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文件
温龙政发〔2013〕77号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市派驻龙湾各工作单位:
文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对于开展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年以来,我区依据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根据不同门类、保存的完整度和分布均衡性,并经温州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评估确定,从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公布的四批88处区级文保点中筛选出15处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确定为龙湾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请各街道、各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
附件:1.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2.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
2013年12月26日
附件1
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地 点 |
1 | 抗倭忠烈塔 | 明代 | 永中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 |
2 | 河头寮 | 清代 | 瑶溪街道苏川村河头龙西路4号 |
3 | 龙湾陡门(含光华庙) | 明代 | 瑶溪街道龙湾村西北浦口 |
4 | 尖刀岩摩崖题刻 | 明代 | 瑶溪街道瑶溪村瑶溪风景区内 |
5 | 茅竹岭古道 | 南宋 | 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到状元的茅竹岭上 |
6 | 王瓒墓(含王氏祖墓) | 明代 | 瑶溪街道皇岙村李家尖钵浮山 |
7 | 王訚墓神道门 | 明代 | 永中街道坦头山 |
8 | 上岸桥(姜家桥) | 宋代 | 永中街道郑宅村天柱路北侧 |
9 | 镇东桥 | 清代 | 瑶溪街道雄心村瑶溪河支流上 |
10 | 榜眼桥 | 明代 | 永中街道殿前村殿前中路殿前中河上 |
11 | 周氏宗祠 | 明代 | 海滨街道沙北村周宅49号 |
12 | 沧河天主堂 | 近现代 | 永中街道沧河村沧头下 |
13 | 黄石粮仓 | 现代 | 瑶溪街道黄石村黄石山山脚 |
14 | 永中镇人民政府旧址 | 近现代 | 永中街道桥北村前街43号 |
15 | 玄真观民国厢房 | 近现代 | 瑶溪街道瑶溪景区王朝大酒店停车场的西侧山坡上 |
附件2
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一、古建筑
1.抗倭忠烈塔。抗倭忠烈塔位于永中街道黄石村岙底山下,俗称“古董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1.22平方米。该塔分塔基和塔身两部分,塔基为底径4米、高2米的圆锥体;塔身高2.23米,共三层,六面体,砖结构,造型简朴。塔内存放抗倭烈士的骸骨,是保存至今罕见的温州沿海抗倭斗争的见证物之一。
2.河头寮。河头寮位于瑶溪街道苏川村河头龙西路4号,坐北朝南,单层单体,面阔五开间,占地约277平方米。河头寮始建于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清后期重建,又于民国时添建东西厢房,解放后曾做为供销社仓库,是当地标志性历史建筑物之一。
3.龙湾陡门(含华光庙)。龙湾陡门位于瑶溪街道龙湾村西北浦口,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又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龙湾陡门因建于一块生长着蚴虎的巨石上,故明代也称“蛎崎陡门”。陡门呈东西走向,长12.5米,宽4.5米,高3.2米,占地约56平方米,为石材构建的五礅梁式四闸桥,集水闸与交通双重功能于一体。清初,在距陡门东5米处新建华光庙。此庙现为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二进合院式庙宇,系晚清时重修。距陡门东北约5米处,立有石碑三通。《永嘉县志》卷二载:“龙湾陡门,大埭截江潮,舟楫皆通,御咸蓄淡,民生实利赖焉。”龙湾陡门是瓯江沿岸始建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利设施。
4.尖刀岩摩崖题刻。尖刀岩摩崖题刻位于瑶溪风景区内,从瑶溪王朝大酒店沿瑶溪岭一路向西至瓯海区茶山街道洪岩交界处山路南侧的尖刀岩上。岩壁长5.3米,高5米,岩壁左侧有吴壬、李阶题刻两处。吴壬题刻共5行,满行10字,字径8厘米,落款“周壬吴壬”,均楷书阴刻。李阶题刻共3行,满行5字,并在其右侧书写有“五都瑶溪董界”六字楷书。题刻字迹清晰,是研究温州地区民间题记的参考资料,也是瑞安、永强地界变迁的历史见证。
5.茅竹岭古道。茅竹岭古道位于瑶溪街道白楼下村到状元街道的茅竹岭上,始建于南宋末年,全长约493米,是77省道开通之前永强到温州的陆上主通道。古道每阶用雕刻花纹、绳纹、云纹防滑的条石三或四根铺就,两旁置边沿石。古道中段的平山寺西侧设一座三开间硬山顶路亭(现为砖混建筑),行人从路亭穿廊而过,俗称“穿心路廊”。寺前有二通石碑:一通奉宪勒碑,巴哈布撰,刻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十二月,意为禁止在本地购买仓谷的告示;另一通庆廉撰书,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刻,记载咸丰三年水灾后重建茅竹岭土埭、土堡各工程及操办团练保甲以防海寇等事。该古道记录了过往名臣贤达、学子、商旅和百姓的千古足迹,是永嘉场至温州的必经之路,历经数百年保存尤好,为研究龙湾区的古代交通、地理和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6.王瓒墓(含王氏祖墓)。王瓒墓位于瑶溪街道皇岙村李家尖钵浮山,坐西南朝东北,西距二都张氏祖墓10余米。该墓于明嘉靖年间依山而建,呈坐椅式,前后三坛,占地约1158平方米。墓前设楼阁式花岗岩仿木牌坊;拜坛两侧立石像生、望柱、墓志铭;墓冢前原有龟座嘉靖三年圣旨碑一通,已毁,现碑为2001年修复时立;墓冢后立青石质仿木单层悬山顶碑亭。
王瓒(1462-1524),系龙湾历史文化名人,字思献,号瓯滨,永中街道殿前村人。明代弘治九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纂修《会典》。卒后赠礼部尚书,赐谥文定。著有《政教篇》、《欧滨文集》、《弘治温州府志》、《东厢漫录》等。王瓒墓规模宏大,庄严古朴、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