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有关单位:
现将《东钱湖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各自职责分工,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8月22日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农村“安居宜居美居”
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为全力推进我区农村居住品质提升,实现“环境更美好、村庄更美丽、住房更美居、生活更美满”目标,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三居”专项行动)。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基础”重要论断,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计划,紧密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生态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以“环境更美好、村庄更美丽、住房更美居、生活更美满”为目标,深入贯彻“拆、改、建、保”四字方针,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力打造我区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农村安居、宜居、美居新风貌。
二、主要目标
以“治乱、改旧、提质”为抓手,建立健全我区农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实现我区农村村容整洁环境美,改造有序布局美,风貌协调色彩美,设施完善服务美。
“治乱”——治理农村居住环境乱象,逐步规范村容村貌秩序,力争在2016年8月底G20峰会召开前基本完成高速公路两侧1000米可视范围内的整治工作,初步实现村庄“立面整洁,色彩协调,搭建有序,功能齐全”目标;建立健全整治工作常态化管理制度,实现“品质提升,标本兼治”,促进农村风貌持续提升。
“改旧”——有序推进村庄有机更新,塑造特色。到2020年,全区70%以上农村完成“改旧”工作,有序推进村庄有机更新,增强人民群众对农村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真正让农村成为承载乡愁的重要载体。
“提质”——以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为样板,从源头上理顺机制,建立完善农村建设全过程管理体系和设计体系,强化规划指引,提高建设水平,优化管理效率,保障农村建设的安全性、规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逐步提升农村居住品质。
三、实施原则
(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乡镇和行政村要严格落实层级责任,加强领导,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农村居住品质提升、农民受益作为“三居”专项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规划先行,设计引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设计方案,加强多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明确发展定位,既体现科学前瞻性,更注重接地可操作性;既重视美感,更注重内涵品质。以农房设计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农房设计方案。
(三)全面统筹,长效管控。统筹“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加快项目落实,实现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落实综合配套保障措施,引进服务外包,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建立日常督查考核机制,持续保持农村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分步实施,稳步推进,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理性建设,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四、主要任务
(一)“治乱”促协调
进一步提升“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成效,就农村重点区域展开自上而下“面上问题”排摸和自下而上“地毯式”排查,全面整治高速公路两侧1000米可视范围内乱搭乱建、建筑材质不协调、建筑色彩不协调、蓝色屋面(立面)等若干类突出问题,在2016年8月底G20峰会召开前实现我区“两路两侧”村庄“立面整洁,色彩协调,搭建有序,功能齐全”。
建立“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整治工作常态化管理制度,把农村常态治理工作纳入管委会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加强督查和跟踪评估力度,确保农村常态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实现农村建筑风貌提升标本兼治。
(二)“改旧”亮特色
1.基础完善
——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探索城乡一体化交通管理体制。改善村庄内部交通及出行条件,合理确定村庄内部道路密度、等级和宽度。根据道路功能确定村内道路铺装形式,推进体现地域风光的道路绿化建设。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村庄闲散空地布置停车设施。
——实施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推进城乡联网集中供水,加快农村管网、饮用水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修编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严格落实雨污分流治理标准,做到应纳尽纳。
——加强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和网络覆盖水平,梳理现有的电力、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管线,重点整治“三线搭挂”现象,确保线路安全有序。有条件的村宜采用地埋方式敷设电力电信等管线。
——巩固村庄整治建设成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制定完善区财政奖补农村环境保洁办法,逐步建立“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环境保洁常态化。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和集中绿地建设,设置与村庄建筑总体风貌相协调的公厕。
——完善消防公共基础设施,加强消防车通道建设,农村道路改造时应充分考虑消防车通行需要。积极保护自然消防水源,加强农村道路市政消火栓建设。加强农村志愿消防队建设,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和装备。
——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达标管理,根据我区农村实际情况,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尽可能集中布置,形成集聚效应。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制。
2.农房解危
坚持“村民负责、属地管理、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农房所有权人为责任主体,通过加固维修、恢复性重建的方式解除房屋危险。东钱湖镇应建立农房排查巡查制度,一年至少开展一次常规大排查;遇台风、雨雪、汛期等灾害性天气,及时组织开展应急专项排查,并在24小时内将排查结果告知农房所有权人。
3.环境塑造
——做好古村落历史文化遗存和风貌保护,协调历史文化村落周边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村落格局,提高历史建筑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探索历史建筑流转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历史建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村居建筑造型设计和风格取向,应与当地自然、天际轮廓线及周围环境的景色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在村庄科学规划指引下,分类开展建筑风貌整治提升,历史建筑和周边近现代建筑物,其体量、高度、形式、材质、色彩均应协调统一;普通近现代建筑物,其立面色彩、建筑风格、材料材质等方面的过渡、衔接、平衡均应与周边环境、相邻房屋整体协调。
——改善庭院环境和打造村庄景观节点。通过适当增加绿化、景观小品等形式改善庭院环境。村庄景观节点打造应注重与生活方式相适应,与传统乡土环境相协调,注重经济性、乡土性和可持续性,避免在入村主路新建尺度夸张、比例失调、缺乏辨识度的牌坊、置石等构筑物。
(三)“提质”建体系
1.强化规划指引
——科学统筹、优化空间。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的衔接融合,调整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明确镇域空间管制要求,明确村庄建设集聚区和规划保留村的布点定位、功能定位与产业职能;修编完善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各类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实行景观风貌控制与村庄设计引导,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
——深化改革、加强保障。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和跨村置换机制。加强村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互衔接与有机融合,加快实现“两规”同步编制、统一报批,确保规划实施落地。
——落实管控、保障安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核心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山地、耕地、农田的水土流失控制,推进农村山体缓坡生态复绿建设、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以及空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防灾减灾普查、评估,完成对村庄集中建设区块的地质灾害评估,加强规划过程中“三区四线”的空间管制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防灾减灾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安全。
2.规范设计体系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鄞州政策 > 东钱湖 > 东钱湖区管委会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dongqianhuquguanweihuibangongshi/20181121/21121.html
- 上一篇:关于印发房屋装修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 下一篇:关于开展第三次农业普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