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余姚政策 > 余姚市政府办 > 正文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工业集聚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工业集聚区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0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余姚市工业集聚区建设方案

 

工业集聚区是余姚实体经济和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做大做强工业集聚区对于余姚中长期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发展意义。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为规划建设一批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工业集聚区,促进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根据《中国制造2025余姚行动计划》精神,特编制《余姚市工业集聚区建设方案》。建设范围为余姚市域,期限为2018—2025年。本《方案》是余姚今后一段时期工业项目布局、要素保障和指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一、现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1.集聚发展初具规模。余姚工业集聚区历经加快推进、治理整顿、整合提升等阶段的提炼,规模逐渐扩大、能级逐渐提高,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载体、招商选资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工业集聚区35个,开发面积36.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071.3亿元,落户企业累计达到4701家,其中,在全市销售收入前20名企业中,已有16家入驻园区。2016年,集聚区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706亿元,产业集聚度达到58%,在35个工业集聚区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有24个,已开发34.3平方公里。

序号

集聚区名称

所在区域

规划 面积

已开发面积

16年工业产值

已落户企业数

 
 

1

中意(宁波)生态产业园

中意(宁波)生态产业园

67.39

4.24

91.71

49

 

2

城东新城(模具城)

经济开发区

9.1

7.1

65.6

711

 

3

开发区南区(远东工业城)

经济开发区

2.43

1.7

30.98

46

 

4

余姚工业园区

朗霞街道

31.8

11

230

1200

 

5

阳明科技园区

阳明街道

3.1

1.7

200

102

 

6

阳明丰南工业集聚区

阳明街道

0.7

0.7

11

35

 

7

兰江街道工业功能区

兰江街道

3.53

2.79

150

165

 

8

凤山东郊工业功能区

凤山街道

1.16

1

30

67

 

9

扶贫经济开发区(东区)

梨洲街道

1.55

1.32

50

187

 

10

梨洲明伟工业功能区

梨洲街道

0.72

0.68

20

63

 

11

姚北新城低塘工业园区

低塘街道

2.06

0.45

10.2

15

 

12

泗门镇工业功能区

泗门镇

5.76

4.8

190

285

 

13

小曹娥海涂工业功能区(南、北二区))

小曹娥镇

1.6

1.6

105

58

 

14

临山镇工业功能区(东区)

临山镇

0.8

0.35

50.3

123

 

15

临山镇工业功能区(西区)

临山镇

0.7

0.37

37.5

109

 

16

黄家埠镇工业功能区

黄家埠镇

1.33

1.27

25

21

 

17

马渚镇工业功能区(东区)

马渚镇

2

1.8

95

150

 

18

马渚镇工业功能区(南区)

马渚镇

5.3

0.8

70

300

 

19

马渚镇工业功能区(北区)

马渚镇

4.27

0.4

53

230

 

20

丈亭台商投资园区

丈亭镇

0.67

0.6

19.3

12

 

21

丈亭镇工业功能区(南区)

丈亭镇

0.35

0.35

10.3

29

 

22

丈亭镇工业功能区(北区)

丈亭镇

0.63

0.63

15.8

51

 

23

三七市镇工业功能区

三七市镇

2.26

1.3

18

110

 

24

陆埠镇工业功能区(东区)

陆埠镇

1

0.5

13.5

63

 

2.集群推进初见成效。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块状经济集群化”的要求下,余姚市以工业集聚区内企业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化纤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和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步伐加快,拥有国家(余姚家电)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浙江省(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中国灯具制造业基地”、“中国塑料模具制造基地”、“中国电动工具制造业基地”等命名的产业集群基地品牌。

3.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十二五”以来,余姚市进一步加大工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力度,实施以空间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一核一带两翼”的空间架构基本成型,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工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北部沿杭州湾地区,余姚经济开发区紧抓整合提升良机,加快构筑以滨海新城、远东工业城、城东新城为主的产业发展平台。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工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交通、能源、供排水、环保、防灾减灾等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格局,在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体化格局,工业集聚区的综合承载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各工业集聚区主管单位在管理体制、行政审批、贸易便利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改革先发优势,为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软硬环境。

(二)存在问题

1.园区规模普遍偏小。我市工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存在多、散、小的问题。一是数量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各类工业集聚区35个,亟待优化调整;二是分布比较散,除山区乡镇外,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工业集聚区,不少乡镇工业集聚区还多点分布;三是规模比较小,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带动作用不强,在全市产出中的占比仅15.3%,在35个工业集聚区中,产出不足10亿元的有12个,占比超过1/3。

2.产业集聚不够明显。目前,全市工业集聚区中,70%以上的第一主导产业为机械五金、电工电器、塑料制品、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仅有少数几家新兴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等产业,由此导致同质竞争比较突出。各工业集聚区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过程中各自为阵,行业准入把控参差不齐,忽略了对集聚区整体的规划以及主导产业培育,“一区多业”、“多区同业”的现象明显,使集聚区内的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浪费,分散了产业集聚程度。

3.企业集群不够有力。我市工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存在着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群优势不明显,门类多样化、结构扁平化、竞争无序化等问题,产业的组织形态呈“链状结构”的比较少,大部分是同类企业叠加,产品协作配套不强,产业中的价值链优势难以发挥,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及集聚区的现代化管理,距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4.集约利用不够高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投资强度及亩产效益相对偏低。2016年,全市各类开发区(工业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为226万元/亩,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8.9%,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为341万元/亩,单位土地税收17.4万元/亩,远低于上海市开发区平均值的436万元/亩、39.7万元/亩。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超标。2016年余姚全部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17吨标煤/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64吨标准煤/万元,而集聚区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98吨标准煤/万元。高碳特征明显。工业集聚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随着国家对能源总量、碳总量等约束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倒逼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瞄准全球产业革命新趋势,贯彻落实工业强市战略,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高端化、高新化、低碳化为方向,持续加大有效投入,全力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完善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大平台,着力提升平台能级,切实增强工业发展新优势,全力推动余姚工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与各类相关规划的统筹协调,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支撑、有保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各集聚区功能定位,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强化相邻产业集聚区以及各产业集聚区内部的产业融合、开发联合、机制整合,综合调控各种空间需求,着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链,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创新引领,特色发展。把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强产业发展、开发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区高水平建设。立足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区域特点、彰显区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方向。

——注重生态,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工业集聚区高标准生态化改造、低碳化发展,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集聚区单位土地面积内的工业产出,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注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促进产业集聚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融合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产业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推进城市化进程。坚持“两业并举”,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工业集聚区发展成为余姚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明显、功能配套的小微企业园,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及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工业集聚区发展新格局。

——综合实力显著增长。全市各类工业集聚区实现产值23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0%以上,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总量突破1300亿元。培育形成1个5百亿级、1个3百亿级、5个百亿级工业集聚区;建成20个左右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厂区住区社区融合、企业创业从业和谐的特色制造产业社区(小微企业园)。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工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形成“一圈、一带、二组团、二十园” 的空间布局新格局,中意(宁波)生态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的支撑作用更为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基本消除同质化发展、无序化竞争现象。

——发展质量快速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每万人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数、新产品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处于全市先进水平,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优、新、高、特”的产业导向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传统块状经济集群化、高新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0%。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土地、环境等要素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高效发展、集约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处于全市领先地位。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提升,建成一批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耗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到2025年,全市工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更加清晰,产业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创新成为发展的主动力,基本实现功能布局协调化、产业发展集聚化、要素利用集约化、生态环境和谐化、管理科学高效化,主导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推动余姚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三、主要任务

立足余姚重点开发区域发展实际,着眼新时期、新形势下工业集聚区的发展新趋势,推进集聚区产业有序发展,分类推进工业集聚区的整合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循环发展。

(一)推进集聚发展

1.主攻重点产业集聚区。以“中意宁波生态园”晋升“国字号”为契机,加快滨海新城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启动核心服务区建设,抓好新能源汽车、中节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竣工投产,提升滨海新城的产出量级。深化“千人计划”产业园开发建设,开工建设中试基地、机器人装备集聚区,建成投用综合服务中心。以阳明光电信息产业园、泗门节能环保产业园、裘皮产业集聚区、高档模具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的整合提升,促进制造业空间布局集聚、关联产业集群、资源利用集约。

2.打造制造业特色小镇。围绕特定产业,挖掘培育特色优势,建设省、市、县(市)区三级制造业特色小镇,聚焦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健康、信息经济、时尚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成为扩大工业投资的新抓手、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新载体。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在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整合、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支持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各类产业集聚区、功能区(园区)。

3.建设小微企业园。围绕小微企业园“3个500”建设目标,坚持“科学规划、集约用地,特色明显、产业集群,功能配套、产城(镇)融合,服务集成、管理规范”的建设要求,坚持“规划引领、需求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多元扶持、保本微利,功能配套、管理规范”的建设原则,坚持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与区域产业空间优化、块状行业整治提升、旧改拆违土地利用、招商引资技术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特色制造产业社区”建设工程,加快新建、改造、提升一批小微企业园区,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建设,全市新建改扩建产业用房 500万平方米以上,已建新建小微企业园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培育“专精特新”和规上企业500家左右,形成20个左右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厂区住区社区融合、企业创业从业和谐的特色制造产业社区(小微企业园)。

(二)推进集群发展

1.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好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一批新兴产业链,抓好舜宇光电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围绕家电、灯具等特色传统产业,鼓励引导企业运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推进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小家电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快形成附加值高、辐射力强、带动性大的生产性服务产业体系。各工业集聚区要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努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应控制在3个以内,其他工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控制在2个以内,力争工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产值占该集聚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达70%以上。

2.推进项目和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坚持企业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同调整同优化,今后除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允许布局工业项目的区域或地块外,原则上不再安排扩建新建项目供地。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围绕重点平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深入开展专业招商、集聚招商、委托招商,突出抓好基地型、补链型、税源型项目的招商,量质并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项目和企业向集聚区集中,鼓励新建项目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引导特色产业与关联企业的项目在重点与特色产业集聚区落地布局,引导集聚区外的零星工业企业向与产业特色相匹配的集聚区集中。

3.促进产业链分工协作配套。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发展、调整提升、协作共建等路径,延伸发展产业链,促进余姚优势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全产业链体系。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建立完善贯穿产业上中下游的分工协作配套体系,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的产业配套率。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融入其供应链,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对集群内经认定的产业链协作配套中小企业,实施与龙头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技术改造补助对象。

(三)推进集约发展

1.实施闲置资产盘活行动。坚持政府导向与企业参与并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协同工作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快闲置资产流转,鼓励通过司法拍卖、协议转让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大力开展“二次招商”,招引市内外企业采取收购、租赁闲置资产形式新建工业投资项目,鼓励市内外优势企业对本市停产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开发,依法处置“供而未用”土地,对因项目、资金、市场、政府、企业等原因造成的“供而未用”土地应分类施策,确保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到位。力争到2020年,累计盘活闲置厂房300万平方米(折合土地面积5000亩)。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等投入产出水平明显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全面提升。

2.实施亩均绩效提升行动。强化资源产出导向,探索开展工业企业单位资源占用产出绩效评价,以规模以上企业为重点,围绕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排放工业增加值等评价指标,建立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健全建立工业企业用电、用能、用地、税收、综合产出5本台账,推行ABCD分类管理制度,开展综合评价排序。在此基础上,调整房产、土地两税,实施差别化电价和水价制度,落实差别化供地政策,健全差别化信贷和财政政策,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强化低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继续推进“空间换地”工程,结合“三改一拆”工作,加快传统工业厂房的“空间换地”改造,推动低效产出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增加生产用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实施节能减排低碳行动。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引导工业集聚区发展,引导企业运用清洁型技术和新工艺,建设循环型企业,对新上项目严格实施环评制度,实施从源头到终端的全过程削减污染措施。注重开发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适度控制开发规模、提高发展质量。以加强监管为抓手,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用能在线监测,强化项目用能评估审批,有效控制用能总量。坚持以“腾笼换鸟”倒逼产业升级,强化“低散乱差”行业整治提升,推进重污染高排放行业整治提升、重污染行业限额排放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坚决淘汰无法整治的污染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方案

(一)总体布局

余姚工业集聚区的总体布局为“一圈一带二组团”,以余姚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为重点,打造“城区都市工业圈”,加快“沿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产业集聚,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姚东、姚西工业组团发展水平。

——“一圈”,即“城区都市工业圈”,包括余姚经济开发区城区片、余姚工业园区、阳明街道工业功能区、兰江街道工业功能区、凤山街道工业功能区、梨洲街道工业功能区、低塘街道工业功能区等。本区域是余姚市的核心区块,着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先导,集总部商务、金融信息、产品研发、检测服务、工业设计等功能于一体,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都市型、综合型现代化工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新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家电、模具、灯具、工量具等特色优势产业。

表2 “都市工业圈”各功能区块产业定位

功能区名称

规划面积   (平方公里)

主导产业

经济开发区城区片

22.3

新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塑料模具

余姚工业园区

31.8

新装备、裘皮服装、塑料模具

阳明街道工业功能区

3.1

电子信息、新装备、家用电器

城西工业园区

6.3

光电信息、高端装备

兰江街道工业功能区

3.53

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

凤山街道工业功能区

1.16

机电、五金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余姚政策 > 余姚市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uyaoshizhengfubangongshi/20181214/21672.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