开发产业发展急需、量大面广的专用生产装备,替代进口,扩大出口。
优先主题:
(9)船舶修造。重点研究特种船舶设计、制造技术,船舶修造技术及装备,船舶用新材料,以及舱室机械、导航仪器仪表、船用数字通讯设备等船舶配套关键零部件。
(10)工业自动化。重点研究开发大型复杂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装置,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微机电系统(MEMS),特种仪表及高精度传感器等。
(11)环保装备。重点研究开发水污染控制装备,工业锅(窑)炉烟尘、粉尘、汽车尾气、有机废气等大气污染控制装备,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资源化装备,环境自动监控装备等。
(12)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究开发大型空分设备及深冷装置、工业汽轮机、压缩机、高压泵和余热锅炉等装备及相应的自动化成套系统。研究开发与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的特种水泵、阀门、液压件和轴承等关键基础件。
(13)先进专用设备。重点研究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缝纫、塑料、食品、包装、制药、制鞋、制草等专用机械设备及数字化、智能化的连续型生产线,研究开发相应的控制单元和检测设备。
(14)数控装备及控制单元。重点研究开发普及型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研究开发配套的交流伺服驱动器、交流伺服电机、各式控制软件等。
(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发展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领域,从保障粮食(食物)安全、“三生”(生物、生态和生活)安全、农民就业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突出农业高技术、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和紧缺资源替代技术三大优先主题,重点实施五大农业科技专项,加快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优先主题:
(15)农业高技术。重点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特色优势农产品(食品)冷藏保鲜、精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技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等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污染物分子免疫检测和防疫技术等环控农业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的数字化采集、灾害性病虫害的诊断和预测预报、农业生物模型构建和虚拟植物研究等数字农业技术,农业装备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农业工程技术。
(16)传统农业技术升级。重点研究高效率、高品质和低成本、低投入、对生态环境低负面影响的"及高三低"农作物种植技术,优质高效安全畜牧养殖技术,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现代林特业关键技术等传统农业提升技术。
(17)紧缺资源替代技术。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海涂与红壤资源开发和保护技术,能源植物种质资源与高能植物选育及生产等生物质能工程技术。
(三)生态区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
发展思路:以环境、资源为重点领域,围绕生态区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着力攻克环境污染整治,以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优先主题:
(18)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研究资源梯度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及废水、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各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
(19)工业污染控制。重点研究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烟尘的高效处理和多级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及相应的专用智能化控制装置。
(20)农村及城镇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研究农业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滩涂、湿地、河流、湖泊、水库、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生活垃圾高效资源化处理工艺和关键设备,医疗废物与危险废物处置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农村整治技术。
(21)环境安全预警。重点研究主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物及特征污染物的排放在线监控与处置技术,水质在线监测和流域水质监控、预警和管理技术示范。研究涉海产业开发活动中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损益评估与预警技木,生态功能调整与修复技术。
(四)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程。
发展思路:以健康和安全为重点领域,围绕提高人口质量与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攻克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优先主题:
(22)人口与健康。重点研究重大高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技术,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预警和治疗技术。研究生殖健康相关技术,精神卫生的干预和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药物开发新技术,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的新药。研究药物制剂和新制剂技术,中药规范化种植,有效成分提取和制药技术及装备,推动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23)公共安全。重点研究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及灾后救助技术。研究交通、生产、网络、卫生、消防等公共安全防范与应急处理技术,生物安全保障技术,重大特种设备的安全评估和应急救援技术。
(五)服务业科技创新工程。
发展思路: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攻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文化传媒和智能交通技术;应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先主题:
(24)文化传媒技术。重点研究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文化传媒网络技术、版权控制技术、电子出版技术、互动展馆技术、数字影院技术、益智动漫与游戏技术。研究古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技术。
(25)电子商务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高可信数据/十吾音加解密技术与设备,数字认证和密钥管理技术,金融安全和信用卡使用安全技术,电子防伪技术。研究数字化医院、社区和旅游信息化技术。
(26)现代物流技术。重点开发现代物流系统优化技术,物流信息控制与管理技术,供应链全过程优化技术,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的资源整含和提升技术。
(27)智能交通技术。重点开发电子牌照、电子地图、不停车收费系统,车载导航与交通信息采集网络技术,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和车路协调技术,城市公共交通实时服务系统,公众出行与停车信息服务系统与终端等。
(六)基础研究创新工程。
发展思路:围绕我省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问题,在若干优势学科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技术预见和前瞻性研究,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壮大基础研究队伍,增强我省源头创新的能力和技术储备。加强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争取承担更多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鼓励自由探索,丈持"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
重点研究:(l)绿色、精密制造技术和微电子制造的基础理论。(2)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关键技术的科学基础。(3)能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4)公共卫生与重要疾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5)创新药物的基础与药物资源学研究。(6)农业生物关键基因挖掘及其功能。(7)农业重要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控制原理。(8)农产品全程安全生产与调控的机理。(9)纳米技术和功能材料制备新原理。(10)绿色化工前沿技术的基础理论。(11)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的基础。(12)水资源、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响应机制。
(七)软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软科学特别是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的研究。加大对软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丈持力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研究人才,技持和发展重点软科学研究机构。围绕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管理决策水平,组织多学科综合集成,重点加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重大迫切问题研究,为实际工作特别是重大决策提供支持,为地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促进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渗透和共同发展。
重点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同研究的重大问题。研究加快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山海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集约型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研究政府和企业决策管理的科学方法。研究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加强技术预见和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研究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科技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政策措施。
二、重大专项
(一)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
重点研究心脑血管、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等重大高发疾病的预防控制、早期筛查和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微创和无创治疗技术、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力争在器官移植、干细胞研究、传染病防控、血液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
重点研究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等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构建具有“预防、预警、预测、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自然灾害技术保障体系,提高处置突发自然灾害事件能力。
(三)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工业废水、城镇污水高效处理技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主要水系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农业高效节水和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废水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回用技术,直流水循环利用技术。水质水量优化配置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提高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保障我省用水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
重点研究工业废弃物、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城镇生活垃圾和特种垃圾的综合处置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五)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热气流综合发电技术,低成本风能发电技术,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设备、控制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我省能源结构调整。
(六)高效节能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洁净燃烧技术,生活垃圾、产品废弃物和石煤等低品质燃料能源化技术,大功率变换技术,分布式、准集中式可控供电技术,永磁电机及永磁发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荧光粉、金属气相沉积设备(MOCVD)和LED器件设计、制造技术。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能源可持续供应技术体系,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
(七)绿色化工技术。
重点研究化工生产中氰化物、光气、氯化亚矾、四氯化碳有机氯、有机氟等有毒有害原料和溶剂的替代技术,高污染化学品的绿色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从源头上消除化工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隐患,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生态化。
(八)现代纺织与服装加工技术及装备。
重点研究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纺丝成型和改性技术,织物染色、后整理的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型新型纺织机械,数字化排料打样系统、服装裁剪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缝纫及绣花设备、自动化服装生产线。研究推广紧密纺技术。提高高档面料和服装比例,减少纺织、服装装备进口。
(九)重大机电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流程工业关键、成套装备,新型农机具、数控机床、特种船舶关键装备,建材、印刷、制药等专用机械装备,快速模具和精密模具制造技术及装备,微器件、数字化智能化传感器等高性能机电基础件,数字化仪器仪表。研究五金、制鞋等传统产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改造技术。提高重大机电装备的国产化率,促进机电产品出口。
(十)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节能型、小排量、低污染、能源多元化轿车,农用汽车和中高档客车的车身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及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在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缩短我区汽车工业与国际先进汽车工业的差距。
(十一)高档皮塑加工技术及装备。
重点研究新型防水、耐洗、耐高温皮革面料,无毒新型揉剂等绿色化学品,草制品生物降解技术、皮革制品准柔性制造技术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重点研究塑料改性专用料、无卤阻燃技术,降解及废塑料回收技术。研究开发高精度、宽幅度、多功能皮革工艺装备,低功耗、高精度塑料机械,装备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技术。提高皮塑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十二)网络、通讯技术及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系统设备、核心芯片、商用终端。研究网络工程与网络中间件技术。积极支持下一代互联网、3G移动通信、光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数字集群、智能信息处理、数字内容与应用开发、智能终端技术及装备。促进网络资源的共享与互连互通,推动我省网络与通信产业的优化升级。
(十三)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重点研究开发数字音视频系统与设备、数字电视核心器件与专用软件,液晶、等离子、有机电致发光等平板显示技术与投影显示技术。研究开发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终端及相关设备。加快杭州国家有线数字电视机卡分离商业试验区建设和数字电视的发展,实现数字多媒体产业与应用的良性互动发展。
(十四)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
重点研究Linux操作系统及基于Linux的数据库、中间件和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平台,数字通信、智能家电、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形成一批IP核,提高从系统方案、软件、仿真系统到芯片全方位的支持能力。
(十五)重大应用电子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
重点研究开发机械电子、交通电子、医疗电子、环保电子等应用电子技术。重点研究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组件、电子陶瓷和声表器件、微波介质器件、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件等技术,使其朝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的技术方向发展。跟踪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件(SED)、场致发光器件(FED)等技术的发展;鼓励采用绿色环保生产工艺技术,加快环保型电子元器件技术的研究。努力巩固和提升我省电子元器件产业的竞争优势。
(十六)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
重点研究开发橡塑、合成纤维、磁性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剂、涂料(油漆)、印染助剂等领域的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纳米微电子及器件,纳米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使我区纳米技术开发和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十七)生物制药技术。
重点研究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制药技术及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分子免疫检测技术,药用蛋白(酶)、生物活性肤制备技术,干细胞培养和药用手性化合物生物合成关键技术。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形成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群。
(十八)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
重点研究主要农作物和我区特色农作物、畜禽、特种经济动物、水产、林特种质资源挖掘保存和开发利用技术,优异育种新材料创制技术、良种繁育技术。突破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提纯复壮、栽培等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安全新品种、新组合,推动良种推广和产业化。
(十九)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设备和降解技术。研究重大危害生物灾害预警和控制技术。构建产前安全环保型生产投入品、产申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
(二十)农业生物技术。
重点研究农业生物基因资源高效发掘技术、高效生物育种技术、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农业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生物“三药”(农药、兽药、鱼药)和生物“三剂”(食品、饲料添加剂和酶制剂)。做大技强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培育种业、食品、微生物三大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使我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二十一)工程农业技术。
以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工程为方向,重点研究农固数字信息快速获取、农产品生产流通溯源信息系统等数字农业技术,工厂化农业和农业智能化关键技术等设施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功能化和专用化地膜、功能性棚膜等新型农用材料,新型农业机械和装备技术,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十二)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高效分离提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现代发酵工程技术、食品工程基因技术与重组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食品杀菌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装备及集成创新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与流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包括各类创新载体,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
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整合各类创 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组建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专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努力改善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增强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主要构筑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
(一)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技术市场与科技成果共享服务平台。
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为基础,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为依托,构建技术市场与科技成果共享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完善运作机制,拓展覆盖范围,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整合集成相关单位、部门、行业、地区长期持续积累的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观察、科技普查、科技统计以及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基础数据资源,进行整理、建库和深度开发服务,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加强重要历丈资料的数字化。加强与国家科技数据库的链接和信息交换。
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有效集成全省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构建与我省重点产业产品有关的国内外知识产权数据库和查询系统,开发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和战略评价、分析系统,为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应用提供便捷、准确的服务。
4.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
构建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系统。整合我省技术标准相关资源,逐步建设标准文献全文数据库,开发标准检索、阅览和服务系统,形成完善的标准文献检索与传递公共服务系统;推动我省,和国内国际标准文献信息网的链接,拓展标准文献的资源和服务范围。开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和块状经济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研究和服务。
(二)行业专业创新平台。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现代纺织服装技术及装备、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等方面,构建行业专业创新平台。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生物、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工程、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业新品种选育、畜牧水产养殖、优质高效林特业现代生产技术开发等方面,构建一批行业专业创新平台。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在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开发、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建设、新药创制、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开发等方面,构建一批行业专业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