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政策 > 正文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

2016-07-08 企业政策 收藏
朗读


(2016年6月29日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补短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省委对补短板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建设四好示范区”和“争取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要求,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重点补齐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服务、改革落地等六大短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奋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一、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争创转型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转型升级的“发动机”。当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是发展中的突出短板。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来抓,紧紧扭住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着力点,整合创新资源,全力推进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建设,到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基本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1.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集聚建设一批海洋科教、研发创新机构和产学研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东部沿海的创新创业高地。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积极争取新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或载体落户宁波。大力推进“千人计划”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建设。聚焦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在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支撑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合作办学。全力推进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支持宁波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办成国内顶尖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推进宁波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建设。坚持产城、产旅、产文结合,强化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到2020年建成100个特色小镇。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交流,推动重点技术和产业“民参军”“军转民”。


  2.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办法管理科技资源的问题,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推进科研项目与科技经费管理改革,对以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可考核的竞争性科研项目,更多地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扶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准确的导向机制和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实行“靶向”精准扶持政策,对创新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予以优先和重点扶持。设立市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应用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初创期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推进保险改革创新,创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支持企业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宁波科技大市场建设。采用市场化机制,大力培育“科研+产业+资本”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专业化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健全购买服务、后补助、奖励等稳定财政投入与竞争性收入相协调的持续支持机制,鼓励自主创新产品的首购首用及推广应用,加大在政府科技计划、创新资金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实施“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瞄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实施智能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打造智能经济发展示范区,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新经济发展样板城市。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资源和政策统筹使用,协同推进重大专项实施和细分行业领域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落实重点工业集聚区规划,推进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发展,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重点产业特色园。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创新型高成长企业超过300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超过20家。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联动推进标准、质量、品牌建设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等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4.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培育壮大总部经济、贸易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经济发展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产品设计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售后服务产业园。充分利用区位和山、海、湖、岛资源,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将休闲度假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完善鼓励和促进文化体育消费的政策。推动社区邻里中心、社区电商服务网点等商业载体建设,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程。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实施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计划,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与管理制度,健全顾客满意度、万人投诉量等质量发展指标,探索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参与的星级服务企业评价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5.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持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实施新一轮“3315计划”,启动实施“泛3315计划”,集聚一批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力争到2020年,累计引进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200个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入选“3315计划”,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人才分别达到100人和300人。办好中国机器人峰会暨全球海归千人宁波峰会、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等活动,建设宁波美国创新孵化器,构筑重大引才育才平台。探索市场化引才机制,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实施技能宁波行动计划,推进技能人才名师、名匠、名校培育,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争创国家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创建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赋予科研院所、高校更大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合理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范围,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比例,健全鼓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市场化评价机制。加大柔性使用海外人才力度,落实国家“绿卡”计点积分制度,提升海外人才出入境服务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完善人才公寓租售政策,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一卡通”制度。


  二、补齐城市品质短板,争创都市功能新优势


  城市发展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着眼于解决中心城市功能不优、品质不高的问题,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强对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的统筹,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城市空间格局从行政圈层式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转变,积极参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1.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巩固“多规融合”成果,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进全市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认真组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推动东部地区整合、西部地区统筹和鄞奉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重点区域板块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格局。发挥东部新城的主导带动作用,强化集约紧凑和功能整合,全面提升东部地区的建设品质和集聚辐射功能。强化统筹城西地区发展空间,高起点谋划姚江两岸开发,建设姚江生态智慧新城,打造城市未来发展新引擎。推动鄞南—奉化地区融入中心城区,以同城化发展的理念协调规划、功能、交通、生态布局,加快宁南贸易物流区等功能区块建设,构筑中心城往南拓展的高品质空间。加速推进湾头区块开发建设,全面启动甬江北岸更新改造,提升中心城北部区域功能能级。高水平推进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构筑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新城区。高品质建设东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小城市。强化城市设计,划定城市特定风貌区,实现城市特定风貌区城市设计全覆盖。最大程度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建设体制机制,加大轨道沿线车(场)站专项储备土地及综合开发力度,实现轨道交通建设与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轨道交通物业开发、交通一体化接驳设施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完善地下空间开发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将地下空间规划要求纳入法定规划,统筹地上地下功能设施配置,推进地下空间的规模化、综合化、立体化、人性化开发利用,建设地下空间信息系统。落实地下综合管廊专项建设规划,推进杭州湾新区、姚江新城综合管廊建设,在主要新城实现综合管廊完整体系全覆盖,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和老旧城区、道路、管道提升改造,建设一批综合管廊,到2020年全市建成地下管廊50公里以上。完善综合管廊入廊收费标准和强制入廊的管理办法。开展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高质量建成慈城—姚江示范区块。制定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规划和政策,加大以成片危旧房为重点的城市棚户区、旧市场、旧厂房改造力度。编制宁波都市圈建设规划,健全甬台舟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建、服务共享,打造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2.完善交通设施体系。强化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开工建设甬金铁路、甬舟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中心连接线,争取开工建设沪嘉甬跨海铁路,谋划推进杭甬城际铁路、沿海高铁、沪甬跨海通道建设。继续推进宁奉城际线、余姚城际线建设,谋划推进慈溪城际线建设,打造都市区1小时轨道交通圈。推进邱隘等一批综合枢纽场站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之间高效衔接。推进宁海、杭州湾新区、梅山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完善城区骨架路网,完成北环东路和环城南路东段快速化改造、东外环快速化改造和世纪大道快速路建设工程,尽早形成中心城区“两横三纵”快速路网。加强组团通道建设,建成三官堂大桥、中兴桥、邵家渡桥、西洪大桥等4座跨江桥梁,建成邵渡路、云飞路东段、大庆北路、中山东路东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完成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4号线工程建设,基本建成5号线一期工程;强化公交和轨道接驳线网建设,发展有轨电车和快速公交等中运量公交,促进网络预约等定制交通规范有序发展。编制新能源汽车设施建设规划,严格执行新建小区充电桩配建标准,加紧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充电桩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发展分时租赁。科学布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推进天一广场等重点商业商务区步行连廊建设,优化街坊路和住宅区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扩大和优化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空间。


  3.提升城市景观形象。推进以“三江口”为核心的三江六岸景观系统建设,拓展延伸姚江和奉化江滨江绿化带至绕城高速、甬江滨江绿化带至世纪大道,强化滨江绿化带休闲、健身、游憩、运动等设施的系统布局建设,将三江六岸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实施景观绿化提升、夜景照明改造、建筑街面清洁、道路整治更新、门户节点提升、市政设施和导引标识完善等六项工程,优化提升中心城区整体面貌。实施六塘河综合整治工程,构筑全体市民共享的慢行和休憩空间。推进“森林宁波”和彩色城市建设,实施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二期、鄞州公园二期、湾头公园、宁波植物园、东部新城生态走廊、宁波盆景园、北仑“梦里水乡”湿地公园、姚江农业公园等工程。加强各类综合公园、专类公园规模化建设,强化社区绿地、街边绿地等“小绿地”规划建设,积极拓展城市绿量,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3.5平方米,实现“出门见绿、300米见园”。加强市域统筹,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4.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推进全域化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战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建设魅力独特、影响广泛的“东亚文化之都”,构筑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遗迹等的保护力度,加强月湖、秀水街、德记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推进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宁波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推进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建设,扩大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馆、中国宁波河海博物馆、宁波文化馆新馆、宁波新音乐厅、宁波文化名人纪念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利用甬江北岸港口和工业遗存,建设集合文体、文创、商业、休闲的“宁波文创港”。整合宁波大剧院、绿岛公园等资源,建设“宁波音乐港”。大力弘扬“宁波帮”精神,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补齐国际化发展短板,争创开放带动新优势


  推进国际化发展,是积极应对全球化趋势、提高城市竞争力、再创开放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目前,港口“大而不强”、开放平台能级不高、投资贸易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日益凸现。要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强化港航物流服务中心和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功能培育,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准。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企业政策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zhengcedaquan/2018/1025/12047.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