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8〕106号)等文件精神,围绕上虞“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的决策部署,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会议精神,立足上虞实际,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提升职业教育“三服务”能力,深入实施融杭联甬接沪行动,以曹娥江科创走廊为依托,建设产教融合经开区大平台,大力推进省中职名校建设和应用型大学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上虞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2年,我区基本建立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新增符合我区产业集聚需求的中高职教育专业特别是现代智造业方向10个,新引建应用型大学1至2所,大力引进和建设大学科技园,建成大学高等研究院等科研及服务机构15家以上,培育10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100个以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教深度融合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区公共实训平台装备和教学水平省内一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三、政策举措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八大产业集群为主导,充分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深入实施,全面实施院校建设、招才引智、产业提升等三大计划。(责任单位:发改局、经信局、教体局、科技局、人力社保局、农业农村局等,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引建大学要素型项目。集聚优质产教资源,积极发挥高校、中职名校集群优势,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园,继续大力引进应用型大学、重点大学、大学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及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科教创新资源,开设与上虞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特色专业。发挥大学研究院协同中心作用,每年引进1至2家高等研究院。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起“大学(职业院校)→科研院→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产教一体化的企业成长通道,形成上下承接互联互通的产业培育体系。(责任单位:科技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教体局、经信局、财政局)
3.高质量推进省中职名校建设。深入实施“大师工作室”、“企业课堂”等“企业化”教学和“双师双徒”项目化教学。建立中职学校与我区引进的高等院校、高等研究院定期交流机制。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每年通过委托培养、定向培养或联合招生等途径输送1000名左右成绩优秀的中职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全面提升与沪杭甬高职合作力度,开展专业建设和培训合作。加大区公共实训平台建设力度,在2022年前建成全省一流公共实训平台。省中职名校建设地方财政1:1配套资金落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普高标准1.5倍基础上逐年增长。(责任单位:教体局、发改局、科技局、经信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
(二)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4.培育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探索组建以区内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教融合联盟(集团),共同培养匹配度和忠诚度“双高”的应用型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全日制中高职教育,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中职教育事业费按我区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政策体系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扶持;举办高等教育的,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特色学院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科技型企业设立人才工作站。积极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机制,探索建立一批以行业为纽带、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责任单位:经信局、教体局、科技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工商联)
5.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可按“混合所有制”产教学院模式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运用财政激励手段,布局八大产业集群相关规上企业、上市公司与职业院校共建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开发、企业产品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责任单位:人力社保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经信局、教体局、财政局)
6.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建立专业领域技术创新联合体,探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积极引导我区的大学研究院、高校院所将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选题的重要来源,激励和促进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我区转移转化。(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发改局、教体局、财政局、科协)
(三)推进人才培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