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玉环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贯彻落实。
附件:玉环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建设任务表(2018-2022年)
玉环市气象局
2018年12月6日
玉环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气发〔2017〕89号)和浙江省气象局《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实施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台州市气象局关于《台州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发挥气象在玉环公共安全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美丽玉环”、“平安玉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构建玉环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切实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扛起“第一道防线”的政治责任,为玉环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二)总体目标
经过5年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响应能力、关键主体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实现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从“四个全覆盖”到“六个提升”。
到2022年,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预报能力明显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高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35分钟以上,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60公里以内;精细化、针对性的灾害影响预报涉及行业和领域得到较大拓展,农业、旅游、交通、海洋港航等智慧气象专业服务得到较广泛应用;建成较为完善的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和平台,预警信息实现进村(社区)入户,公众覆盖面达95%以上;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到2022年,建成70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实现标准化监管;全面建成覆盖到村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体系和融入式的组织体系;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显著增强,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15个;气象知识普及率达 85%以上;人工影响天气年增水效益突破500万吨。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康福祉作为根本,坚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加强气象部门与防灾减灾救灾各部门的联动和融入,形成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坚持预防优先,综合减灾。高度重视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充分发挥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中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坚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进“云大物智移”等新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公共平台和科技力量,以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为重点,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实现共享共赢。
二、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五大体系
(一)健全以“影响预报”为重点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建设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以观测智能化、社会化为抓手,实现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连续监测。运用社会化视频资源开展气象灾害智能观测,拓展观测社会化领域。建立精细化监测产品体系。推进多部门灾害监测信息的汇总、共享和共用。
——构建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依据省局指导产品,建立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预报预测产品体系。改进基于智能网格业务的精细化要素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提高各类预报预警产品的精准度和协同性。深化属地化、分灾种、分区域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推进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常态化、业务化。发展基于智能网格业务的灾害影响预报,细化气象灾害对敏感行业定量化风险评估指标。建立致灾临界阈值指标体系,优化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发展基于影响的专业气象预报业务,建立完善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开展海洋气象灾害、港航气象服务、气候灾害风险评估等试点,拓展基于影响的气象分析预报预警服务领域。
(二)健全以“全面覆盖”为目标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机构和发布系统。健全市、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全面建成玉环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多灾种基础信息显示查询、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辅助、多部门联动响应以及运行监控与反馈评估等五大基本功能。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和智能服务终端。
——完善预警传播和应急响应机制。健全重大气象灾害社会再传播机制,努力消除预警盲区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权威发布和传播渠道,推动预警信息发布融入政府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响应机制,探索预警信息融入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健全落实应对极端天气的停课、停工、停市等制度和实施细则,推动预警响应工作和责任的法定化、规范化。
(三)健全以“灾前准备”为核心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
健全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制度,全面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规避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气象灾害风险。建立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完善区域雷电灾害评估业务。编制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地图。深化天气指数保险,开展重大灾害保险气象服务。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探索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应急演练模式。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健全防雷减灾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能够承接防雷工作职能的地方机构、落实防雷职能“三定”方案的乡镇和以市为主县级配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等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落实职能、防雷安全双随机检查和信用管理等制度体系;认真完成防雷减灾工作评价和“平安玉环”建设等考核工作,积极推进防雷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安全生产等考核体系。
(四)健全以“融入式”为特征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责任体系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责任体系。推动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能纳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职责,实现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职能法定的全覆盖。构建以市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为主体,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以自然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次生灾害易发区等责任区为网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统筹建设“融入式”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备案制度。推动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政府主导机制,推动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严格落实属地责任。
——推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化机制。推动落实《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明确的村(居)民委员会、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与义务。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的组织化和普及化,搭建气象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平台。探索开展以社区为中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高社区对气象灾害的自我管理能力。
——推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长效发展机制。明确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事权,完善相应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财政对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保障能力。推动政府出台支持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文件。
(五)健全以“标准化”为重点的气象防灾减灾制度体系
——健全《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配套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等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一系列气象规章等修改,健全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配套制度。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按照“立项一批、储备一批、酝酿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地方和行业标准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应用,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气象标准培训、宣贯、实施监督及评估反馈机制,推行“执行标准清单”制度,落实标准实施主体责任。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健全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计划)向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等延伸和普及。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六大提升行动
(一)实施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能力信息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围绕“智能、精准、精确”的要求,以信息化为驱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体系,发挥监测预报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信息先导作用。
主要举措: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优化完善各类气象站网布局,重点加强农业园区、高速公路沿线、景区等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加密观测站网密度,区域灾害多发区加密到3-5公里。加快天气现象、气象灾害、气象景观等实景视频监测系统建设。开展霜、结冰等凝结类天气现象智能观测实验。强化行业气象观测资源统筹管理,开展各部门各行业共享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的资料同化和融合应用技术研究。建立重要气象指标站监控报警和灾害阈值修订机制。
——强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在市防灾减灾中心建设智能化一体化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市气象业务数据处理中心,开展气象业务系统云化试验,提升卫星遥感资料、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云和天气现象综合观测产品等的业务应用能力。提高对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应用能力,建立适合本地的各类预报服务订正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流程,实现主要预报服务产品与智能网格预报的完全对接。按照属地发布原则,深化精细到乡镇(街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完成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六个一”(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六个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强化基于风险的预警能力建设。深化部门合作,健全各类主要气象次(衍)生灾害的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工作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标准化建设,应用省、市级指导产品,建立完善适合本地分区域、分流域和分类别的气象致灾指标预警体系,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
——开展决策气象服务智能化建设。建立基于灾害影响预报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应用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系统,实现数字化、网格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产品实时显示查询。建立分灾种、贴身式决策气象服务模式,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及时性。
——开展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全省统建的市县级监测预警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开展本地化应用和二次开发,建成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集约化、一体化的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实现数据综合显示分析、超阈值自动报警、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制作、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系统自动留痕、预警设施监控、服务信息监控等功能。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或应用省级研发的相关系统,实现决策气象智能化服务、多部门防灾减灾“一张图”显示、突发事件预警“一键式”靶向发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管理等功能。
(二)实施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智慧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智慧气象服务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为农气象服务特色化,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专业化,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加精细精准、智慧全面的气象服务。
主要举措:
——利用新媒体开展公众气象服务。优化气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气象信息服务,实现本地新媒体平台与省级天气服务APP(或微信小程序)的无缝对接。
——发展特色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深入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智慧农业气象APP覆盖80%以上的新型农业主体。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站,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开展特色农业精细化气候区划、农产品新品种引种气候可行性评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等服务。
——深化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完善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开展针对乡村旅游活动及景观观赏的特色气象服务,开发南黄古道枫叶最佳观赏期预报等独具生态环境之美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建立面向党委政府、应急部门、旅游服务业、经营户等对象的气象灾害“点对点”叫应机制,联合农办、旅游等部门出台应对极端天气乡村旅游应急响应实施细则。对农家乐景区、休闲旅游示范村及经营户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做好乡村历史灾情统计分析,推动基于气象要素的常规预报向基于影响的风险预警转变。
——打造具有玉环特色的生态气候品牌。落实清新空气行动计划,完善负氧离子站点建设,开展空气清新指数预报。加强生态气候资源评估,开展云海、佛光、日出、早晚霞、雾凇等气象景观观测业务,建立气象景观观测基础数据库,试点开展对应景观的预报指标研究。开展敏感领域、重点行业、典型生态功能区的气候影响评估服务,积极推进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及洪涝排水设计等重大规划、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持续推进海洋气象安全保障服务。不断完善海域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应用无人机、无人艇开展气象探测。开展精细化专业海洋气象预报,健全完善海洋天气、海况分析等海洋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精细化的玉环沿岸、近海预报预警产品,为政府防灾减灾、近远海渔场、海上航线、海岛旅游、港口作业、海水养殖、海上船舶航行等提供各类海洋气象服务。在重要港口、码头建设海洋气象信息站,及时发布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产品,提高港口、码头海洋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
——建设“气象+”行业服务平台。开展影响各行业的气象灾害种类、时空分布、监测预警指标、敏感度等研究,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以行业经济气象服务为目标的行业气象服务平台,为农业、交通、卫生、电力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个性化、互动式气象平台,紧贴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
(三)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高效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全面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挥突发预警信息发布枢纽作用,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破解预警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
主要举措:
——打造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主干道”。建成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工作业务平台。按照五大基本功能要求,实现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各类发布传播手段的自动对接。建立健全以突发系统为核心的灾害预警制作发布业务流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制,推进多部门、多灾种信息汇集、共享和应用。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基层延伸,为基层责任人提供预警信息接收、再传播和防灾减灾救灾联动响应服务。
——推进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权威渠道。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全网发布机制、社会传播设施共享机制、气象信息员再传播机制和部门联合预警传播机制。深化部门传播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公共传播设施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中的利用率。进一步规范乡镇、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预警信息接收途径和处置程序。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级气象部门传播到乡镇协理员、村信息员、各网格负责人直至入户的乡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格,依托各地政府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特别针对山区、渔区等偏远地区,老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进一步完善传播网络和传播机制。
(四)实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打造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应对技能得到较大提升,应急响应的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主要举措:
——健全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市级有分灾种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乡镇(街道)有气象灾害综合应急预案,村(社区)有气象灾害应急计划。探索制定基于村应急计划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预案(行动方案)备案管理制度。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加强公众灾害应对自我救助能力。
——深化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对极端天气停课误工相关制度,联合教育、旅游、农办、交通等部门制定应对极端天气应急联动工作细则。建立精细到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针对性响应”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快速发布和联动响应体系。
——实施公民避灾自救气象科普指引行动。开展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培训,乡镇气象科普讲座等活动。将气象知识培训纳入当地防灾减灾等培训内容。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工地,引导公民科学主动防灾。深化气象科普馆(基地)等建设,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和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品牌。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
(五)实施关键主体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标准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建立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四员”队伍等气象灾害防御关键主体责任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体系,提升关键主体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主要举措: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按照《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城市社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指标。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管理规范化。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联合应急管理或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并定期进行督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信息库、名录公开制度和气象服务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责任落实,实现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责任体系全覆盖。
——强化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管理制度化。完善气象协理员、村信息员、部门联络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联系人等“四员”队伍管理制度。推动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人员定期更新、业务技能轮训、工作考核表彰、经费保障、工作职责落实等机制。开展气象信息员融入地方政府“全科网格员”建设,发挥网格员在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科普知识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六)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系统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建立科学有效、安全有序的人影常态化作业体系,提高人影作业在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率。
主要举措:
——建立常态化作业和发展机制。围绕农业抗旱、森林消防、空气净化、流域增水、水库增蓄、防暑降温等,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气象组织、队伍实施的作业制度,规范作业队伍行动规程和工作流程,加强装备和人员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常态化、规范化发展机制。
——开展标准化作业服务区建设。针对地方作业需求和技术试验要求,建立作业设施、作业装备、探测设备等布局合理的常态化作业服务固定区及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相融合的云水资源监测网。推进固定和移动作业点的达标建设和保护,建立作业点实景监控,加强作业区内科普宣传等。
——探索作业队伍分类建设机制。因地制宜发挥部门、基层、企业作用,有序推进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合格人员、政策保障“四稳定”的社会化作业队伍。加强基本业务岗位人员人影业务能力,提升其在天气分析、临近预警、跟踪监测、作业指挥与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综合业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实施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六大提升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类施策,健全工作机制。以“五大体系”建设为遵循,重点围绕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六大提升行动,结合地方特色,组织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具体举措抓好落实。有关科室要密切配合,统筹推进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序深入。
(二)加强统筹推进
实施“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开展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要与玉环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2年)相结合,统筹推进,相互促进。要依托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和“三农”服务专项的实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并争取当地政府和发改、财政部门支持,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重大项目在地方的立项和实施,落实建设经费。
现将《玉环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贯彻落实。
附件:玉环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建设任务表(2018-2022年)
玉环市气象局
2018年12月6日
玉环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气发〔2017〕89号)和浙江省气象局《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实施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台州市气象局关于《台州市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发挥气象在玉环公共安全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美丽玉环”、“平安玉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构建玉环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切实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扛起“第一道防线”的政治责任,为玉环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二)总体目标
经过5年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响应能力、关键主体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实现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从“四个全覆盖”到“六个提升”。
到2022年,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预报能力明显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高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35分钟以上,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60公里以内;精细化、针对性的灾害影响预报涉及行业和领域得到较大拓展,农业、旅游、交通、海洋港航等智慧气象专业服务得到较广泛应用;建成较为完善的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和平台,预警信息实现进村(社区)入户,公众覆盖面达95%以上;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到2022年,建成70个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实现标准化监管;全面建成覆盖到村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体系和融入式的组织体系;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显著增强,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15个;气象知识普及率达 85%以上;人工影响天气年增水效益突破500万吨。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康福祉作为根本,坚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加强气象部门与防灾减灾救灾各部门的联动和融入,形成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坚持预防优先,综合减灾。高度重视减轻气象灾害风险,充分发挥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和科普宣传等工作在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中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
——坚持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推进“云大物智移”等新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公共平台和科技力量,以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为重点,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实现共享共赢。
二、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五大体系
(一)健全以“影响预报”为重点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建设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以观测智能化、社会化为抓手,实现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连续监测。运用社会化视频资源开展气象灾害智能观测,拓展观测社会化领域。建立精细化监测产品体系。推进多部门灾害监测信息的汇总、共享和共用。
——构建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依据省局指导产品,建立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预报预测产品体系。改进基于智能网格业务的精细化要素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提高各类预报预警产品的精准度和协同性。深化属地化、分灾种、分区域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推进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常态化、业务化。发展基于智能网格业务的灾害影响预报,细化气象灾害对敏感行业定量化风险评估指标。建立致灾临界阈值指标体系,优化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发展基于影响的专业气象预报业务,建立完善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开展海洋气象灾害、港航气象服务、气候灾害风险评估等试点,拓展基于影响的气象分析预报预警服务领域。
(二)健全以“全面覆盖”为目标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机构和发布系统。健全市、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全面建成玉环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多灾种基础信息显示查询、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辅助、多部门联动响应以及运行监控与反馈评估等五大基本功能。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建立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和智能服务终端。
——完善预警传播和应急响应机制。健全重大气象灾害社会再传播机制,努力消除预警盲区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权威发布和传播渠道,推动预警信息发布融入政府公共信息发布体系。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响应机制,探索预警信息融入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健全落实应对极端天气的停课、停工、停市等制度和实施细则,推动预警响应工作和责任的法定化、规范化。
(三)健全以“灾前准备”为核心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
健全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制度,全面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规避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气象灾害风险。建立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完善区域雷电灾害评估业务。编制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地图。深化天气指数保险,开展重大灾害保险气象服务。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探索完善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应急演练模式。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健全防雷减灾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能够承接防雷工作职能的地方机构、落实防雷职能“三定”方案的乡镇和以市为主县级配合的气象行政执法队伍等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落实职能、防雷安全双随机检查和信用管理等制度体系;认真完成防雷减灾工作评价和“平安玉环”建设等考核工作,积极推进防雷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安全生产等考核体系。
(四)健全以“融入式”为特征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责任体系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责任体系。推动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能纳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职责,实现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职能法定的全覆盖。构建以市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为主体,以乡镇(街道)为单元,以自然村、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次生灾害易发区等责任区为网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统筹建设“融入式”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备案制度。推动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政府主导机制,推动将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政绩考核,严格落实属地责任。
——推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化机制。推动落实《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明确的村(居)民委员会、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与义务。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的组织化和普及化,搭建气象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服务平台。探索开展以社区为中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高社区对气象灾害的自我管理能力。
——推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长效发展机制。明确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事权,完善相应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财政对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保障能力。推动政府出台支持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文件。
(五)健全以“标准化”为重点的气象防灾减灾制度体系
——健全《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配套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等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一系列气象规章等修改,健全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配套制度。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按照“立项一批、储备一批、酝酿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地方和行业标准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应用,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气象标准培训、宣贯、实施监督及评估反馈机制,推行“执行标准清单”制度,落实标准实施主体责任。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健全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进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计划)向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等延伸和普及。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六大提升行动
(一)实施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能力信息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围绕“智能、精准、精确”的要求,以信息化为驱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灾害风险预警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体系,发挥监测预报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信息先导作用。
主要举措: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优化完善各类气象站网布局,重点加强农业园区、高速公路沿线、景区等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加密观测站网密度,区域灾害多发区加密到3-5公里。加快天气现象、气象灾害、气象景观等实景视频监测系统建设。开展霜、结冰等凝结类天气现象智能观测实验。强化行业气象观测资源统筹管理,开展各部门各行业共享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的资料同化和融合应用技术研究。建立重要气象指标站监控报警和灾害阈值修订机制。
——强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在市防灾减灾中心建设智能化一体化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建设市气象业务数据处理中心,开展气象业务系统云化试验,提升卫星遥感资料、雷达定量降水估测、云和天气现象综合观测产品等的业务应用能力。提高对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的应用能力,建立适合本地的各类预报服务订正产品加工制作业务流程,实现主要预报服务产品与智能网格预报的完全对接。按照属地发布原则,深化精细到乡镇(街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完成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六个一”(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六个能力”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强化基于风险的预警能力建设。深化部门合作,健全各类主要气象次(衍)生灾害的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工作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标准化建设,应用省、市级指导产品,建立完善适合本地分区域、分流域和分类别的气象致灾指标预警体系,提升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预警服务能力。
——开展决策气象服务智能化建设。建立基于灾害影响预报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应用浙江省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系统,实现数字化、网格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产品实时显示查询。建立分灾种、贴身式决策气象服务模式,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科学性、主动性、针对性、及时性。
——开展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全省统建的市县级监测预警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开展本地化应用和二次开发,建成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集约化、一体化的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实现数据综合显示分析、超阈值自动报警、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制作、预警服务信息发布、系统自动留痕、预警设施监控、服务信息监控等功能。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或应用省级研发的相关系统,实现决策气象智能化服务、多部门防灾减灾“一张图”显示、突发事件预警“一键式”靶向发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管理等功能。
(二)实施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智慧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智慧气象服务为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为农气象服务特色化,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专业化,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加精细精准、智慧全面的气象服务。
主要举措:
——利用新媒体开展公众气象服务。优化气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气象信息服务,实现本地新媒体平台与省级天气服务APP(或微信小程序)的无缝对接。
——发展特色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深入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智慧农业气象APP覆盖80%以上的新型农业主体。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站,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开展特色农业精细化气候区划、农产品新品种引种气候可行性评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等服务。
——深化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完善乡村休闲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开展针对乡村旅游活动及景观观赏的特色气象服务,开发南黄古道枫叶最佳观赏期预报等独具生态环境之美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建立面向党委政府、应急部门、旅游服务业、经营户等对象的气象灾害“点对点”叫应机制,联合农办、旅游等部门出台应对极端天气乡村旅游应急响应实施细则。对农家乐景区、休闲旅游示范村及经营户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做好乡村历史灾情统计分析,推动基于气象要素的常规预报向基于影响的风险预警转变。
——打造具有玉环特色的生态气候品牌。落实清新空气行动计划,完善负氧离子站点建设,开展空气清新指数预报。加强生态气候资源评估,开展云海、佛光、日出、早晚霞、雾凇等气象景观观测业务,建立气象景观观测基础数据库,试点开展对应景观的预报指标研究。开展敏感领域、重点行业、典型生态功能区的气候影响评估服务,积极推进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及洪涝排水设计等重大规划、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持续推进海洋气象安全保障服务。不断完善海域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应用无人机、无人艇开展气象探测。开展精细化专业海洋气象预报,健全完善海洋天气、海况分析等海洋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精细化的玉环沿岸、近海预报预警产品,为政府防灾减灾、近远海渔场、海上航线、海岛旅游、港口作业、海水养殖、海上船舶航行等提供各类海洋气象服务。在重要港口、码头建设海洋气象信息站,及时发布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产品,提高港口、码头海洋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
——建设“气象+”行业服务平台。开展影响各行业的气象灾害种类、时空分布、监测预警指标、敏感度等研究,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以行业经济气象服务为目标的行业气象服务平台,为农业、交通、卫生、电力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个性化、互动式气象平台,紧贴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殊群体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
(三)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高效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全面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挥突发预警信息发布枢纽作用,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破解预警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
主要举措:
——打造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主干道”。建成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工作业务平台。按照五大基本功能要求,实现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各类发布传播手段的自动对接。建立健全以突发系统为核心的灾害预警制作发布业务流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制,推进多部门、多灾种信息汇集、共享和应用。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基层延伸,为基层责任人提供预警信息接收、再传播和防灾减灾救灾联动响应服务。
——推进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权威渠道。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全网发布机制、社会传播设施共享机制、气象信息员再传播机制和部门联合预警传播机制。深化部门传播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公共传播设施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中的利用率。进一步规范乡镇、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预警信息接收途径和处置程序。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级气象部门传播到乡镇协理员、村信息员、各网格负责人直至入户的乡村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格,依托各地政府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社区)入户。特别针对山区、渔区等偏远地区,老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进一步完善传播网络和传播机制。
(四)实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打造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应对技能得到较大提升,应急响应的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主要举措:
——健全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市级有分灾种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乡镇(街道)有气象灾害综合应急预案,村(社区)有气象灾害应急计划。探索制定基于村应急计划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预案(行动方案)备案管理制度。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加强公众灾害应对自我救助能力。
——深化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对极端天气停课误工相关制度,联合教育、旅游、农办、交通等部门制定应对极端天气应急联动工作细则。建立精细到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针对性响应”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快速发布和联动响应体系。
——实施公民避灾自救气象科普指引行动。开展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培训,乡镇气象科普讲座等活动。将气象知识培训纳入当地防灾减灾等培训内容。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进校园、进工地,引导公民科学主动防灾。深化气象科普馆(基地)等建设,打造具有当地特色和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品牌。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建设。
(五)实施关键主体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标准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建立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四员”队伍等气象灾害防御关键主体责任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体系,提升关键主体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主要举措: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按照《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城市社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指标。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管理规范化。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联合应急管理或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并定期进行督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信息库、名录公开制度和气象服务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责任落实,实现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责任体系全覆盖。
——强化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管理制度化。完善气象协理员、村信息员、部门联络员、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联系人等“四员”队伍管理制度。推动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人员定期更新、业务技能轮训、工作考核表彰、经费保障、工作职责落实等机制。开展气象信息员融入地方政府“全科网格员”建设,发挥网格员在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科普知识传递等方面的作用。
(六)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系统化提升行动
工作目标:建立科学有效、安全有序的人影常态化作业体系,提高人影作业在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率。
主要举措:
——建立常态化作业和发展机制。围绕农业抗旱、森林消防、空气净化、流域增水、水库增蓄、防暑降温等,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气象组织、队伍实施的作业制度,规范作业队伍行动规程和工作流程,加强装备和人员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常态化、规范化发展机制。
——开展标准化作业服务区建设。针对地方作业需求和技术试验要求,建立作业设施、作业装备、探测设备等布局合理的常态化作业服务固定区及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相融合的云水资源监测网。推进固定和移动作业点的达标建设和保护,建立作业点实景监控,加强作业区内科普宣传等。
——探索作业队伍分类建设机制。因地制宜发挥部门、基层、企业作用,有序推进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合格人员、政策保障“四稳定”的社会化作业队伍。加强基本业务岗位人员人影业务能力,提升其在天气分析、临近预警、跟踪监测、作业指挥与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综合业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高度重视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实施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六大提升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类施策,健全工作机制。以“五大体系”建设为遵循,重点围绕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六大提升行动,结合地方特色,组织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具体举措抓好落实。有关科室要密切配合,统筹推进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有序深入。
(二)加强统筹推进
实施“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开展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行动”要与玉环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2年)相结合,统筹推进,相互促进。要依托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和“三农”服务专项的实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并争取当地政府和发改、财政部门支持,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重大项目在地方的立项和实施,落实建设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