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30年,似一首歌,唱出陈溪乡发展中的激情澎湃;30年,如一束光,折射出陈溪人昂扬向上的拼搏斗志。经过30年的探索、实践、改革和发展,陈溪经济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互动,农民创业从自主谋生向创业创新演变,社会事业从严重滞后向协调发展迈进,人民生活水平从不足温饱向总体小康跨越,开创了富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
陈溪乡位于上虞市南隅,地处四明山南麓,东与余姚山水相连,南与奉化风光相依。面积43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9300余人。距上虞市区35公里,百岭公路穿境而过,干、达、陈三溪流经全乡,为下管溪之源头。
陈溪山水风光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山清水秀,双石笋、象鼻洞等自然景点,浑然天成,独具特色。通泽大庙、棋盘岩等历史古迹,浙东银行制币厂、兵工厂等革命遗存,更彰显出陈溪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改革开放30年来,陈溪乡历届党委、政府围绕建设“绿色陈溪、生态陈溪、山水陈溪、平安陈溪”的目标,经济发展特色鲜明,休闲旅游快速启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加强,是浙江省毛竹之乡、浙江省生态乡镇、浙江省东海文化名珠、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绍兴市平安乡镇。2008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6222元,增长5.1%
工业经济渐成规模。该乡工业企业以毛竹制品和竹笋加工为产业特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定规模的2家绿色食品有限公司、2家无公害茶厂,培育扶持起3家毛竹加工厂。现有工业企业66家,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同时,该乡已发展家庭工业32家,并鼓励农业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2008年全乡农业加工企业已实现销售700余万元,增长11.6%。
农业经济特色鲜明。该乡按照“高山有名果、山中有毛竹、山脚有茶叶、山下有蔬菜”立体式良性发展的山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格局的要求,大力推进蔬菜、名果、竹笋、茶叶四大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拥有樱桃、杨梅等林果基地3000亩,蔬菜基地1200亩,毛竹基地30000亩,茶叶基地2500亩。全乡已累计创省级森林食品基地4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只。注册的“陈溪”牌食用笋、“石笋山”牌竹笋和“塔溪”、“珍坑绿”茶叶等品牌声名鹊起。
休闲旅游项目快速启动。该乡围绕建设虞南后花园的目标,按照“沿溪行、农庄游”的总体思路,邀请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高标准完成《陈溪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以创办“家庭型”农家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的农庄经济。目前,全乡已发展5家农家乐,欧式风格的天福庵农庄正在积极开发建设中,塔溪村被列入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该乡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为契机,全面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工程,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环境卫生、生活污水三大整治,已完成101亩的建设用地复耕立项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集镇区生活污水排放难题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苗通剧院、石笋山溪溪流整治项目、背向水库千库保安工程、虹溪村和陈家岙村的社区服务站等一大批实事工程相继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另外,塔溪村鲍家田自然村14户高山移民房建设基本完成,新增建设用地25亩。通过整治与建设并举,陈溪的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高。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30年。
30年历程,30年巨变。
30年,虞南山乡翻开了精彩的一页。这一页,镌刻了时代的变迁,留下了岁月的印痕,但更多地抒写山乡人民努力拼搏,开拓新生活、开创新气象的串串足迹。
30年,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山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民生活经历了日新月异的改变,演奏出山乡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铿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