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主平台、主阵地。当前,各地在开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建设标准不规范、设施设备不配套、服务功能不显现等问题比较突出,整体示范带动作用不够突显。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力和显示度,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现就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目标和原则
(一)基本目标。立足各地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群众技术需求,以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为目标,按照“整合提升、分类建设、集聚集成、见形见效”的思路和要求,在现有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基础上,通过加强服务条件建设、对接科研单位及技术专家、落实技术补助等措施,力争三年内在全省建设1000个左右技术先进、功能多元、设施配套、带动明显、运行规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整体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平台,促进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培训与推广的紧密结合,强化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规范提升。着眼于基地提升,以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场、品种区试及展示示范基地、区域试验站、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为基础,科学规划设计,优化功能布局,明确建设内容,整合资金资源,进行完善提升。
——服务产业、系统集成。着眼于产业提升,以县域、区域粮油及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为导向,集自主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生态监测等功能为一体,致力于解决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
——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着眼于构建体系,以现有农技科研推广体系为依托,分类分批建设,符合要求的基地可以直接进行认定。按综合性、专业化功能定位及平原、山区等生态区域进行分类建设;建设主体和共建单位可为省市县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生产经营组织。
——集聚示范、注重实效。着眼于推广应用,以技术集聚、专家对接、主体共建为手段,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新材料集中应用展示,以及开展交流观摩、技术培训等,使基地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示范基地、技术超市、田间学校。
二、建设布局
各地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规模、布局及主体功能区规划,以现有各类科技示范基地为基础,统筹公益性及社会化科技资源,突出示范重点及服务功能,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特别要与农业“两区”、“一区一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规划布局紧密结合。各县(市、区)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规划布局10—15个长期性基地。同时,整合省、市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科技试验基地,形成全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整体布局和体系。
各科技示范基地之间服务功能要注重分工与协作,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和共享。科技示范基地内科研、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检验检测、科普教育等功能分区布局要科学合理。
三、功能定位
(一)建成长期性基地。坚持支撑产业、服务农民主线,着眼长远,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在种质资源保护、长期定位观测、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形成积淀,将示范基地建成各具特色的长期性基地。
(二)建成创新性基地。坚持产业链、技术链、管理链的有机融合,以基地为载体,集聚技术、集聚人才、创新管理,加快技术研发和集成,并把示范基地与农业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有机结合,将示范基地建成现代农业技术新高地、农业创业新基地。
(三)建成开放性基地。坚持推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生产主体的合作共建,以基地为平台,通过集中展示农业科技成果、交流观摩技术模式、田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场科普中小学生等,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多重功能,促进示范基地向生产主体、广大农民和社会公众开放。
四、建设内容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重点推进示范基地的条件建设、技术提升、服务拓展。主要包括:
(一)试验场地。根据基地的发展规模、功能定位、产业特点等,划定相应的区域设立试验场地,用于开展品种、技术、设施、设备、产品等的试验示范。试验场地一般应相对集中在一块区域,也可分设成若干功能区块,要求道路、沟渠、设施等基础条件配套。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企业政策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zhengcedaquan/2018/1025/1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