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嵊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嵊政〔2006〕78号
嵊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嵊州市残疾人
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嵊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六年十一月十日
嵊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年——2010年)
为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嵊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嵊州残疾人工作的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嵊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实施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市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康复 580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其中:4113名白内障患者得到医治、复明,83名低视力患者配戴助视器,85名肢体残疾者实施矫治手术,112名肢体残疾者得到系统康复训练,114名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训练,增强了认知和自理能力;50名聋儿进行语训,50名聋儿家长进行培训,1109名精神病患者得到综合防治。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375件。
教育 出台特困残疾学生助学金补助制度,受助学生65人,全市盲、聋、智力障碍者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90%以上。加大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62期,培训残疾人5600人次。25名残疾考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手语教育和手语培训得到了普及和推广,47名残疾人工作者和20余名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了初、中级《中国手语》培训。
就业 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城镇残疾人个体从业,使城乡就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盲人按摩得到较快发展,建立盲人推拿服务站18家,新增盲人按摩人员28名。
扶贫 因地制宜开展政策扶贫、康复扶贫、就业扶贫和科技扶贫,基本解决890名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1002户、1790名特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各界帮扶结对356对。
文化生活与社会环境 残疾人文体生活日趋活跃,甘霖镇肢残人钱墨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十一届残奥会。市级以上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共100多件次。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盲人节”“国际聋人节”“国际残疾人日”开展各类助残活动,表彰各类先进60名,社会各界纷纷开展“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助残”等活动。广泛宣传推广建设无障碍设施,在全市主要街道、公园等场所建成盲道近5000米。
维护合法权益 成立了市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利用残疾人重大节日之际,开展残疾人法律、司法等援助活动,共为100多名残疾人办理法律援助卡,300多名残疾人进行康复、就业、法律等方面的咨询;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来信、来访回复率100% 。
组织建设 完善了残联组织网络,召开了嵊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市肢残、盲人、聋人和智力残、精神残亲友会等五大专门协会,在16个社区和行政村都成立了社区残疾人协会(小组),明确了残疾人工作联络员。2004年建成了集办公、培训于一体的残疾人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残联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我市残疾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几项工作还走在了绍兴市乃至全省前列,先后荣获浙江省先进残联和绍兴市残疾人康复培训、教育就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残疾人自身障碍的影响,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有些方面甚至呈拉大趋势,部分残疾人贫困状况依然突出,残疾人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残疾人在基本需求、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实现残疾人小康,仍然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我市在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力争同步发展,切实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
——残疾人基本生活总体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实施重点康复工程,使10000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力度,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得到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残疾人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贫困残疾人救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
——通过政策扶持使5500名残疾人脱贫,通过扶贫开发使1000残疾户致富。
——广泛开展残疾人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增强残疾人身体素质。
——广泛宣传残疾人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硬环境和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开展残疾预防,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
——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健全残联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完善业务工作机构,建立一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指导原则:
——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社会发展大局,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工作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作用,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残联的组织作用,进一步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贯彻“讲究实效,打好基础”的方针,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扎扎实实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
——依法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鼓励残疾人奋发向上,全面推进残疾人的素质教育,调动广大残疾人的自身能动性。
三、“十一五”规划的任务指标和主要措施
(一)康复
任务指标:
加强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至2010年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实施康复重点工程,努力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3000例,为80名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对50名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50名;受训聋儿进入普幼、普小率达到50%,确保康复聋儿的后续教育质量;完成假肢装配100例;组织供应各种残疾人用品用具3000件;系统训练肢体残疾者100名、脑瘫儿童10名,做好3000名耳聋患者的跟踪服务;0——14岁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10名;继续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精神病患者监护率95%、显好率85%、社会参与率60%、肇事率在0.5%以下。加强康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水平。
主要措施:
1.完善康复机构和康复训练服务网络。按照“抓重点、树形象、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务求实效,高起点、高质量搞好各项康复服务。进一步加强市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建设,提高综合康复服务能力。以社区、家庭为重点,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用有效地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建立乡镇、街道康复指导站(点),做好康复指导、培训、咨询、转介、康复知识普及宣传等工作。
2.进一步完善用品用具供应、听力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为广大耳聋患者提供技术、咨询、康复等服务,建立听力健康档案;加强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工作,做好用品用具需求调查、介绍产品、提供咨询、配置服务等环节,沟通供需,培育市场,重点搞好全市用品用具的配发工作。
3.建立和完善社区(村)服务网络。就近就便建立社区康复指导站和村康复点。对康复技术骨干、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进行康复知识培训,有重点地输送康复业务骨干到上级康复机构培训。
4.建立健全市精神病防治康复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治疗康复系统。
5.深入开展“助残复明行动”,组织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县(市)。
6.落实康复经费,将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保证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的需要。
(二)劳动就业
任务指标: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规范的残疾人集中、分散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新增残疾人就业2000名;稳定发展残疾人福利企业;建立残疾人失业“预警”机制,使失业登记的残疾人都得到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在健全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的同时,健全工作制度,理顺工作关系,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