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县属学校、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完小、民办学校: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好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现将《玉环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玉环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二00三年一月十日
玉环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我县从2003年秋季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2、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更新教育理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切实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验证课程设置及学科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可行性,摸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方法及有效途径。
2、通过实验、检验新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在玉环县的适应性,为修改和完善实验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3、通过实验,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运作规范,积极开发、建设与地方、学校特色相适应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逐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级课程体系。
4、通过实验,探索课程实验的合理模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通过实验,探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以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探索中小学考试内容、方法及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逐步完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6、通过实验,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
1、课程结构的研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地编制义务教育段各年级的课程设置计划,实施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探索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的基本教学规律及其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的研究。探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体和教师的学科指导、优化设计为重点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机制。
3、教育评价的研究。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注重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和全面性。
4、课程开发和管理的研究。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和学校实际,研究、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凸现各校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工作机制,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5、队伍建设的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方式及途径,促进教师形成更为宽厚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逐步形成一支能胜任课程改革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四、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本。
1、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减少课程门类。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各门课程课时可有适当的弹性,并给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空间。
3、基本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省厅《实验区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比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各年段的课程课时。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4、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及节假日共13周。
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见附件。
五、实验的范围
2003年秋起,全县80余所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均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进行各科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实验。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九年一贯的7年级),全部执行新课程计划,使用新教材;小学三年级选择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科学等部分课程进行实验。
六、实验的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2月)
主要任务:制订玉环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成立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研究小组;召开全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大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宣传提纲,做好课程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实验教师熟读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2、启动阶段(2003年1月—4月)
主要任务:选定实验年级各科新教材;制发有关文件及各学科实验方案;制订培训计划;落实专项经费;落实人员、设备等有关准备。
3、实施阶段(2003年5月起)
主要任务:组织领导小组成员、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认真落实《纲要》精神,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组织新课程标准的试用、新教材的试教工作,切实加强教学实践过程管理和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做好实验过程的记录、数据分析和资料积累工作,及时总结实验情况,调整工作部署;加强与规范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定期组织研讨和调研,开展实验工作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阶段性成果评估、交流与展示活动。
4、总结阶段(2004年起,每年5月—7月)
主要任务:每年进行阶段性总结,完成年度实验工作报告及对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评价报告;构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善中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估改革办法;初步形成有本县特色的三级课程管理框架,初步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机制;借鉴、总结和推广课程改革实践积累的阶段性的有益经验;表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集体和个人。
2008年进行实验工作全面总结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以分管县长为顾问、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及由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的指导研究小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课程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协调,指导研究小组对全县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指导;各实验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负责人、教研组长及各学科实验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保证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真正落实。
2、资金保障。县政府和县教育局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师、购置资料、添置设备、开发课程、通讯宣传以及对实验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优先给予奖励。
3、政策保障。在上级教研室指导下,统一选定教材;全体实验教师接受培训;合理确定教师的工作量;改革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单独组织中考;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
4、师资保障。自上而下逐级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师训机构与教研室通力合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好实验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学科业务培训,着力提高实验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施教能力。重视建立一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工作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5、制度保障。推行研究制度,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实验,通过实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建立联系制度,教育局有关处室,业务指导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实验点(联系点),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督导评估制度,建立新课程实施情况交流汇报和检查评价制度,县教育局和县政府督导室要在一年一度中对中小学的综合督导评估中,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开始情况的督查,增加评估标准,及时通报课改实施情况。
6、舆论保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各种会议,宣传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新课程体系的教育理念。在《玉环教育》内部刊物及玉环教育信息网上开辟新课程改革专栏,介绍全县及各校的课程改革进展情况及经验与成果。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宣传、介绍、表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扩大课程改革的影响,使学校、社区、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参与课程改革。
主题词:课程 改革 实验 方案
抄 送:市教育局,县委办,县人大办,县府办,县政协办,县委宣传部。
共印80份
玉环县教育局办公室 二OO三年一月十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