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文件
嵊教体 普 [2008] 51 号
关于下发建立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属中学,乡镇(街道、开发区)中心学校、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将《建立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实施意见》下发你们,希各校按实施意见要求,抓好相关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以确保全市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工作的正常运作。
嵊州市教育体育局
二○○八年六月三日
建立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了切实加强我市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效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决定建立嵊州市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两法”、“中发8号”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通过“事前预警,提前介入”等措施,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发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1.建立一个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配合密切,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快速高效的预警网络。
2.通过我市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丰富德育管理手段。
3.以我市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建立为载体,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规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预警对象
预警的对象主要是在我市中学就读的在校学生。面向全体、关注重点,以中学生中突发性、损他性的严重不良行为作为预警重点,重点关注思想困惑、心理障碍、家庭情况特殊、行为异常的学生。
四、实施要求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6月30日前完成)
1.市教体局成立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预警机制运行的领导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预警机制的日常工作。
2.学校设立预警领导小组,负责预警工作的落实和日常事务的处理。
(二)预警机制的运转
预警机制的运转由预防、预警和应急三部分组成。
1.预防
教育预防
教育预防是预警机制的基础,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内容上要重视行为规范教育,心理挫折教育,防侵害教育。教育力量上除了发挥班主任、政教处应有的作用外,进一步深化德育导师制,重视社会家庭的教育力量,做到人人育人。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自护自救意识,提高防侵害的能力。
第三、优化心理教育。已经有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要在辅导人员的专业化、辅导手段的多样化、辅导设施的完善和辅导对象档案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加强,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咨询课。目前尚未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热线等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
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落实各种教育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鼓励教育预防手段的创新,定期进行交流推广。
管理预防
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一是完善制度管理。学校应建立点名、请假、校门进出登记、刀具类物品管理,保安人员夜巡值班,住宿生就寝查铺、学生离校通报家长等制度,通过制度管理来预防事件的发生。二是健全群防机制和社会家庭联系联防制度。除了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发挥三位一体的联防作用外,校内应注重发挥生活指导、保卫、门卫人员、后勤人员、学生干部的特殊作用,有条件的应当建立专门性的群防机构,来加强预防力量。
管理预防重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各类配套制度必须完善健全,预警领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检查。
2.预警
预警系统的建立是整个教育预警机制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所在,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预警信息监测网络的构建(6月30日前完成)
以学校为主体建立预警监测网络,相对独立又在局指挥中心的协调下互有呼应。学校监测网络的设立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定点。校内监测点:校内以班主任、心理辅导人员、生活指导、门卫保卫人员、值周老师、班干部、学生等最有可能获取第一信息的人员作为重点监测者,其他教师、后勤人员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设点;校外监测点:校外主要是家庭人员、交往朋友、游戏厅网吧管理者、居住区域的治安管理人员等处设立监测点。监测点的设立要从学校的需要出发,做到既广泛又重点突出,保证监测的及时和有效。
第二,连线。学校按层级设立监测中心,一般分班主任——学校二个层次,与各监测点连接。班主任为基层监测中心,负责学生、班干部、课任老师、生活指导、门卫保卫、家庭、交往朋友等监测点的联系,保证信息的及时获取;学校为主体监测中心,一方面负责校内值周人员、保卫人员、后勤人员、心理辅导机构,校外各社会监测点的联系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基层所获信息的整合处理工作,上通下达工作。(以年级段作为一个管理单位的学校,可以在班级和学校之间增设一个中层监测中心,主要负责所辖各基层监测中心信息的整合和上通下达工作)
第三、成面。以学校监测中心为核心,通过纵横向联系,形成立体监测网络。
(2)预警信息监测网络的运转
信息的收集
第一、常规管理信息收集。即通过学校建立的信息网络收集信息。建立各信息中心的重要信息登记、通报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平时注意运用观察、谈话、侧面了解等手段,要着重抓好点名、请假、校门进出等日常环节,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重点对象信息收集。确定重点预警对象,对重点预警对象或发现有异常的对象要落实专人监测,跟踪监测,通过座谈、家访、师生联系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细节,特别要关注学生的朋友往来情况、家庭或个人的变故情况、平时表现的异常情况,从中分析原因,及时采取对策。为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必要时亦可采取线人监测的手段。并要定期走访公安、社区等监测点,主动了解本地区的最新动态,综合分析学生重点预警对象的思想行为动态。
信息的处理
一是各信息中心对获取的信息要及时进行分类,根据信息的级别在第一时间分别作出处理,对于上报的信息,在上报的同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端的恶化;二是要建立信息通报制度,按照信息网络的运行关系定期通报和交流;三是要建立重要信息档案库,对重大信息的获取、分类、交办部门及处理结果都要有文字记载。
信息是有级别的,各校应制订信息界定原则,各级别的信息都有相应的处理机构,把该是上位处理的信息应及时上报,不能隐瞒不报。
(3)预警阶段的其他各类配套制度的建立(6月30日前完成)
应重点建立好监测点的设立制度、监测网络的运行制度、信息登记建档制度、预警对象信息跟踪监测制度、线人的确定与管理制度、定期会议交流制度、重大信息提供者奖励制度、信息界定的原则等。
3.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青少年学生中发生的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往往具有突发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有效阻断和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保证。学校应急措施主要把握两个环节:一是事件发生过程的快速阻断;二是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为了保证应急处理的及时有效,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应急机制的建立,包括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应急队伍的组建、应急工具的配置、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等方面;2.应急过程的处理。一是首先获晓突发事件的有关人员应立即向各级监测中心报告;二是对重大突发事件,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三是要迅速与家长和有关人员联系,通报事件发生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四是情况特别严重的,应及时与司法部门及其它有关社会机构联系,实施综合治理,防止事态恶化。五是对应急处理的学生要进行必要的帮教。
应急阶段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6月30日前完成)
(三)考核办法的制订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
市教体局将出台《学校预警机制建设考核方案》,制订具体的考核细则,采取平时抽查和年终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学校预警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挂钩,并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估体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执行或执行过程中因失职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视其情节轻重,进行通报或追究相应领导责任。
我市中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构建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无论对学校的教育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是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作为学校重要工作来抓。预警机制建设又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各学校要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探索,可通过设立课题的形式,边研究边实践,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市教体局预警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将按上述要求和进程随时进行检查和通报,并定期召开专项会议交流提高,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主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