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海曙政策 > 海曙区政府办 > 正文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朗读

(2021年2月23日宁波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

第一节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第五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二章 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加速开放揽才产业聚智

第二节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四节 营造一流创业创新生态

第三章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二节 提升服务经济规模能级

第三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节 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第四章 全面推进数字化变革,建设数字中国示范城市

第一节 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

第二节 加快数字经济纵深发展

第三节 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第四节 全面建设数字社会

第五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第一节 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

第二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第三节 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第四节 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第五节 拓展提升开放型经济优势

第六节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

第六章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高能级大都市区

第一节 深入落实区域重大战略

第二节 优化市域城镇发展格局

第三节 全面提升都市形象品质

第四节 着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

第七章 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全面提升港口硬核力量

第二节 提升航空枢纽辐射能级

第三节 增强交通网络支撑作用

第四节 完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第五节 构建安全高效生态水网

第八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第二节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第三节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九章 系统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节 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三节 完善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

第四节 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第十章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独具魅力文化强市

第一节 让现代文明蔚然成风

第二节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发展获得感

第一节 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第二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节 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第十二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幸福家园

第一节 着力扩就业促增收

第二节 发展现代化高质量教育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宁波建设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六节 保障重点人群发展权益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

第一节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节 确保经济运行安全

第三节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第四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第十四章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打造清廉宁波

第一节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深化法治宁波建设

第三节 推进清廉宁波建设

第十五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奋力实现规划目标任务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要素保障

第四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专 栏

专栏1 人才“栽树工程”系列行动

专栏2 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平台和专项

专栏3 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专栏4 “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

专栏5 重大产业平台

专栏6 数字基建重点工程项目

专栏7 核心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

专栏8 “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

专栏9 “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平台

专栏10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重大改革

专栏11 城市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专栏12 港口建设重点项目

专栏13 交通强市重点项目

专栏14 能源重点工程项目

专栏15 “宁波水网”建设重点工程

专栏16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和平台

专栏17 重点领域改革清单

专栏18 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专栏19 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专栏20 “甬上乐业”重点工程

专栏21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专栏22 “健康宁波”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专栏23 养老服务重点工程项目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

从“十四五”时期起,我市将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当好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

第一节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

“十三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大力实施“六化协同”和“六争攻坚”行动,开创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局面。事关长远发展的一批“四梁八柱”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举措积极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战赢”,实现危中抢机、化危为机。经济发展提质进位,生产总值超过1.2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4566”乡村产业振兴等行动,工业总产值居全省首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居全国城市首位。创新“栽树工程”成效显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总数达71家,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2.85%。重大战略全面实施,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前湾新区、南湾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片区启动建设,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标志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克难,栎社机场三期、甬台温沿海高速建成投运,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金甬铁路、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集中财力办大事改革取得突破,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重大试点取得实效。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获批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谋划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三。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成效显著。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和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十一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平安宁波、法治宁波、清廉宁波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进展,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得到充分激发。“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如期实现,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不足,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任重道远,开放引领优势有所弱化,城市交通枢纽作用、建设品质、核心功能、统筹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托幼、养老、医疗、高教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攻坚克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表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编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目标值/增速/累计值

2020年

年均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295.4

7.5%

12408.7

6.4%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006.4

7.5%

1510.8

8.5%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9%

6.1%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5.9

[>2.6]

51.4

[5.5]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4.9

[3]

57.9

[23]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

2.41

[0.6]

2.85

[0.44]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6.3

[6.5]

18

[1.7]

预期性

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

48.9

[5.3]

65.8

[16.9]

预期性

常住人口

71.1

[2.9]

75

[3.9]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

5

[3]

8

[3]

预期性

10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40

[20]

57

[17]

约束性

1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居民

47852

高于经济增速

68008

7.3%

预期性

农村居民

26469

高于经济增速

39132

8.1%

预期性

12 

宽带平均接入能力(Mbps)

城市

50

[50]

100

[50]

预期性

农村

20

[30]

100

[80]

预期性

绿

13 

耕地保有量(万亩)

333.9

323.3

323.3

约束性

1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

26

[-5]

18

[-8]

约束性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8.5]

[19.5]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0]

[23]

[12.52]

约束性

17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1480

[280]

2266

[786]

约束性

18 

空气质量

细颗粒(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45

[-8]

23

[-22]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2.7

[7.3]

92.9

[10.2]

约束性

19 

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

8.8

0

0

约束性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19.7]

[21]

[41.4]

约束性

氨氮

[13.6]

[15]

[25.2]

约束性

二氧化硫

[23.7]

[17]

[30.0]

约束性

氮氧化物

[38.1]

[17]

[25.4]

约束性

21 

宁波舟山港吞吐量

集装箱(万标箱)

2063

4.7%

2872

6.8%

预期性

货物(亿吨)

8.9

2.4%

11.7

5.6%

预期性

22 

航空货邮吞吐量(万吨)

7.7

15%

11.9

4.1%

预期性

23 

自营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05

5%

1413

7.1%

预期性

24 

境外中方投资(亿美元)

25

10%

24.8

预期性

25 

调查失业率(%)

5

<6

约束性

2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

[0.7]

预期性

27 

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保率(%)

92.5

[2.5]

99以上99以上

[6.5][6.5]

预期性

28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常住人口)

2.8

[0.4]

3.2

[0.4]

约束性

29 

每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张)(户籍人口)

3.6

[1.4]

5.6

[2]

预期性

30 

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万平方米)

[70]

22.5

[80]

约束性

注:1.标*号的指标统计口径有调整。2.2020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3.[ ]数据为五年累计值。


 

第二节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国内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市面临诸多新机遇新挑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释放新需求,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注入新活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四大”建设等战略实施加快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势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将增创制度新优势。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增加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人口、经济、创新、资本等要素向中心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集聚加剧了城市位势竞争,财政、生态、空间等领域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压力,人口老龄化、社会加速转型和公共安全事件易发多发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新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宁波处于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城市能级提升的突破期、综合竞争优势的重塑期和城市治理效能的提升期,承担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重大使命,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着眼世界大变局、国内新格局、区域一体化,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顺应发展大势,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的工作应对不确定性的局势,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宁波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

——经济高质量发展跃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大跨越,形成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建成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构筑开放互通、一体高效、绿色智能的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发展格局,建成充分展示“硬核”力量的世界一流强港,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更为有力,实现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成为贯通内外的国际贸易枢纽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中心。

——实现全域城区化同城化,城乡区域发展均衡协调,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市能级大幅提升,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品质都市区。

——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健康宁波,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形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法治宁波,成为开放包容、高效有序、安全韧性城市。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建成清廉宁波,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要求,切实扛起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的使命担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六争攻坚”,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着力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第五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到二〇二五年,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形成一批现代化建设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努力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高素质人才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创新型企业培育取得重大进展,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重要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成为长三角优势领域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基本形成“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服务业实现倍增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世界一流强港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高水平交通强市初步建成,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地位总体确立,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目标基本实现,成为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出成果出经验出形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初步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

——建设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效,宁波都市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市域统筹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城市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主流,成为人人向往之城。

——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营商环境保持国内一流,平安宁波、法治宁波、清廉宁波建设取得新成效,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

——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共同富裕系统集成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表2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累计

属性

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408.7

17000

6.5%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8

25

[7]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85

3.6

[0.75]

预期性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0000

45000

[15000]

预期性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230

285

[55]

预期性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0.3

14

[3.7]

预期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

11

[5]

预期性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8%

预期性

开放合作

口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

5.16

5.5

[0.34]

预期性

10 

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897.2

2000

预期性

11 

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亿元)

10812

20000

预期性

12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24.7

[130]

预期性

13 

生态建设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低(%)

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86.3

90

[3.7]

约束性

18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2.9

>93

>93

约束性

19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23

<27

<27

约束性

20 

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37

40

[3]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47.9

>48

>48

约束性

22 

民生服务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5

80

[5]

预期性

2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3.2

与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

预期性

2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80]

预期性

2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3

4.5

[3.2]

预期性

26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2

4.0

[0.8]

预期性

27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人)

16

28

[12]

预期性

28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8

预期性

29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7

20

[13]

约束性

30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90

约束性

31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01

<0.005

约束性

3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70.5

170.5

170.5

约束性

注:1.2020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2.[ ]数据为五年累计值。3.标*号指标为常住人口口径。4.生产总值目标值和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章  着力建设三大科创高地,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超常规举措增创人才引领、创新策源、产业创新和创新生态优势,打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节 加速开放揽才产业聚智

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优化整合人才计划、人才工程,实施“甬江引才工程”,确保入选人才数量持续增长,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大力实施柔性引才模式,建立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支持在甬高校院所面向全球遴选学术校长(院长)、首席专家。构建全球引才网络体系,优化人才国际交流服务,建强浙江创新中心、院士之家、人才之家等高能级人才服务平台,集聚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资源。

大力集聚青年人才。打造高校院所“人才蓄水池”,提高在甬高校毕业生留甬比例和市外高校毕业生来甬数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全面提高资助补贴标准。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培育青年科学家队伍。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国际青年人才社区。创新举办宁波人才日、人才科技周等重大活动,持续打响“与宁波·共成长”品牌,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友好城。

大力培育产业人才。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生命健康、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人才支持政策。实施新时代“甬上工匠”培育行动,支持高校设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壮大宁波帮、创二代、新生代企业人才队伍。壮大工程师队伍,实行“技术高管”“产业教授”制度,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完善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试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改革。深入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推进人才市场化评价和认定,建立人才举荐制度。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优化人才“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实行人才专家服务“一码通”。发展海外引才平台,提升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性。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专栏1  人才“栽树工程”系列行动

甬江引才工程:重点引进科技创新和城市经济领域资本引才团队、双创团队和双创人才。到2025年,遴选支持领军型人才项目1000个、带动集聚高层次人才10000人。

顶尖人才集聚行动:大力吸引海内外院士等具有较强社会贡献、行业公认度、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到2025年,新引进培育顶尖人才(项目)25个。

青年人才集聚行动:深化实施青年友好城建设系列举措,建立青年人才阶梯式支持机制,在市级重点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持续提高青年人才入选比例,争取更多青年人才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计划。到2025年,新增支持培养青年英才400名,新增就业大学生65万名。

技能人才培育行动: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10个,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0家以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家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5万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比例超过35%。

人才开放合作行动:加快构建全球引才网络体系,高水平建设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推进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浙江创新中心,推进多领域、深层次人才发展合作。

人才生态建设行动:深化实施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实行更具竞争力的海外人才、本土人才、青年人才支持政策,实施一批重点产业专项人才规划和政策,构建支持精准、实效突出的人才政策体系。


 

第二节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取区县(市)省级高新区全覆盖。集中力量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科学布局建设文创港、软件园等一批创新单元,推动科研设施、大院大所、科创企业加速集聚,打造以甬江为主轴的创新带。加快建设极端环境服役材料多因素强耦合综合研究装置、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平台、工业智能信息中心等科学装置。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高起点建设甬江实验室并争创国家级实验室,加快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梯队建设,到2025年省级(含)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40家。

 

 

专栏2  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平台和专项

重点平台:甬江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新材料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区块链重点实验室、工业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工厂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关键核心基础件技术创新中心、中石化浙江省化工新材料研发平台、海洋特色大洋药用生物资源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人类生物样本库及种质资源库等。

重大专项:新材料、信息技术、工业软件、关键基础零部件、高端装备、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先进能源、空天深海、资源环境、现代农业。


 

激发大院大所创新能力。按照“引进共建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整合组建一批、重点打造一批”路径,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提升工程,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按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标准,以科研成果产出和应用为导向,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着力形成集“研发、转化、孵化、招商”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持科研院所加快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到2025年,建成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80家以上,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0家以上。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幅增加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投入,鼓励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登峰计划”“前沿引领技术2035”“重大场景应用计划”,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快实现一批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力争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聚焦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动态更新重点领域技术需求,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00个以上。

第三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完善梯次培育和全链条培育机制,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倍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

增强企业创新激励。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完善研发导向的政策扶持机制,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综合运用项目支持、研发后补助、风险补偿等财政支持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版权首版次、部件首批次支持力度,落实政府采购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政策。

第四节 营造一流创业创新生态

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系。实施国际创新合作计划,加强与创新强国科技合作,建设中日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加强国内科技合作,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建设科技合作园区。支持本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合作平台。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优化科技创新支持方式。推行新型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探索组建市创新投资集团,确保财政科技和人才经费投入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大基础研究支持,推动政府引导性投资基金重点投向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创新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发挥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作用,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推进全民科普,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增强系统保护能力。深入实施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系列工程,到2025年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整体提升保护水平。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深化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宁波分中心,运营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实施科技资源共享行动,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统筹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科技大脑”,布局打造一批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实验验证、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大市场升级,推动科技成果供需高效对接。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双创”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强化创业辅导、企业融资、工业设计等专业服务供给。

第三章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等行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打造标志性优势产业链。深入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巩固提升制造业发展优势和竞争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布局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全力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智能成型装备等10条自主安全可控的标志性产业链。常态化摸排产业链运行风险,健全重点产业链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试点企业。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等产业基础自主化,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滚动支持推进一批工业强基项目,加快开发一批国产化替代的适用性技术和产品。实施单项冠军全链条培育计划,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

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计划2.0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集群化、数字化、品质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专利申请、品牌塑造和标准制定。推进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加快老旧、低效工业区块改造,健全二次开发机制,引导零星工业区块连片开发,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推进“低散乱”企业入园,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落后产能退出。

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快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推动海洋监测、空天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建设“民参军”示范区。

 

 

专栏3  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聚酯、聚氨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以及光学膜、水处理膜、电子电工膜、节能降温膜、生物降解膜等特种膜材料,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8000亿。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和高效节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高性能电机、高性能电控系统、电池管理系统、高性能动力锂电池、高强度轻量化汽车零部件,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堆、高压储氢罐、氢燃料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8000亿。

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发展离子注入机、涂胶显影设备、键合机等制造设备和硅片、高纯靶材、掩膜版、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加快发展光通信芯片、时钟芯片等功率器件,提升信号链产品及电源管理类产品等模拟芯片工艺和技术,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

光学电子产业链。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摄像模组、光学精密仪器设备、光学材料及元器件、OLED显示面板等光电成像、光学显示产品,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1200亿。

机器人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关键部件,攻关灵巧手与智能抓取技术、人机交互与智能编程技术,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

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精密注塑机、数控机床、压铸机和加工中心等整机装备和高性能伺服系统、控制系统、轴承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突破变频器、编码器、电主轴、滚珠丝杠、导轨等重点配套件,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800亿。

高端模具产业链。重点发展金属模、冲压模、铸造模、塑料模等高端模具产品,做强模具钢、热处理及精加工、模具加工制造等重点环节,补齐模具用工业软件、模具加工检测装备等短板,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800亿。

稀土磁性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高速永磁电机、高端电感器件等优势产品,补齐软磁材料、新型磁材、前沿磁材和磁性器件产业短板,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400亿。

智能家电产业链。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发新型智能家电产品,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1800亿。

时尚服装产业链。强化创意设计、时尚传播和品牌培育等能力,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水平,加强高档功能性面料开发生产,到2025年产业链产值达到1600亿。


 

第二节  提升服务经济规模能级

加强龙头企业引育。加大服务业企业引育力度,形成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梯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在贸易、物流、科技、商务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企业,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旅游休闲、专业服务等领域优势企业。

推进功能平台建设。打造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一批现代贸易服务平台,搭建智慧港口信息、产业链协同运作等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平台,构建数字健康保险交易、网上融资等一批现代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以产业服务为导向的研发与转化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培育网络货运、网络购物、数字展贸、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平台经济,到2025年培育形成面向“3433”的国内领先功能平台100个。

打响“宁波服务”品牌。招引一批国内外优质品牌,鼓励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在宁波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提高中高端品牌投放首位度。培育提升一批宁波优质品牌,鼓励和支持老字号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一批名企、名家、名师、名品、名街、名区、名景、名吃等。到2025年,形成全国知名品牌70个以上、省级品牌150个以上。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规划建设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三大总部经济核心区,聚焦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石化、智能汽车、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数字信息等重点领域,围绕机构认定、投资便利、公共服务等关键环节,研究推出一批政策举措,招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分支机构落户,打造区域总部集聚高地。依托前湾新区、宁波开发区等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先进制造总部集聚区,依托创智钱湖建设科研总部和国际组织集聚区。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1000家以上。

 

 

专栏4  “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

“3”,即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三大万亿级产业。重点是深化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做大做强港航物流产业,推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到2025年外贸进出口额分别达到1万亿、物流业营业收入超5万亿、金融业总资产达6万亿,基本建成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

“4”,即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科技及软件信息、商务服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重点是深化实施“影视宁波”“书香宁波”“创意宁波”“音乐宁波”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壮大科技服务产业,集聚高水平专业服务机构,到2025年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及软件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达5000亿、4500亿、4500亿,旅游总收入达5000亿,基本建成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

“3”,即餐饮服务、健康养老、物业租赁服务三大千亿级产业。重点是加强餐饮品牌和特色街区建设,布局发展大健康产业,壮大本土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到2025年餐饮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房地产租赁和物业服务营业收入均突破500亿。

“3”,即运动健身、高端培训、家庭服务三个细分产业。重点是加快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教育培训品牌,持续扩大优质家政服务供给,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示范城市,进入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城市行列。


 

第三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梯度壮大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着力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性布局工业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功能装备、空天信息、先进前沿材料、氢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瞪羚企业,培育未来经济竞争新优势。支持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围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高端功能植入医用材料、增材制造领域新材料、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测试、中试和应用的功能性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积极举办各类创业创新大赛活动,加强各类投资基金对创业项目的支持,促进创新成果留甬转化。

健全应用推广机制。争取新兴产业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等方面的综合授权、先行试点,探索建立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监管体系。布局建设若干车联网示范区、生命健康试验区、工业互联网先导区等试点平台,加快打造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区。

第四节  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平台。坚持战略导向、竞争导向、规模导向,集中资源打造若干战略牵引平台,力争3个创建成为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优势、整合提升、提高能级”原则,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重点建设一批制造业发展平台和特色服务业集聚区,高标准建设3个以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布局建设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小微企业园和特色小镇,鼓励发展产业社区。调整优化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激发发展活力。

 

 

专栏5  重大产业平台

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指导意见,加快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开发区(园区)体系,形成20个左右开发区(园区),集中资源打造前湾新区、宁波开发区、国家高新区、南湾新区等战略牵引平台和临空经济示范区、石化开发区等功能性平台。到2025年,力争有3个战略牵引平台成为“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力争2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进入全国排名前十。

聚力建设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全力打造三江口中央商贸区、东部新城金融商务区、南部商务区总部集聚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东钱湖国际会议博览区、四明山-雪窦山旅游度假区、前湾主题旅游集群区、象山影视文化产业区、慈溪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宁波湾滨海休闲旅游区、宁海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等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平台。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高标准建设杭州湾智能汽车、北仑集成电路、高新区工业互联网等3个以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布局建设灵峰现代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专业园、小微企业园和特色小镇。


 

创新完善政府支持政策。落实重大产业项目“一事一议”政策,在财政奖励、金融支持、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倾斜。发挥产业基金投资撬动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大关键环节精准支持。建立工业用地保护制度,提高弹性年期土地出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新型方式供地比例,建立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科学布局M0、M3产业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优化全域统筹招商机制。编制市级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引进一批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链引擎型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招商,灵活运用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园招商和基金招商方式,强化产业生态引商作用。建立项目跨区流转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项目向优势产业平台集聚,规范招商秩序,形成全市招商“一盘棋”格局。加大招商中介奖励力度,健全以主导产业为对象的差异化招商考核机制。

第四章  全面推进数字化变革,建设数字中国示范城市

把数字化变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整体带动产业提质和治理提效,实现数字经济五年倍增,打造数字中国示范城市。

第一节  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

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实施5G网络建设行动,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到2025年建成5G基站4万个,实现全大市5G信号全覆盖和规模商用。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提升宁波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加快建设千兆光纤网络,到2025年实现千兆宽带对家庭和重点场所基本覆盖,打造“双千兆城市”。拓展新技术应用,探索推进量子通信、天基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研发和专网建设。

加快布局感知网络基础设施。实施全面感知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多功能杆和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感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扩大窄带物联网建设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大力推进感知技术在应急管理、交通治理、环境监管、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领域应用。

前瞻部署算力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为重点,加快构建“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全面建成市大数据中心,扩充宁波移动、电信、联通公共数据中心,谋划建设宁波智算中心。加快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北斗位置服务大数据示范应用。加快推进航运大数据中心等特色产业数据中心建设。探索新型数据中心能耗指标单独核算,不列入地方年度考核体系。

 

 

专栏6  数字基建重点工程项目

重点工程:5G网络全域覆盖工程、市大数据中心平台(城市大脑)建设工程、市超算中心建设工程。

重点项目: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数据中心、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宁波移动数据中心、中国电信浙江公司云计算宁波分中心、宁波联通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浙东信息产业园、吉利智能驾驶数据中心、宁波市精密智控平台、宁波安全大脑。


 

第二节  加快数字经济纵深发展

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发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打造以supOS为基础的“1+N”平台体系,加快开发各类工业APP,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企业节点,推动与国家节点互联互通。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深入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构建“传感器及硬件设备+平台+应用场景”全产业链,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行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和数字化园区,到2025年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50家以上。支持企业建设协同研发设计平台和网络化开放式定制平台,培育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数字文娱、数字金融、智能物流等新业态。提升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发展农业物联网,打造宁波智慧农业云平台。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行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基础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工控安全软件等软件产业,大力培育数字内容产业,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计算、量子科技等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无人驾驶、智慧社区、物联网、互联网医疗等应用工程,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探索建设宁波数据交易中心,创新公共数据市场化开发利用机制。

第三节  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动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架构体系,建设数字化治理先行城市。提升市级公共数据平台能力,完善政务云架构,健全数据开放共享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汇聚融合、一体管理,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经济运行、空间治理等一批基础性应用系统,加强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全面推进政府部门移动办公,实现政府履职数字化应用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

建设掌上办事之城。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基础设施“一张网”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打造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的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提升行政服务移动平台融合集成水平。推进“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建设,丰富完善“甬易办”平台功能,探索推广自动化智能审批,提升居民、企事业单位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

第四节  全面建设数字社会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扩大城市大脑的民生应用,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教育、数字健康、数字交通、数字就业服务、数字养老服务、数字安全预警等应用场景建设工程。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数字文旅、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基本建成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数字社会新生态。推进“医后付”“刷脸办”“无感付”等便民场景率先建设与应用。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全面实现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接入。

第五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加快形成全链条、多要素、高效率的双循环,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建设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贸易枢纽、战略资源的配置枢纽和制度型开放高地。

第一节  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实施专利、标准、品牌培育工程,提升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打响“宁波制造”品牌。制定出口转内销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推动优质甬货成为新国货。实施国内市场拓展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建设自主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借力电商平台等拓展国内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订单融资等金融支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点展会和数字展贸,办好专业性展会和产销对接会。

第二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丰富消费载体。优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品质打造泛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核心商圈,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店等高端业态。实施商业名街创建行动,高标准建设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提升东鼓道、南塘老街等街区热度。加快引进旗舰店、潮货店、免税店等,打造网红消费打卡地。大力发展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智慧集市和智慧商店,促进电商、微商、网络直播等线上消费平台健康发展。实施城乡高效配送行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培育消费热点。实施传统消费提档升级行动,满足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促进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健康发展,扩大信息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新兴消费,促进智能终端、游艇、民用飞行器等消费增长,推进消费结构优化。完善公共交通配套服务,激发夜间经济潜力。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做强宁波时尚节、中国食博会、中国(宁波)体博会、宁波消博会等会展品牌。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

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品代理进口模式,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开展消费改革攻坚行动,实施新产品监管“松绑”计划,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与质量监管相结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公共消费场所国际化、数字化提升工程,健全消费品质量监管体系,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积极培育专业化消费金融机构,鼓励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建设全国快递示范城市。

 

 

专栏7  核心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

核心商圈:泛三江口商圈、东部新城商圈、南部商务区商圈、城西集士港商圈、镇海新城商圈、北仑新碶商圈等。

高品质步行街:规划建设老外滩街区、东鼓道、南塘老街、南部商务区水街等10条以上国家和省级高品质步行街,打造庄市老街等20个以上市级高品质步行街。


 

第三节  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拓展投资新领域。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促进投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积极引导民间投资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高新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着力扩大产业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重点项目。健全项目动态调整和滚动推进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用能、资金、环境等要素支撑。

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银行资金主渠道和保险资金相配套的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支持,加大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投资与建设管理,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制定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提升资本运作能力。进一步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专栏8  “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

聚焦创新能力提升、现代产业培育、交通综合枢纽打造、生态环境优化、民生福祉改善等五大重点,谋划安排实施类重大建设项目700个左右,项目总投资约2万亿,“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投资1.37万亿:

——科技创新领域重大项目20个,计划完成投资320亿元左右;

——现代产业领域重大项目250个,计划完成投资6100亿元左右;

——交通设施领域重大项目75个,计划完成投资2900亿元左右;

——生态环保领域重大项目90个,计划完成投资1500亿元左右;

——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265个,计划完成投资2900亿元左右。


 

第四节  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高水平建设合作平台。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港口联通、产业合作、贸易往来和民心沟通等工程。纵深推进“一带一路”中意(宁波)园区建设,提升国别合作园建设水平,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深化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中欧经贸合作平台,扩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影响力。支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创新服务综合体、海外资源开发和加工基地等平台。健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智库合作联盟、大数据、金融等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标准联通,加强风险防范。

 

 

专栏9  “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平台

境外经贸合作平台:百隆(越南)纺织园区、贝宁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中心、吉利白俄罗斯经贸合作区、老挝川圹国际商贸城、铁大大波兰华沙CIS商贸物流园等。

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城市市长论坛、中国-中东欧青年创业创新中心、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中国-中东欧教育合作论坛、海外“宁波周”等。


 

增强双向开放通道功能。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机场等为枢纽,加强国际航空、国际航运、国际货运专列等国际干线通道建设,有效贯通内外贸,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畅通南向沿海、西向沿江、西南向内陆的物流大通道,构建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加强海铁联运与中欧班列(义乌)陆海联动,完善集疏运网络体系,大力拓展内陆腹地,健全仓储、揽货、配送体系,打造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链接全世界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单一窗口”功能,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增强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栎社空港通关中心、北仑海港通关中心等功能,扩大口岸对外开放,营造便捷高效的口岸环境。推动甬商所创新发展,统筹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加快发展现货交易、贸易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培育壮大国际物流企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集聚一批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加快建设宝湾电商国际智慧物流中心、传化宁波供应链中心、顺丰华东创新产业总部基地等项目,打造国际快件枢纽。

第五节  拓展提升开放型经济优势

深入实施外贸双万亿行动。深度开发欧美发达国家细分市场,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加快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产品出口市场,扩大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施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大力招引能源贸易、大宗商品等领域国际巨头设立运营总部或分支机构。提升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功能,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优质消费品进口,打造国家重要进口基地。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跨境易货贸易等试点。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国际合作协定,扩大区域经贸合作和贸易份额。到2025年,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万亿元,货物出口额占全国、全省比重分别达到4%、30%。

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争取在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及汽车、航空等先进制造业领域落地重大外资项目。坚持引资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团队。健全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培育引资综合竞争优势。

支持企业走出去全球布局。推动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支持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等跨国经营活动,参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赴境外设立产销基地,争创国家级境外产业园区。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保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健全海外风险预警防范处置和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第六节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

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建设链接内外、多式联运、辐射力强、成链集群的国际航运枢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资源配置中心、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全球新材料科创中心、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聚焦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实施一批重大制度创新举措,加快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制度体系。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加快油气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新型国际能源贸易中心。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全球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前湾、临空、甬江等联动创新区建设,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加强与上海、舟山、杭州、金义等自贸区的联动发展。

 

 

专栏10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重大改革

建立高度开放的贸易自由制度: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争取复制推广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创新制度,实施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政策,探索与境外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监管互通机制等。

建立公平高效的投资自由制度: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国际投资“单一窗口”,积极争取减少或取消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研究放宽油气产业、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汽车等领域投资经营限制,探索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领域投资开放。

建立资金便利收付的金融制度: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推进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允许区内银行为境外机构办理其境内外汇账户(NRA)结汇业务,积极争取开展央行数字货币试点,深入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转让业务和不良资产对外转让业务,支持在区内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等。

建立跨境便捷的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区内办理工作许可、人才签证、长期或永久居留“绿色通道”,探索开展外籍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在区内提供服务,支持在国内重点高校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或者国际知名高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在区内创新创业等。

实施便利有序的信息管理制度:提升区内宽带接入能力、网络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争取试点放开对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值电信业务许可,在确保数据流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扩大数据领域开放等。

建立开放便捷的航运管理制度:争取实施以宁波舟山港为离境港、海铁联运铁路场站为启运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在对等原则下允许中资非五星红旗船开展以宁波舟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对境内制造船舶在“中国宁波舟山港”登记从事国际运输的,视同出口,给予出口退税等。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海曙政策 > 海曙区政府办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quzhengfubangongshi/20210910/428401.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打开微信扫一扫左边的二维码或者微信公众号搜索"宁波政策",关注我们,将不定期推送相关宁波政策信息。

站点关键词

         
  • 宁波政策 宁波政策企业服务平台 宁波政策平台 宁波政策服务平台 宁波房贷政策 社保新政策 二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养老保险新政策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养老金新政策 形势与政策 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宁波补贴政策 宁波落户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购房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 宁波限售政策 宁波人才政策 宁波公积金政策 宁波贷款政策 宁波限购政策2017 宁波企业政策 宁波医保政策 宁波二套房政策 宁波买房政策 宁波拆迁政策 宁波创业政策 宁波上牌政策 宁波养老政策 宁波房产政策 宁波退休政策 宁波限贷政策 宁波中考加分政策 宁波税收优惠政策 宁波购车政策 宁波公积金贷款政策 宁波高考政策 宁波买车政策 宁波退税政策 宁波光伏政策 宁波市限购政策 宁波电商政策 宁波人才引进政策 宁波招商政策 宁波租赁政策 宁波象山政策 宁波会展政策 宁波民宿政策 宁波楼市政策 宁波市落户政 宁波楼盘政策 宁波梅山税收优惠政策 退伍军人补贴新政策