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9日
余姚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2016年9月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物流服务业
(二)金融服务业
(三)国际贸易业
(四)电子商务
(五)科技服务业
(六)信息服务业
(七)现代商贸业
(八)旅游业
(九)文化产业
(十)健康服务业
(十一)房地产业
四、空间布局
(一)空间布局框架
(二)重点发展区块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努力提供服务业发展的各种要素
(四)实施项目带动的服务业品牌战略
(五)抓载体建设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
(六)积极营造优良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余姚市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创改革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阶段,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县域整体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贯彻国家、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精神,根据《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特编制余姚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是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十三五”时期余姚市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十三五”时期制定余姚市服务业年度计划和指导服务业具体工作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把发展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立足余姚实际,加大政策引导,服务业总量稳步递增,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加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经济总量稳步递增。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1.19亿元,相比2010年的194.13亿元,年均增长11.27%。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34.2%增加到2015年的39.4%。2015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2.1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3.6%。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升,已经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领域。
2.内部结构不断改善。到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一级支行31家,各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269.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248.4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3.53亿元,占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12%。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5.11亿元,占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达到98.06亿元,占服务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61%。电子商务、智慧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服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商务会议、科技服务、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不断完善。规模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已有成效,一批网络支付、电商平台、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3.贡献作用较为明显。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7.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40.9%。服务业地方税收达到36.9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7.59%,比上年增长1.8%。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吸纳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和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
4.商贸服务业持续活跃。2015年全市商品销售额12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9.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按商品类别分,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9.5%,汽车类增长6.5%,食品粮油类增长10.3%。到2015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达到198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8.0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56.7万元。
5.旅游业亮点纷呈。首次尝试网上办节,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四明山红枫樱花节、梁弄樱桃节、余姚杨梅节等,通过网络发布活动方案及与网友互动等方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完成了以河姆渡遗址、天下玉苑以及部分姚江区域以景区扩展的形式打包创建5A景区的前期工作。四明山地质公园、浙东小九寨、余姚名人馆、丹山赤水二期、正蒙学堂、谭启龙故居等一大批项目建成开放。形成了休闲度假类、山地运动类、山地观光类、乡村旅游类、文化科教类、会展节庆类、红色教育类以及海洋休闲类等旅游产品综合体系。201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2.6亿元。到2015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20家,4A景区2家,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2家,三星级经营户(点)单位40家。获得“中国十佳最具魅力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美丽中国之旅”十佳山水城市、“最美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魅力节庆城市”等称号。
6.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业。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在公路方面,逐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第一层次,以快速便捷的干线公路网络为第二层次,以改造已有或新建的县乡道、农村联网公路等支线为第三层次的“外联内通”公路网络;在铁路方面,基本形成了以杭甬客运专线和电气化的萧甬铁路的“二横”铁路框架;在水运方面,一方面完成了航运运河余姚段的建设工程,保障了通航条件,另一方面建设了港区码头。到2015年末,余姚境内各类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941.22公里,其中一级以及以上公路196.88公里,高速公路41.99公里。境内铁路营业里程80.3公里,拥有火车站点2个。出租汽车拥有458辆,城区公交线路21条,投放运营车辆314辆,城乡公交线路79条,投放运营车辆349辆。
邮电业。到2015年末,全市共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44.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6.5万户;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4.4亿元,邮政业务收入1.24亿元。(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余姚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总体来看发展还相对滞后,传统商贸服务业还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而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高端的服务业占比还过小,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还未形成,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总量占比偏小,效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4%,高于2010年5.5个百分点,但占比低于宁波平均值(47.5%),处于全大市倒数排名位置,也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40%略有差距。2015年,服务业地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仅为27.6%,低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11个百分点,效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升级。到2015年末,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9.3%,服务业基本上还是传统商贸、运输、餐饮、住宿等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现代业态比重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助推作用还不够。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缺少知名度高、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
3.企业融资难度大,高层次人才不足。产业政策不均衡,长期存在着服务业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型服务业,总体素质不高,高层次开发创新人才稀缺,引进困难,留住更难,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三)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余姚将继续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六大升级”战略,更加注重推进经济转型,更加注重提升城乡品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建设文化强市,努力厚植发展新优势,积极引领发展新常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努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1.国际国内战略机遇。全球经济总体复苏,有利于改善余姚外部市场需求。WTO等机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2015-2020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总体增速将略快于“十二五”时期。余姚经济发展外向度大,世界经济复苏将有利于带动余姚外需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国家重大战略有力推进,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余姚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流域经济带交汇处,区位条件优越、开放型经济基础扎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浙江四大国家战略以及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将为余姚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区域合作等带来发展机遇。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进入转型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将呈现出经济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的新特征。产业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促进余姚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加社会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各级政策支持发展带来的机遇。从中央到省市一系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持续实施,必将促进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和升级,这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和内在动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地区的“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定位,为余姚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进一步强化上海金融中心的作用,对余姚无论是金融业还是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能力都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减少发展成本,倒逼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
4.经济新常态下,中低速发展和需求侧拉动作用带来的机遇。全市经济中低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不断改善的交通区位条件、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发达的信息网络、丰富的服务业产业资源、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等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日益增强,必将刺激新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四个全面”和“六大升级”战略决策,以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加民生福祉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业互动,融合协同;立足优势,集聚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的原则,把保持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促进余姚服务业总量增加、结构优化、领域拓宽、功能增强、水平提高,努力构建支撑第一、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增加值高、就业面广、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服务业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坚持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引领,实现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基础力的“三力合一”。
2.产业互动,融合协同。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以及“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扶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服务经济新竞争力,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3.立足优势、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等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发展特色,加快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重点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推动商贸商务、休闲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特色功能板块建设,不断增强集聚辐射效应。
4.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色发展、统筹和谐作为“十三五”余姚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理念,在资源开发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提升商贸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逐步引导商贸、医疗、教育、文化、科技以及社区服务等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协调的服务网络。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余姚服务业发展要顺应服务业加速发展态势,努力在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结构不断优化,贡献力度逐渐增大,以及创新体制进一步完善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使服务业成为余姚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坚强保障。
1.总量规模不断增大。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5个百分点以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以上。
2.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进出口总额超过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6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速达到4%以上。
3.贡献力度不断增大。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5%左右。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0万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万元左右。
4.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着力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融资、用水、用地、税费等政策体系,不断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营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浓烈氛围。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机制。
表1 “十三五”余姚市服务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测表
分类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规模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331.19 |
542 |
10% |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02.14 |
532 |
12% |
|
贡献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9.4 |
44.5 |
2.5% |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
40.9 |
45 |
1.9% |
|
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 |
37.4 |
50 |
6% |
|
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
53.6 |
65 |
3.9% |
|
质量 |
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万元/人) |
4.9 |
6.5 |
5.8% |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12 |
20 |
19.3% |
|
结构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9.3 |
55 |
7% |
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
10 |
— |
|
重点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89 |
103 |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351.6 |
566 |
10% |
|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
500 |
1000 |
15% |
|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
33.53 |
40 |
4% |
三、重点工作任务
“十三五”期间,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趋势,余姚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新型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着力发展现代商贸、旅游、文化、健康服务、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一)物流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全市物流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智慧物流”逐步得到应用,并形成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局面;区域物流功能区建设继续推进,“一主四副”的全市物流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打造余姚成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物流节点之一、长三角南翼特色制造业物流配套区。到2020年,全市物流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占GDP的比重超过8%,物流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2.发展重点
(1)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业。完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统筹推进城市配送基地建设,鼓励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等配送模式,加快提升专业物流服务。切实加快现代商贸新型流通渠道建设,“智慧物流”逐步得到应用,并与现代商贸业融合发展。
(2)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型物流专业运营商进行物流园区整体开发。促进“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完成泗门丰轩仓储物流、宝湾国际电商物流港等项目。
(3)加强物流龙头企业培育。整合物流资源,积极引进外地物流企业,推进本地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邮政、快运等企业联合重组,加快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鼓励和引导本地制造业企业物流外包,培育一批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品牌。
(4)大力推进物流模式创新。推进“互联网+”与物流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加快推广和拓展甩挂运输模式。依托重点物流中心,创新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创新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加快现代物流市场培育,营造物流产业创新环境。
(二)金融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速达到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均超过1800亿元,两者保持7.5%的增长速度;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加50亿元,直接融资占比达到25%;保险深度达5%,保险密度达3500元。
2.发展重点
(1)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壮大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来余姚设点展业,支持现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扩大地域覆盖面。吸引国际知名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余姚考察、入驻,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支持省内信托、基金、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和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审计服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资信评级、投资咨询、创业投资服务、理财服务等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中介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开性。
(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发展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聚集主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升典当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作用。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探索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加大科技投入,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建立完善运作机制,做强科技金融担保风险池。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和种子基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融资产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推动科技企业股权融资、主板上市和新三板融资,建立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不断推进保险市场建设。发挥责任保险保障功能,发展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公共场所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巩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涉农普惠保险业务发展。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体制,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创新专利、科技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项目保险等。
(3)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现代金融生态体系。以宁波市“金融生态示范区”和“保险综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强化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小额贷款、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保理、第三方支付、P2P、股权众筹等新兴金融服务业,积极组建基础设施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建设、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领域。
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传统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转型升级,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跨界发展,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服务、技术和平台创新,推动互联网企业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平台,销售理财、基金、保险、信托、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依法合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融资服务。进一步扩展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领域,推动互联网金融在医疗、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三)国际贸易业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103亿美元,年均增长3%,其中,出口总值达到83亿美元,进口总值达到20亿美元以上。累计创办境外企业125家,累计批准境外中方投资额6.5亿美元,年均增长 8%;实现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5.7亿美元,年均增长 6.5 %;实现服务外包业务总额65亿人民币,年均增长 12%,实现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5.5亿美元,年均增长 11.5%。
2.发展重点
(1)扩大对外贸易。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稳定传统国际市场,开拓“三东两南一湾”(东盟、东欧、中东、南美、南非和海湾地区)市场,加强对“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地区)市场开拓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积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余姚服务”出口,支持服务外包产业与文化对外贸易发展。
(2)拓宽企业“走出去”领域。进一步优化境外投资领域结构。继续鼓励企业以并购形式投资海外优良资产,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多点布局,带动国内生产企业产品出口。鼓励企业抱团出海,联手在境外设立营销机构,创立余姚品牌形象。试水服务性行业和农林项目对外投资。拓宽境外投资地域范围,在继续鼓励企业投资传统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外,开拓视野,引导企业积极主动瞄准俄罗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
(3)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品牌强贸”行动,推进小家电、灯具、塑料制品等传统出口产业技术改造和设计创新,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逐步形成以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扩大高技术产品、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进口贸易发展,促进由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重的贸易结构转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贸易主体,努力培育一批“专、精、特、优”外贸企业。创新市场采购、综合服务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和功能,积极推进中国塑料城市场采购方式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创新政府贸易服务管理,健全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体系,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为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力发展海外仓,做大做强跨境电子商务。
(4)提升国内贸易竞争力。促进企业开展对内贸易,推动国内贸易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加大金融保险、财政等扶持力度,优化内贸发展环境。打造商务经济“升级版”,做强塑料城、裘皮城等特色平台,着力提高中国塑博会、慧聪家电交易会等展览展示水平,积极开展名品推介促销活动,打响余姚产品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电子商务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网络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超过90%,培育电子商务重点骨干企业数量30家以上。到“十三五”期末,电子商务在余姚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在全大市乃至全省处于先进水平,形成布局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业绩显著,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重点
(1)提高大型企业电子商务水平,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普及。发挥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规模发展和品牌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购销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自主发展电子商务,鼓励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帮助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高竞争力。稳健推进各类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互动发展,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供良好的条件。
(2)继续推动网络零售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和社区电子商务。鼓励生产、流通和服务企业发展网络零售,积极开发适宜的商品和服务。培育一批信誉好、运作规范的网络零售骨干企业。着力打造交易安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和竞争有序的网络零售商城。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整合社区商业服务资源,发展社区电子商务。
(3)构建电子商务产业链集群,着重推进产业集群跨境电商的发展。以中国慧聪家电产业新城建设为基础,构建电子商务多产业链集群,着力打造集产品研发、集群采购、品牌营销于一体的O2O产业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走出去”,面向全球资源市场,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促进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更紧密地融入全球产业体系。鼓励市内企业加强与市外企业加强电子商务合作,鼓励商贸服务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进出口代理业务,创新服务功能,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与余姚特色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从主体培育、模式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着力,加强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应用培育,重点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大力发展海外仓,做大做强跨境电子商务。
(4)完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加快传统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完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依托信息化技术和金融工具,发挥产业基础和专业市场优势,培育发展一批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提升市场交易性平台能级,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中塑在线”、中国皮草在线等平台为基础,发挥和放大甬易第三方支付功能,开发全网交易和交易全程电子化模式,积极争取移动支付、PS收单等业务类型增项,加快线上交易市场服务向集交易、金融、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转变。积极打造生活服务 O2O 平台,推广网络团购、大数据定向营销等新模式,发展更加个性化、实时化、社交化、精准化的移动电子商务。
继续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培育并积极打造宁波市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加快传统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专栏1 重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导向
平台名称 |
平台类型 |
发展方向 |
余姚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园 |
垂直型平台、综合性平台、产业依托性平台 |
依托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研究院,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建设成为集产业集聚、创业孵化、服务配套、政策扶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功能性园区 |
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 |
专业平台 |
打造塑料行业最大的数据中心、价格行情发布中心、行业传媒中心、交易中心及互动中心,进一步拓展市场,提升服务质量与效能,打造高水准塑料行业交易中心 |
甬易支付 |
第三方支付平台 |
积极向央行争取移动支付、PS收单等业务类型增项,大力推进战略合作,打造全国一流(进入全国十强)及立足专业市场等B2B贸易结算服务,同时兼具跨境、移动、医疗等线上线下多行业支付应用场景的资金支付结算平台和全方位创新综合服务平台 |
慧聪家电 产业新城 |
O2O平台 |
建设“家电产业中心、产业综合体、国家级展会、电子商务”四位一体的现代家电产业集群和浙江首个O2O产业中心 |
抠抠网 |
O2O平台 |
业务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品牌体验中心、数据物流中心、青年创业中心 |
(五)科技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服务企业,形成1-2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技服务产业基地和集聚区,科技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争取率先跨入浙江省创新型城市行列,把余姚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企业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R&D)占地方生产总值(GDP)比重力争达到2.8%。
2.发展重点
(1)打造高端科创平台。推进行业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四大高端科创平台”。发挥中国兵器北方材料院余姚研究所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引领作用,推进家电、五金、塑料、模具等领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引进和扶持工业设计与创意、检验检测技术、计量认证技术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创新技术二次开发能力。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余姚政策 > 余姚市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yuyaoshizhengfubangongshi/20181119/1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